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36.10 KB
- 文档页数:6
《圆柱的体积》教学评析听了戴晶霞老师执教的一节“圆柱的体积”这节课,真的是受益匪浅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这节课的教学教者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
这样的教学流程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的前提下,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并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的引导行之有效。
学生在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
在课中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假设情景,所有的知识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并自己总结出来的。
二、展示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
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进行验证。
从活动反馈情况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学生思维活跃,方法颇有创意。
这不仅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并领悟了学习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设计多样性与递进性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归纳概括、演绎应用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经过探索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后,安排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由于“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
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注重习题的多样化、层次化来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圆柱的体积》教学评价鲁庄镇中心小学张扬博《圆柱的体积》教学评价1、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了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呢?引出本课題“圆柱的体积”。
此时已经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渴望获得正确地结果,并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
这正是这节课成功的起点,也是教师的高明之处,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还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发现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
而一切又是那么的自然,丝毫不露痕迹,颇有“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赵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1.让学生回顾“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
通过课件演示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转化后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
2.让学生迁移猜想:圆形摞成的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
3.再次让学生用学具验证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4.教师出示一些字母,让学生用等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进一步延伸了本课的知识,学生很快得出了已知底面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底面积和高求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接着教师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发现其规律,加深学生的理解。
5.最后,利用体积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了每一个环节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3、帮助学生收获自主探究的果实一堂课虽然只有几十分钟,但孩子们是那么积极主动,不仅创造性的建立了数学模型而且发现圆柱体的转换成长方体的规律,还找到了许多计算方法。
学生能有如此的表现和收获,与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赵老师课堂教学设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心理,不仅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当前问题,而且引发了下一个活动。
《圆柱的体积》的评课稿《圆柱的体积》的评课稿星期二听了郭辉煌老师的公开教学课——圆柱的体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题4,并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和练习八中的第1——2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学。
听完这节课后,让我收获很多,我觉得郭老师气质佳、形象美,课上得实实在在。
下面我就以以下两方面对这节课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一方面:成功之处1、教师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为后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埋下伏笔。
2、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但郭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二方面处:探讨之处2、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如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3、在“讨论”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已知圆的半径和高”,圆哪来的高,因此这里表述的不够准确。
总之,这节课从学生的练习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是一堂成功的课,也希望年轻的郭老师今后继续发扬教学激情,发挥自己的个人专长,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
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指导学生学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状的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状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借助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1.出示圆柱形状的水杯。
(1)在杯子里面装满水,让学生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3)学生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指定学生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2.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师: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长方体或正方体那样的体积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板块二、探究新知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柱,我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拆一拆,拼一拼,看一看拼出来是什么形体。
圆柱的体积观评课报告引言本次观评课的主题为圆柱的体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互动演示,我对圆柱的体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正文圆柱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圆柱的概念。
圆柱是由一个圆和与这个圆共面且两端平行的一对平行曲面组成的几何体。
其中,圆称为底面,连接两个底面的侧面称为侧面,侧面所包围的部分称为侧面积。
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是指圆柱所包含的空间大小,通常用立方单位来表示。
圆柱的体积公式如下所示:$V = \\pi r^2 h$其中,V表示圆柱的体积,$\\pi$表示圆周率约等于3.14,r表示圆柱底面的半径,ℎ表示圆柱的高。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可以分为两部分:底面和侧面积的计算。
底面积的推导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其面积公式为:$S_{底} = \\pi r^2$侧面积的推导圆柱的侧面是由所谓的侧面发生的一条曲线滑动而成的,形成的面积公式为:$S_{侧} = 2\\pi rh$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我们需要将底面积与侧面积相加。
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推导出来,如下所示:$V = S_{底} \\cdot h + S_{侧} = \\pi r^2 h + 2\\pi rh$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圆柱体积公式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制造等各种领域。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圆柱的体积公式来计算某个圆柱形容器所能够容纳的液体的数量;在建筑中,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用来计算柱子的混凝土用量。
圆柱的相关例题例题1已知柱子的底面半径为8cm,高为15cm,求该圆柱的体积。
解: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可得,$V = \\pi r^2 h = 3.14 \\times 8 \\times 8 \\times 15 = 3014.4 cm^3$因此,该圆柱的体积是3014.4$ cm^3$。
例题2球形泳池的直径为12.8m,高为5m,池底离地面的高度为2m,已知水的高度为4m,求球形泳池装满水后所需的水量。
解:我们将球形泳池抽象成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体的组合体。
《求不规则圆柱的体积》评课稿1、陈老师注重循序渐进,注重新老知识承前启后的教学,一开始就复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沟通旧知与新知间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基础。
2、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水的体积会求吗?空气的体积会求吗?倒置后空对于一个学生很难直接解决的问题,要引气的体积会求吗?使学生看到,瓶子的容积就是导学生发现不会解决的问题在哪儿,培养学生水的体积加上空气的体积,只要选取倒置前水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本例中,学生体积和倒置后空气的体积,就可以解决问题。
2、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了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3、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4、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从中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唯一性。
5、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6、重视方法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本课内容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
简单地说,转化就是把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陌生的、困难的内容,通过一些手段使其变成熟悉的、简单的内容,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课中,将不规则的橡皮泥捏成规则的橡皮泥,是把陌生的转化成熟悉的;将土豆体积用排水法测量出,是将求土豆的体积转化成求水的体积。
通过操作,学生了解了这种思想,更是实践了这种思想。
我还点播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也是这两种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的,加深了学生印象,将这一思想把不同内容都串联起来。
观评记录
宋老师:教学导入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学生评价学生准确到位,小组合作参与度高,所有的学生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
韦老师: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展示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动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全面掌握知识点。
杨老师:这堂课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老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别是在展示学习内容时,他们都能流利的说出圆柱的体积的推导过程。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测量并计算圆柱的体积》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是适用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该教材对圆柱的测量和计算体积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次评课稿将针对该教材中的《测量并计算圆柱的体积》这一章节进行评估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圆柱的定义及其特点;•掌握圆柱的测量方法;•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2.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测量圆柱的高度、底面半径等参数;•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圆柱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求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圆柱的概念及其特点;•学生掌握圆柱的测量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并应用体积的概念;•学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学生能够解决与圆柱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将通过一个小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与圆柱相关的场景,例如圆柱形的杯子、筒形容器等。
并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自由发言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2. 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示•通过板书和教材对圆柱的定义及其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圆柱的概念;•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度、底面半径等参数,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学会从图中提取出所需的参数。
3. 公式推导与体验活动•导入圆柱的公式:V = 底面积× 高度,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原理;•进行一定数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测量不同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度,并进行体积计算;•引导学生探索公式中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4. 巩固与拓展•练习册中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与同学们分享解题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一些实际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一些与圆柱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是最为基本的几何体之一,在现实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水桶、水管等都是圆柱形状。
因此,对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是一个基本的数学问题,这也是中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圆柱的体积的计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圆柱的基本概念。
圆柱是由两个平行的圆面和它们之间的侧面梯形组成的几何体。
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R,高为 H,侧面积为 S,底面积为 B。
那么,它的体积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V = BH = πR²H
其中π 是一个常数,约等于 3.14159265。
这个公式其实也很好理解,可以将圆柱分解为无数个薄片,然后将各个薄片的体积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整个圆柱的体积。
而每个薄片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以高度,也就是 BH。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必须使用相同的单位。
如果底面积和高度的单位不同,那么计算出来的体积就是一个不正确的值。
此外,还有一些圆柱的变形形状,比如有圆锥形圆柱、扭曲圆柱等,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与圆柱也是有所差别的。
但是,它们的基本思想都是分解成无数个薄片,然后将每个薄片的体积加起来,最终得到整个形状的体积。
综上所述,圆柱的体积计算是一个基本的数学问题,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而且在工程、科学等领域也有
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工程师、科学家,掌握圆柱的计算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
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评课稿,欢迎阅读。
星期二听了郭辉煌老师的公开教学课——圆柱的体积。
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题4,并完成“做
一做”的第一题和练习八中的第1——2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
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学。
听完这
节课后,让我收获很多,我觉得郭老师气质佳、形象美,课上得实
实在在。
下面我就以以下两方面对这节课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一方面:成功之处
1、教师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为后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埋下伏笔。
2、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
教师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
体进行推导,但郭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
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
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
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二方面处:探讨之处
1、课堂教学环节如能先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立体图形的体
积计算公式,再出示课题进而传授新知识,整堂课的结构应该会更
完整一些。
2、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体积公式
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如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
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学生
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3、在“讨论”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已知圆的半径和高”,圆哪来的高,
因此这里表述的不够准确。
总之,这节课从学生的练习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是
一堂成功的课,也希望年轻的郭老师今后继续发扬教学激情,发挥
自己的个人专长,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柱的体积》一课,深有感触。
这节课真正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一开始,刘老师复习以前学习
过的一些图形的计算公式,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v=abh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ah,统一成一个计算公式v=sh。
并向学生提问:这个统一的计算公式是否也能用来求圆柱的体积?
通过设疑揭题从而引入新课。
教者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
接自然。
新课引入“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激发了学生探
求新知识的欲望。
新课教学,教者积极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有
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教者留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
教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布置的预习单作业,把自己预
习的结果在四人小组讨论,同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
学习小组活动中去,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
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围绕预习单的问题去进行实践、探索、发现。
学生四人小组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把圆柱体拼
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在操作、比较中,紧紧围绕圆柱体和
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高(v=sh)。
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学生
在逐题汇报预习单内容时,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教
师虽然没有讲太多东西,但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
充分体现了教
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
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师与生、生与生间的交
流评价,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
使学生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
(1)处理推导过程不够到位,只讲清了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没有进一步弄清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如:圆柱的半径=长方体的宽,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长。
(2)本节课我觉得在练习上还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的习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各位代表,青年朋友们,同志们:瑞雪初霁,祥光普照。
在这孕育希望、辞旧迎新的日子,我很高兴出席共青团x县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是我县广大共青团员、青年朋友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次展示团干新形象、体现青年新风采的盛...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大家好!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这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老师自己的节日——第三十个教师节。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总支、校委会并以我个人名义,向甘于奉献、默默耕耘的全体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
各位家长:你们好!首先,我代表xxxxx的三位老师对你的到来表示
热烈的欢迎,并感谢你们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你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你孩子的一种
关心,正是有了你们的信任、理解、支持,我们的...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感恩中成长》。
枫叶在空中盘旋,舞动着一部感恩的秀舞,那是大树对滋养
它的大地的感恩;轻风在蔚蓝的天空中吹拂,唱出一曲感人的乐章,那是风儿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
在课堂上,能打动学生的是情,能感染学生的是情,能震撼学生的
仍然是情。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因而堂课的教学应以情感为主线,用情带学生走入课文中。
《母爱》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
陈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
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
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构
思巧妙,别具匠心。
...
新课改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具有积淀深厚
的人文魅力。
可以说语文是最贴近学生心灵实际和情感世界的。
文本、学生、教师三者真真正正的对话,学生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感悟。
既满足了学生的审美欲、求知欲的过程。
...
尊敬的各位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在这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
大好季节,我们迎来了长沙学院第九届春季田径运动会;首先,我谨
代表我们学校向运动会的如期举行表示热烈和由衷的祝贺!向筹备这
次盛会的全体教职工作人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