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审美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育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他们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本次开题报告旨在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美育素养,加深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分析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探究文言文中高妙的语言艺术和文学审美价值。
2. 探讨美育教学的方法:通过分析文言文的美学价值,探讨如何将美育教学有效地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
3. 分析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比不同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教学中深入体验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并探讨美育教学的方法。
2. 观察法:观察不同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方法和效果。
3. 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美育渗透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和教学策略的满意度,以了解美育渗透的效果。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果:1. 对于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2. 可以探讨到更有效地将美育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
3. 分析不同教师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差异,从而找到更加有效的美育渗透方法。
4. 获得学生对于美育教学是否行之有效的反馈,进一步提升美育渗透的效果。
四、研究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旨在探清文言文中的美学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美育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查学生的反馈,了解美育渗透方法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 加深对美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美育教育在高中文化素养的培养中的实施。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对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发掘蕴含其中审美的要素。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中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优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篇篇文言文作品时,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有真情实感的体会。
品味文言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陶冶性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活动中,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
所以说,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体验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的快乐,只有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神奇美妙的意境,沉醉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获得成功。
但审美体验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受,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价值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
怎样进行引导,这是我们应该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具体的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
“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范读、诵读。
“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
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思想美等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点评。
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
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都必须在学生阅读、鉴赏、审美的主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活动,只要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才能达到古诗文教学的目的。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关键词]: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陶冶性情,升华品位,追求情趣,提高修养。
这是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所在。
古诗词在这方面得天独厚。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其中不少是文情并茂的佳作。
如何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美的意境,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启善的目的,具备观赏愉悦性,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性格的培养,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下面就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谈一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反复诵读,体味韵律美.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而古诗文的韵律美体现在其平仄、押韵、节奏等方面。
古人做诗时对于平仄、韵脚、节奏的选择常常从感情需要的角度出发,或激昂或低沉,或热烈或恬淡,或豪放或哀婉……诗人的情感常常在律动的旋律中自然的流淌出来,形成独特的韵味。
因此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多诵读。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又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精品,这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
使学生从形式各异的多种诵读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弄清楚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及应重读的音节,体会节奏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而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把握语言的韵律美。
二、读文品语,体会语言美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本。
贾岛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经历,杜甫则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何通过文言文学习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文言文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在当今社会,这门古老而神秘的语言逐渐被现代汉语所取代,导致很多人对文言文缺乏兴趣和认识。
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通过文言文学习来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高中生通过文言文学习提升审美能力。
一、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学习文言文之前,了解文言文的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生应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相关研究论文和文化杂志等,了解文言文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以及文言文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欣赏文言文的美。
二、注重词语的学习和运用文言文中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区别。
高中生应该注重词语的学习和运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阅读经典文言文著作,积累并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
同时,高中生还可以通过编写文言文作文、设计文言文演讲等活动来运用所学词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品味经典文言文著作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审美能力。
高中生应该阅读经典的文言文著作,如《红楼梦》、《论语》、《史记》等,通过品味这些经典之作,感受其中的美妙与智慧。
可以将读后感写成文章,分享给同学和老师,促进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参与文言文社团活动学校中通常会有文言文社团活动,高中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和交流,共同探讨文言文中的美学元素,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与研究。
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文言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与现代文学作品比较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差异与共同点。
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与美学价值。
同时,高中生也可以尝试将现代文学作品翻译成文言文,从中体味两种不同文体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策略语文是学生的必修科目,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
而游记类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策略。
要培养学生对古人游记的兴趣。
古人的游记常常描绘了风景名胜和人文风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古人游记故事,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古代风景名胜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人游记的魅力。
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在阅读游记类文言文时,应该培养良好的感受和体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或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景物、人物和情感进行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过雒阳》一文时,可以带领学生前往一些有名的历史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陶冶。
游记类文言文往往包含了作者对所见所闻的感受和情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情感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和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深入理解和体验文言文的审美价值。
要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
游记类文言文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思考和体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对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境和情节、了解作者的思考和体悟,并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辨和探求。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形式,让学生逐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陶冶,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真正领略到古人游记的魅力和韵味。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现代社会中,文学艺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文学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美的渴求,而且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其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从而实现对文言文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深入剖析审美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实现途径,进一步分析文言文古文的特点、价值和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美教育的内涵和范畴:审美教育的定义、目标、重点内容、各类审美形式、与文言文教育的联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2.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了解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对策。
3. 古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介绍文言文古文的特点、价值,分析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从而深化对文言文教育的认识,促进其有效实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查阅、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
三、预期成果和可行性分析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深化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制定更具实际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
本研究的可行性较高。
首先,在中学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教育已经被列入必修课程之列,而审美教育也已被纳入其中,这表明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领域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1. 加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文言文教育体系和审美教育实施方案,促进中学文言文教育水平的提高。
初中语文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策略游记类文言文是初中语文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教学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游记类文言文。
1. 了解背景知识在教学游记类文言文时,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否则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某些用词和句子。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前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游记作者的生平,他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一些隐含信息和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阅读游记类文言文往往使用了许多古文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因此学生需要逐句阅读,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在课堂上对一些重要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分析。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和句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提供图文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游记中涉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图文资料,例如地图、图片、文物和视频等。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游记中提到的地方和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视觉感知能力和理解效果。
4. 引导学生审美欣赏游记类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来欣赏游记,例如欣赏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品味句式的优美和精炼等。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游记的写作风格,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5. 开展相关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相关活动,例如游记阅读比赛、游记写作比拼、文化展览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游记类文言文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者:李凌云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3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感有普遍性,超越性,在教育上要特别重视美育。
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无论在文化传承还是审美熏陶、语言习得还是人格塑造上,都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
因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审美锻炼的引导,让学生在感悟体验美的同时,学会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
一.在诵读中感受艺术美指导诵读,感受艺术美。
诵读必先注于目,出于口,再入于耳,了然于心,从心理过程看,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断句能力。
朗读文言文时,除了按文章标点作出恰当停顿外,还应处理好句中词语间的组合关系,通过相应的停歇体现出内部层次,使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和语调和谐统一起来。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否,很多时候就看对句读和重音的处理如何。
判断句读,读准重音,不仅能显现文章的形象美、韵律美和逻辑美,更能读出课文的情感来。
例如学习《赤壁赋》时,完全可运用诵读教学法。
开始可通过齐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感情基调。
研读第一段前,先启发学生总结作者飘逸淡雅,怡然自得的"乐",再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自由诵读并试着背诵第一段。
这时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可身先士卒,声情并茂地背诵全文。
最后让学生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把它背出来,在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并谈谈喜欢该句的原因。
这样设计,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新课改理念,以当今语文课堂少有的朗朗书声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美育因素表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
浅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木心先生说“缺乏审美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人要活的鲜活,必不可少的是审美能力。
审美力的缺乏不是天生的缺陷,而是缺少后天的培养。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然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文言文教学面临重重困境。
不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缺缺。
究其原因,一方面,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为应付考试,文言文教学重在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把握,淡化了文言文中的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过于程序化和单一形式的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文之美被割裂、被舍弃,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加上初中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枯燥地学习和繁琐的知识背记,过分消耗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无法从中体验到文言文之美。
因此加强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美的意蕴,汲取营养, 古为今用,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内容抑或形式,都充满着无尽又神奇的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文词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正是中学生培养审美力的沃土。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1.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的愉悦丰子恺先生说:“人欲有五: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
”可见,审美的欲求,追求美的愿望是人的天性,如耳朵喜欢倾听优美的旋律,味蕾喜欢品尝鲜美的滋味……在文言文课堂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欲,调动学生的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多方面的感知美。
在美和文字之间架起桥梁,让它们相融相通。
对学生来说,文言文不应该是艰涩难懂的文字,而应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天籁之音;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缤纷色彩;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惊喜奇遇……美是听觉得享受,是视觉的冲击,是触觉的感受……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正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披文入情,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此情、此景、此境中,挖掘其中的美。
文言文中的审美教学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
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
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
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
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精于词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一、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文言文教学从其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官学制、私塾制、书院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
二是从五四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
教学形式转为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前人的做法,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冲击,但对文言文精华佳作的教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和现代文学巨匠们(例如鲁迅、胡适、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老舍、冰心等)大都有着十分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有许多人在古代文化、古典文学方面还独有专攻成就不俗。
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言文的教学时而完全淡化,时而点缀一二,且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干预过多,文言文的教学,从篇目入选到形式的分析,到内容的定评、人物的定位,均处在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之下,尤其是文革期间的批孔反儒倡法,不仅使文言文教学面目全非,而且给文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留下了很坏的影响,遗毒至今,没有根除。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令人深恶痛绝。
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
它们正在散发着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
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
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
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
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
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
第一册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第二册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
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
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文中三味。
2、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
尤其是历史散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
例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
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
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
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
文言
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
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智勇兼备,廉颇的忠勇不二知错善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侯生的足智多谋重义轻生,周瑜的多谋善断儒将风度,曹操的自负谋略奸诈多疑……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往神驰。
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3、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
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
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
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
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4、感悟思想美的光华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
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
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
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我们的学生,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
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语文教学思想中,不论是持工具说,还是持人文说,其思想教育的责任是不容回避的。
而且,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决不会拒绝语文教学所担负
的历史重任。
三、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
如何引导,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论、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
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
读是文言文神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论:即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
问题是在讨论中愈来愈分明的,认识是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
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评点。
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
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些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但要明确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
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我们进行文言文审美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就必须在这个前提下去选择。
只要这样做了,就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