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际角色管理活动 管理者的角色 信息角色决策角色技术技能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管理活动(或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关系 科学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行为科学运筹学 数量管理理论系统分析 决策科学化管理理论的系统管理理论 形成与发展 权变管理理论 关注顾客 注重持续改善全面质量管理 关注流程精确测量 授权于员工学习型组织20 世纪 90 年代的 精益思想 管理理论新发展 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重点难点归纳】一、管理活动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其理解要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而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有五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①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②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③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④控制职能,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⑤创新职能,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表现出来。
一、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中国:(1)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战国,《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战国,孙膑运用统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胜了齐王。
(4)《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外国:(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纪人观点。
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2)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采取了不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起许过管理制度。
(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实行所有权人员正式得到承认,管理不仅是一种活动,还成为一种职业。
(4)欧文的人事管理,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
(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对管理的贡献主要有对工作方法和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实质上是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薪酬。
(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对管理的贡献体现在工资制度方面,消除了因刺激工资而引起的常见的劳资纠纷。
二、何谓管理(定义)?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内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三、决策与计划的关系答:区别: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区别: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
第二章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一、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与成就•西方文明源于古代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公元6世纪形成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
其管理文明主要体现在各种历史遗迹上:•埃及金字塔•雅典卫城•罗马水道•巴比伦空中花园•尼可罗·马基亚维利(1469年—1527年)是意大利的政治哲学家、音乐家、诗人、和浪漫喜剧剧作家。
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他所写下的《君主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以及《论李维》一书中的共和主义理论。
•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①要有群众支持;②要有内聚力;③要有领导方法;④要有生存能力(韧性);•(二)中国早期管理思想1、社会文化背景五千年的文明史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法家、道家、佛家史学、小说、传记、诗词、戏曲、文艺 民风、民俗、民谚、民谣案例:丁渭修复皇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京城汴梁曾发生一场大火。
一夜之间,整个皇宫的楼台殿阁被烧成一片废墟瓦砾。
灾后,真宗皇帝赵恒任命晋国公丁渭为修葺使,主持修复皇宫的工程。
•朝中大臣莫不认为这是一项耗资巨大,旷日持久的工程。
可是丁渭却欣然承诺。
•他接受使命后,“患取土远”而首先下令挖宫前的大街取土,不几天大街就成了一条宽大的水渠。
于是,他下令将汴水引入这条水渠,用“竹水筏和船”运输建筑材料“入至宫门”。
皇宫修复后,又将瓦砾灰壤填入沟中,“复为街衢”,结果,不仅“省费以万亿计”,而且还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精要(1)顺道道:治国之道—治党治国的理论与方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道德观念客观规律判别是否的标准道家的道顺道:顺道则虽小必大,逆道则虽成必败管理者: 辨道、 顺道•(2)重人人心向背(得人心)人才归离(得人才)人才:德才兼备谓之圣贤•司马迁的德才兼备理论: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智也。
德胜才者,君子也;才胜德者,小人也。
管理学第二章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结构框图管理组织一般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假设需求层次人际关系管理过程经验理论权变理论社会系统系统管理管理决策管理科学学习目标•(拓展)了解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掌握泰勒(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掌握霍桑实验及行为管理理论•了解法约尔及韦伯的管理理论•了解几种主要的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发展第一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工程管理:长城、大运河、都江堰等组织管理:中央集权统治质量管理:赵州桥、景德镇瓷器人力资源管理:科举制(选拔人才)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流派——(P27)•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1、儒家思想:中国主流文化•代表人物:孔子(“仁”)、孟子(“义”;性善论)、荀子(“礼”;性恶论)•“修己安人”、“举贤任能”、“任而能信”;“中庸”•儒家思想+西方管理=现代企业文化(亚洲)•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广为流传2、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老子•“无为而治”3、墨家思想•代表人物: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4、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子、吴起、商鞅•“法”、“术”、“势”5、兵家思想•代表人物:孙子•《孙子兵法》中包含大量的谋略和用人之道➢未战庙算(经营谋略)“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上兵伐谋(企业竞争战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因敌制胜,践墨随敌(博弈战略)“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致人而不至于人(先人一步)“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至于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信息化战略管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二、国外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P28)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亚当·斯密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工观点。
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去多著作中都有体现,如《孙子兵法》、《周礼》、《墨子》等。
二、外国早起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不少对管理理论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管理实践和思想应运而生。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的分工观点。
这一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二)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三)欧文的人事管理欧文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个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等。
其中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要点:1,利用时间和动作研究从而制定科学操作方法;2,科学的挑选工人;3,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4,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二、组着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马克思·韦伯等。
要点:管理活动的五种职能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管理的一般原则,即:(1)劳动分工。
(2)权威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命令。
(5)统一指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的报酬。
(8)集中。
(9)等级链。
(10)秩序(11)公平。
(12)人员保持稳定。
(13)首创性。
(14)集体精神。
三、古典管理组织理论的特点及局限性1、实践论。
2、技术论。
3、管理机构论。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虽然对管理学理论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后来的学者普遍认为该理论也存在下列一些局限:1、组织原则过于抽象,对从事管理实务的管理人员帮助不大,同时,某些组织原则之间互相矛盾。
管理学中外早期管理思想总结早期管理思想是指在管理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出现并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管理思想和理论。
这些管理思想和理论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总结管理学中国内外早期管理思想,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在国内,早期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思考的初步探索上。
一个重要的代表是云南武教团成员王井泉的《边界管理论》。
王井泉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边界管理”这一概念,强调管理者需要在不同边界上进行管理,包括技术与人文边界、内部与外部边界等。
这一思想对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中国还有其他早期管理思想家的贡献,如胡适的“三全”管理思想、“实践论”、“边际效益理论”等。
这些思想在当时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外的早期管理思想也对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强调科学地探索和应用管理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他通过研究工作方法和运动学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如工作分析、标准化劳动、时间和运动研究等。
这一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作效率的提高。
另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家是亨利·福尔嘉特。
他提出了“行政管理”理论,通过研究行政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改进组织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福尔嘉特强调组织的科学化和制度化,通过分工协作、权责一致和纪律性等手段,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
除了科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外,早期的管理思想还涉及到人际关系、领导力和组织结构等方面。
埃尔顿·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学派”的概念,强调组织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人际关系质量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提出了人际关系对组织效益的影响。
此外,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理想型”组织结构的概念,强调组织结构对管理的重要性。
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总结中外早期管理思想是指在管理学发展初期产生的一些重要的管理思想和理论。
这些思想奠定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础,对于后来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
一些重要的管理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强调人的行为应遵循道德的标准,注重领导者的品德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他们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做到示范和引导,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团队的凝聚力和和谐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的绩效。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提出了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观点,讨论了权力和义务的问题。
他们认为,领导者的权力应来自于道德、智慧和正义,领导者应以个人的勇敢和尊严为标准,同时也注重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
18世纪的启蒙时代是西方管理思想的重要时期,管理理论开始从实践中被系统地总结和归纳。
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强调分工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而亨利·福特将分工理论应用于生产管理中,创建了流水线生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些思想将人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到最小,强调精确的规划、控制和协调。
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运动是一次重要的管理思想革新。
弗雷德里克·泰勒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提出了科学管理原则。
他主张通过研究每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制定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亨利·福特将泰勒的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著名的“四个原则”和五日工作制,强调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来提高效益。
与之相对,人际关系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对科学管理运动提出了质疑。
艾尔顿·梅奥和玛丽·帕克特等管理学家开始关注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
他们认为,员工对于工作本身的满足感和对组织的认同感是提高绩效的重要因素,管理者应重视人的需求和情感。
另一方面,系统论的发展也在20世纪50年代对管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总论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第一节管理活动一、管理的定义(一)外国学者的定义1、早期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斯蒂芬·P .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管理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3、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沃伦·R .普伦基特和雷蒙德·F .阿特纳:管理者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
而管理则是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二)中国学者的定义1、徐国华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三层含义)2、杨文士和张雁: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综合定义(教材)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3、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的职能(一)有关管理职能的不同观点1、20世纪初,法约尔(Fayol,1916)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茨和奥唐内尔(Koonts and O’Donnell,1955)把管理的职能分为以下五种: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管理学基础知识教材目录课题一管理学概论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和特征一、管理的概念二、管理的作用三、管理的特征四、管理的职能五、管理的原则第二节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一、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二、管理学的特点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管理者的分类与要求一、管理者的分类二、对管理者的要求三、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课题二管理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早期的管理思想一、产业革命前管理思想的萌芽二、产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第二节古典管理思想一、泰勒的科学管理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三、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第三节近代管理思想一、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二、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第四节现代管理思想一、管理理论丛林二、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课题三计划第一节计划的性质一、计划的含义二、计划的性质三、计划的作用四、计划的表现形式第二节计划的类型一、按时间跨度分类二、按计划的层次分类第三节制定计划的步骤一、环境分析二、确定目标三、拟定各种可行性计划方案四、对各种可行必方案进行评估五、选择最优计划方案六、拟定政策七、制定引申计划第四节目标管理一、目标管理的定义二、目标管理的性质三、目标设立的原则四、目标管理的程序五、目标管理的分析第五节计划方法一、滚动计划法二、盈亏平衡分析法三、网络计划技术四、线性规划法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课题四组织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及组织工作二、组织工作的原理三、组织工作的理论第二节组织结构一、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二、部门的划分三、组织结构的类型第三节组织关系一、授权二、职权三、集权与分权第四节组织协调与变革一、组织协调二、组织变革第五节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含义二、组织文化的类型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课题五控制第一节控制概述一、控制的概念二、控制的特点三、控制的作用。
总结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管理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总结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思想,提倡君子治国,以德化人。
古代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在官场和家庭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鼓励领导者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激励员工,提倡以德服人,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达成管理目标。
与中国不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
古希腊的管理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民主,提倡公众管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明的领导者是能够同时实现道德和智慧的人,他们具备自律、勇气和公正的品质。
罗马的管理思想则更加注重实践和治理,罗马法律为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管理思想开始有了更加系统化的表达。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写作中关于劳动分工和自由市场的理念对于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自由市场则能够通过竞争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在19世纪,管理思想开始向工商管理领域转变。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学派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将管理实践和科学方法相结合。
泰勒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分析和改进工作过程,以提高工人的效率。
他的理论侧重于任务分工和激励机制的设计,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与泰勒相对应的是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理论,他强调组织内权力和权威的重要性。
他将管理者分为传统型、合法型和卡里斯玛型三种类型,强调领导者的责任和权力来源。
他认为,一个管理者如果能够同时具备这三种类型的特质,就能够有效地领导组织。
在20世纪早期,人际关系学派的理论开始兴起。
埃尔顿·梅约和梅尔文·马奎尔提出了梅约-马奎尔理论,强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于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