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219.02 KB
- 文档页数:9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背背默默知识点一、综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环境与我们周围的各种生物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生态系统。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课程的核心就在于探索这种密切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们将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生物的生存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以及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本单元是五年级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们将从生物的生存需求入手,探索生物的生存与环境的紧密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也会深入探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理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单元的重要性及其在五年级科学课程中的地位。
《生物与环境》单元是五年级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们揭示了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也为他们后续的生物学和环境科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入门单元,它不仅引领学生踏入科学世界的大门,更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往科学奥秘的桥梁。
在此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生物的生存方式和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与其他生物和环境互动来达到生存与生态平衡的知识。
通过对这个单元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后续环保工作做出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与环境》单元在五年级科学课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2. 强调背诵与默写在科学学习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帮助巩固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重点知识1.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2.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发芽后种子的生长(需要)阳光。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5.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6.生物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 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终止。
10.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2.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3.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4.制作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①瓶子去盖②铺沙装水③种植水草④放入鱼虾。
15.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6.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7.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8.(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19.为了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沙尘暴的发生,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1)多种树种草(2)不滥捕滥杀动物(3)不过度放牧(4)不滥砍滥伐树木20. 引发沙尘暴的原因: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开垦土地等是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小学科学五年级《生物与环境》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
3.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现象。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升沟通与协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学内容具体内容:1.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案例。
4.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
-难点: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复杂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
2.讨论法:小组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增强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实例,理解生态系统组成。
4.实验法:设计简单实验,观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直观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教具:生态模型、生物图片、实验器材(如种子、土壤、植物灯)。
-多媒体资源:课件、生态系统动画视频、相关纪录片片段。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任务,确保每位学生参与讨论。
2.维持纪律:设定课堂规则,使用计时器控制每个环节时间,避免拖堂。
3.激励策略: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设置小组竞赛,增加课堂趣味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简答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观察日记,记录家中植物的生长变化。
3.期末考试:设计综合题,考察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堂笔记五年级上册科学(人教版)课堂笔记一、生物与环境1. 种子发芽实验(一)-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作出假设:绿豆种子发芽可能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 设计实验:- 控制变量法:- 研究水的影响时,设置一组有水,一组无水,其他条件(如空气、温度、种子数量等)相同。
- 例如:准备两个透明塑料盒,在盒底铺上纸巾。
一个盒中滴入适量的水使纸巾湿润(实验组),另一个盒中不滴水(对照组),分别放入相同数量(如3颗)的绿豆种子。
2. 种子发芽实验(二)- 实验结果:有水的一组绿豆种子发芽了,无水的一组没有发芽。
- 得出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 同时,通过其他类似实验发现绿豆种子发芽也需要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温度一般在20 - 30℃左右。
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设计:把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绿豆芽分别放在阳光充足和黑暗的地方。
- 结果:放在阳光充足地方的绿豆芽茎粗壮、颜色绿、叶片大;在黑暗处的绿豆芽茎细长、颜色浅黄、叶片小。
- 结论: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阳光影响绿豆芽的形态。
4. 蚯蚓的选择- 蚯蚓生活的环境:- 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 实验:在一个盒子的一半铺上湿土,另一半铺上干土,中间用纸板隔开,把蚯蚓放在中间。
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蚯蚓大多爬到湿土那边。
- 再做一个实验,把盒子的一半遮光,另一半不遮光,中间放蚯蚓,发现蚯蚓大多爬到遮光的一边。
5.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概念: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 例如:草→兔→鹰,生产者(草)被消费者(兔)吃,消费者(兔)又被另一个消费者(鹰)吃。
- 生产者: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通常是绿色植物。
-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
- 食物网:- 概念: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网。
- 例如:田野里有草、蝗虫、青蛙、蛇、鹰等生物,它们之间存在多条食物链,共同构成食物网。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整理(共7课)(2023新版)以下为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知识点整理:课时一:积累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1. 生物是什么: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
2. 生物的特征:生物可以通过生长、繁殖、呼吸、运动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式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3. 非生物的特征:非生物没有生长、繁殖、运动等生命特征,如水、土壤、岩石等。
课时二:生物与非生物的共同点和区别1. 生物与非生物的共同点:生物和非生物都占有空间、有质量、占有能量等。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生命特征,具有生长、繁殖、呼吸、运动等能力;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不能自主进行这些活动。
课时三:生物的分类1. 生物的分类方法:常见的生物分类方法有生物界、门、纲、目、科、属和种等级别。
根据不同的特征,生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 根据营养方式分类生物:可以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两类。
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合成有机物质,而异养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质。
3. 常见生物的分类: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细菌界等。
课时四:生物的不同特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1. 生物的特征和环境的联系:生物的特征与其适应的环境紧密相关,生物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2.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性指的是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以适应环境要求和变化。
3. 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栖息地、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
课时五:观察生物周围的环境1. 观察生物周围的环境:通过观察生物周围的环境,了解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2. 观察生物栖息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和繁衍的场所,观察栖息地可以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3. 观察生物行为:通过观察生物的行为,可以了解生物适应和反应环境的方式。
课时六:生物和环境的关系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环境也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知识点说起五年级的科学课,那生物与环境的知识点,简直就是一场自然界的奇妙探险!想象一下,你正漫步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脚下是软绵绵的青苔,耳边是鸟儿叽叽喳喳的聊天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花香的混合气息。
这一切,都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动写照。
咱们先聊聊生物吧。
生物啊,就像是森林里的小精灵,各有各的绝活儿。
比如大树,它们不仅长得高大威猛,还能通过光合作用,把阳光变成能量,养活自己,同时还释放出氧气,让咱们这些小动物和人类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这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个例子,大树学会了如何利用阳光这个“免费午餐”。
再来说说小动物们。
兔子啊、松鼠啊,它们整天在森林里蹦跶,找吃的、找喝的,还得时刻提防着天敌。
这些小家伙们特别聪明,知道什么季节吃什么食物,比如秋天要赶紧储备坚果,冬天就不愁没东西吃了。
这就是生物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环境呢,就像是生物们的大家庭,既提供吃的喝的,也设立了许多“游戏规则”。
比如河流,它不仅是鱼儿们的游乐场,也是它们繁殖后代的好地方。
但河流要是被污染了,鱼儿们可就遭殃了,得搬家或者干脆就没命了。
这告诉我们,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物的生死存亡。
生物与环境之间,还有种叫做“生态平衡”的神奇力量。
就像森林里,狼吃鹿,鹿吃草,草又从泥土里吸收养分,泥土又靠大树的根来稳固。
这一环扣一环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乱套。
比如狼太多了,鹿就被吃光了,鹿没了,草就疯长,最后可能导致土地沙化,整个森林都得遭殃。
所以啊,咱们得爱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这样才能让自然界的大家庭和谐共处。
说到爱护环境,就得提提咱们人类了。
咱们人类可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但也是最能折腾的。
工厂排放废气、汽车尾气污染空气,乱扔垃圾、滥用农药化肥破坏土壤和水源。
这些行为,就像是在给生物们的大家庭捣乱,最后受害的还是咱们自己。
想想看,雾霾天咱们得多难受,喝的水、吃的食物都不安全,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所以啊,咱们得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整理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2、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4、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水中有食物和氧气等,这些物质的制造者是植物。
5、入秋后因为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要从东北迁飞到南方越冬。
6、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7、在做绿豆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在做这个实验时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
8、适当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数量后,每分钟内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将减少,因为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的氧气增多了。
9、对比绿豆苗在有阳光和无光照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发现有光照的绿豆苗的植株高度更高,茎更粗,叶的颜色更绿。
10、为了保护好丹顶鹤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
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才能够生存下来,当环境改变时,生物需要适应他们所在环境来维持生存,各种生物之间也有着许多复杂的关系。
12、对比实验只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只改变一种条件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13、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14、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15、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要的氧量,并释放出氧气。
16、动物都喜欢生活在各自适宜的环境里,如青蛙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蜥蜴适宜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天鹅适宜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有水的地方,企鹅适宜生活在冰天雪地里,雪狼适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概念:生物、环境、生态系统。
2.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生命现象。
3.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4.能够正确解释生物与环境的本质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构造1.生物的基本构造。
2.生物五大类组织器官。
2. 生物的功能1.生物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2.生物的饮食和生长发育。
3. 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种类。
3.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
4.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生物与环境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生物与环境的本质联系。
三、教学方法1.演示法。
2.实验法。
3.组织观察法。
4.讨论与解决问题法。
四、教学过程1. 编写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编写相应的教材。
作为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的参考资料。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应的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生物是什么?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生物的构造有哪些?生物五大类组织器官是什么?3.生物具有哪些功能?生物的饮食和生长发育有什么关系?4.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是什么?5.生态系统有哪些种类?它们的功能是什么?3. 实验操作在教室进行以下实验操作:1.观察草坪上的生物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2.观察草坪的日照时间、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质量。
3.观察某一种植物植株的构造,比较其与其他植物的异同。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相互依存?2.为什么生态系统中少了一个种群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很大?3.为什么生态系统植物的生长情况对其他生物有重要影响?4.生物与环境有什么本质联系?解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 答疑解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在教学中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环境与生物五年级科学课件1. 引言环境与生物是五年级科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局部。
通过学习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且能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本课件将从生物的栖息地、食物链、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环境与生物的关系进行详细介绍。
2. 生物的栖息地2.1 栖息地的定义栖息地是指生物在其中居住、繁殖和生活的地方。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栖息地需求,一些生物适应于陆地栖息地,而另一些生物那么适应于水中栖息地。
2.2 陆地栖息地和水中栖息地•陆地栖息地: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类型的地面环境。
在陆地栖息地中,生物面临的挑战包括温度变化、水源供给和食物获取等。
•水中栖息地: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环境。
生物在水中栖息地中需要适应水的压力、盐度和温度等因素。
2.3 生物适应栖息地的特征生物在不同栖息地中通过适应性的演化来适应环境。
一些生物通过身体结构的改变,如长颈鹿通过长颈来获取高处的食物;一些生物通过行为的改变,如企鹅通过群体居住来保持体温。
3. 食物链3.1 食物链的定义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相互联系的关系。
食物链通常包括食物链的起始者〔植物〕、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3.2 食物链中的角色•植物:植物是食物链的起始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食草动物: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物,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中间环节。
•食肉动物: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它们通常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3.3 食物链的稳定性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当食草动物数量减少时,食肉动物就会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
4. 物种多样性4.1 物种多样性的意义物种多样性指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一个拥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且更具有抗灾能力。
4.2 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栖息地的破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