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198.00 KB
- 文档页数:22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安排,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县医院医疗实际,研究制定了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实际,在我部制定的临床路径原则内,指导辖区内县医院细化各病种的临床路径并组织实施。
原则上,各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时应当参照本通知下发的县医院版临床路径实施,有条件的县医院可参照我部下发的临床路径(2009年-2011年版)实施。
请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反馈我部医政司。
二○一一年七月十二日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与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
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二、总体目标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三、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组长:张爱萍副组长:贾改霞刘叶张燕成员:郝乐李敏王耀霞韩燕王丽英刘茹赵婷2.科室必须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与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无移位型(2)伸直型(3)屈曲型(4)半脱位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5)心电图(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1. 手法整复、外固定2. 药物治疗3. 康复治疗4. 并发症的防治5. 护理(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01定义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一种跨学科、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医疗护理工作模式。
02发展历程起源于美国,后逐渐引入中国并得到广泛应用。
03目的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定义与发展历程确保患者获得全面、连续、优质的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知情权,提高其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规范护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和浪费。
降低医疗成本推动医院向更高效、更科学的管理模式转变。
促进医院管理现代化临床护理路径意义及价值0102适用于各种疾病和手术患者的护理,特别是需要多学科协作的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治疗阶段等因素进行分类。
适用范围对象分类适用范围及对象分类制定原则与依据制定原则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
制定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政策文件、行业标准、护理实践指南等。
同时,还需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确保临床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制定过程中,还应充分征求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03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了解患者病情及基本情况建立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多学科组成的护理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组织护理团队对护理团队成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掌握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训与教育准备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明确的护理目标,如缓解疼痛、预防感染等。
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安排护理时间针对每个护理目标,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护理操作、健康教育等。
根据患者的治疗计划和护理需求,合理安排护理时间,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
030201制定具体护理计划执行过程中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护理计划01按照制定的护理计划,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02在执行护理计划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燥伤肺证痰热郁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目录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内科治疗:(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甘油三酯、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3)血气分析;(4)心电图、腹部超声、腹部及胸部X线片。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的应用现状及展望临床护理路径是指根据临床实践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按照标准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化的路径,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疗和管理,以达到高效、规范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急诊科中,临床护理路径也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减少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改善患者满意度和医患关系。
下面就急诊科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的现状及展望进行探讨。
一、现状目前,急诊科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已经逐渐广泛。
具体体现如下:1.明确分工,加强协同:护士针对急诊患者常见病症,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清晰的工作任务,确立各自的职责和任务,避免工作交叉和耽误时间。
2.严格执行标准化护理操作:临床护理路径通过标准化护理操作规范,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得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和标准化,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优化药物使用和合理管理:临床护理路径中规范了急诊科中各类药物使用的量、途径、剂量等具体细节,加强了对药物的管理和使用,减少了因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事件。
4.加强患者宣教和心理疏导:临床护理路径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讲解、宣教等方式,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提高患者的治疗合作性和治疗效果。
5.优化床位利用和管理:临床护理路径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床位管理和流程优化,提高床位利用率和满足急诊科对床位等医疗资源的需求。
二、展望对于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中的应用,还有一系列有益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数字化手段的支持:利用数字化手段例如电子病历等技术,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
2.运用临床路径数据分析方法:针对急诊科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和质量,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和研究,为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和指导。
3.加强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应用临床护理路径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协调的医疗服务。
4.加强对患者个性化护理的重视: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医疗流程,但是在实施中,也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重点护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概要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是指根据已有的证据和指南,结合具体临床实践,制定的一条具体的、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流程化的疾病处理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减少病人住院时间和费用,并降低周围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下面是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的概要:1.前期准备阶段:在确定制定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收集与该疾病相关的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研究论文等,对医院的临床实际进行调研,了解患者的疾病特点和常见问题,同时还需要组织专家会诊,对路径的设计进行讨论和修改,以确保路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护理路径的制定阶段: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可以开始制定具体的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
这一阶段需要梳理病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入院评估、临床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护理操作等,绘制流程图或类似文档,明确各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3.路径的实施阶段:在路径制定完成后,需要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推广并实施护理路径。
医护人员需要了解路径的内容和意义,并按照具体的步骤进行操作。
同时,为了确保路径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和审核机制,监测和评估路径的执行情况,并对不符合路径要求的情况进行纠正和改进。
4.路径的评估阶段:在实施护理路径一段时间后,需要对路径的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实施前后的指标差异,评估路径的效果和价值。
同时,还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调查问卷和反馈意见,了解路径实施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5.路径的修订和完善阶段:根据实施阶段的评估结果,需要及时对护理路径进行修订和完善。
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和医院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路径的内容和流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实践。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对于医院和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可以进一步优化路径,提高实施效果,为综合医疗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肺炎临床路径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其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在患者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相关指南和标准程序所设计的一系列流程和关键步骤。
这些路径旨在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安全性和效果,并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肺炎临床路径的设计和实施。
肺炎临床路径的设计是基于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管理患者的最佳实践指南。
路径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病情所确定的,既要考虑到最佳护理方法,又要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在设计过程中,医务人员会根据多个因素来制定路径,包括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病原体类型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首先,在肺炎临床路径的设计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肺炎,会有相应的区分和治疗方案。
例如,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方案可能有所不同,因为其病原体和致病机制存在差异。
在制定临床路径时,应考虑到特定类型肺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使得治疗更加个体化和科学化。
其次,在肺炎临床路径中,关注重点是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预后,因此在路径中,通常将早期诊断的方法和策略列入其中,例如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早期干预包括早期抗感染治疗、支持性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方面。
这些早期干预的措施可以减少炎症的进展,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肺炎临床路径还应包含预防性措施和教育指导。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和个人卫生习惯的改善。
在路径中,应明确规定疫苗接种的时间和剂量,并提供相关教育材料和指导,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另外,通过提供个人卫生习惯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减少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
最后,肺炎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一个良好的协调与沟通机制。
不同科室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协作是成功实施路径的关键。
医务人员需要相互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分享患者的信息和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环节能够得到连续和一致的护理。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
临床路径纳入标准一、诊断明确临床路径的适用对象是诊断明确、病情相对稳定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或者多发病、常见病。
对于诊断不明确、病情不稳定或存在多种并发症的病例,需谨慎纳入临床路径。
二、符合路径适用范围临床路径的适用范围应符合医学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且应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
病例的纳入应符合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自然规律,并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
三、患者同意在将患者纳入临床路径前,应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关于临床路径的相关内容,包括目的、方法、预期效果、可能出现的风险等,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患者及家属有自主选择是否采用临床路径的权利。
四、路径变异因素少纳入临床路径的病例应具备相对稳定的过程和结局,尽量减少在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出现变异的情况。
如出现严重变异,应及时对病例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五、医疗资源充足实施临床路径需要充足的医疗资源保障,包括足够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药物供应等。
医疗资源的配置应满足临床路径实施的需求,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六、患者病情稳定纳入临床路径的病例应具备稳定的病情。
对于病情严重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再纳入临床路径。
这样可以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观察和护理,降低医疗风险。
七、医疗质量可控实施临床路径应注重医疗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通过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得到规范化的诊疗和护理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八、医疗费用合理临床路径的实施应注重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用预算和成本控制措施,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浪费。
这有助于保障患者的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九、患者知情同意在将患者纳入临床路径前,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临床路径的相关内容,包括治疗过程、预期效果、可能的风险等,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同时,患者及家属应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治疗。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是指为疾病或手术等特定病种或诊疗过程制定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护理计划。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医患沟通和争议等。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路径制定、路径审核、路径实施和路径评估。
一、路径制定路径制定是临床护理路径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疾病或手术选择:根据科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选择适宜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的疾病或手术,一般选择常见病种或高风险手术。
2.制定路径目标:根据疾病或手术的特点和患者需求,确定临床护理路径的整体目标,如早期发现和治疗并发症、减轻病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等。
3.确定临床护理步骤:根据疾病或手术的治疗流程,将治疗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临床护理步骤,如患者接收、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等。
4.确定每个步骤的具体要求:对于每个临床护理步骤,详细规定患者护理所需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如体征监测、用药计划、护理操作等。
5.制定路径时间节点:为每个步骤规定合理的时间,以确保患者在规定时间内得到相应的护理服务。
二、路径审核路径审核是指利用专家和临床护理团队对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评估和修改。
路径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医疗资源的评估:评估在制定路径中所需的医疗资源是否充足,是否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
2.安全与质量评估:评估临床护理路径是否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并保证护理质量。
3.经济性评估:评估路径的实施是否能够达到经济效益,并同时满足患者的需求。
三、路径实施路径实施是路径制订的具体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协作与沟通: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医生和患者之间做好情况的协作,及时沟通病情和治疗计划。
2.护理记录:要求临床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要求,详细记录和反馈护理实施的情况,并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3.病情监测:要求临床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规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
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
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
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
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
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
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
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
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
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
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
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
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
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