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2
科学五年级上册课堂笔记一、生物与环境。
(一)种子发芽实验(一)- 实验目的:探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条件。
- 实验材料:绿豆种子、盒子、纸巾、水等。
- 实验步骤。
- 准备好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铺上同样的纸巾。
- 在每个盒子里放入3颗绿豆种子。
- 1号盒子不浇水,保持干燥;2号盒子浇适量的水,使纸巾湿润;3号盒子浇很多水,让种子浸泡在水中。
- 将1 - 3号盒子放在有阳光的地方,4 - 6号盒子放在黑暗的地方,4号盒子不浇水,5号盒子浇适量水,6号盒子浇大量水。
- 实验现象:几天后,2号和5号盒子中的种子发芽了,其他盒子中的种子发芽情况不理想。
1号和4号盒子因为缺水,3号和6号盒子因为水分过多,种子发芽受到抑制。
-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分,而且光照对种子发芽影响不大。
(二)种子发芽实验(二)- 实验目的:进一步探究种子发芽所需的其他条件,如温度、空气等。
- 实验材料:绿豆种子、透明塑料盒、湿纸巾、冰箱等。
- 实验步骤。
- 准备两个透明塑料盒,都铺上湿纸巾,放入等量的绿豆种子。
- 一个盒子放在常温(20℃左右)的室内,另一个盒子放在冰箱里(温度较低)。
- 观察两个盒子里种子的发芽情况。
- 实验现象:常温下的种子很快发芽了,而放在冰箱里的种子很长时间都没有发芽。
-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低不利于种子发芽。
同时,种子发芽也需要空气,如果把种子完全密封起来,种子也难以发芽。
(三)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 实验目的:了解绿豆芽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 实验材料:绿豆芽、花盆、土壤、水等。
- 实验步骤。
- 把绿豆芽分别种在两个花盆里,一个花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个放在阴暗的地方。
- 两个花盆都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 实验现象:在阳光充足地方生长的绿豆芽茎比较粗壮,颜色较绿,叶子比较宽大;在阴暗地方生长的绿豆芽茎比较细长,颜色较浅,叶子比较小。
- 实验结论: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阳光影响绿豆芽的形态和生长状况。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例如,把绿豆种子分别放在常温下有适量水、空气的环境和低温、干燥、密封(缺乏适宜温度、水分和空气)的环境中,常温下的绿豆种子会发芽,而另一种环境中的种子不会发芽。
- 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满足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一组,实验组则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如温度、水分或空气)来探究该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 生物与非生物。
- 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能够生长、繁殖、对环境有一定的反应等。
像植物会生长、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动物会觅食、繁殖、躲避危险等。
非生物则不具备这些特征,如石头不会生长、繁殖,对周围环境没有像生物那样的主动反应。
-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例如在一片森林里,树木(生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非生物)、土壤(非生物)中的养分和水分(非生物),而树木又为动物(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等。
3. 光对生物的影响。
- 光对植物的生长、分布等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的强度、时间长短等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开花等生理活动,有些植物需要较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长日照植物),有些则需要较短的日照时间(短日照植物)。
- 光对动物的行为也有影响。
许多动物具有趋光性,如飞蛾会扑向灯光。
动物的昼夜节律也与光有关,例如昼行性动物(如大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夜行性动物(如猫头鹰)在夜晚活动,这与它们适应环境中的光照条件有关。
4.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 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通常由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如草→兔→狼,草是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兔以草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狼以兔为食是次级消费者。
- 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网络。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八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堂笔记五年级上册科学(人教版)课堂笔记一、生物与环境1. 种子发芽实验(一)-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作出假设:绿豆种子发芽可能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 设计实验:- 控制变量法:- 研究水的影响时,设置一组有水,一组无水,其他条件(如空气、温度、种子数量等)相同。
- 例如:准备两个透明塑料盒,在盒底铺上纸巾。
一个盒中滴入适量的水使纸巾湿润(实验组),另一个盒中不滴水(对照组),分别放入相同数量(如3颗)的绿豆种子。
2. 种子发芽实验(二)- 实验结果:有水的一组绿豆种子发芽了,无水的一组没有发芽。
- 得出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 同时,通过其他类似实验发现绿豆种子发芽也需要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温度一般在20 - 30℃左右。
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设计:把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绿豆芽分别放在阳光充足和黑暗的地方。
- 结果:放在阳光充足地方的绿豆芽茎粗壮、颜色绿、叶片大;在黑暗处的绿豆芽茎细长、颜色浅黄、叶片小。
- 结论: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阳光影响绿豆芽的形态。
4. 蚯蚓的选择- 蚯蚓生活的环境:- 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 实验:在一个盒子的一半铺上湿土,另一半铺上干土,中间用纸板隔开,把蚯蚓放在中间。
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蚯蚓大多爬到湿土那边。
- 再做一个实验,把盒子的一半遮光,另一半不遮光,中间放蚯蚓,发现蚯蚓大多爬到遮光的一边。
5.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概念: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 例如:草→兔→鹰,生产者(草)被消费者(兔)吃,消费者(兔)又被另一个消费者(鹰)吃。
- 生产者: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通常是绿色植物。
-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
- 食物网:- 概念: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网。
- 例如:田野里有草、蝗虫、青蛙、蛇、鹰等生物,它们之间存在多条食物链,共同构成食物网。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如果一部分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失去平衡,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这种关系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2.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3.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4.小草瓢虫蚜虫是生产的是:小草5.种子发芽实验必须要的三个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种子萌发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种子生长必须要阳光。
农民伯伯种菜搭建大棚,这是为了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6.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温度。
香蕉是阔叶生长在雨林。
仙人掌是刺叶生长在沙漠,松树是针叶生长在山地。
7.制作生态瓶时,放入的生物要保持生物数量和其生活环境平衡。
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提供更多的氧气8.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变化时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9.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时,对比组与实验组至少用2粒种子,最好是20粒种子。
问答题:1.草原上生活着原狐,猫头鹰,蛇,兔子,田鼠,鸟,青蛙,蜘蛛,蚱蜢,草,庄稼等生物写出三条不同的食物链草蚱蜢鸟田鼠猫头鹰庄稼田鼠猫头鹰原狐庄稼田鼠蛇猫头鹰原狐2.草原上生活着鼠野兔鹰几种动物,他们能组成几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野兔鹰第二章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同学们!咱们先来说说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
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要是森林被砍光了,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可就惨啦,没了家,也找不到足够的食物。
还有哦,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比如蜜蜂采花蜜能帮花朵传播花粉,这就是一种互利的关系。
第二单元:光。
光可是个神奇的东西!
咱们能看到东西,全靠光来帮忙。
没有光,世界就一片漆黑,啥也看不见。
光沿着直线传播,就像跑步的运动员直直地往前冲。
镜子能反射光,这就像光在镜子里玩“反弹”游戏。
小孔成像这个也很有趣,通过小孔,物体的倒像就出现啦,是不是很神奇?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咱们生活的地球表面那可是多姿多彩!
有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等。
高山是怎么来的?那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在“使劲儿”,把地面往上推。
而风、水这些自然力量会慢慢地改变地球表面,比如水流能把石头冲得越来越小。
地震和火山喷发虽然很可怕,但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表现。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咱们每天都在运动,那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
要让一个物体运动起来,得给它施加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像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比如地面太粗糙,咱们走路就会更费劲。
而像气球里喷出的气体能产生反冲力,让气球飞起来。
车子跑得快慢、远近,都和力有关系。
怎么样,这些知识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4、实验组:有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对照组:没有我们研究的条件5.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6、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7.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9.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10.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1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4.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5、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影响到其它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
16.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7、设计生态瓶时,要考虑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平衡,还要考虑生物放入的顺序。
18、制作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①瓶子去盖②铺沙装水③种植水草④放上鱼虾。
19、改变生态瓶中的水、植物和动物等条件会影响到小鱼的生存。
20.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群落。
2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23.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24.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在五年级科学上册的学习中,我们将探索许多有趣而又充满奥秘的科学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科学世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生物与环境息息相关。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例如,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它的叶子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骆驼则有厚厚的驼峰,能够储存脂肪,在食物匮乏的时候提供能量。
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很大。
比如,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生长出不同的植物。
在寒冷的地方,多是耐寒的针叶林;在温暖湿润的地区,阔叶林则更为常见。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比如,草被兔子吃,兔子被狐狸吃,这就构成了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形态或生理特征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但如果环境变化过于剧烈,生物可能无法适应,导致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第二单元:光光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色彩。
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
镜子能够反射光,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像。
光还会发生折射现象。
把一根筷子放进水里,看起来好像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不同颜色的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光的色散现象。
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小水滴折射和色散形成的。
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物体,也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的表面形态多种多样,有高山、平原、海洋、峡谷等。
山脉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
地壳运动使得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从而隆起形成山脉。
而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冲刷河岸和河床,带走泥沙;在河流流速减慢的地方,泥沙会沉积下来,形成平原或三角洲。
风也会对地球表面产生影响。
大风卷起沙子和尘土,不断地侵蚀岩石和地面。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物群落是自然界中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的平衡和谐整体。
当其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时,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
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例如,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小草瓢虫和蚜虫生产的是小草。
种子发芽实验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足够的氧气。
种子萌发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种子生长必须要阳光。
农民伯伯种菜搭建大棚,这是为了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
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温度。
制作生态瓶时,放入的生物要保持生物数量和其生活环境平衡。
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提供更多的氧气。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变化时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时,对比组与实验组至少用2粒种子,最好是20粒种子。
问答题:1.草原上生活着原狐、猫头鹰、蛇、兔子、田鼠、鸟、青蛙、蜘蛛、蚱蜢、草、庄稼等生物。
以下是三条不同的食物链:草→蚱蜢→鸟→田鼠→猫头鹰庄稼→田鼠→猫头鹰→原狐庄稼→田鼠→蛇→猫头鹰→原狐2.草原上生活着鼠、野兔、鹰等几种动物,它们可以组成以下几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野兔→鹰草→鼠→野兔→鹰第二章光光源是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在将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的实验中,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
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太阳能热水器涂成黑色是为了增加吸热的效果。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生物和生态环境- 生物:植物、动物、人类- 生物栖息地:陆地、水域- 生物的分类:按栖息地分、按动物特点分- 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等- 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第二章:有昆虫的生活- 昆虫:蚯蚓、蜘蛛、蚂蚁等- 昆虫的分类:按生长状态分、按特征分- 昆虫的生活性和生存方式-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第三章: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中生物:鱼、蛙、龟、虾等- 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体的净化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火车行驶的平稳、离心力撑伞、拉力捕鱼等- 滑行:风筝、滑翔机等- 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五章:磁与物的运动- 磁铁的特性:南北极、磁力线- 磁性材料:钢铁、镍、钴- 磁铁的用途:指南针、电铃、电动机、电磁铁- 物的运动:滑动、滚动和转动第六章:声音与物体的振动- 声的来源:声源、声响- 声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 声音的强弱、高低- 振动的产生:弹性形变、剪切形变、扭转形变- 振动的现象和应用第七章:光与视觉-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分散、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彩:白光、三原色- 视觉的产生:眼睛的构造和原理、物体的颜色- 光的应用:光的反射、折射、光电效应、能源利用第八章:科学探究- 做实验的基本原理-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科学实验中的误差- 科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和处理- 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五年级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包括空气、水、阳光、养分和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包括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因此它们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否则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虽然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生长需要阳光。
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分、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链,从绿色植物(生产者)到凶猛的肉食动物(消费者)为止。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以下是一个食物链的例子:草→兔→鸟→蛇→螳螂→鹰。
食物链中至少有三种动植物,从左到右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吃者。
吃与被吃的关系要合理。
五年级第二单元:光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有太阳、蜡烛、手电筒和萤火虫等。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五年级科学大象版上册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等基本条件。
例如,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获取能量。
2.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 捕食关系:如狼和羊,狼以羊为食物。
- 竞争关系:像草原上的牛和羊都需要吃草,它们之间存在竞争草资源的关系。
- 共生关系: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根瘤菌能够固氮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物质,而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形态结构适应:骆驼的驼峰储存脂肪,脚掌宽大适合在沙漠行走;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减少水分蒸发,茎肥厚储存水分。
- 行为适应:大雁南飞是对寒冷冬季的一种行为适应,候鸟通过迁徙到温暖的地方越冬。
二、光。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如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现象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瞄准(“三点一线”原理)。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如镜子对光的反射,反射面光滑,反射光线比较集中)和漫反射(如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对光发生了漫反射,反射面粗糙,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3. 光的折射。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例如,将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海市蜃楼现象也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 地球表面的地形。
- 地球表面有高原(如青藏高原,地势高,地形较为平坦)、山地(如喜马拉雅山脉,地势起伏大,山峰高耸)、平原(如华北平原,地势低平,一望无际)、丘陵(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和盆地(如四川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等地形。
2. 地球内部的运动。
-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人教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相同。
4.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5.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 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7.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8.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二单元光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3.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4.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5.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6.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7.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8.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 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2.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6.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7. 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 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课: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第3课: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4课: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3. 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生态瓶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实例。
(2)介绍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以动物为例,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3)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通过生态瓶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3.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3)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答案:(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如:鸟类的翅膀适应飞行,鱼类的鳃适应水中呼吸。
(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非生物因素;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