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欺诈识别研究

保险欺诈识别研究

保险欺诈识别研究
保险欺诈识别研究

保险欺诈识别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保险欺诈在全球呈蔓延趋势。其恶劣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的学者为此也正不懈地探索研究,以期肃清中国的保险市场,使之向健康的、有利于社会总体效益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保险欺诈,国际上一般也称保险犯罪。严格意义上说,保险欺诈相比较保险犯罪含义更广。保险当事人双方都可能构成保险欺诈。凡保险关系投保人一方不遵守诚信原则,故意隐瞒有关保险标的物的真实情况,诱使保险人承保,或者利用保险合同内容,故意制造或捏造保险事故造成保险公司损害,以谋取保险赔付金的,均属投保方欺诈。凡保险人在缺乏必要偿付能力或未经批准擅自经营业务,并利用拟订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机会,或夸大保险责任范围诱导、欺骗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均属保险人欺诈。保险欺诈一经实施,必然造成危害结果,有必要严加防范。(来自百度百科)

在保险欺诈的众多案例中,投保方欺诈类型占绝大多部分,也正是它引起了各界人士尤其是保险行业从业者的广泛关注。我国目前关于保险的法律法规与这一现状有莫大关系:我国法律关于保险人的规定较为严谨,保险人了解、熟知法律知识且犯罪成本高,综合整体素质较高,其实施保险欺诈的可能性小;关于投保人,我国虽然有《刑法》和《保险法》作为打击保险欺诈的法律依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部法律还无法满足现实中打击保险欺诈的需求。而且,投保方的保险欺诈行为往往难以引起社会的公愤,因为直接蒙受损失的是保险公司,公众的反映不强烈,而且由于法律的疏漏和保险公司执法能力不足等原因,会使一部分实施保险欺诈的投保人在不正当的情况下获利,这就更加助长了保险欺诈的风气。但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保险欺诈导致的额外成本最终将通过后续保费上涨转嫁给诚实投保人,这严重侵蚀保险市场赖以运作的公平保费理论,受损的最终还是投保人自己。

除了法律对投保方的保险欺诈行为缺乏更加详尽的规定、执法力度不严外,商业保险公司的消极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保险欺诈行为。我国的商业保险公司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扩大保险费收入总量上,其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其经验以及掌握的索赔信息都很有限,他们往往会为获得业务而忽略很多至关重要的步骤,有时甚至会夸大其词、不择手段地诱导投保人投保,这些都为保险欺诈行为提供了机会。一些发展初期的商业保险公司急功近利,倾向于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方式,为此都实行对业务员以保费业绩决定待遇的经营策略,综合素质本就不高的业务员再加上外界条件的刺激,欺诈几率将会大大增加,显然保险业按此方法发展只能越来越脱离正规、最终破坏社会稳态。简单地讲,就是这些商业保险

公司尚未意识到保险欺诈给保险公司、社会、保险当事人带来的巨大潜在危害性。

同时,保险代理人也对保险欺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这类事情在现实生活中频频可见:一些保险代理人为了争取业务、获得利益,往往夸大其词、将保险吹的天花乱坠,造成大量的误导、诱惑,构成对投保人的欺骗,同时也使得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责任关系更加复杂,一旦出现问题责任无法理清便只能由保险人来消化这些损失(包括保险欺诈)。这些都为将来的保险欺诈埋下了祸根。

下面通过一则案例来对保险欺诈进行简单诠释。

20xx年xx月,甲的妻子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终身保险合同(重大疾病附加意外伤害险)。20xx年xx月x日,甲的妻子在自家院子里追赶小狗时,突然摔下台阶,昏迷不醒,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医生诊断为“临床猝死”。事发后,甲第一次以心脏疾病死亡为由向保险公司报案,第二次又改为意外伤害死亡报案,随后凭一份事故发生后由其所在地镇卫生院出具的死亡证明(该院并未参与被保险人的抢救工作,只是听被保险人家属陈述而出具的该证明)以意外伤害身故为由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保险公司认为其妻子系疾病死亡,只能按照主险条款赔付,对于附加的意外伤害险,因甲的妻子并非死于意外,故不负赔偿责任。甲认为保险公司违反合同约定,因此向法院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保险公司按意外伤害条款的规定给付保险金。

法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问题在于被保险人的死因,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原告负有证明被保险人属于意外身故的义务,但原告提供的证据均是证人证言等传来证据,而且存在明显有违常识之处,无法证明被保险人的死因,所以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其实自保险产生,保险欺诈便存在,这是由人本身的趋利性和保险的固有属性所决定的。(自李红伟《透过一起人身保险合同纠纷看保险欺诈》)

案件的结果是甲败诉。据医院的确认,甲的妻子确实是由于心脏病发而猝死,而猝死(外表似乎健康的人因内在的病变而发生的急速的死亡)从道理上讲是不列入意外伤害性质的,故保险公司不予赔付是完全合法的。甲因为一种利害关系,而称妻子是意外死亡并伪造人证、恣意捏造,事实上他的行为已经涉嫌保险欺诈,应予以警告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若从合情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的做法似乎又不怎么合理。首先,甲的妻子是因为摔倒而引发心脏病,究竟属不属于意外还有考量的余地。如果甲的妻子在买保险是已经向保险公司表明自己患有心脏病,而保险公司也接受了,那么此次事件单以疾病处理就说不通;即使甲的妻子没有表明,作为熟知保险业务的一方,保险公司也有办事不够谨慎的嫌疑。再者,一般人会认为,家已经痛失家人,从感情方面来讲保险公司的做法有些无情。

确实,单单对甲一起案例的宽松并不会是保险公司蒙受多大的损失,相反不幸的甲可以得到安慰。但这样做显然是向投保人发送一个可以通过投保获得利益的信号,这完全违背了保险损失补偿的意义,保险的原理大数理论也将不再适用;由于人的趋利性,可以肯定保险公司的损失不会停止,事实上,如前面所提到的,欺诈导致的额外成本最终会通过后续保费上涨转嫁给诚实投保人,这将严重侵蚀保险市场赖以运作的公平保费理论,保险业的发展便会如空中楼阁一样没有保障,最终崩溃。

所以对于保险欺诈,我们不能用个人的眼光去看待,应从社会全局的角度来权衡。显然只有减少并最终杜绝保险欺诈行为才能使保险行业健康发展并履行它分担众人风险的职责,才能使其发展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才能使社会总效益达到最大。

保险欺诈行为自保险业产生依赖便一直存在,直到“信息不对称”(Arrow在1971首次提出)和“不完全合约”(20世纪80年与“信息不对称融合”)理论的提出,人们才将保险欺诈上升到理论的方面进行探讨。自此,国际上关于保险欺诈问题便进入“最有保险契约研究”的新阶段。“最优保险契约研究”主要思想是通过严密的合约设计和信息强化来杜绝保险欺诈。但不久大量的保险欺诈案例就告诉学者们一个事实:合约的不完备是不能消除的,信息的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具体地说,就是当努力弥补合约某一方面的漏洞时,往往会照成其他方面的一系列漏洞,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以目前的保险技术水平还不足以解决这些诟病。而信息的强化也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约束,不能达到要求的水平,即使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为实现这种对称付出的代价却是不能承受的。

了解到这些,保险学者不再一味强调通过合约改进来降低或消灭欺诈,相反,他们更现实地想帮助实务界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把已发生的欺诈识别出来,即保险欺诈识别研究。通过保险欺诈识别研究可以了解保险欺诈的存在情况、形成原因、蔓延途径以及各种内在的动力机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在明确了这些之后才能找出从根本上解决保险欺诈问题的方法,否则越过该基本探索阶段而进行的一切研究行为不过是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而已,而且还会使当前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由此可见保险欺诈识别研究在当前保险行业发展情况下的重要性。

要对保险欺诈进行识别研究,就必须有保险欺诈统计机构对保险信息进行比较全面的统计,即全面的输入信息。我国没有专门统计保险欺诈的官方或民间机构,目前也没有就全国保险欺诈状况发布的统计信息,所以在保险欺诈研究方面还不能完全地展开,为实现研究目的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国际上,美国在保险欺诈研究方面比较领先。

由于识别思想和工具的差异,90年代至今,保险欺诈识别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统计回归阶段和人工智能技术阶段。

统计回归是保险欺诈识别最初使用的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模型与回归分析”,具体地讲,就是通过给定的保险索赔案件,建立回归模型,找出欺诈识别的关键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赋予这些指标以相应的权重,最终以此来指导保险理赔实务中对索赔案件的审核。该识别思想通过与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出了一些较全面的保险欺诈识别方法。从统计回归方法的本质和属性来看,显然能找出准确地识别指标、确定精密贴合实际的权术是该方法成功的核心要素。故发展该方法首先应该着眼于是识别模型的构建与完善,这是找出欺诈识别关键指标的前提条件;其次,识别模型必须符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这通常需要不断地观察、校正。

事实上,统计回归中的误差虽不能消除,但总有减少的空间,各国学者也为此不断地更新完善统计模型。最初的欺诈识别模型以二元离散选择模型为主,为了更好地解决索赔数据缺失情况,西班牙学者基于西班牙机动车保险索赔数据,采用Logit离散模型分析保险欺诈,该模型更加紧密地贴近实际情况,识别结果的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不久后学者就发现,该方法无法很好地解决索赔数据确实的情况,于是便有了AGG模型的出现;此后模型进一步扩展到多元选择模型,用以估测欺诈识别的错误率。统计回归的模型在人们与实际问题的碰撞摩擦过程中一步一步进化,其中的经验对我们研究更多问题都有很大帮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附加解释:离散选择模型,一种非集计模型(相对于集计模型而言,指以实际产生交通活动的个人为单位,对调查得到的数据不进行按交通小区统计等处理而直接从个体的选择决策行为入手,以非集计的分析方法建立方式选择模型),相对于传统的集计模型,非集计模型具有更高的样本利用率和预测精度,以及更好的可移植性,在出行方式划分、住宅选择等诸多交通需求预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描述行为选择问题时,效用函数U 分为可观测到的效用V (又称为代表性效用) 和不可观测因素组成的随机项ε。二元离散选择模型认为代表性效用和随机项这两部分是可加的关系,而Logit离散模型使用的效用取V与ε之积的形式,并可证明,后者较前者更能切合某些实际情况,具体的条件概率计算及证明过程这里不再详述。(可参见李华民,黄海军《基于一种新效用函数形式的分层Logit模型》)在人工智能技术阶段,目前流行且处于研究发展中的保险欺诈识别研究模型是神经网络识别技术。它有三项特征:具体性,神经网络能够给出疑似欺诈概率值而非指标体系;自适应性,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周期性调整训练样本,快速识别新型欺诈;灵活性,神经网络可通过不同训练样本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识别系统。

通过神经网络识别技术的特征我们便可以知道,这种识别系统较之前的统计回归模型有很大改进。它能够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识别,更加贴合实际,大大减少了识别误差;同时该技术还能对新型欺诈进行识别、跟踪,便于及时发现隐藏的保险欺诈并实行控制。

神经网络的操作过程不像统计回归一样有具体的关键指标,它就像一个“黑盒子”一样,我们不能从中看出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但事实上,它具有更强的处理含噪声数据的能力以及处理不严密的知识和定性特征变量的能力。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先采用训练样本来训练BP 神经网络,然后将检验样本输入训练后的模型,最终获得欺诈识别的预测结果。这就有点类似于人脑的工作方式,人在经历某事的时候会产生一些相关记忆最终形成经验,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物时就联系以前经验对当前事物进行判定。BP神经网络通过训练样本来记录保险欺诈案例的特征,再依次对检验样本进行判定。不同的训练样本会对判定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BP神经网络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准确性方面,就涉及到索赔指标的质量(包括涵盖广度、深度以及贴合实际程度)了,因为BP神经网络是基于这些索赔指标来实行判别的。

在国内,由于还没有专门统计保险欺诈的官方或民间机构,也没有就全国保险欺诈状况发布的统计信息,BP神经的推广应用还存在很多障碍。但根据一些学者针对我国一些容易产生欺诈的保险案例如机动车辆保险索赔进行的保险欺诈研究来看,其准确度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可归纳如下:我国目前的财产保险实践中,保险公司处理索赔时要求被保险人提交的资料只有10到18项指标,并且鉴于指标间的相关性,就有8项指标信息重复或无效,与美国保险实践中提供的25到36项指标有很大差距,指标不全必然会影响到训练样本获取信息的充分性,进而影响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由于缺乏保险案例统计资料,训练样本数不够丰富,这会减弱神经网络训练的稳定性,特别是当神经网络要广泛应用时,这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要将神经网络投入使用,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保险实践中提供指标的严格界定。这些方面需要学者的探讨和研究,更需要各保险公司的配合,即更多地考虑到整个保险行业及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为了争抢眼前的市场份额而放松指标限制。

事实上,保险欺诈识别研究并不是最终目的,减少并最终消除保险欺诈才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保险欺诈识别研究只不过是我们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与时俱进的手段而已,所以伴随着保险欺诈识别研究的发展,我们还必须不断提高全民素质、继续寻找其他突破解决保险欺诈方法并不断探索改进。

参考资料: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保险欺诈识别研究_以中国机动车保险索赔为例》(叶明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基于一种新效用函数形式的分层Logit模型》(李华民黄海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

《论保险欺诈及其防范对策》(赵利军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辽源分公司,吉林辽源136200)

《透过一起人身保险合同纠纷看保险欺诈》(辽宁信敏功律师事务所李红伟)

《我国机动车保险欺诈识别的因子分析_基于江_浙_沪机动车保险索赔数据》(叶明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保险欺诈识别研究

保险欺诈识别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保险欺诈在全球呈蔓延趋势。其恶劣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的学者为此也正不懈地探索研究,以期肃清中国的保险市场,使之向健康的、有利于社会总体效益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保险欺诈,国际上一般也称保险犯罪。严格意义上说,保险欺诈相比较保险犯罪含义更广。保险当事人双方都可能构成保险欺诈。凡保险关系投保人一方不遵守诚信原则,故意隐瞒有关保险标的物的真实情况,诱使保险人承保,或者利用保险合同内容,故意制造或捏造保险事故造成保险公司损害,以谋取保险赔付金的,均属投保方欺诈。凡保险人在缺乏必要偿付能力或未经批准擅自经营业务,并利用拟订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机会,或夸大保险责任范围诱导、欺骗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均属保险人欺诈。保险欺诈一经实施,必然造成危害结果,有必要严加防范。(来自百度百科) 在保险欺诈的众多案例中,投保方欺诈类型占绝大多部分,也正是它引起了各界人士尤其是保险行业从业者的广泛关注。我国目前关于保险的法律法规与这一现状有莫大关系:我国法律关于保险人的规定较为严谨,保险人了解、熟知法律知识且犯罪成本高,综合整体素质较高,其实施保险欺诈的可能性小;关于投保人,我国虽然有《刑法》和《保险法》作为打击保险欺诈的法律依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部法律还无法满足现实中打击保险欺诈的需求。而且,投保方的保险欺诈行为往往难以引起社会的公愤,因为直接蒙受损失的是保险公司,公众的反映不强烈,而且由于法律的疏漏和保险公司执法能力不足等原因,会使一部分实施保险欺诈的投保人在不正当的情况下获利,这就更加助长了保险欺诈的风气。但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保险欺诈导致的额外成本最终将通过后续保费上涨转嫁给诚实投保人,这严重侵蚀保险市场赖以运作的公平保费理论,受损的最终还是投保人自己。 除了法律对投保方的保险欺诈行为缺乏更加详尽的规定、执法力度不严外,商业保险公司的消极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保险欺诈行为。我国的商业保险公司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扩大保险费收入总量上,其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其经验以及掌握的索赔信息都很有限,他们往往会为获得业务而忽略很多至关重要的步骤,有时甚至会夸大其词、不择手段地诱导投保人投保,这些都为保险欺诈行为提供了机会。一些发展初期的商业保险公司急功近利,倾向于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方式,为此都实行对业务员以保费业绩决定待遇的经营策略,综合素质本就不高的业务员再加上外界条件的刺激,欺诈几率将会大大增加,显然保险业按此方法发展只能越来越脱离正规、最终破坏社会稳态。简单地讲,就是这些商业保险

我国保险欺诈现状及对反保险欺诈机制建设的思考

保险研究实践与探索2012年第8期 我国保险欺诈现状及对反保险欺诈机制建设的思考 ■王 柱 从保险业的历史看,保险欺诈一直是影响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毒瘤三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二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随着保险产品二保险服务的不断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保险欺诈也呈现出专业化二团伙化二虚拟化二复杂化等特征,防范保险欺诈风险已成为现代保险经营与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但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进程来看,防范保险欺诈风险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自发二零散状态三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反保险欺诈机制,已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三 一、保险欺诈概述 (一)保险欺诈的界定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 A I S)于2006年发布了‘预防二发现和纠正保险欺诈指引“,该指引将保险欺诈定义为 欺诈实施者或其他当事人获取不诚信或不合法的利益的一项作为或不作为”,并将保险欺诈类型分为内部欺诈二保单持有人欺诈和中介欺诈等三此外,还按照保险欺诈是否属于事前谋划,将保险欺诈划分为机会型欺诈和职业型欺诈①三 目前,我国对保险欺诈尚未形成一个明晰而统一的定义,大致可分为广义欺诈二一般欺诈和狭义欺诈三 广义欺诈实质上包含了保险过程中一切不诚信行为三包括:一是假借保险名义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三如非法经营类的假机构,合同诈骗类的假保单二非法集资等三二是签订二履行保险合同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三如误导宣传二误导销售,拖赔二惜赔和无理拒赔等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诈骗保险金类的骗保骗赔行为,以及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等三三是保险经营过程中各类弄虚作假的违法违规行为三如保险机构虚假承保二虚假退保二虚挂应收二虚列费用二虚假理赔等违规经营行为,以及保险从业人员侵占二截留二挪用公司或客户资金二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三一般欺诈主要指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欺诈行为三包括:对保险公司的欺诈和对保险消费者的欺诈三如,投保时不如实告知,出险时故意隐瞒可能导致免赔的原因等三 狭义欺诈主要指针对保险人的欺诈三包括投保人二保单持有人和保险中介对保险公司的欺诈, ①I A I S在‘预防二发现和纠正保险欺诈指引“中认为,机会型欺诈者通常是平时的遵纪守法者,但他们发现了实施保险欺诈活动的机会三例如,这种类型的欺诈者可能会认为保险公司有无限的资金,并认为可以通过编造某种类型的事故(或)索赔从而收回前几年支付的保费三职业型欺诈者是以保险欺诈活动为生或收入来源的欺诈者三作案人可能会在被发现前持续作案,并针对多个保险人三能够开展复杂和广泛的欺诈活动的有组织犯罪集团是职业欺诈者的一种升级三这类欺诈活动获得的资金可用于资助其他犯罪活动三 2

保险诈骗案的特点及其防范对策

保险诈骗案的特点及其防范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保险赔款的各类案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但使保险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保险诈骗活动已成为当前我国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财产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保险诈骗的法律特征 保险诈骗行为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保险赔款为目的,采取各种欺诈手段,骗取保险人赔款的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保险领域出现的这种违法犯罪现象,其社会危害性已构成了对金融保险秩序的破坏,国家从立法上明确界定了保险诈骗的法律性质,为打击和惩处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武器。《保险法》第27条列举了三种保险诈骗行为,第131条又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97年3月14日颁布的新刑法对保险诈骗罪作了明文规定。因此,保险诈骗行为具有违法与犯罪两种性质,同时受到两个基本法的调整,《保险法》对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刑法》则对构成犯罪的保险诈骗行为制定了量刑标准。其法律特征是:第一,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法犯罪的故意,即有诈骗、非法获取保险赔款的目的;第二,主体的特殊性,即实施诈骗行为的人必须是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第三,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实施了利用保险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第四,行为的结果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金融保险秩序。 在我国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二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三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四是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

【论文文献】保险诈骗罪浅析

【论文文献】保险诈骗罪浅析 论文范文 题目:保险诈骗罪浅析 编辑:司马小 【内容摘要】保险欺诈行为是伴随着保险商品的产生而产生的~其行为本身 严重侵害了保险人和广大保户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保险在商品经济社会发挥其风险保障和融通资金职能作用。保险诈骗具有主体多元化、隐蔽性较强、犯罪黑数高、社会危害性大的特点。 保险诈骗罪的成因有社会环境和诈骗心理的原因~也有保险业管理制度的原因~同时~法律环境的相对不完善也是保险诈骗罪的成因之一。本文认为:现行《刑法》的规定~已经不能实现对这种状况的有效规制。同时提出如下立法建议~保险诈骗罪的目的性要件即“以非法占有保险赔偿金为目的”应在刑法中加以明文规定,对保险诈骗犯罪的行为特征应规定灵活条款,对保险诈骗犯罪应重视罚金刑的适用。 防范保险欺诈的关键在于社会舆论正确导向,社会有关方面协作预防,保险行业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以及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保 险机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查勘理赔流程以及建立完善保险诈骗罪的司法制度等。 关键词:保险欺诈,保险诈骗罪,犯罪构成,犯罪防范,立法完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稳定企业经营、保障经济发展、安定人民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保险欺诈行为也凸显出来~并且成为当前保险业最大威胁之一。 一、保险诈骗犯罪的法律特征及犯罪构成

所谓保险欺诈~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保险事故发生原因~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致使保险人陷于错误认识而向其支付保险金的行为。 同传统的经济诈骗相比~保险诈骗罪有其显著的法律特征: ,、犯罪主体多元化。 保险诈骗不仅涉及自然人~而且涉及法人,单位,。从当前的司法实践看~一些特大保险诈骗案往往由法人,单位,实施或参与实施。 ,、社会危害的多重性。 保险诈骗不仅侵犯了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和整个社会的财产~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秩序~而且对他人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在人身保险中~有的投保人、受益人为了谋取巨额保险金而不惜铤而走险~故意杀害被保险人。 ?、诈骗数额巨大。 与其他民事欺诈不同~保险领域内的诈骗往往以巨额保险金为行为指向。这在团伙作案、集团作案、跨国作案、法人,单位,作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而其危害性更为严重。 ,、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保险诈骗打着合法保险合同的幌子而制造假象~从中骗取赔偿金,保险人的经营对象遍及整个社会~难以对每个投保人都十分注意~保险诈骗在制造违法事件的时间上有选择性~只要在合同有效期内~随时都可以进行~所以它有极强的隐蔽性。 ,、犯罪黑数较高。 所谓犯罪黑数~指客观存在的犯罪活动中~没有被揭露或没有受到司法机关查处的比数。在所有诈骗行为中~保险诈骗犯罪的黑数是最高的。究其原因~除了本身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短时间内难以受到司

汽车保险欺诈骗赔特征与预防研究

汽车保险与理赔论文 汽车保险欺诈骗赔特征与预防研究 班级:汽检134班 学号:131602407 姓名:王明易 指导老师:毕慧娟

汽车保险 欺诈骗赔特征与预防研究 【摘要】在本文中,讨论了汽车保险欺诈骗赔的特点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汽车保险欺诈骗赔预防措施 前言 汽车保险欺诈骗赔现象是国内外汽车保险行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毒瘤。汽车保险欺诈骗赔往往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投保人的原因和保险公司的原因。在本文中,讨论了汽车保险欺诈骗赔的特征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汽车保险欺诈骗赔成因 历史原因 从法律上买卖合同概念的诞生以来,欺诈骗赔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就开始滋生蔓延。汽车保险行业的出现更为专门从事欺诈行为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汽车保险对于欺诈骗赔的不法分子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在于, 在相关的保险合同明确规定了,在保险事故发生的情况下, 投保人可以获取极高的赔偿金额。为了获取这笔高额的赔偿金,这些不法分子想方设法企图从中骗取额外的利益。 社会原因 现今,虽然汽车成为大多数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是实际上社会公众对于保险知识及其业务的了解并不多,缺乏与保险相关的法律意识,他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险欺诈骗赔已经违反了法律法规 ,所以在不法分子向他们请求帮忙骗赔保险金的时候,没有及时拒绝,导致保险骗赔的现象更为普遍。 投保人原因 一般情况下投保人参与保险欺诈骗赔违法活动的原因可以有三类:第一 , 某些投保人在投保的时候就妄想着通过比较小的保险费支付来获取高额的保险金赔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大笔财富,由此可见企图骗赔的投保人在投保的时候就已经动机不单纯 ;第二 , 某些投保人在投保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怀着不良

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其对策

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对策 一、保险欺诈的概念 保险欺诈是伴随着保险业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诈骗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保险欺诈的历史几乎同保险业一样悠久。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现象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保险业的最大威胁之一,保险欺诈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保险欺诈包括投保人方面的欺诈和保险人方面的欺诈,具体表现有投保人利用保险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保险人在拟定保险条款、保险费率过程中欺骗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行为,以及非保险业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的行为。狭义的保险欺诈专门针对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而言,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故意制造保险事故、夸大损失程度等手段,致使保险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向其支付保险金的行为。我们这里所讲的保险欺诈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上述狭义的保险欺诈。二是指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 从而骗取保险金的。 二、保险欺诈的特点 (一)极强的隐蔽性 首先,保险欺诈者作为保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或关系人,与保险人之间存在着合法的保险合同关系,保险欺诈行为往往被合法的保险合同所掩盖,难以引起社会公众和保险人的怀疑;其次,保险经营对象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保险人不可能对每个投保人都进行详细的调查;再次,保险欺诈者实施欺诈行为的时间十分充裕,不仅在保险合同的有效期限内,而且在保险合同订立之前和订立时,均可实施欺诈行为。由于欺诈行为都是经过欺诈者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策划,保险人即使发现,也很难收集到有关欺诈的证据。 (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保险欺诈不仅侵犯了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也是对整个社会财产的严重侵害,更主要的是对他人的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人身保险中,有的投保人、受益人,为了谋取巨额保险金,不惜铤而走险,故意杀害被保险人,造成了极大社会危害。为此,各国法律除规定保险欺诈的民事责任外,还规定了保险欺诈者的刑事责任。 三、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 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依据保险欺诈的具体情况,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制造假象,将损失“转化”为保险损失,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保险诈骗形式。表现为当未参加保险的财产遭受损失后,欺诈者将其“转化”为保险标的,并提供有关证据向保险人索赔。如某个体户的一台东风牌卡车并未投保,但肇事后,却将其换上另一辆已投保的汽车的牌照,以假乱真移花接木。此外,当保险标的发生的损失是由于除外责任所引起的,被保险人往往提供虚假证据,将其转化为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以骗取保险金。如某工厂出口产品时,投保了海洋运输货物保险,后来由于自身质量问题而发生霉变损失较大,该厂就制造了运输途中遇雨受潮的证据,以货损属保险责任为由,向保险人索赔。 (二)超额保险,即投保人投保的保险金额高于保险标的实际价值。主要发生在财产保险之中,因为在人身保险中,人的生命和身体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不存在超额保险的问题。投保人利用超额保险实行诈骗的形式比较简单,主要是夸大保险标的物的实际价值,把别人的财产当作自己的财产投保,或者谎称受委托保管有他人的许多贵重物品,并提供一些虚假的证据和证明,以期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获得高于保险标的实际价值的保险赔偿。 (三)重复保险,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

(金融保险)投保人保险欺诈表现及其中美对策比较

(金融保险)投保人保险欺诈表现及其中美对策比较

投保人保险欺诈表现及其中美对策比较 [内容摘要]保险欺诈行为实施者可以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人,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而言,应该致力于防止和减少投保人的欺诈行为,因而了解投保人欺诈的常用手段和其他国家针对这种欺诈的应对措施有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欺诈的表现和保险公司对付这些欺诈的策略,并介绍了美国对付保险欺诈的情况,希望能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有所作用。 在我国,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务范围的日益扩大,保险欺诈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1980年代末期,诈骗犯罪中涉及保险欺诈仅占2%左右;到199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4.5%;1994年的比例为6%;到2000年这类案件的比例更是上升到9.1%。保险欺诈行为不仅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已经成为保险人最重要的经营风险之一。 1992年2月,在蒙特利尔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对保险欺诈进行了这样的定义:“保险欺诈是一个故意利用保险合约谋取利益的行动,这一行动基于被保险方的不正当的目的”。通俗的说,保险欺诈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致使保险人陷于错误认识而向其支付保险金的行为。 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在保险合同中的利益常常是一致的,因而他们的欺诈行为也极为相似,本文将三者作为一个利益整体来讨论。并且在财产保险中,保险合同要求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所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受益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主体,区分三者的欺诈行为并无实际意义。 一、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的欺诈行为表现 (一)订立合同时的欺诈行为 1.保险事故已经发生,投保人事后投保。这类事件中投保人通常制造虚假凭证或证明材料,修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被保险标的的名称,骗取保险赔款。 1)利用被保险人已经死亡的事实,对死亡的“尸体”进行投保,然后制造伪证以更改被保险人死亡的时间,这种欺诈方式在我国人寿保险理赔实践中,比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更为常见和集中。 2)在意外伤害保险赔案中也曾经有利用现成的残疾征象诈骗保险金的现象。被保险人实际早已经残疾,通过开伪造证明的方式要求赔偿。3)谎报保险单的有效时间,将保单有效事件提前到保险事故发生之前,这是保险从业人员与投保人勾结后,可能出现的欺诈行为。即欺诈者谎称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有效,而事实上无效,这是人身保险业务中比较著名的“关门后报告”的欺诈方式,所以保险人在审查保险理赔时要特别注意投保时间和出险时间少于24小时的赔案。 2.投保人在投保时有使灾害事故发生的动机,投保后故意使保险事故发生 在一系列财产保险中,投保人投保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被保险物被损坏,从而得到经济赔偿。这种动机可能是(1)解决家庭财务困难。(2)摆脱企业产品积压而引起的债务或财政困。(3)解决经营不善

浅谈我国保险欺诈社会成因及预防

浅谈我国保险欺诈社会成因及预防摘要:保险欺诈在各国来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现象了。自从保险法诞生以来就普遍存在,并且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其欺诈的表现方式更加的复杂化。文章着重分析了保险欺诈的社会成因,从立法、社会监督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防范保险欺诈的相应对策。 论文关键词:保险欺诈;诚实信用;防范措施。 保险欺诈从保险法诞生以来,就与保险如影随形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不管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愈演愈烈的保险欺诈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的话,它将会使维系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之间的诚实信用最终失去其作用,而阻碍保险业的发展。 1保险欺诈的社会原因。 本文主要从社会原因进行分析,社会原因,即是指社会道德意识的变化,是保险欺诈的首要原因。劳伦兹(KonradLorenz)在其著作《仁慈的消失》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的道德意识是由它的标准所决定的。由于标准已经变化,除了别的以外,这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看法朝向所有权观念靠近。在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行为间以及受社会约束的本能遏制,作为趋势,开始逐渐消失,加速远离共同福利的意识,走向纯自我利益。”在当今社会里,竞争日趋激烈,个体与群体更加隔离,这使有些人丧失了社会道德意识,他们不要愿为了社会整体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不能容忍自身生活享乐的微小损失。 1这种不顾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个人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刚好成了保险欺诈得以生

存的土壤,同时也是保险欺诈产生的社会思想基础。社会原因具体在我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诚信缺失。诚信处于伦理道德与经济利益冲突与摩擦中,诚信缺失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2 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我国《保险法》第 5 条规定,“保险合同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由于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保险所保障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保险人主要是依据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告知和保证来决定是否承保和保险费率的高低。这决定了保险法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远远大于其他民商事法律。然而,现如今保险欺诈的频频出现,当事人之间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社会道德意识弱化而引起的。 (2)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我国,建立了呈明显二元化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未在农村建立作为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这种差异使农村的社会保障缺失,农民为了防患于未然通过参加商业保险的方法来避免意外带来的风险。然而,由于保险的射幸性,如果没有意外的发生永远也无法得到回报,这时那种不平衡的心理落差和淡泊的法制意识就会产生,这种欺诈的萌芽就应运而生了。其次,社会保障范围覆盖不全。在社会保险制度方面,还有半数以上的城市劳动者未被养老保险所覆盖,进入医疗保险制度者仅为5471 万人,因病致贫的现象时

论保险诈骗罪_论文

论保险诈骗罪. 目录 论文摘要 (3) 一、保险诈骗罪犯罪构成 (4) 二、保险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7) 三、保险诈骗罪的成因 (8) 四、保险诈骗案的防范 (9)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论文摘要 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保险诈骗行为也不断增多,并且成为当前保险业最大威胁之一。一些不法之徒不惜以杀人、放火为手段实施保险诈骗犯罪。不仅严重扰乱了保险业的发展进而危及人民所享有的保险福利,而且还会给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为了遏制该类犯罪行为的上升趋势,1997年我国修订刑法时把保险诈骗罪收入新刑法,从而为打击破坏保险秩序的保险诈骗罪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国刑法第198条的规定,所谓保险诈骗罪,是指行为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或者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数额较大保险金的行为。 保险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一般只能由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构成。本罪在主观上必须是出于故意,其目的是非法占有保险金。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即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和国家的金融秩序。本罪的犯罪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罪在主观上必须是出于故意,其目的是非法占有

保险金。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3、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4、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5、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 [关键词] 保险制度保险金诈骗犯罪构成 保险制度已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对于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保障个人的生活安定,减少社会财富损失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证保障制度不受侵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全成为法律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保障制度上存在的不完善之处,进行诈骗活动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危及保险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保险事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保险诈骗也随之产生,为打击此类犯罪,保护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新刑法典第198条规定了保险诈骗罪。保险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罪的一种,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或者对发生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或故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疾病,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保险诈骗罪的概念及其犯罪构成 根据我国刑法第198条的规定,所谓保险诈骗罪,是指

汽车保险欺诈的预防与识别

时代农机 TIME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第46卷第1期Vol.46No.1 2019年1月Jan.2019 2019年第1期 摘要: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据相关资料显 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10亿辆。汽车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另一 个问题:交通事故的增加。在许多的交通事故中, 一些车主为了降低赔偿成本或者逃避事故责任进行汽车保险的诈骗,另外部分车主为了降低汽车的保养维修成本进行保险诈骗等,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汽车保险行业的正常运作,还给保险公司带来额外的损失。文章通过对保险欺诈成因、表现特征分析,给出针对防范汽车保险欺诈的方法。 关键词:汽车保险;保险欺诈;识别与防范 作者简介:于丽丽(1989-),女,大学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车辆工程。 汽车保险欺诈的预防与识别 于丽丽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1 汽车保险欺诈的成因 1.1 汽车保险欺诈的概念 汽车保险欺诈广义上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发生 在汽车保险交易中,存在的形式各式各样。狭义的汽车保险欺诈是指被保险人、投保人对一些存在的真实情况进行故意隐瞒、 掩盖、扭曲或者故意制造、编造虚假事实,从而夸大损失程度,逃避事故责任等,即二者不遵守诚信原则,以谋取保险赔偿金的行为。1.2 汽车保险欺诈的成因 汽车保险欺诈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来自于个人的己私之利,还有保险公司的内部原因,还会因为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助长诈骗行为的产生。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汽车保险诈骗的首要原因:利益驱动。首先,从投保人的角度出发,目的比较明确:减少开支逃避责任。为了达到目的, 进行各种证据的编造捏造,无中生有或者掩盖过失,以上各种形式的诈骗其实都是利益的驱动。其次,是诈骗行为的参与者,为了减少个人的经济损失,降低事故责任,配合投保人提供相应的虚假证据参与诈骗,甚至有些行为是在收受了投保人的贿赂之后进行的诈骗行为。 (2)保险公司内部的原因。首先,个别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收受投保人或汽修厂的好处从事诈骗行为,给公司本身造成一定 的损失。再者,有些保险公司业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业务能力较差,对于捏造的虚假证据以及掩盖的现场无法进行甄别,无法阻止诈骗行为的产生。其次,保险公司在受理诈骗案件过程来看,存在不可避免的时间差。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和派遣业务人员进行现场取证存在有一定的时间差,即使派遣很及时,也会给诈骗人员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现场的改变,最终业务人员取证困难,按照诈骗人的意愿进行赔付。 (3)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对于汽车保险诈骗行为也有相应的法律《刑法》《保险法》对处罚进行明确的说明和约束。但是诈骗案件还是会不断发生,主要因为在保险公司来看,整个处理事情的时间流程较长(派专员收集证据,进行处理),如果涉及到的金额较少,只会让保险公司入不敷出,因此在实际处理诈骗少金额事件时,保险公司并未按照法律办理事情,甚至会私下解决事情,这种行为助长了诈骗案件的发生。再者,我国针对个人信用,管理并不是很严格,而且也未建立比较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即使诈骗者本身的信用缺失也不会影响到其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容许了诈骗行为的存在。 2 汽车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2.1 出险在先,投保在后 这是指机动车在发生事故时没有进行投保,在 发生事故后进行投保,通过捏造事实,伪造机动车 68

保险诈骗罪的特征及认定答辩

保险诈骗罪的特征及认定 来源 :未知作者:佚名 q 日期:10-07-06 一、保险诈骗罪的概念 保险诈骗罪是指保险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违反保险法律法规, 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保险金的行为。 二、保险诈骗罪的特征 (一客体特征 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 即国家的保险制度和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保险制度由一系列调整保险行为的规范组成。这些规范包括《保险法》、《保险管理暂行规定》、《家庭财产保险条款》、《船舶保险条款》、《简易人身保险条款》、《机动车辆保险条款》等。保险诈骗罪通过违反这些规范, 构成对保险管理制度的侵犯。同时, 保险诈骗罪还侵犯了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保险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其犯罪对象是保险公司的保险金, 保险金虽然来源于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 但是投保人一旦将保险费交给保险人, 这笔保险费就属于保险公司的财产, 只有出现合同所约定的事件或保险事故时, 才有权获得保险金, 行为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 骗取数额较大的保险金, 显然侵犯了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 (二客观特征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险法律法规, 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 骗取数额较大的保险金的行为。首先,保险诈骗犯罪以违反保险法律、法规为前提。违反保险法律、法规,最重要的是违反了《保险法》, 《保险法》明文规定了对各种保险诈骗活动,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其次,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保险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还表现为五种情形:

1. 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 骗取保险金。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 是指投保人违反了法律的诚实信用的原则, 在签订保险合同时, 故意虚构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保险对象, 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其目的是有意骗取保险金。 2.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 骗取保险金。保险公司对保险赔偿责任的承担是有条件的, 并非对任何原因引起的一切保险事故承担赔偿。保险合同中的责任条款, 具体规定了保险公司承担责任的保险事故范围, 同时在保险单上还具体规定了免责条款。而“ 编造虚假的原因” 是指行为人编造使保险人承担保险赔偿责任的虚假原因, 从而骗取保险赔偿。“ 夸大损失程度” 是指行为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 故意夸大保险标的的损失, 从而获得更多的保险金的行为。行为人具有上述两种行为之一即可成立。 3.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 虚构事实, 谎称发生保险事故, 骗取保险金的行为。这里的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 4. 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 ,是指财产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的有效期内,故意人为地制造保险标的出险的保险事故,造成财产损失,骗取保险金的行为。 5. 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这种诈骗犯罪主要体现在人身保险中,人身保险除个别具有储蓄性质的险种外,一般都以被害人的死亡、伤害或发生疾病为赔偿条件。因此, 行为人就采取杀害、伤害等方法故意造成人身事故,致使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生病, 以取得保险金。除上述规定的五种情形外, 《刑法》规定, 保险诈骗罪的成立,还必须骗取财物数额较大。 (三主体特征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订立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或关系人,即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因为保险诈骗犯罪的发生有其特殊性, 非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或关系

浅析汽车保险欺诈及预防

浅析汽车保险欺诈及预防 摘要: 汽车保险诈骗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有社会原因、历史原因、投保人的原因和保险公司的原因。汽车保险欺诈骗赔现象是国内外汽车保险行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毒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各类保险诈骗行为也凸显出来,并且成为当前保险业最大威胁之一。面对汽车保险欺诈日益增多的情况,保险公司应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汽车保险欺诈骗赔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制止汽车保险欺诈骗赔现象的蔓延。 关键词:汽车保险;汽车保险欺诈;防范措施; 一.保险诈骗的法律特征 保险诈骗行为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保险赔款为目的,采取各种欺诈手段,骗取保险人赔款的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保险领域出现的这种违法犯罪现象,其社会危害性已构成了对金融保险秩序的破坏,国家从立法上明确界定了保险诈骗的法律性质,为打击和惩处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武器。1997年3月14日颁布的新刑法对保险诈骗罪作了明文规定。因此,保险诈骗行为具有违法与犯罪两种性质,同时受到两个基本法的调整,《保险法》对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刑法》则对构成犯罪的保险诈骗行为制定了量刑标准。其法律特征是: 第一,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法犯罪的故意,即有诈骗、非法获取保险赔款的目的; 第二,主体的特殊性,即实施诈骗行为的人必须是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 第三,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实施了利用保险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 第四,行为的结果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金融保险秩序。 汽车保险欺诈,即情节严重的汽车保险欺诈,是指投保人、汽车修理企业、汽车保险欺诈犯罪团伙等故意虚构保险标的,或者对发生的交通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或者编造未发生的交通事故,或者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骗取保险金且数目较大的行为。 二.案件分析: 2001年11月10日,被告人张作锦经营的货车(闽F- 71033,已办理机动车辆保险)给货主林某拉桔子到漳州诏安。次日凌晨2时许,车由无证的林振华驾驶至漳州平和诏平线98KM+980M路段发生翻车事故,造成林振华当场死亡,车上

保险诈骗罪比较研究

保险诈骗罪比较研究 「英文标题」Comparative Study on Crime of Insurance Fraud 「作者简介」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5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Law Sch ool,Zheng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叶高峰(1931-),男,广东博罗县人,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保险诈骗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来是必要的,中国刑法对保险诈骗罪采用结果犯的模式是合理的。但以行为犯罪的方式设置这种犯罪并不可靠。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刑法应增设保险诈骗罪的目的性要件。 中国刑法对保险诈骗罪的刑事干预强度较大,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刑法理论的。 「摘要题」比较刑法 「英文摘要」It is essential for Crime of Insurance Fraud to be divided from Crime of Swind ling. In Criminal Law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a model of consequential offense,instead of b ehavioral offense,is stipulated to describe the pletion of Crime of Insurance Fraud,because the former is more mensurate with the pre sent syst em of criminal an intentional elem ent should be added to the c onstitutive ones of this with concerning regulation s of other c ountries and areas,this crime is interfered with strongly in Criminal law of o ur c ountry,which accords with Chinese situations of penalizing Criminals.「关键词」保险诈骗罪/刑事立法方式/构成条件/刑事责任/Crime of Insurance Fraud/model of cr imina l legislation/Con 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Criminal responsibility「正文」如果说事件发生的危险促进了保险事业的发展,那么,保险事业的发展也进一步诱使着一些对金钱异常渴望、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不法之徒不惜以

汽车保险欺诈与预防研究

汽车保险欺诈与预防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也逐渐进入家庭消费领域,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成为财产保险公司的第一大收入险,我国汽车保险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车险经营一直处于亏损边缘,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汽车保险欺诈的泛滥。因此,本文从保险欺诈的原因、特征及后果危害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查找保险欺诈的成因,并提出了预防对策。 关键词:保险欺诈;原因;预防 The Analysis Of Automobile Insurance Fraud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car also gradually into the field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China's auto insurance business has been rapid growth, become the first big income property insurance company insurance, auto insurance business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in China. Car insurance business has been on the verge of loss and is one of important reasons is that the spread of car insurance fraud. Thus, the article discovers the root causes of insurance fraud, by analysis of the feature and its consequences. Then,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address fraud will be proposed. Keywords:Insurance Fraud; Cause; Preventive Measures 1.引言 汽车保险欺诈,是指被保险人不遵守汽车保险合同,不履行诚信原则,故意隐瞒保险车辆的真实情况,或扭曲、掩盖事实,夸大损失程度,或故意捏造保险事故等手段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害,以谋取保险赔偿的行为。车险是最容易遭受欺诈的险种之一,在我国,汽车保险欺诈金额占理赔金额的20-30%,汽车保险欺诈导致保险公司赔付率高,导致汽车保险公司提高汽车保险费率,影响广大投保人的利益,同时也造成国家财产重大的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影响社会和谐,因此,汽车保险欺诈已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值得人们研究和探讨。 2.汽车保险欺诈原因 存在汽车保险欺诈现象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 (1)险种本身的原因 汽车保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其成为最容易遭受欺诈的三大险种之一。从业务结构看,车险主要包括车损险和汽车责任保险在内的综合性险种,因而在车险欺诈中既有与汽车的维护、修理、盗抢有关的物理方面的欺诈,又有与交通事

毕业论文保险欺诈及其防治措施

保险欺诈及其防范措施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迅速崛起,但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属发展时期。然而,发生在西方保险业中的各种保险诈骗案近年来却在我国各地频频发生,且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保险界和法律界一些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保险欺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保险欺诈仅指投保人方面的欺诈,即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其发生的原因夸大损失程度等手段,致使保险人陷于错误认识而向其支付保险金的行为。广义的保险欺诈还包括保险人及第三人方面的欺诈。本文主要针对狭义上的保险欺诈,论述了保险欺诈对社会的危害性,保险欺诈的类型和表现形式,产生保险欺诈的多方面的根源以及对保险欺诈的法律整治等诸多方面,对发生在保险界的这一现象和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分析,最后,对保险欺诈的防范措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设想。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欺诈;防范措施 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欺诈现象也呈上升趋势。纵观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开办保险业务的国家不被保险欺诈问题所困扰。保险欺诈成为当前对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国际上某些险种因为被欺诈而导致赔款支出最高可达到保费收入的50%①。2002年美国的各财产保险公司一年内发生的保险欺诈使保险公司蒙受的经济损失约224亿美元,人寿保险公司发生的欺诈一年内使保险公司

蒙受的损失约在730亿美元,在美国,由于保险欺诈致使每个家庭每年平均增加200-300美元的保费成本②。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诈骗犯罪中涉及保险欺诈的仅占2%左右,到1994年底这类案件上升到6%左右,到2000年则升至9.1%,到了2005年更是上升近至10%③。保险业 ①皮曙初:《日益猖獗的保险欺诈》,《党建文汇》2006年2月下,第37页。 ②袁建华、粟榆、罗向明:《预防保险欺诈策略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2月刊,第256-258页。 ③王建胜、王能武:《保险欺诈及其防范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年12月(中旬刊)总第488期,第289页。 由于其自身固有的信息不对称性、保险标的复杂性以及保险价值的不确定性使得保险欺诈易于产生。可以说,保险业的历史有多长,保险欺诈就有多久。根据美国2001年的一项调查估计,大约30%的财产、意外伤害和健康保险的索赔与欺诈有关;劳工工伤保险约25%涉嫌欺诈,汽车保险中约20%的索赔有欺诈行为①。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汽车保险欺诈骗赔金额与美国相似,约占理赔总金额的20%左右,个别地区或者保险公司甚至达到理赔总额的30%以上②。中国保险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保险欺诈行为日趋严重,无论对保险业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这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保险欺诈已经发展成为继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之后的“第三号灾害”,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毒瘤”。将会严重阻碍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

保险诈骗罪疑难问题研究_赵远

第31卷第1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 o l .31N o .1 2011年1月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o f N a n d u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a n .2011 收稿日期:2010-09-27 作者简介:赵远(1988— ),男,北京市人,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事法律科学研究。 保险诈骗罪疑难问题研究 赵 远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保险诈骗罪认定方面的疑难问题尤为复杂和重要而值得探讨。在主体方面,保险诈骗罪应为特殊主体,而单位构成保险诈骗罪应具备三个特征:在主观方面,保险诈骗罪必须具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且只能由间接故意构成;在客观方面,保险诈骗罪的行为方式可以包括作为和 不作为;在犯罪停止形态上,保险诈骗罪应以是否骗取到数额较大的财物作为区分既遂犯与未遂犯的标志;而对于内外勾结共同诈骗保险金的行为,应以其是否利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为条件,区分其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关键词:保险诈骗罪;主观;客观;特殊形态 中图分类号:D 92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1)01-0099-06 一、保险诈骗罪主体的认定问题 (一)关于保险诈骗罪主体的类型 第一种观点认为,刑法典对于该罪主体的限定,并不意味着该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而应为有限定条件的一般主体。其理由是:其一,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等均是由保险行为所产生的,也即是随着保险合同的存在而存在的,并非是刑 法对本罪主体所规定的特定身份[1] ;再者,从理论上讲,特殊主体的判断不是以法条对主体有无限制为判断标准的,而是以理论上构成本罪的主体是否具有身份上的特殊资格或社会关系上的特 殊地位或状态为判断标准[2](P 441) 。因此,把该罪之主体归为特殊主体并不妥当。 第二种观点则主张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因为一方面,刑法条文里已明文规定了本罪的主体限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这些在保险活动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主体;另一方面,保险诈骗罪是基于已经存在的保险合同关系而成立的,如果没有保险合同的存在,行为人的行为不可能构 成保险诈骗罪,除非是共犯[3] 。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比较符合相关法理和司法实践,主要理由如下三点。 首先,保险诈骗罪主体的特殊性是区别罪与非罪的标准。在刑事法律规范中,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具有严格的区别,这直接关系到某主体是否能够构成某一犯罪。特殊主体是指行为人除具 备一般主体的特征外,还须具有特定身份。这里 的特定身份,即对决定刑事责任存在与否或对影 响刑事责任程度有意义的身份[4](P 292) 。按照《刑法》第198条的规定,保险诈骗罪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保险过程中利用通过虚构标的物、虚构事实等方法骗取保险金的犯罪行为。换言之,该罪只能发生在保险活动中,而行为人必须通过保险合同获得一个特定的身份,才有可能成为本罪的主体。相比于其他特殊主体的犯罪,本罪的行为人可能没有特殊的职业,但基于保险合同而取得的特定身份同样是构成保险诈骗罪的重要前提,因此把该罪主体视为一般主体实不妥当。 其次,保险诈骗罪主体的特殊性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有学者提到,保险人或第三人在保险活动中实施诈骗行为未被列入本罪,事实上这正是区分本罪与其他犯罪的关键。就保险诈骗罪而言,本罪与其他诈骗犯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本罪是行为人的行为对保险运作机制和保险秩序公有的直接侵害,这种行为违背了保险领域所独有的最大诚信原则和保险利益原则,而行为人正是利用了第三人和保险人都很难拥有的特殊条件———对保险标的物的熟悉和操纵,从而实施诈 骗行为的[5](P 103) 。因而保险人和第三人可能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他们也可能构成其他诈骗犯罪、职务侵占罪甚至贪污罪,但只有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可独立构成保险诈骗罪。这无疑再次说明了保险诈骗罪主体应被视为特殊主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