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区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四大茶区是哪些地区_中国四大茶区的介绍在我国主要有四大茶区,这四大茶区都是哪些地方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四大茶区的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四大茶区:西南茶区中国西南茶区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等地,具体到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山、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等,这些地方有着千年古茶树。
西南茶区海拔较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属于高原茶区,地形复杂,气候变化较大,年均气温在15°C以上,最低气温一般在-3°C左右。
无霜期220~340天。
春秋两季气温相似,夏季气温比其他茶区低,没有明显的高热天气,冬季气温较华南低,但比江南茶区,江北茶区高。
四川盆地南部边缘丘陵山地,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8.0°C 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4°C。
无霜期220~340天。
云南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0.0°C以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4.0°C左右,四季如春,气候极宜茶树生长。
但在川滇高原山地,垂直地带气温差异明显,不同海拔高度层的气候变化很大。
雨水充沛,年降雨量大多在1000~1200毫米之间,但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春季雨量偏少。
山地多森林,空气湿度大,且时有地形雨,雨量较大。
土壤类型多,主要有红壤、黄红壤、褐红壤、黄壤、红棕壤等。
有机质含量较其他茶区高,有利于茶树生长。
西南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乔木型大叶种和小乔木型,灌木型中小叶种品种全有,如崇庆琵琶茶、江南大叶茶、早白尖五号、湄潭苔茶、十里香等。
生产茶类品种有工夫红茶、红碎茶、绿茶、沱茶、紧压茶、花茶和各类名优茶。
中国四大茶区:华南茶区华南茶区是最适合茶树生长的茶区,位于我国南部。
茶叶知识学习网总结华南茶区包括福建大樟溪、雁石溪,广东梅江、连江,广西浔江、红水河,云南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等地区,行政区包括福建东南部,台湾,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及海南。
安吉白茶种植区在哪安吉白茶种植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六县市中唯一的山区县。
安吉县境内崇山峻岭,河泽纵横,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安吉县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之乡,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
安吉白茶是安吉县茶叶的代表,它以其鲜叶白毫显露、瓜子香气浓郁、汤色黄绿明亮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吉白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县域内的高山区,海拔在500米以上。
这里的地理环境特殊,山高水多,空气湿润,云雾缭绕,是安吉白茶得以培育和发展的理想生态环境。
安吉白茶种植区的土壤属酸性土壤,土壤深厚,壤肥质地松软,透气性好。
这种土壤对茶树的生长非常有利,有助于茶树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
而且,安吉县境内的山环水抱,河流众多,水源充足,提供了足够的灌溉水源,保证了安吉白茶种植区茶园的水分供应。
安吉白茶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也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安吉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平均气温在25C左右,雨水充沛,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冬季平均气温在0C左右,雨水较少,有利于茶树的进入休眠期。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安吉白茶的茶叶质量上乘,香气浓郁。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安吉县还对安吉白茶的种植、养护、采摘等方面进行了精细管理。
首先,安吉白茶采用传统的养护技术,不使用化学肥料或农药,保持了茶叶的纯净和原汁原味。
其次,茶农定期对茶树进行修剪和疏通,以确保茶树的健康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最后,安吉白茶的采摘时间非常关键,只在清晨露水尚未干燥时进行,保证了茶叶的新鲜程度。
安吉白茶种植区的独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茶农的精细管理都赋予了安吉白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
安吉白茶被誉为“茶中之冠”,享有“入口清凉如冰霜,回甜顶脑舌边香”的美誉。
安吉白茶不仅在中国国内市场受到广泛欢迎,也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茶叶的瑰宝之一。
总之,安吉白茶种植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
茶树的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树的国家。
茶树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大多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一带。
唐代的陆羽曾说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已知全世界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多种,我国就有15属260多种。
一、茶树的分类(1)按大小分主要有:半乔木型,乔木型,灌木型三种。
乔木型:乔木型茶树,树形高达,主干明显,在云南等地原始森林中生长着的野生大茶树,都是乔木型茶树。
这些茶树,树干粗大,分枝部位高,任其自然生长,一般树高都能达数米甚至10多米高。
每当采茶季节,少数民族的姑娘们往往要用梯子或爬到树上去采茶。
半乔木型:又称小乔木型茶树,是介于乔木型与灌木型之间的中间型茶树。
树型一般没有乔木型那么高大,但有明显的主干,分枝较低,这类茶树在广东、福建一带常可见到。
乔木型和半乔木型茶树,在通过人为修剪,控制主干生长的情况下,也能使树形矮化,分枝增多,形成适合人们采摘高度的树形。
灌木型(最矮):乔木型茶树在向北传播演化过程中,由于受气温低,较干燥的影响,树形逐渐变得矮小起来,逐渐就演化形成了灌木型茶树。
我国长江流域茶区广泛分布的茶树,绝大部分是灌木型茶树,尤其在修剪采摘的情况下,容易形成馒头形的树冠。
分枝多、发芽密、耐采摘是灌木型茶树的特点。
江南茶区丘陵地带栽培的茶树,由于栽培种植方式、修剪采摘方法的不同,形成了一丛丛、一条条或地毯式不分行的茶园。
(2)按叶型大小分: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三类。
如按进化程度分,有原始型,半原始型和进化型三种。
二、中国现代茶区的分布中国茶区平面分布的范围有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江苏、江西、河南、台湾、山东、西藏、海南等19个省区的上千个县(市)。
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
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
茶文化资料第一章茶的起源:1、云贵高原——山茶科植物分布中心2、云贵高原—现存大量野生茶树-1700年左右树龄3、云贵高原野生茶树的生化特性属于原始类型4、云贵高原发现茶籽化石5、茶树学名及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与中国有关6、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饮茶的起源与发展西汉王褒的《僮约》:“烹茶尽具,已而盖藏”。
浙江上虞出土的汉代陶土茶碗,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青瓷瓮。
专门的茶具出现在唐朝茶叶栽培发展过程茶树栽培起始时期:《华阳国志》推断,周代以前,巴蜀一带已有人工种茶的迹象。
扩大时期:西汉《四川通志》记载了吴理真(植茶始祖)在蒙山种茶的事迹;茶树种植已从巴蜀之地广泛传播至南方各省。
兴盛时期:隋唐至清朝,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
茶的外形变化过程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茶经》“蒸茶制饼”:“晴,采之。
蒸之,捣之…。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元代王桢《农书》”制蒸青散茶”“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
从蒸青到炒青:《茶疏》记载”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 。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茶文化的启蒙与发展茶文化启蒙:东汉华佗《食经》“苦茶久食,益意思” 。
茶文化萌芽:两晋南北朝有识之士提出“养廉”,孙皓对韦曜“以茶代酒”茶文化形成:《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兴盛:宋代“斗茶”、元代“玩茶”、明清““撮泡法” 。
茶在国内外的传播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东传路线:由中国传向日本,韩国。
西传路线:由福建、广州通向南洋诸国,然后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走向欧洲各国。
北传路线:传入土耳其、阿拉伯国家、俄罗斯。
茶述简介文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
茶叶也是如此。
中国茶历史悠久,有近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人喜欢喝茶,茶文化也就由此而来。
茶是健康的饮品,与养生、保健息息相关。
中国人讲究饮茶的历史,饮茶之风随着历代茶事而逐渐形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对茶叶有着特殊的感情,比如李白、杜甫、陆游、文天祥等。
我国有很多著名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茶诗《茶赋》或《茗赋》,如苏东坡(苏小小)、陆游(陆九渊)、辛弃疾(杨万里)、王维)、张旭)、陆游)等人均留下了名篇佳作并留下了许多名句。
在新中国成立后(1966-1976年)中国又涌现出了一批杰出茶人,如黄庭坚)、陆羽)等人不仅写出了大量诗作,而且还为中国茶叶文化注入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一、中国茶叶种植概况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世界茶叶产量前五名有四个在中国,分别为安徽凤阳县、湖北安陆和四川夹江县、云南保山香格里拉和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湖北武当山。
茶马古道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
因地处南北纬30°-40°之间,气候温和宜人,且盛产名优青头绿茶和红茶,所以有“茶马古道”之称。
自古以来,茶马古道为中外贸易往来重要纽带。
宋代以后随着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中外茶商络绎不绝,茶叶贸易达到一个高潮。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使传统茶道逐步被淘汰。
我国茶叶种植区域分为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及西北内陆三大区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是茶树分布国家之一(另一个是中国),约占世界茶叶生产比重的70%以上;中国茶树品种以绿茶为主;占全球茶园面积84%;茶叶主要产自东部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我国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等省(区);在安徽、湖北、云南、广西等省(区)也有一定面积生产茶园。
二、茶园分布及分布情况目前,中国茶叶生产有四大茶区。
即南方地区有广西龙山的茶区、湖南浏阳的茶区、福建武夷山的茶区。
北方地区有河南信阳、河北保定等地,陕西延安、甘肃陇南等地。
一、茶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1、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①神农尝百草至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②我国的云南地区有树龄超过2000年的野生大树:③茶叶是从唐朝起自我国向朝鲜、日本、荷兰、葡萄牙、英国、俄国、美国等传播:④茶称谓起源于中国。
2、茶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
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
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发现茶有解毒的功效。
中国是茶的故乡。
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①神农时期:大约5000年前,茶生叶被用来煮着喝,作药用;②春秋时期至西汉初:大约2000年前,茶叶作为食用;③汉朝:1500年以前,茶叶已成为宫廷饮料;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成都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④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饮茶已十分普及,兴起茶道;⑤宋代:1000年以前,讲究水质、斗茶活动,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已达登峰造极;⑥明代:据今600多年,朱元璋下诏“摆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撒茶开始流行;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⑦清代:300年以前,茶馆开始盛行,中国茶开始大量出口,独布世界茶市,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工艺相继形成:⑧清末至建国前,由于清政府腐败和战乱,茶道走向衰弱:⑨改革开放后,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道开始复兴。
二、茶区的分布1、世界茶区分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其中亚洲的面积最大,并以中国为最。
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以生产红茶为主,出口占据欧洲市场的主要部分;日本主要生产蒸青绿茶,有小部分乌龙茶;中国的茶叶种类最齐全,有六大茶类。
2、中国茶区分布四大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三、茶叶的双重属性1、自然属性:即茶叶的保健功效。
2、社会属性:以茶会友,以茶养性,以茶送礼,以茶修得,以茶养廉,以茶清政,以茶坐禅,以茶健身等。
南方有嘉木,最上南川茶一、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
南川茶叶历史渊远流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据查,南川在春秋时即为巴国属地,战国时一度属楚国枳邑,秦至南北、西魏属巴郡枳县,北周至隋属巴郡(渝洲)巴县。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始分渝州巴县之地置隆化县。
先天元(公元712年)改名宾化县。
据晋常凉《华阳国志·巴志》( 350)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兰、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雄、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五代十国毛文锡《茶谱)) ( 935)载:“涪州出三般茶,宾化最上,其次白马,最下涪陵”。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约987 )卷一二0“江南西道”载:“涪州宾化县,按《新图经》云:此县民并是夷僚,露顶跃足,不识州县,不会文法,与诸县户口不同,不务蚕桑,以茶蜡供输”。
据1162年《建炎杂记》载:“涪洲出三般茶,宾化最上。
制于早春,先辈携茶至京师馈人者尤得宾化早春之名”。
1926年《南川县志》记有“近时产茶四路,半溪路最多,北路双河场九盆坝为最美,土人采之,烘干贩卖,有雀舌、白毫、毛尖之分,以前者为贵,采早为好”。
南川茶类丰富,1941年,复旦大学茶叶系师生50余人专程前往南川研制龙井、瓜片、工夫红茶的制作。
二十世纪50年代,由于品质优异,独具一格,南川炒青茶被确定为四川省炒青绿茶收购标准样。
又据唐·陆羽《茶经》(765)载:“茶者,南方之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据考证,“巴山峡川”指当时巴国所辖的山川,在远古时期,南川属巴国,但因地理位置处于古巴国与古夜郎国的交界之地,不仅巴文化与夜郎文化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且,南川还是进出夜郎古国的四条“夜郎古道”中最便捷、最重要的一条大通道,被史家称为“南川道”。
我国茶学界科研人员相继在金佛山发现了两千余株野生大树茶,其中,在金佛山南坡发现最大的一株野生大树茶,树径达73厘米,高7.5米,树龄1000余年。
茶叶真正的分布1、放眼当前世界茶叶种植分布,主要分为五个大区。
分别是东亚区,东南亚区,西亚及欧洲区,中非区、南美洲及大洋洲区。
从茶叶品种上看,东西亚区茶种较为相近,东南亚区茶种比较独立。
中非区茶种属中国中东部茶系,南美洲茶种属日本南部茶系。
大洋洲茶种偏重于西亚茶系,也有日本茶系在内。
2、东亚区茶叶,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台湾。
中国茶区以长江流域为主线,北至秦岭山脉由西向东经河南安徽到山东南区。
西至横断山脉东部和南部,以龙门山脉、邛崃山脉和云南西部边境为界。
南至广西,再向东各个省。
日本茶区以静冈县为主,除北海道周边以外,四分之三的国土都产茶。
台湾几乎全岛产茶。
3、东南亚区茶叶,主要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的茶叶分布几乎不统一,以岛内陆地为主,海边地区不产茶。
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的茶,主要分布在内陆河谷丘陵地段,比较集中的是缅甸和老挝的河谷茶区。
4、西亚及欧洲区茶叶,主要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土耳其、格鲁吉亚、俄罗斯、葡萄牙。
其中以印度和斯里兰卡两国最为知名,印度茶分布在东印度喜玛拉雅山南面地区。
其它西亚国家的茶叶,大多分布在各国东偏南部山区。
严格地讲,葡萄牙海岛茶应归为美洲茶系。
5、中非区的茶,主要包括肯尼亚、乌干达、马拉维、坦桑尼亚、奠桑比克、刚果、毛里求斯、津巴布韦、卢旺达、扎伊尔、喀麦隆、布隆迪、南非、塞舌尔、埃塞俄比亚、马里、几内亚、摩洛哥、留民汪。
其中以肯利亚为中心,其它各国的茶,分布松散,不完全集中。
是为非洲气候异常,无法大面积种植。
6、南美洲区和大洋洲区的茶,主要包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巴拉圭、危地马拉、圭亚那、孟买加、厄瓜多尔、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斐济。
其中以巴西和阿根廷两国为主,主要分布在东海岸,西海岸国家的茶区也偏东部。
大洋洲以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和伊莎山周边地区为主。
中国茶道分布区域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在中国的范围内,茶道的分布区域非常广泛。
本文将以地理角度,介绍中国茶道的主要分布区域,并探讨当地的茶道文化特点和发展情况。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茶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茶道被广泛传承和实践。
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因此热茶在这里尤为重要,而且茶叶的消费量相对较高。
这里的茶道注重用茶来取暖和解冻,体现了人们对于茶叶的独特理解和重视。
此外,东北地区的茶道还注重茶具的制作和艺术价值,不仅追求实用性,而且强调审美感受。
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茶道的传统重镇之一。
这里的茶道文化源远流长,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茶道风格。
在北京,茶道被视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喜欢举办茶会,邀请朋友品茶聊天。
而在天津,泡茶就像是艺术研究,追求精美的茶具和优质的茶叶。
华北地区的茶道注重典雅和礼仪,茶艺师要有高雅的气质和独特的表演技巧。
三、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中国茶道的繁荣地之一。
茶道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上海、江苏还是浙江等地,茶道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茶道在这里可以分为正宗的传统茶道和更加现代化的茶文化。
传统茶道注重品茶和品味,尊重茶叶的本身特点。
而现代茶文化则更加注重茶叶的创新运用,将茶的元素融入到各个领域。
茶道爱好者们会经常举办展览、研讨会等活动,推动茶道文化的发展。
四、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中国茶道的重要代表之一,茶道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独特的发展。
茶叶的种植和消费量在华南地区都非常大。
这里的茶道注重茶艺的表演和表达方式,更加注重茶人的形象和技巧。
茶道活动常常融入到旅游、休闲和庆典活动中,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茶道爱好者。
茶道在华南地区的发展不仅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五、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茶道的宝地之一。
这里的茶道文化与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四川、云南等地,人们喜欢品茶、赏茶,因此茶叶的种类和品质非常丰富。
中国茶叶产销概述作者:陈荣冰来源:《茶道》2018年第03期中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区幅员辽阔,南自北纬18度附近的海南岛,北至北纬38度附近的山东蓬莱山,西自东经94度的西藏林芝,东至东经122度的台湾地区,全国有18个省(区)都有种植生产茶叶。
根据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和茶类结构分为四大茶区。
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调查,2017年全国18个产茶省(区)茶园的总面积达4588.7万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五个省份是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福建。
2017年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60,9万吨,产量超过20万吨的省份是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北。
全国茶业产值及其茶类结构经过“十二五”期间中国茶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茶叶产业已由我国传统特色农业产业逐步成为茶区经济支柱优势产业。
201 7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达到1907.6亿元,干毛茶产值逾百亿元的省份达九个,位居前四位的是贵州、福建、四川、浙江。
其中名优茶产量127.4万吨,大宗茶产量133.5万吨。
名优茶产值1427.8亿元,大宗茶产值479.8亿元。
名优茶与大宗茶产量占比分别为48.9%和51.1%,名优茶占比上年进一步提升;产值占比分别为74.8%和25,2%,名优茶占比上年增加5.2%。
全国六大茶类产量的结构持续优化,其中绿茶、乌龙茶占总产量的比重持续下调,而红茶、白茶、黄茶占比继续上升,更加均衡。
2017年全国绿茶的产量占全国茶叶产量的61.04%,黑茶产量占13.93%,乌龙茶产量占13.02%,红茶产量占10.67%,白茶产量占1.08%,黄茶产量占0.26%。
还有,柑普茶、柑红茶、花草茶等特色产品及超微茶粉、抹茶、茶饮料、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也有所增加。
茶行业在开拓便捷化、年轻化等新路径的同时,深挖品种、产地、风格、工艺等多种元素,催生多款新品,如“山头茶”、“小青柑”等。
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质量安全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绿色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创响一批有影响的公用品牌和知名品牌。
前言茶艺课程是南湖中学开设的29个校本课程中一朵小小的奇葩,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明,让有兴趣的学生利用在校兴趣课时间了解我国的茶文化和泡茶品茶的一些基本知识,在紧张的功课学习之余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从茶文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自觉做一位中华文明的传承人。
2013年,学校花大力气创办了茶艺室,置办了齐全的设备,装修也特别上档次,走进茶艺室就叫人眼前一亮,满眼的中国风扑面而来,墙上挂的,展示柜上摆的,还有茶室里一字铺开的都是与茶文化有关的茶画,茶具,虚实相宜,美不胜收,让人恍惚间以为到了一所高档茶楼。
这个茶艺室从2013年开设以来,很受学生欢迎,迄今已办六期, 200多名学生学有所成,并影响到更多的同学,在2014至2016年举办的南湖中学第三第四第五届体育艺术文化节中,我校茶艺社的多名学员登台为全校师生表演茶艺节目,受到好评,这也极大的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在此,我相信茶艺课程会越办越好!李婷 2017年2月茶艺社活动宣传稿茶文化是以茶为中心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而古老的历史文化,我们本次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为载体,以学习茶知识为主体,让广大同学更多的了解茶文化。
同时,激发起广大同学对茶文化的学习热情,为中国茶文化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认识茶、了解茶,让茶走进人们的生活。
茶文化内容丰富,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通过茶文化学习和茶事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与人文知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同学们传播茶文化,有利于同学们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
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茶树栽培学第一章茶树栽培开展简史与茶区概况一、怎样科学划分中国茶区?中国四大茶区各有何特点?答:1、茶区是依据茶树生物学特性,在适合于茶叶生产要求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综合第划分为假设干自然、经济和社会提哦啊件大致相似、茶叶生产技术大致相同的茶树栽培区单元, 依据中国茶区地域差异、产茶历史、品种分布、茶类结构、生产特点,将全国国家一级茶区划分为四大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2、华南茶区:本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域划最适宜区,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个茶区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茶区土壤大多为砖红壤和赤红壤,局部是黄壤,主要生产茶类为红茶、普洱茶、六堡茶、绿茶和乌龙茶.西南茶区:该去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 去内各地气候差异大,但大局部地区均属亚热带,水热条件较好.且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赤红壤、山地红壤和黄壤.主要茶类有红茶、绿茶、普洱茶和花茶.江南茶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适宜区.根本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春温、夏热、秋爽、冬寒,四季清楚.土壤类型根本上是红壤,局部为黄壤或黄棕壤.生产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江北茶区:属于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次适宜区.处于亚热带北缘,区内地形复杂,气温低,积温少.宜茶土壤多位黄棕壤,局部为山地棕壤,主要茶类为绿茶.第二章茶树生物学根底一、茶树学名及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答:学名: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地位:属山茶科山茶属茶种.二、茶树枝梢生育有那些规律?答:茶树新梢:〔1〕但凡新梢具有继续生长和展叶水平的都称为正常的未成熟新梢;〔2〕当新梢生长过程中顶芽不再展叶和生长休止时,芽成为驻芽,称为正常的成熟新梢;〔3〕而有些新梢萌发后只展开2-3片新叶,顶芽就成驻芽,而且顶端的两片叶片,节间很短,似对生状态,称为对夹叶或摊片,是不正常的成熟新梢.三、茶树叶片有那些可区别与其他植物叶片的特征?答:茶树叶片分鳞片、鱼叶和真叶三种.茶叶的主脉明显,与侧脉相连呈网状结构;叶缘有锯齿,一般16-32对,锯齿上腺细胞脱落,留有褐色疤痕.四、茶树的医生可划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那些特点?栽培上要做好哪些?答:茶树一升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幼苗期:茶籽萌发到茶苗出土至第一次生长休止.特点:全株不分枝;叶片较小;幼根长于幼茎;不耐强光;双重营养〔异养和自养.举措:以出全苗、壮苗为目的;选择饱满的籽粒;选地,垦地;遮荫、保证水、肥供给.幼年期:第一次生长休止到正式投产.特点:生长旺盛;单轴式的分枝方式;主根向深处伸展,侧根少〔直根系〕;由双重营养过渡到光合自养.举措:培养好树冠骨架;增强水肥管理〔NPK比例〕;以养为主,适当打头;注意保护.成年期:茶树正式投产到第一次更新改造时为止.特点:根系前期离心生长,后期呈向心生长;根系由直根系到分支根系到丛生根系.前期营养生长旺盛,后期生殖生长增强;自然更新.举措:增强水肥供给;协调采养矛盾;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的交替进行的方式更新树冠;防病虫.衰老期:第一次更新到植株死亡.特点:骨干枝衰老,根颈枝多;生产枝细弱,对夹叶多;生育量小,产量低;营养、生殖生长都弱,但生殖生长>营养生长.举措:地上部〕掌握各次修剪程度;〔地下部〕改土改园结合;合理剪采、留养;防治病虫.五、了姐茶树年生育规律,对茶树子栽培有怎样的意义?答:第三章茶树的适生环境一、光强对茶树品质有何影响?生产上如何限制?答:光强通过影响光合作用效率来影响茶叶品质,一方面影响茶树的整体外观,光照强度大, 茶树叶色比拟嫩绿.另一方面光强影响茶树的内含物,光照强度越影响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影响茶叶内N和C的含量,而N直接关系到茶氨酸的含量,C关系到茶多酚的含量,所以适当的光照强度有利于提升茶叶品质.而生产上同过遮荫来限制光强.二、茶树喜酸的原因?答:A、茶树的遗传性所决定.B、茶根汁液的缓冲水平在pH5.0时最高,这也是由于茶树长期生长在有效磷含量极低的红壤中,因而造成了根中含磷量较低,借以适应红壤的环境.C、茶树菌根需要在酸性环境中才能生长和侵染与茶树根系共生互利.D、茶树需要土壤提供大量的可给态铝.在pH>5.5时,代换性A13+的含量便很低以致不存在.E、茶树是嫌钙植物.三、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的概念?答:活动积温:指植物在某一生育期或整个年生长周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指植物在某一生育期或整个年生长周期中幼小温度的总和,有效温度是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四、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原因?答:茶树是耐阴、喜湿怕晒植物,在高山地区,温度低、湿度大、多云雾,且昼夜温差大. 相对低温导致茶叶生长缓慢,有利于维持新梢组织中高浓度的可溶性含氮化合物,适宜氨基酸和香气物质的形成;多云雾和高湿度,不仅能抑制纤维素的合成,保持芽叶柔嫩,而且还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较大的昼夜温差又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使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增加.另外,某些鲜爽清香型的芳香物质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条件下形成较多, 所以高山云雾出好茶.第四章茶树栽培品种与繁殖一、试述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特点.答:无性繁殖:1、能保持良种的特征特性.2、悟性繁殖后代性状一致,有利于茶园的治理和机械化作业,特别是有利于机械化采茶,其鲜叶原料均匀一致,有利于保持和提升茶叶加工品质.3、繁殖系数大,有利于迅速扩大良种茶园面积,同时克服某些不结实良种在繁殖上的困难.4、技术要求高,本钱较大,苗木包装运输不方便.5、母树的病虫害容易传输给后代.6、苗木的抗逆水平比实生苗要弱.有性繁殖:1、幼苗主根兴旺,抗逆水平强,2、菜种、育苗和种植方法简单,茶籽运输方便, 便于长距离引种,本钱低,有利于良种的推广.3、有性繁殖后代具有复杂的遗传性,有利于引种驯化和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4、后代个体出现形状别离和个体差异,芽叶色泽、萌芽期都不相同,对机械采茶作业有一定的影响,原料的差异也会导致加工作业和品质保证的困难.5、对于结实率低的品种,难以用种子繁殖加以推广.6、植株间经济性状杂,生长差异大,生育期不一.二、进行茶树品种搭配有什么意义?怎样做好品种搭配工作?答:意义:1、将不同萌芽期的茶树品种进行搭配,可以延长生产季节,调节茶树生产的洪峰,缓解相同品种同时萌发带来的茶季劳动资源的压力,可减少单一品种造成的病虫害和其他自然灾害快速蔓延带来的损失,从而保证茶叶品质.2、将品质特性不同的茶树品种进行搭配,可增强各品种的品质成分的协同作用,提升茶叶的品质,有利于精制茶生产加工时的产品拼配.举措:1、萌芽迟早的搭配.一般多项选择用春季芽萌发早的品种,根据不同哦该地区不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变化来搭配,在生产上注意茶叶色泽一致或相近的品种搭配及百芽重相近的品种搭配,便于茶叶加工和成茶外形色泽及叶底的一致性.2、品质特性的搭配.一般在绿茶区选用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合理搭配,红茶区选用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合理搭配.三、如何提升扦插育苗的成活率?答:1、水分治理:一般以保持土壤持水量70%-80%为宜,发根前保持在80%-90%.2、光照治理:光照是插穗发根和幼苗生长的必须条件,在遮阳时必须限制好遮阳度,一般遮掩度以60%-70%为宜.3、培肥治理:根据苗木生长状况,看苗施肥,扦插幼苗柔嫩,不耐施浓肥,在施肥时没注意先淡后浓,少量屡次.4、扦插苗床要时刻做好中耕除草和病虫害的防治.5、当年冬天前未出圃的茶苗要注意防寒保苗.可通过盖草和覆盖塑料薄膜来保温. 四、试述影响扦插发根的因素?答:1、插穗自身因素:A、茶树品种的差异,插穗发根水平因茶树品种不同.B、插穗的老嫩程度,半木质化的绿色硬化枝、黄绿色半硬化枝的插穗发根率较高.C、枝条的粗细与长短,选用粗而短的枝条具有较高的发根率.D、扦插留叶量,一般选用一叶短穗进行扦插. E、腋芽动态,腋芽膨大的插穗发根早.2、外界条件:A、温度,扦插发根最适宜温度是20-30度,B、湿度,一般土壤以持水量70-80%为宜.C、光照,对插穗进行适当遮光,多照射蓝紫光可加快发根.D、土壤.土壤PH限制在4.0-5.5,选用腐殖质含量少的红黄壤心土为好.第五章茶园建设一、新茶元开垦种植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品种选择:品种选择应考虑茶树种植的适应性.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海拔高度是否适合所选的茶树品种.2、园地选择.园地应该线那么在茶树生长的最适宜区域或适宜区域,所选地的土壤应为酸性土,PH值一般在4.5-5.5之间.同时土层厚度与地下水位应适宜.坡地茶园最大坡度不得大于5度.茶园四周无污染,最好交通便利.3、茶园开垦. 在园地开垦是应必须做好茶园地面清理、平地及缓坡地的开垦、陡坡梯级开垦.但凡荒山地开垦茶园,必须分初垦和复垦二次进行,去除柴根、树根和草根.熟地种茶首先也要对土壤进行深耕.4、茶苗移栽.适宜茶树移栽的时间是春秋二季.茶行规划时应合理密植,一般一行距4.5尺,株距一尺为好,栽植沟深在33cm左右,移栽茶苗时,要一边起苗,一边栽植,尽量带土和勿伤根系.5、水土保持,开垦茶园应注意茶园周边的水土流失,在茶园周边种植树木和开排水沟,防止水土流失.二、提升茶苗移栽成活率应掌握那些技术环节?答:1、浇水抗旱.移栽茶苗根系损伤大,移栽后必须及时浇水,以后必要时每隔1-2周浇一次水,浇到成活为止,成活后,可适当施一些稀释的农家肥、稀氨基酸液肥等,提升苗期的抗寒水平.2、遮荫防晒.由于茶树喜湿、好阴、怕晒等特征,所以在高温季节,必须对茶苗进行遮荫处理.3、根际覆盖.旱季根际铺草,有利于提升茶苗成活率,出尽茶苗的生长势.可采用稻草、麦秆、山草、绿肥等作为茶苗根际覆盖材料.4、间作绿肥.幼龄茶园合理间种绿肥不仅可以解决肥源问题,还可以增加土壤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从而提升茶苗成活率.5、其他处理方法.为提升茶苗成活率,还可以在茶园中进行假植和药剂处理等手段.三、试分析低产茶园的成因,如何改造?答:成因:1、树龄过大.茶树为多年生植物,但在栽培条件下长期采摘等原因,会导致生机衰退.2、生态条件恶劣.由于茶园生态环境不够理想,会使茶树根系发育不良、叶量少、树冠覆盖率低等状况,使产量降低.3、建园根底差.由于选址不合理、根底建设质量差、引种不当和栽培举措不力等原因导致茶树产量较低.举措:1、茶树群体结构改造,从新调整群体结构.2、树冠改造.对地上部长势弱、结构不良或枝群的枝系进行改造.3、改善管理.主要从肥水治理、采摘治理、茶树保护等方面着手采取举措.4、换种改造,主要从改种换植、新老套种、嫁接换种等方面对茶树品种进行改造.四、简述嫁接技术.答:嫁接是低产茶园换种更新的技术,具有成园早、见效快的特点.做好嫁接技术须掌握以下方法.1、做好嫁接前的准备工作.A、嫁接工具.主要有台刈剪、整枝剪、手锯、锄等.B、遮荫材料.采用遮荫网对茶苗进行遮荫.C、留养优质的接穗.留养好质量的接穗枝,嫁接成活率高.2、嫁接方法:A、老茶树台刈.将改造茶园的茶树在离地约2-3CM处剪断.不能使茎杆被撕裂.B、砧木劈切.根据砧木粗度在砧木截面中央或三分之一出纵劈一刀,不能让泥土落尽劈口内.C、接穗切削.把接穗削成两侧对称的楔形削面,整穗长约2-3CM,芽叶完整,削面长1.5CM左右.D、穗砧插结.把接穗轻轻插入砧木的切口内,薄面向内,厚面朝外.E、培土保湿.接穗插入后,在接口处覆上不易板结的细表土,接穗芽叶露在土层外.3、嫁接后的治理.接穗嫁接后,要进行浇水遮阴、除草抹芽、打顶修剪和防风抗冻等方面的治理.第六章茶园土壤治理2.简述茶园耕作的技术要求与具体应用.答:〔1〕、生产季节的耕作一一中耕与浅锄:①中耕:深度稍深度为10〜15cm.不能太深,否那么损伤根系,不利于春季根系的吸收, 地上局部即将进入活泼生长阶段,养分供给缺乏,肯定会减产.在中耕时要把秋冬茶树根颈部防冻时所培高的土壤扒开,并平整行间地面,结合清理排水沟.②浅锄:春茶后浅锄,夏季开花植被旺盛萌发的时期,耕作深度约10cm左右,以能到达锄去杂草根系,切断毛细管作用,保蓄水肥为限,不宜太深,过深反而会使下层土壤水分被蒸发;夏茶后浅锄,此时天气炎热,夏季杂草生长旺盛,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杂草又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为了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消灭杂草,同时促进土壤中硝化细菌的活动,要及时浅锄,深度约4〜7cm.〔2〕、非生产季节的耕作一一深耕:这是指在秋季茶叶采摘结束以后进行的一次较深〔17〜25cm〕的耕作.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提升土壤的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从而促进根系生长.6.采取哪些举措可实现茶园保水?答:〔1〕扩大土壤蓄水水平①土类选择:黏土和壤土的有效水范围大,砂土最小.②深耕改土③健全保蓄水设施:坡地茶园上方和园内加设截水横沟,并做成竹节沟形式,能有效地拦截地面径流,雨水蓄积于沟内,再徐徐渗入土壤中,也是有效的茶园蓄水方式.新建茶园采取水平梯田式,且能显著扩大茶园蓄水水平.另外,山坡坡段较长时适当加设蓄水池,对扩大茶园蓄水水平也有一定作用.〔2〕限制土壤水的散失①地面覆盖②合理布置种植行③合理间作④耕锄保水⑤造林保水⑥合理运用其他治理举措⑦抗蒸腾剂8.茶园施肥遵循哪几条原那么?答:〔1〕重施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2〕氮肥为主,氮肥与磷、钾肥和其他元素肥料相结合;〔3〕重施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4〕掌握肥料性质、做到合理用肥;〔5〕根部施肥为主,根部施肥与叶面施肥相结合;〔6〕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茶园.10.如何制定年施肥方案?11.如何解决茶园有机肥缺乏的问题?答:〔1〕在茶园间作绿肥是资历更生解决茶园有机肥来源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有的茶园绿肥可作为家畜饲料;〔2〕大力提倡茶场办养殖场,茶农养猪、牛、兔和家禽,利用畜禽粪便堆呕造肥;〔3〕积土杂肥;〔4〕利用当地肥源进行简单的加工生产肥料等;〔5〕茶园铺草.13.试分析茶园间作的利弊.答:〔1〕茶园间作的优势:①、改进茶园土壤、增加土壤肥力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改善茶园的生物种群④、品质改进和增产效应.〔2〕茶园间作的缺乏之处:间作物与茶树争夺水分、养分,有些间作物与茶树可能发生共同的病虫害,这些都不利于茶树的正常生长.14.有哪些茶园土壤覆盖形式?如何应用?答:〔1〕生物覆盖:即对某种作物不进行任何方法的中耕除草,而使园地全面长草或种草, 并在它的生长期间刈割数次,铺盖行间和作物根部,或者将刈割的草做成堆肥、既肥,也有作饲料,即在田间放牧.其具有较多的优点:①防治水土冲刷②调节土壤温度③保蓄土壤水分④通过土壤肥力,促进根系分布⑤节省劳力.〔2〕人工覆盖:采用的覆盖材料有铺草、铺泥炭及覆地膜等.其中铺草覆盖有许多综合效应:①保水保土,提升土壤含水量;②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现状;③促进茶树生长,提升品质.第七章茶树树冠培养1.茶树高产优质树冠有哪些结构要求?答:〔1〕分枝结构合理:茶树分枝级数多,骨干枝粗壮而且分布均匀,生产枝健壮而茂密. 一般认为骨干枝与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数的比值以1:3:6-9为宜.〔2〕树冠高度适中:茶叶产量的上下并不决定于茶树的高度,但过高或过低还是会对茶树的生长和产量有影响.茶树树冠培养高度限制在80cm左右为适宜.〔3〕树冠广阔,覆盖度大:高幅比〔树冠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一般到达1:1.5〜2.0左右. 即假设树冠高度为80cm,那么其宽度应为120cm〜160cm.同时要使树冠覆盖度到达85%以上水平.树冠面一般采用弧型和水平型较好.弧型冠面上分布的芽均匀一致,密度较高,是制绿茶和名优茶所需的茶芽.〔4〕有适当的叶层厚度:一般中小叶种高产树冠面应有10〜15cm厚的叶层.新芽生长时老叶逐渐脱落,所以在生长季节中,采摘应适当留叶,以利下季芽叶的正常发育.2.修剪对茶树树冠培养起哪些作用?答:〔1〕促使幼龄茶树合轴式分枝提早发生,培育健壮的骨干枝.〔2〕调整茶园树冠结构,维持旺盛的生产力.在修剪是应以小桩数量到达较高标准,并保持树冠面生产枝粗度在一定范围内.⑶限制树冠高度与平整度,调节采面芽叶的分布.〔4〕促使侧枝生长,形成合理的树冠覆盖度.5.茶树系统修剪包括哪几种修剪方式?答:〔1〕定型修剪;〔2〕轻修剪和深修剪;〔3〕重修剪和台刈.6.各种修剪方式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答:〔1〕定型修剪用于幼年茶树和台刈后的茶树.它通过剪去局部主枝和高位侧枝,限制树高,培养健壮的骨干枝.包括对灌木型幼年茶树的一刀齐修剪和对小乔木、乔木型幼年茶树的分段修剪的两种方法.〔2〕轻修剪用于成年采叶茶园.在当年留养的枝条上适当剪除局部枝叶,以保持生长势的稳定和发芽根底的相对一致.〔3〕深修剪用于经多年轻剪和采摘后,树冠面上出现密集的细弱枝,结节枝,育芽水平减退,新梢生长势减弱的茶树.目的在于重组新的生产枝层.〔4〕重修剪用于半衰老茶树或未老先衰,其主枝尚强壮的茶树.方法是剪去树冠大局部, 仅留主枝粗干及少数侧枝.常用的深度是剪去树高的1/2或略多一些.〔5〕台刈用于衰老茶树.剪去树冠全部枝条,利用根颈部不定芽的萌发重新培养树冠骨架和整个分枝结构.8.茶树树冠综合维护技术主要有哪几方面内容?如何掌握?答:〔1〕茶树修剪后的培肥治理:①.轻、深修剪的茶树,可在修剪前后,在行间边缘修剪后开施肥沟,施入一些速效氮肥和体积小的有机肥.②.定型修剪的茶树,按茶树生长规律,一年屡次进行养分的补充.③.重修剪和台刈后的茶树需进行深翻后施肥.〔2〕茶树冠面叶片的留养与采摘:修剪后的另一项重要治理举措,是合理地进行采与留养,在树冠养成的一段时间里应坚持少采多留.〔3〕修剪茶树的保护:茶树修剪后,应做好各种防护举措.第八章茶园平安生产3.简述茶树产生寒、冻害的机理及其防御技术.答:寒害是指茶树在其生育期间遇到反常的低温而遭受的灾害,温度一般在零度以上;冻害是指低空温度或土壤温度短时期降至0c以下,使茶树遭受伤害.其防御技术如下:〔1〕新建茶园寒、冻害的防护:①地形选择;②选用抗寒良种;③深垦施肥;④营造防护林带.〔2〕现有茶园寒、冻害的防护:①深耕培土;②冬季覆盖;③茶园施肥;④茶园灌溉;⑤ 修剪和采摘.〔3〕防寒、冻害的其他方法:熏烟法、屏障法、喷水法、防霜风扇发、喷施化学药剂、喷石蜡水乳化液、使用抗菌素杀灭冰核细菌.10.试述有机茶基地建设与生产技术.答:〔1〕有机茶基地的建设:①基地应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干道,基地附近及上风口及河道上游无污染源;②茶园土壤背景及理化性状较好,没有严重的化学肥料、农药、重金属污染史;③生产基地的空气新鲜、生物植被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④生产基地的生产者、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生产技术根底,规模较大的基地,其周围要有充足的劳力资源和清洁水资源.〔2〕生产技术:①有机茶园的土壤治理: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覆盖、水土保持、耕作除草、疏松与培肥土层等, 如:茶园行间铺草覆盖、精耕细作、勤除杂草、茶园蚯蚓饲养等.②有机茶园的施肥: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方法很多,如EM堆腐法、自制发酵催熟堆腐法、工业化无害处理法等.③有机茶园的病虫害的农业调控: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合理间作、正确施肥.适时排灌、及时采摘、修剪调控、杂草防除等;另外还有物理调控,如直接捕杀、物化诱杀、培植植物驱除害虫和培植植物助长天敌等等.12.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概念和异同点.答:〔1〕概念:①无公害茶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条件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 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卫生质量指标到达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②绿色食品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化学物质,是由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③有机茶:一种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有近农业〞生产体系与方法生产出鲜叶,加工、包装、楚云过程中不受化学物质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2〕异同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与有机茶的共同点是要求生产的产品无公害、无污染,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生产、加工标准的依据不同;②标准的要求不同;③颁证组织和时效不同.第九章茶叶采摘2.试述茶叶采摘标准确定的依据及其掌握的方法?答:〔1〕茶叶采摘标准确定的依据:①依据茶类要求;②依树龄树势强弱;③依新梢生育和气候特点.〔2〕掌握方法;①采摘应因地、因时、因树制宜,从新梢上采下的芽叶,必须符合某一类加工原料的根本要去;②采茶要量质兼顾,发挥最正确的经济效应;③在采摘的同时,注意适当留叶养树,保证茶树在年生育周期内留有适量的新生叶片,维持茶树正常而旺盛的生长势,促使茶树生长健壮,延长经济年限,保证茶叶可持续开展;④能较适当兼顾同一类茶、不同等级或不同茶类的加工原料.⑤采茶必须与各项栽培技术举措密切配合,充分满足茶树对水分的需要,运用科学的修剪制度,保证茶树萌发出数多质优的新梢,满足茶叶采收的需要.4.怎样做到依树龄、树势留采叶?答:茶树不同年龄阶段,在正常的治理条件下,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1〕幼年茶树的采摘:通过合理打顶,“以养为主,以采为辅〞的原那么;〔2〕成年茶树的采摘:以采为主、以养为辅,采养结合为原那么,以延长丰产年限;〔3〕更新茶树的采摘:采摘只能作为配合修剪、养好茶树的一种手段,强调“以养为主, 采养结合〞原那么.5.怎样运用茶树栽培举措调节茶叶采摘的洪峰?答:〔1〕品种合理搭配:茶树品种不同,新梢的物候学特性显著不同,因而品种间的萌发期、生育强度、萌发轮次表现各异,在采摘上也就有所不同;〔2〕改变剪采方式:同一品种可采用不同修剪时间和修剪强度来调节萌发期,降低鲜叶进厂的峰值.同时,老茶树采取轮回更新,此外,还可以采用轻剪或不剪的结合重采,重剪的结合轻采的方式进行调节;〔3〕其它举措的应用:施肥的种类和时期,耕作的迟早和使用发芽促进剂等,都能改变育芽时期,影响采摘日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鲜叶顶峰的作用.。
中国茶区分布
我国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系全国性划分,用以宏观指导;二级茶区,系由各产茶省(区)划分,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系由各地县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
国家一级茶区分为4个,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包括甘南、陕西、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
江北茶区是我国最北的茶区,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主产绿茶。
(建议在陕西汉中取样)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 15℃~ 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
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
江北茶区地形较复杂,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不少茶区酸碱度略偏高,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如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南、皖南、苏南等地均属江南茶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3。
主产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建议在浙江新昌取样)
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低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
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干旱。
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
该茶区种植的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以及少部分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
江南茶区是发展绿茶、乌龙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的地区,包括黔、川、滇中北和藏东南范围均束西南茶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有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部分地区还有乔木型茶树。
主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建议在四川峨眉取样)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
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盆地、高原,土壤类型亦多。
在滇中北多为赤红壤、山地红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东南则以黄为主,有少量
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土壤状况也适合茶树生长。
西南茶区内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浔江、红水河、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闽中南、台、粤中南、海南、桂南、滇南等范围内均属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
华南茶区内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建议在福建福鼎取样)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O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O0毫米。
茶区土壤以赤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同翅目,叶蝉科Cicadellidae 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小绿叶蝉分为茶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两种。
其中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危害为主,是主要茶叶害虫之一。
此虫一年发生8-12代左右,且世代交替。
严重为害夏秋茶,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分布区域: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分布。
发生特点:一年发生9~11代。
以成虫在茶树上或冬作物(豆类)、杂草和其他植物上越冬。
翌年早春转暖时,成虫开始取食,补充营养,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
秋末冬初茶树芽梢停止生长,成虫也停止产卵,进入越冬期。
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
因此世代重叠十分严重。
小绿叶蝉在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第一个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第二个高峰期在10月至11月上旬。
成虫和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利其发生。
成虫在茶园中多栖息在茶丛叶层,卵一般产在芽下第1~3节嫩梢组织中。
每雌产卵量10一30粒。
若虫常栖息在嫩叶背面。
为害症状: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与水分;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使芽生长受阻。
为害后使受害芽叶叶缘变黄枯焦,叶脉发红,生长停滞硬化,甚至脱落,受害的芽叶制茶易碎,味涩,品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