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中的经典寓言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38.32 KB
- 文档页数:2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而闻名。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则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曾经讲述了一个关于五蠹的寓言故事。
他说,有一个人在家中放置了一块美味的干肉,结果吸引了五种蠹虫前来侵蚀。
其中,有一种蠹虫认为肉的味道不够鲜美,于是它选择了离开。
另一种蠹虫则认为肉太干燥,便也离开了。
第三种蠹虫认为肉太硬,也离开了。
第四种蠹虫认为肉太腥,同样离开了。
只有最后一种蠹虫认为肉刚刚好,于是它留了下来,最终将肉侵蚀一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的眼光和要求常常是不切实际的。
有些人总是对眼前的现实不满意,总是想要更好的东西,却不知道珍惜眼前的幸福。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更多。
故事二,《韩非子·言劝》。
韩非子还讲述了一个关于言劝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向别人借东西,借东西的人劝他说,“你不要借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很珍贵,如果弄坏了,你就会赔不起。
”但是那个人并不听劝,还是借了东西,结果弄坏了,果真赔不起。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的劝告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一意孤行。
有时候,别人的劝告可能会避免我们犯下错误,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故事三,《韩非子·亡羊补牢》。
韩非子还讲述了一个关于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的羊逃跑了,他没有及时去追赶,结果羊跑得很远。
后来他才去追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羊追回来。
有人劝他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但是他却不听,认为已经追回来了就行了。
结果,羊因为长时间逃跑,身体虚弱,最终还是死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及时,不能等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去后悔。
有时候,一点点的疏忽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及时补救,不能掉以轻心。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讲述的几则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1.狗猛酒酸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意译】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他以为一定会生意兴隆,可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
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拿着钱和容器到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狂吠咬人,多可怕呀!没人敢来,所以,你的酒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国家也有恶狗。
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2.鲁相嗜鱼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意译】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是鲁国丞相。
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应时鲜鱼进献给他。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4、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6、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7、多财善贾贾:做买卖。
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
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8、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9、蚕食鲸吞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
韩非子寓言故事6则很多的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却很少有人会认真的去体会其中的具体含义,尤其是韩非子故事中的寓意更是深厚,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一、欢以失日【原文】纣为长夜之饮①,欢以失日②,问其左右,尽不知也。
乃使人问箕子③。
箕子谓其徒曰④:“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⑤。
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
“ 辞以醉而不知。
⑥(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注释】①长夜:整夜。
②失日:忘记时间。
③箕子:名胥余。
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
箕子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
因纣王无道,于是,箕子佯狂而独自一人隐居在箕山,当纣王闻知箕子情况,遂囚禁在“箕子台”。
④徒:随从人员。
弟子。
⑤为,治也。
—《小尔雅》。
天下主:指国家的君王。
其: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一定”。
⑥辞:推托,借口。
以:通“已”,已经。
故事解读;商纣王欢乐无度,却有嫉妒心,箕子即使知道也不敢说出来。
所以商朝败亡在他手上。
忘记时间尽心欢乐是很多富二代的表现,他们这样做很快就会败家。
二、鲁人救火【原文】鲁人烧积泽①。
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②。
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③。
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
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
”哀公曰:“善。
”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
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请徒行罚。
④”哀公曰:“善。
“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
⑤”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注释】①积,聚也。
——《说文》。
按,禾谷之聚曰积。
倚:偏,这里指蔓延的意思。
恐:这里表示估计,相当于“大概”、“也许”。
国:国都。
③将众:率领众人。
趣,疾也。
—《说文》。
急,赶快。
④请:请,告也。
—《尔雅·释诂》。
又《类篇》受言也。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本文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仅供参考,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评论。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篇11.宋人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翻译:宋国有个有钱的人。
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
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
"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
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2.螳螂捕蝉原文: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翻译: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
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3.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寓言故事1一:讳疾忌医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ò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còu)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译文: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
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爱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本身的功劳”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假如不治,还会加重。
桓公不理睬他。
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愉快。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
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气所能实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方法了。
而今在骨髓,我不再恳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
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韩非子》3则寓言故事,洞悉世事,看穿人性,道尽人生哲理!滥竽充数、老马识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千古经典著作《韩非子》记载了太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这些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今天为大家精选了3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一起领略传承千年的法家智慧。
智子疑邻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富商。
有一天突降暴雨,把富商家中的一面墙冲塌了。
富商的儿子看到后,连忙提醒父亲,一定要尽快修缮好墙院,不然一定会有小偷趁机行窃。
一旁的邻居看后也应声附和。
到了晚上,富商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财物。
富商连忙夸赞自家孩子有智慧,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韩非子评价道:“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懂得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恰当的处理问题。
富商之所以对儿子与邻居老人抱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只是源于彼此间的关系亲疏不同。
交浅何必言深,言多必失。
邻居老人出于善意的提醒,却成了富商怀疑的源头。
古人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说话恰当有分寸,是智慧;适时保持沉默,也是智慧。
生活中,不论是泛泛之交,或是患难之交,我们都应该戒掉口无遮拦,即便是出于善意的真话,也要斟酌三分。
愿所有朋友懂得知人莫言尽,交浅不言深。
嗜鱼拒馈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
人们听说后争相买鱼送给他,可公孙仪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
他的弟子好奇询问原因,公孙仪回答说:“正是因为爱吃鱼,才不能接受旁人的无端馈赠。
”弟子很疑惑,他继续解释:“如果收了别人献来的鱼,难免就会对他们低声下气,如此一来就会歪曲法律,进而就有可能被罢相。
等我被罢免了,自己买不起鱼了,这些人也很大可能不会再给我送鱼了。
反过来一想,如果我不接受馈赠,就不会被罢相。
想吃了随时可以买,不必仰仗他人投赠。
”韩非子总结道:“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孙仪不因小利而失大节,懂得靠人不如靠己,这启示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韩非子五蠹的寓言故事
在韩非子的《韩非子》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做“五蠹”。
故事中,有五只蠹虫分别到了不同的地方,第一只蠹虫躲在柿子里吃,第二只蠹虫藏在床脚下咬,第三只蠹虫钻在屋梁上啃,第四只蠹虫藏
在衣柜里蛀,第五只蠹虫则躲在书包内吃书。
这五只蠹虫各自为政,没有考虑到对它们所在的物品的影响,最
终导致了柿子烂掉、床腿烂掉、屋子垮塌、衣物被蛀虫蛀烂、书页破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
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了维护整体的利益,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个人行
为对整体的负面影响。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韩非子《五蠹》是一篇寓言故事,以五种虫子的形象,暗喻了不同的人性弱点和问题。
下面是对《五蠹》的原文注释及创作。
注释一:《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描述五种虫子的行为,暗示了人们的五种弱点和问题。
创作一:《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经典寓言。
故事中,五种虫子分别代表了人性中的五种弱点和问题。
这篇寓言故事通过独特的形象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的种种表现。
注释二:其中,蠹衣者代表了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蠹粮者代表了人们的贪婪心态,蠹木者代表了人们的破坏欲望,蠹书者代表了人们对知识的浅尝辄止,蠹壁者代表了人们的愚昧无知。
创作二:故事中的五种虫子各有所指。
蠹衣者象征着人们对物质欲望的执着追求,蠹粮者则代表了人们的贪婪心态。
蠹木者则象征着人们破坏环境的欲望,蠹书者则暗示了人们对知识的肤浅追求。
最后,蠹壁者象征了人们的无知和愚昧。
注释三:通过描写这五种虫子的行为,韩非子警示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的弱点,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价值和精神追求。
创作三:通过精心描写这五种虫子的行为,韩非子告诫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的弱点,并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价值和精神追求。
他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来改善自己的人生。
注释四:这篇寓言故事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将人们的弱点和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四:韩非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人们的弱点和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幽默的方式,将复杂的人性问题用简单的形象表达出来,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深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注释五:这篇寓言故事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通过对五种虫子的描写,韩非子启发人们思考自己的内心,认清自己的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创作五:这篇寓言故事具有深远的寓意,引人深思。
通过对五种虫子的生动描写,韩非子启发人们思考自己内心的问题,并激励人们寻找解决之道。
他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问题,并通过自我反省和改进来提升自己的品质和境界。
守株待兔的感悟
守株待兔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五蠹》。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他因此放弃了耕种,整天守在同一个树桩旁边,希望再有机会得到兔子。
结果,他再也没有得到兔子,而他的田地也荒芜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不断发生的事情。
人们应该勤劳务实,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因此放弃努力。
对于这个故事的感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
首先,这个故事批判了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人们不应该被一次偶然的成功所迷惑,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其次,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取得成功和收获。
最后,这个故事还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机会和挑战。
机会是难得的,但机会并不是无限的。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机会,同时也要在机会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智。
总之,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它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获得成功和幸福。
韩非子中的经典寓言故事
窃金不止
在楚国荆山东南,谷地宽广,富含金矿。
顺着水流泥沙俱下,附着于水流泥沙之中,
有贵重的天然金砂。
所以,大量的淘金者从四面八方涌来,偷偷地采金。
尽管官府的采金禁令非常严厉,抓到了偷采金砂者,立即在市街分尸示众。
禁令下达
后被处以极刑的人不计其数,尸体抛弃于水中,水为之阻塞不流。
可是,违法采金还是不
能禁止。
当时,最惨重的酷刑,没有比‘市街分尸示众’更残忍的了,但偷偷采金的行为还是
不能禁止。
那是因为,不一定每个偷偷采金的人,都会被官府抓获,这样就会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所以,现在若有人在这里说:“给你天下所有财富再杀死你,你愿意接受吗?” 即便
是见识短浅没有作为的人,也不会作出这种愚蠢的选择。
占有天下,多么大的利益诱惑呀!还不愿意,那是因为他已知道必死无疑。
所以,刑罚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漏洞存在,那么虽然有‘市街分尸示众’的酷刑,也会
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偷偷采金的行为就不能禁止。
如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知道
犯法必死无疑,那么把天下的财富全都给他,也没人愿意去干违法乱纪的事了。
莫辨楮叶
春秋战国时代,象牙雕刻工艺技高工巧,当时有个宋国人,用象牙为宋王设计制作了
一件极为精致的楮叶工艺品,足足花了三年功夫才完成。
长条形的叶柄肥瘦逼真,叶面上
繁多的绒毛清晰可見而富有滋润的光泽。
将它混杂在楮树的叶子中,难以分辨真假。
这个
人就靠奇巧的技艺在宋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道家人物列子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假如天地之间任何一种植物,三年才能生长
出一片叶,那自然界植物的叶子就太少了啊!”
由此说明,不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种资源条件,而片面依托个人的本领;不顺应
事物的必然规律,而去学步于个人的智巧。
这同三年制成一片楮叶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违
背农时在冬季耕作种植庄稼,即便是以善于种植农作物著称的後稷,也不能保证粮食足够
而有余;丰收年景各种庄稼生长茁壮,就连奴隶也不会一味吃粗劣的食物。
靠个人的力量,後稷也生产不出足夠的粮食;顺应自然,奴隶也会衣食有余。
所以說:“必须依靠万物的自然规律,不敢任意行事啊!”
郑袖不妒
魏王又送给楚王一个绝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
楚王的夫人郑袖,内心非常嫉妒,对外却表现出比楚王还要喜欢她,珠光宝气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让魏女挑选,然后送给她。
郑袖的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对郑袖说:“夫人知道我喜欢
新来的美人,你能顺承王意、爱王之所爱,喜爱她却甚于我了,这是孝子赡养父母,忠臣
侍奉君王的行为啊!”
郑袖确信楚王不再怀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设计加害魏美人的步伐。
因此,对魏美人说:“楚王非常宠爱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见大王的时候,要
掩住自己的鼻子,这样就会经常受到楚王的宠幸了。
”
于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听从郑袖的话,每次见楚王时,都掩住鼻子。
楚王对郑袖说:“新美人来见我,经常掩住鼻子,这是为什么呢?”郑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装糊涂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
”楚王丝毫没有意识到郑袖的构陷,不知不觉地落入了郑
袖精心设计的圈套,硬要追问个水落石出。
郑袖窃喜时机终于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说:“不久前曾经听她说过,不喜欢闻到王的臭味。
”楚王一听怒不可遏,大声喝道:
“把她的鼻子割下来!”
由于郑袖事先曾经告诫侍卫说:“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当立即执行。
”所以,未
等楚王息怒,侍卫顺势挥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