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屋中国古代文学家小故事三则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6
快乐读书吧:四大名著中的小故事三国演义1.七禽孟获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
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
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2.空城计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
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疑心有伏兵。
调头就撤兵。
诸葛亮躲过一劫!3.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灭了吕布之后,请刘备去饮酒。
酒席间,曹操就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
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
曹操都说不是。
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
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
于是以截杀袁术为接口向曹操借兵走人了4.火烧赤壁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
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
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
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
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魏军逃跑。
5.千里走单骑关羽、刘备下邳[pī]失散,关羽陷身曹营。
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
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
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戏文当中又叫古城会。
水浒传6.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大相国寺菜园附近这伙泼皮第二天拿着酒菜来向鲁智深赔礼。
吃到半酣,只听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喳喳叫个不停,吵得人心烦。
泼皮们嫌不吉利,鲁智深跟着他们来到树下,两手抱紧树干,腰一挺,竟把那棵大树连根拔了起来。
周围的泼皮全被惊呆了。
7.众好汉:三打祝家庄梁山好汉决意攻打祝家庄。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古代名人读书故事1一:苏洵发愤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二:八十二岁的状元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
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
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
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
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
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
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讲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讲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通用29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讲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讲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篇2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古代读书故事4篇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起初我并不以为然,可是后来随着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我是个小书迷,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书我就会拿过来看上两眼。
到爷爷奶奶家我也总喜欢带上我喜欢看的书,在闲暇的时候看上几眼。
迄今为止,我读过的书连我的书架都装不下了,我的书有《爱的教育》《名人传》……,我也因此从书中获得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平日里为人做事不可卤莽,子女要爱戴老人孝敬父母等等。
当然在我的读书过程中也有许多趣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书产生了兴趣,尤其是那些图文并茂的书。
奶奶见我很喜欢翻书玩,就拿来一本唐诗让我背诵,我背的诗的名字是《锄禾》。
我看着书上的老爷爷正在锄地里的禾苗,当时的很小根本不知道庄稼是什么样子,等我背完唐诗我就跑到院子里,抄起一根歪歪扭扭的木棍,向着奶奶门前的两株月季花打去,当时正直春天,月季花长的很旺盛,很象书上的禾苗。
我于是痛痛快快地体验了一把锄禾的辛苦,奶奶的月季花一会儿工夫就在我的棍棒之下七零八落,一片浪迹了。
我一边锄着月季花一边还振振有辞的念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你说好笑不好笑。
当奶奶听到声音从屋子里出来,我已经把月季花锄了个差不多了。
奶奶不由分说地把我受里的木棍夺下来扔得老远,我不明白奶奶的举动,疑惑的问:“奶奶你夺我锄禾日当午的木棍干什么?”奶奶听了又好气又好笑。
现在我可不是以前的那个小顽童了,读书让我成长了许多。
我每天晚上都会在文学的殿堂里遨游,领略其中的美妙后才去休息。
为了我的人生旅程我会继续读下去。
另外,我还有两个美好的愿望,一个是我希望自己在18岁以前把109本世界名著读完,经我计算,现在只要我每年读12本,就可以在18岁以前实现我的第一个愿望。
第二个愿望是长大我想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让我的作品和名字蜚声世界。
还是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代名人读书的励志故事(通用9篇)古代名人读书的励志故事(通用9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店铺带来的古代名人读书的励志故事。
古代名人读书的励志故事篇1孙敬“悬梁”《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后为当世大儒。
另:(《太平御览》中的《楚国先贤传》也有记载:“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 )“梁”:指房梁。
苏秦“刺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股”:指大腿。
车胤“囊萤”《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练囊”:把布煮得洁白柔软做成的布袋。
孙康“映雪”《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清介:清正耿直。
买臣“负薪”《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常艾薪樵,卖以给食: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
艾:同“刈”,砍,割。
李密“挂角”《新唐书·李密传》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蒲鞯: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
匡衡“凿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逮:到,及。
(邻舍烛光照不到匡家,只好“凿壁偷光”。
)古代名人读书的励志故事篇2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面的人八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来比喻人们的刻苦自学的态度。
古人读书故事简短十篇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勤奋读书才是获得才能的必经之路,让我们一起仔细看古人读书故事,努力向他们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2古人读书故事简短十篇,以供大家参考!古人读书故事简短(一)孙康家里很贫困,买不起灯油。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觉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觉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马上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敞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马上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供应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突然见很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飘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刺眼。
他想,假如把很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光明,但可牵强用来看书了。
从今,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古人读书故事简短(二)欧阳修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
可是,在欧阳修他少年时代,他的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
在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一个人来维持生活。
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自己当了老师。
家里贫困,买不起文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方法。
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走过的脚印,认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写字。
于是,她就让欧阳修到沙滩上搬些沙来。
她在家里选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后,把沙倒下去铺平。
这样,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笔墨纸砚。
学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折断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画出一个生字,等欧阳修他学会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写一个。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3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今天,YJBYS小编特意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代名人读书故事3则,希望大家喜欢!古代名人读书故事: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
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
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
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
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左宗棠智对曾国藩左宗棠自幼饱读诗书,腹藏经纶,聪明绝顶。
在他十岁时,有天傍晚随老师郊外散步,时见夕阳落山,晚霞成扇形射向天空,老师即景生情,出一上联道:“夕阳光倒生。
”左宗棠略一思忖,对道:“朝日霞先出。
”老师见他头脑敏捷,又以字形出对试道:“曰日分肥瘦。
”左宗棠不假思索道:“天夭别正斜。
”老师再以书的功能试道:“史记篇篇记史。
”左宗棠一笑又对道:“诗评字字评诗。
”老师大喜,以“国家千里驹”赞之。
左宗棠成人后性情十分孤傲,他曾为自己撰写一联曰:“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
”他把自己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还自称为“今亮”。
他虽才华横溢,但年轻时仕途不畅;而他的好朋友曾国藩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当曾国藩身为侍郎时,他仍然一介布衣,混迹山林。
左宗棠常为自己的命运而鸣不平,同时也对曾国藩的官运感到忌妒。
一次,曾国藩从他老家湘乡出发赶赴京城,途中刚好路过长沙。
他深知长沙名士多,且那里有很多好朋友,就想在这逗留两天。
左宗棠知道了他的到来,为尽地主之谊,特邀了几位好朋友一起去拜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