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6.31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5《人体内的废物排出》教案【教材分析】本章节主要探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机制,包括泌尿系统、皮肤和肺部的排泄功能。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排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废物排出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但对人体内部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认识尚浅。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逐步深入理解人体废物排出的过程。
【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通过了解人体废物排出的过程,认识到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自我维持机制。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社会责任:让学生了解人体废物排出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保护肾脏等排泄器官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废物排出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泌尿系统各器官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
废物排出过程中的物质转运原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泌尿系统解剖图、废物排出过程示意图等。
实验器材,如尿液样本、显微镜等。
人体模型或解剖图,用于展示泌尿系统结构。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5分钟)激发兴趣:首先展示一张尿液样本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这种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人体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短视频,展示一个人在一天内产生的各种废物,如汗液、尿液、粪便等,并解释这些废物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废物排出的必要性。
新课讲授(20分钟)泌尿系统介绍:利用PPT展示泌尿系统的解剖图,详细解释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通过动画或图表展示血液如何进入肾脏,经过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滤过作用,形成尿液的过程。
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位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一章节,是在学习了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等内容之后的内容,故本节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结构和,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回顾旧知,注意知识的衔接,这节课的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重点之一,在教学时,需注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实际要求,制定以下目标:1.生命观念:①能够正确区分排泄与排遗两者的不同,并能够举例说明排泄的方式与相关结构②能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说出肾单位的结构③举例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通过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肾移植和血液透析等知识,形成保持健康的意识。
2.科学思维:①以奇闻异事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而主动探究新知②学生通过在自主学习探究,主动构建泌尿系统、肾单位等重要概念③通过学习肾单位结构与功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而培养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①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培养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联系生活,学会分析尿液成分判断常见泌尿疾病,尝试提出维持人体健康的有效方式。
4.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对生活案例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尿素,;阅读课本并思考回答:(1)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2)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3)该过程有三个途径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消化系统知识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总结归纳:排便不属于排泄,属于排遗。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材分析】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取氧,那么,人体代谢后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本章的开篇,就提出人体排出这些废物的过程叫做排泄,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由此引出本章内容。
【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4.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设计思路】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上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泌尿系统模型、挂图、猪(羊)的肾脏;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过程】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排泄的概念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形成尿液肾脏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三、尿的形成和排出1.尿的形成血液原尿尿液2.尿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四、其他排泄途径【课后反思】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内壁过滤肾小管重新吸收本课是以学习人体结构和功能为主的课型。
学生对肾脏及肾单位的结构缺乏感性认识,尿液形成的生理过程也较为抽象,对此,学生需要想象和推测,因此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排出体外的途径;
(2)能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3)认识尿的形成过程,识记尿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泌尿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示意图,认真分析尿的形成过程,并能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异同;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肾脏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汗、呼气。
.注意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
(一)肾脏:
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万个犹如
学生描述肾脏的位置
③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引入主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排尿、排便等,引发学生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产生兴趣。
2. 介绍人体内废物的概念:解释人体内废物是指身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无用物质。
3. 强调废物排出的重要性:说明废物排出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哪些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第二章:人体排泄系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理解排泄系统对废物排出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排泄系统的组成:解释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废物排出功能。
2. 泌尿系统:介绍肾脏、尿道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3. 呼吸系统:介绍肺脏、气管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4. 消化系统:介绍肝脏、大肠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排泄系统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促进他们的合作和思考。
第三章:废物排出的过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
2. 学生能够解释废物排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教学内容:1. 解释废物排出的过程:介绍废物在体内的积累和如何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2. 泌尿系统废物排出:解释尿液的形成、储存在膀胱中并通过尿道排出的过程。
3. 呼吸系统废物排出:解释二氧化碳的产生、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4. 消化系统废物排出:解释食物残渣的形成、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器官,模拟废物排出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感。
2. 绘制图表:让学生绘制废物排出过程的图表,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废物排出的步骤。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人体内有哪些废物。
(2)了解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肾单位的结构及关系。
(3)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3、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通过对图片,视频动画的观察、分析比较,养成生物科学推测、思维、总结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尿的形成过程;(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看图回答问题: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哪些物质交换?2、新课讲解①废物的排出方式:排泄:排遗: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③尿的形成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④尿的形成过程第一步,肾小球对血液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
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⑤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比较:帮我释疑:人体每天形成原尿150升,而每天排出尿液约为1.5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想一想一个小男孩在公园撒了一泡尿,过了一会儿,尿的旁边出现了很多的蚂蚁,如果是肾有疾病,请分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⑥排尿的意义1.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小结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和肾单位的结构2、尿的形成过程3、排尿的意义四、反馈巩固1.出入肾小球的血管()A.均为小动脉B.入球为小动脉,出球为小静脉C.均为小静脉D. 出球为小动脉,入球为小静脉2.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A、肾小囊B、集合管C、肾小球D、肾小管3.血液流经肾脏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A.养料增加B.尿素减少C.氧气增加D.尿素增加4.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可是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因为()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B、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C、集合管有吸收尿液的作用D、膀胱有贮存尿液的作用5.某人的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增加数倍,推测其发生病变的部位是()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肾小囊壁6. 下面是某医院提供的几个样本的原尿和尿液的化验数据,请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注:表中“-”表示很少或无,“+”表示较多,“++”表示很多)(1)原尿是样本,因为其中含有。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3.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泌尿系统的结构模型新鲜猪的肾脏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学生准备:
五、板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肾单位模型、尿的形成和排出相关课件等。
学生准备: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尿的形成过程及排出
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新收作用——形成尿液
3、排出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体外)(三)排泄的主要途径
1、排尿
2、排汗
3、排出二氧化碳。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材分析
顺利完成本章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室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
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
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
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4.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1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你做过尿常规化验吗?这项检查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呢?通过教材“想一想,议一议”导入对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排泄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过渡: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什么排出的呢?
2.泌尿系统的组成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3页图4-43,讨论以下问题:
①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②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③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及时鼓励其他学生的回答。
(3)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那么: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
3.尿的形成和排出
(1)尿的形成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4-44“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讨论题:
①肾单位由哪些部分组成?
②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
③肾小囊在哪里?和什么相连?
④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的,又汇集到哪里?
⑤肾小管和什么相连?
学生讨论、思考后明晰: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
2
(2)资料分析
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分析比较,得到教材第74页中的数据。
请分析这些数据。
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②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③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思考后明晰:
①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
每毫升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量则略有增加。
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排出多余的水。
②同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含量有很少的蛋白质,含有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而很少透过蛋白质这样的物质。
③这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肾小囊液体中的全部葡萄糖。
三、课堂小结
复习本节内容,强化学生印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3.尿的形成和排出
(3)尿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75页内容,观察图4-45“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了解尿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
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4)尿的排出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尿的排出路径和排尿的意义。
肾脏中形成的尿
3
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
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
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4.其他排泄途径
尿液中所含的成分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对人体有害无利,将这些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就是排泄,那么人体还有其他途径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吗?
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除了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外,也能通过皮肤中的汗腺分泌汗液排出。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如氯化钠)等物质。
三、课堂小结
复习本节内容。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76页“练习”第1、2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