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技术课程.(完结版)2doc
- 格式:doc
- 大小:462.00 KB
- 文档页数:7
《无线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课程代码:CB010301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属性:专业拓展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分:4.5 学时:80课程负责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课,是以应用为主的网络工程技术类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无线网络的基础知识,应用及标准,了解无线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的使用,为将来开发出可实际应用的技术来加强无线网络打下基础。
(二)课程作用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无线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当前计算机无线网络技术面临的挑战和现状,了解无线网络策略以及无线网络体系的架构,了解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并掌握入侵检测的技术和手段,掌握设计和维护安全的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
(三)前导、后续课程前导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互联技术》;后续课程:《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不断升级,教师应对教材的选取及时更新。
关注企业先进、实用的安全技术,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为基础。
将企业技术知识划分成项目,进而细化成任务带进课堂。
以企业无线网络实际应用为主线,将课程知识贯穿课堂。
结合先进的无线网络实验室,图文并茂介绍设备组成、工作原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利用实验的后台管理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每个项目配合一个拓展实训,为学生提供真机实操的锻炼机会。
课程内容由理论教学、实训(仿真实训、拓展实训)两大部分组成,建议课程总学时为 80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 20 学时,实训 60 学时,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 1:3.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无线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当前计算机无线网络技术面临的挑战和现状,了解无线网络策略以及无线网络体系的架构,了解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并掌握入侵检测的技术和手段,掌握设计和维护安全的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
无线网络技术导论第二版课程设计选题背景无线网络技术是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无线网络技术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得以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重要工具。
本课程设计主要面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旨在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熟悉无线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标准、设备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目标通过实验和设计,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了解常用的无线网络通信协议和标准;2.学会使用常用的配置工具,完成无线网络设备的配置;3.学会利用常用的网络协议进行数据传输;4.了解无线网络的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无线网络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设计方案课程设计时间安排课程设计内容时间安排(周)实验一:Wireshark数据分析第1-2周实验二:ARP协议第3-4周实验三:DHCP协议第5-6周实验四:IP协议第7-8周实验五:802.11标准第9-10周实验六:WEP加密第11-12周实验一:Wireshark数据分析实验目的:通过使用Wireshark数据抓包分析工具,学习如何分析网络数据包。
实验内容:1.熟悉Wireshark工具的安装和基本使用;2.利用Wireshark捕获和分析局域网中的数据包;3.分析捕获数据包中的各种协议信息。
实验二:ARP协议实验目的:学习AR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实验内容:1.熟悉ARP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使用arp命令观察本地ARP缓存并进行操作;3.使用Wireshark捕获ARP数据包并进行分析。
实验三:DHCP协议实验目的:学习DHC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实验内容:1.熟悉DHCP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DHCP协议的消息交互过程;3.配置DHCP服务器和DHCP客户端,并进行通信测试。
实验四:IP协议实验目的:学习I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无线网络的基本传输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网、ad hoc网、移动网络、传感器网络等网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初步学会分析和研究这些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网络仿真等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且加以验证。
由于无线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技术,因而注重培养学生追踪前沿技术并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
2.了解无线通信传输技术。
3.了解无线局域网原理与协议。
4.掌握无线网络的接入技术。
5.了解无线网络的安全结构。
6.了解无线网络的组网设备。
7.初步学会分析和研究无线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8.可以运用网络仿真等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且加以验证。
三、教学学时分配《无线网络技术》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理论学时包括讨论、习题课等学时。
《无线网络技》课程实验内容设置与教学要求一览表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无线网络基础(2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及无线网络的发展概况、理解网络基本原理及概念,了解网络体系结构及与网络相关的标准化组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模型。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第二节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1.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模型;2.无线网络的协议层特点。
第三节无线通信和无线网络简史第四节无线网络的分类1.从覆盖范围分类;2.从应用角度分类。
第五节计算机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应用1.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应用;2.无线网络的应用;3.无线和移动的区别。
本章习题要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网协议体系模型、无线网络的协议层特点;无线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应用。
第一章名词解释1、无线体域网:无线局域网是由依附于身体的各种传感器构成的网络。
2、无线穿戴网:是指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可穿戴式计算机技术、穿戴在人体上、具有智能收集人体和周围环境信息的一种新型个域网.3、TCP/IP:P12,即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 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4、OSI RM: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第一章简答1、简述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过程。
答: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第二阶段:形成阶段;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
(如果想加具体事例查p1-2)2、无线网络从覆盖范围可以分成哪些类?请适当举例说明。
答:无线网络从覆盖范围可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系统内部互连/无线个域网,比如:蓝牙技术,红外无线传输技术;第二类:无线局域网,比如:基本服务区BSA,移动Ad Hoc网络;第三类:无线城域网/广域网,比如:蜂窝系统等。
3、从应用的角度看,无线网络有哪些?要求举例说明。
答:从无线网络的应用角度看,可以划分出:①无线传感器网络,例如能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到用户终端;②无线Mesh网络,例如Internet中发送E—mail;③无线穿戴网络,例如能穿戴在人体上并能智能收集人体和周围环境信息;④无线体域网,例如远程健康监护中有效地收集信息。
4、现在主流的无线网络种类有哪些?答:P5(不确定)WLAN,GPRS,CDMA ,wifi5、什么是协议?请举例说明。
答:P9第一段第三句;协议是指通信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举例:准确地说,它是在同等层之间的实体通信时,有关通信规则和约定的集合就是该层协议,例如物理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应用层协议。
6、与网络相关的标准化有哪些?答:主要有:国际电信标准,国际ISO标准,Internet标准1.美国国际标准化协会(ANSI)2.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3.国际通信联盟(ITU)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5。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无线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培养他们运用无线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
(2)掌握无线网络的传输技术、接入技术、协议和标准。
(3)熟悉无线网络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和解决无线网络的基本问题。
(2)具备无线网络设备配置和优化能力。
(3)学会使用无线网络测试工具进行性能评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无线网络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无线网络概述:无线网络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无线网络传输技术:无线电传播原理、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技术。
3.无线网络接入技术:Wi-Fi、蓝牙、NFC、5G等。
4.无线网络协议和标准:IEEE 802.11、4G/5G、WiMAX等。
5.无线网络设备及配置:无线路由器、无线接入点、无线网卡等。
6.无线网络安全:安全威胁、防护措施、加密算法。
7.无线网络性能评估:测试工具、性能指标、优化策略。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
3.实验法: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无线网络技术教程》等。
2.参考书:《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网络安全与加密技术》等。
3.多媒体资料:PPT、视频、动画等。
4.实验设备:无线路由器、无线接入点、无线网卡等。
5.网络资源:学术论文、技术博客、行业资讯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实用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交通通信方向的任修课程。
本课程从通信行业发展方向及企业用人需求出发,为对接企业生产一线职业岗位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掌握无线网络的基本传输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网、移动室分网络等网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掌握相关的网络设计技能,掌握相关设备的开通技术。
为顶岗实习担任设计工程师,实施工程师,优化工程师等职位提供更多元化的技能和原理支撑。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四、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无线局域网标准与关键技术、无线局域网设备与网络架构、无线局域网规划与设计、无线局域网安装、配置与调测。
教学难点:无线局域网标准与关键技术、无线局域网设备与网络架构。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五、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通信基础,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后续课程为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顶岗实习等的专业课程。
六、实验教学七、其它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总成绩=平时成绩(20%)+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操作考试成绩(50%)考核中注意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发挥考核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的作用,力争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强化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成绩,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过程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5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表现50%、课堂表现50%,主要考察学生的上课纪律和上课表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过程考核理论测评40%、实践操作40%、及报告20%,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服从意识等。
期末考试为操作考核,力求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论文)
题目:新华学院无线校园网设计
学生姓名:孙凡学号: 130101171 所在系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专业班级: 13级网络工程指导教师姓名:郑春职称/学位:硕士
完成时间: 2016 年 6 月
计算机工程学院制
1 AP覆盖方式
1.1 室内型
将WLAN的无线射频信号通过合路器馈入室内分布系统,各频段信号共用天馈进行覆盖。
1.2 室外型
对于居民楼、校园等以覆盖需求为主的地区,可以使用室外型AP进行覆盖。
AP置于建筑物顶端或外墙,使用室外型AP和高增益天线,对室内进行覆盖。
2 设计原则
校园无线网的设计原则建立在充分考虑学校使用需要的基础上,力求满足整个校园网的可靠性、先进性、实用性、可兼容及可扩展性。
1)可靠性:保证系统可靠运行,要害设备应有冗余;
2)先进性:采用当今国内、国际上最先进和成熟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使新建立的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今后技术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3)实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是每个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一种系统性能,它是自动化系统对用户最基本的承诺;
4)可兼容及可扩展性:在进行方案建设时,力求做到网络结构清楚、合理并具有扩展能力;硬件配置先进、可靠,能够满足网络及软件运行的需要;系统软件安全、可靠,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和维护
5)可管理性:利用图形化的管理界面和简洁的操作方式,合理的网络规划策略,提供强大的网络管理功能,使日常的维护和操作变得直观,便捷和高效。
6)投资保护:选用性价比高的网络设备和服务器,采用的网络构架和设备充分考虑到易升级换代,并且在升级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投资。
3 需求分析
3.1 设计要求
3.1.1宿舍楼
校园有5栋宿舍楼,一栋6层,每层楼放置2个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为每层楼。
这样一栋楼需要12个无线接入点。
一栋楼放置一个接入层交换机。
共需要12*2*5=120个无线AP。
3.1.2 教学楼
校园有4栋教学楼。
首先室外,选2号和3号楼一半距离为覆盖距离,在2号和3号之间使用同等距离的圆弧形覆盖,在楼顶建一个近距离发射塔。
1号4号楼同样装置。
其次室内也就是教室,每层楼上装2个AP,4栋楼一共需要2*6*2*4=96个AP
3.1.3 大礼堂
大礼堂内因开会需要采用无线接入方式,在大礼堂4个顶角放4个无线AP。
均采用室内无线AP。
3.2 AP安装
校园无线网网络结构要求:无线接入所需布设的AP通过校园网的汇聚层设备接入到校园网中,在汇聚层都提供相应的接口给无线网线,在接入层设备要在方案中进行描述。
工程布线和安装要求:室内部分:定好较为开阔位置,将网线和电源线走暗线敷设到位;挂在墙上,可利用设备本身自带的安装附件进行安装;如果需要遮蔽,则需要定制非金属安装盒;如果是挂在天花板上,则根据天花板的情况而定,若天花板是非金属结构,可以固定在天花板内。
安装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防盗问题。
室外部分:根据设备位置有两种布线方式。
如果AP设备放置在楼顶,则需要走网线和电源线;如果AP设备放置在室内,天线放置在室外,则需要走天线馈线。
这两种方式馈线都需走铁管,贴防水胶方式处理,安装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防盗。
供电部分:AP的供电可采用POE方式由接入的网络设备进行供电(无需本地供电)。
4 网络拓扑图设计
4.1新华学院校园网络拓扑图
4.2 新华学院大礼堂内部网络拓扑图
4.3 新华学院教学楼网络拓扑图
4.4 新华学院宿舍楼网络拓扑图
5 网络设备的配置
5.1 VLAN的划分
学校现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公共课等2个教学部。
现有46个本科专业。
还有教务处和学生处等部门以及校医院。
为了使校园网不混乱,空地、超市和大礼堂作为一个部门来与网络连接。
表6-1
5.2 ACL的配置
1)外网都可以访问学校WEB服务器。
2)内网既可以访问学校内部服务器也可以访问外网。
表6-2
5.3 静态路由配置
表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