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在平时聊天时,有很多朋友对古诗与近体诗地概念含糊不清,但我惊奇地发现我一个很年轻地好友对此却造诣匪浅,有好多观点和我地看法基本一致.我这里又整理了一下并举例发给大家,拟意提高我们整群素质.综观诗律地发展,唐以前地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地诗,通称为古体.近体诗既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南北朝地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地三大区别:一、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地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地为排律,也叫长律.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地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与"近体"相对而言地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地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地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地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一)、此格式首句入韵.古体:【谣】〖幽庭赋系此谣.〗故年花落今复新.新年一故成故人.那得长绳系白日.年年月月但如春近体: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二)、此格式首句不押韵.古体:【和蔡黄门口字咏绝句诗】嚣嚣宫阁路.灵灵谷口闾.谁知名器品.语哩各崎岖近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平仄:古、近体最大地区别,是古体不太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古体、近体诗绝句以第三句仄声居多,既然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不太讲究.这里就不再著述古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近体诗平仄组合地规律主要有三条:、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地平仄排列规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最后以【五绝】为例标准格式谈四种常见格式.、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例)(标准格式)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地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例)(标准格式)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仄仄仄平平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地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例)(标准格式)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平平平仄仄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不感高声语,仄仄平平仄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地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例)(标准格式)听鼓(李商隐)城头叠骨声,平平平仄仄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欲问渔阳掺,仄仄平平仄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地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果您是南方人,您会觉得入声字地发音方法和平、上、去声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读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话里归到平声里面地入声即可;如果您是北方人,您不可能通过读分出入声字,您就需要把归到平声里面地入声背下来或者查字典,呵呵,就到这里吧,在此引用了百度网中地好多观点,如有不同见解,请回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
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
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1)字句要求。
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
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
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
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
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近体诗篇(1):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什么区别导语: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近体诗之前的诗歌一般为古体诗,那么两种诗有什么区别呢?一起了解一下吧!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1)字数固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
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
个人收集整理-ZQ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地字数不一,每首诗地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地为排律或称为长律.)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地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地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地.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地对联.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地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地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地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地,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地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地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地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地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联系: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地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地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地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地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地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地.而有地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地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地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地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地事迹分散在不同地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地方,而以一个地方地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地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地材料安排到别地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地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地可信性,又有了文学地可读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就是苏洵所说地“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地方法互见法1 / 1。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和近体诗【原创版】目录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定义2.古体诗的发展历程3.近体诗的发展历程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及区别5.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代表作品及作者正文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
古体诗是指在唐代以前创作的诗歌,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近体诗则是指唐代以后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格律严谨,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体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诗经》中的诗歌。
在汉魏六朝时期,古体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唐代是古体诗的黄金时期,众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体诗作品。
近体诗的发展历程则始于唐代。
唐代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开始尝试用严格的格律来写作诗歌,这便是近体诗的雏形。
到了宋代,近体诗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此后,近体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流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和风格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古体诗形式自由,篇幅长短不一,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而近体诗则格律严谨,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古体诗的表达方式以叙事、抒情为主,而近体诗更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和作者。
古体诗方面,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近体诗方面,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等。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古体诗和近体诗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依据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诗歌的结构、句式、音韵因素
以及内容的不同。
古体诗是古代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一般指宋代“全唐诗”中所译
作品,包括毛詩、李白、杜牧等诗人的作品。
这类诗经常采用五言诗、七言诗以及五律诗等不同格律格式,古人称之为“古体”。
古体诗的最
大特点就是在其术语、表现手法、结构上充满古风,且行文生硬,压
抑着极大的张力。
而近体诗是近现代文学形式。
从它的字面表示就可以知道,近体诗是
比古体诗更近的格式,它生动、浪漫、富于传神,而且抑扬顿挫的句
子常有妙处,采用五言两句诗、三言两句诗、七言四句诗以及自由诗
等多种格律格式,行文活泼,前句与后句的衔接女性,抒情的氛围浓重,大都注重意境的表现。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内容上,古体诗主要是古代文人
励志写作,常用以神话传说、神族血统、生态环境中描绘意境,里面
充满着思想艺术因素;而近体诗常常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主要以当代
人们所拥有的各种经历、感受和思想等为写作主题,注重于意境的抒发。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结构、句式、音韵因素以
及内容的不同,充分反映出古体诗的古风结构压抑感以及近体诗的活
泼、浪漫及富于传神的风格。
它们也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差异,从而引出了古代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延续。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近体诗古体诗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
即近体诗是讲究
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
)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
(1)字数紧固。
近体诗包含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就
是限量的。
也存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到。
也存有所谓“排律”,句数可以少于八句,最多可以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就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通常就是
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到。
所以,字数紧固可以说道就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
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古体诗就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做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就是并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必须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说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
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就是一种格律。
这些因素,古体诗都就是具有的.,所
以无法说道古体诗全然不谈格律。
但古体诗格律的建议不像是近体诗那么汪,即为前面所
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押韵四方面的建议,古体诗都没。
如何快速判断古典诗歌体裁初中语文组陈瑾中国诗歌的分类比较复杂,但是,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的那么细致。
一个初中生,掌握基本分类就好。
对于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区分,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
对于旧体诗中诗词曲,只要学过,区分也不在话下。
但对于旧体诗中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分,有的学生就有点蒙了。
下面说几个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小方法。
首先,看作者朝代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说法始于唐代。
唐初,人们开始对诗的字数、声韵、对仗等有了严格的规定。
为了区别于过去的诗,人们把唐以后写的要求严格的诗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统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后要求严格的诗称为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
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那么相对而言,唐以前创造的诗只能是“古体诗”了。
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晋时期陶渊明写的诗只能是古体诗。
后人也多沿用唐人的这种说法。
所以,唐以前的诗只能是古体诗。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那么是不是说唐以后写的诗都是近体诗呢?当然不是的。
唐代以后的人可以写近体诗,当人也可以模仿古代人写古体诗啊。
比如李白的《行路难》都应该属于古体诗。
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诗。
所以只看朝代判断是不够的。
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 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看上去像绝句。
实际上作者吴均是南朝梁人,这首诗也只能是一首古体诗。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这首诗看上去是不是像五言律诗?实际上看作者的朝代汉代,就知道它也只能是古体诗。
第二、看句数。
只有八句。
所以只要按这个方法排除,大部分的诗还是可以一下子判断的。
而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所以只要不是四句诗或者八句诗,就应该归于古体诗的范畴。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区别: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也称为今体诗。
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
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
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十分工整。
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古诗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古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诗歌举例古体诗《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它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它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之一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汉语诗歌发展历史中的两种主要诗体,它们在形式、格律和风格上有所不同。
以下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和特点:
古体诗:
古体诗是指古代汉诗,主要包括骈文、风雅、赋、比兴等不同类型的诗歌。
古体诗的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汉代、魏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的演变。
古体诗的特点包括:
1.格律自由:古体诗的格律相对宽松,多种字数和韵脚的诗歌形式都被接受,例如五言、七言、九言等。
2.字数不固定:在古体诗中,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固定,但通常保持平衡,以求抑扬顿挫。
3.比兴修辞:古体诗常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增强表达效果。
4.主题广泛:古体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政治、社会、爱情、自然等各个方面。
近体诗:
近体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以及后续文人的创作。
近体诗对古体诗的格律要求更为严格,有着更固定的字数和韵脚,特点包括:
1.固定字数和韵脚:近体诗的字数和韵脚格律要求更加严格,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2.形式规范: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使得每句的字数、声脚、韵脚都需要符合规定,具有更高的形式规范性。
3.情感抒发:近体诗注重情感抒发,往往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作者的情感、思考和感悟。
4.意境深远:尽管有严格的形式限制,近体诗仍追求表达深刻的意境,借助有限的文字传递更多的意义。
古体诗和近体诗各有其特点和魅力,代表了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风格和发展趋势。
古体诗注重修辞的华丽和主题的广泛,而近体诗则更注重形式的严谨和情感的凝练。
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方法嘿,朋友们!咱今儿个来聊聊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分办法。
这可有意思啦!古体诗啊,就像是一位阅历丰富、自由自在的长者。
它的形式那叫一个多样,篇幅可长可短,没那么多规矩束缚着。
韵律呢,也相对宽松些,读起来呀,有一种洒脱不羁的感觉。
你想想看,古体诗就好比那广阔的天空,任由诗人的思绪在其中自由翱翔。
它不讲究严格的平仄对仗,给了诗人极大的发挥空间。
像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气势,多豪迈呀!而近体诗呢,则像是一位严谨端庄的君子。
它有着明确的格律要求,平仄对仗都得规规矩矩的。
就像是走在一条既定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得踩在点儿上。
比如说律诗吧,四联八句,中间两联还得对仗工整。
这就好像是给诗人戴上了一副精致的枷锁,但也正因如此,让近体诗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
杜甫的就是典型的近体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仗多工整啊,读起来朗朗上口。
那怎么区分它们呢?咱可以从字数上看呀。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等等,杂言的也不少呢。
近体诗一般就五言和七言。
再看看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比较灵活,有时候可以换韵,多自由啊。
可近体诗就不一样啦,一般只能一韵到底。
还有平仄呢,这可是个重要的区分点。
古体诗对平仄要求不那么严格,而近体诗那可就讲究多了,什么平仄交替、对仗工整,可不能马虎。
咱举个例子吧,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典型的近体诗呀,五言绝句,押韵、平仄都符合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各有各的魅力,古体诗自由奔放,近体诗格律严谨。
它们就像是诗坛的两颗璀璨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咱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可别傻傻分不清哦。
试着去感受它们的不同,你会发现诗歌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是不是很有趣呢?咱可得好好领略这其中的美妙呀!。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福高高二12班
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不是指近代的诗。
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近体诗因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能那么自由。
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是当时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创造的。
有了格律依据,可使诗的形式更规范,更富于音乐性。
因此,近体诗一出现,由于形式整齐规范,音律节奏和谐,就得到历代诗歌的承认,并不因为受格律约束而扬弃不用。
近体诗的格律,从南朝齐、梁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唐朝初年(公元七世纪中期),到盛唐(公元八世纪初、中期)已发展到完备时期。
它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
四句一首的是绝句诗,八句一首的是律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不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字一句的和七字一句的两种体裁。
诗句的每一字称一言。
五个字的绝句诗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五律和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五言排律(长律)或七言排律(长律)。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①字句上的区别:
古体诗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
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从一、二字句,三、四字句,到七字甚至于七字以上一句的,称杂言古诗。
有时由于杂言古诗中有七字一句的,所以习惯上把杂言古诗也算在“七言古诗”这一类,如清人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都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类。
至于少数三字一句的和六字一句的古体诗,都分别称为三言诗和六言诗。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古体诗以其句子字数多少的不同,有多种形式。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再就组成一首诗的句数来看:古体诗最短的,一首诗只有两句;另有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十多句到百句以上的;其中最长的有传说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五言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是流传到现在的最长的一首诗。
而近体诗的绝句诗则限定为四句,律诗限定为八句,只有长律可以超过八句。
②用韵上的区别
古体诗的用韵,有多种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全首诗既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二,一首诗中每句都可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三,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用韵;四,诗中可以用邻韵。
此外,诗中还允许用不要韵的散文化句子。
从上述情况来看,古体诗在用韵上是比较自由的。
相反,近体诗用韵的规矩却很严格: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等等。
③平仄安排和对仗方面的区别
近体诗在一句中和句子间的平仄声字安排上,有许多讲究;近体诗中的律诗,还要讲究对仗。
对仗句中必须平仄相对(见课本中列举的几种常见定式)。
可是这些规矩,在古体诗中都不存在。
古体诗也没有因近体诗出现而受到影响。
因为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又不限句数,可以
包括较广泛的内容。
所以在近体诗格律形成以后,也未能完全取代古体诗的地位。
唐代和以后的著名诗人,除了写近体诗而外,也同时写古体诗。
古体诗形式一直被保留下来,与近体诗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