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态度 (
- 格式:ppt
- 大小:419.50 KB
- 文档页数:40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1.了解背景。
欣赏诗歌必须知人论世,了解社会现实生活,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无不深深打上当时社会风气的烙印;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还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对诗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能有大略的了解。
2.透过诗歌题目了解作品的内容的范畴。
读题目,能大致推断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用意。
诗歌题目多种多样,题目不同,内容的范畴也不同。
如:(1)登临之作多抒发今昔变迁的感慨;(2)怀古之作多借古喻今,抒发个人进退的思考;(3)叙事之作多借抒情;(4)咏物之作多托物言志;(5)送别之作多抒发“黯然消魂”、“旷达刚健”的情感。
3.整体体味,挖掘主旨。
(1)鉴赏诗歌,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必须具体地、逐句地阅读全篇。
分清写什么、怎样写的,这样去实现整体体味。
体现的同时需要找出核心句。
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但它是主旨的所在。
挖掘主旨时。
要充分利用标题、注释和题干说明,从这些地方往往会得到提示。
有些标题本身就具提示性。
(2)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3)评价主旨要会选用不同的术语。
如: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无穷)、含蓄蕴籍(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等,都是常用术语。
4.把握基调,细评价值。
一首诗歌一个基调。
基调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是对整体体味(艺术感受)的深化和发展,是评价的基础。
只有基调把握准了,分析才能妥贴;只有分析妥贴了,才能对诗歌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内容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
一首诗的基调主要有这几种: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
例1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组(按诗体分类)][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目的。
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例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①郑燮②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包大中丞,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大,表示尊敬。
②郑燮,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号板桥。
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潍县县令。
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思路分析]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作答:(1)确定这首的题材是什么,通过阅读上面的内容,可知,此诗可归入“忧国伤时”类,具体来说是同情人民的疾苦。
(2)具体分析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如“一枝一叶”是什么意思要分析清楚。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忧国伤时之作。
(步骤一)“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在风中“萧萧”而动,紧扣了“画竹”的画面,又紧扣了“卧听”的诗面,同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的点滴小事。
他直言不讳地提出,作为地方官,应该对老百姓的“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
(步骤三)[例2](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试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答:[思路分析]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作答:(1)确定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通过阅读上面[学之窗]的内容,可知,此诗可归入“建功报国”类,具体来说是报国无门的悲伤。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判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中抒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オ能正确地领悟诗作者的态度观点。
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幕或惋惜之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对这样的诗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诗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观点。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