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后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12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四、背诵全文。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论语》练习题及答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化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与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2)三省吾身(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见贤思齐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你是否赞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处世之道?为什么?4.谈谈来自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化也”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1.(1)“说”为“悦”的古字,愉快(2)检查、反省(3)真诚、诚实(4)看齐2.(1)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2)(遇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答案一:我赞同,因为做人要多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多尊重他人的愿望,以仁爱之心待人。
答案二:我不赞同,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集体意志就无法统一,社会的秩序就无法维持。
4. 这句话启示我们,读书应该学以致用,要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论语》阅读附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
(写在原文上)【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小题1】(1)生气、发怒。
(2)真诚、诚实。
(3)迷惑。
(4)凋谢【小题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其不善者而改之【小题4】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小题5】略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十则》课后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默写: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⑵ ,可以为师矣。
⑶ 子曰:“ 则罔,则殆。
”⑷ 子曰:“见贤思齐焉,。
”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⑹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
”2、《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宏大的、。
3、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⑴ 论语( )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⑶ 人不知而不愠( )⑷ 吾日三省( )吾身⑸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⑹ 诲( )女( )知之乎!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4、解释以下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 ) 说:( )⑵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忠:( ) 信:( )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为:( )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 殆:( )⑹ 由,诲女知之乎!诲:( ) 女:(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 ) 是:( )⑻ 士不行以不弘毅。
弘毅:( )⑼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 ) 之:( )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 施:( )5、《论语》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请解释以下成语并造句:⑴ 温故知新:。
造句:。
⑵ 任重道远:。
造句:。
⑶ 死而后已:。
造句:。
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造句:。
6、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学习按时间温习它,不是一件欢乐的事。
B、学习学问,然后按肯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令人开心的事吗?C、学习了时时预习它,不也兴奋吗?⑵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A、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伴侣往来是不是老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B、替人办事是不是不忠心,跟伴侣交往而不守信誉,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部编版七上语文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四、背诵全文。
《论语》各课课文核心内容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如责任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等)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义第六课《君子之风》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义利观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教育原则与方法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重身教等,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课《沂水春风》曾皙的理想(礼乐治国思想或孔子晚年出世退隐之念头和心境)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哲理《论语》课后解读参考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德政,“富之”“足民”,说明他重视满足百姓基本生活需求,这是物质基础;他又主张礼治,重视教化百姓。
从“均无贫”“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去食”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多。
民信是立国之本。
2.“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语言义。
而到了“均无贫”与“均贫富”这两个句子中,就变为了具体的个别的语境义。
3、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第二课《克己复礼》1、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内核,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仁”(17.11 / 3.3)。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
而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1.2)。
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17.21);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2、(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即礼制。
宋儒将“克己”解为“灭人欲”,“复礼”解为“明天理”,把“克己复礼”归结为道德克制私欲的问题,深入一层却更狭隘,使理成为人无所遁逃的必然守则。
(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故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是讲了两面,当然,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而宋儒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3、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
突出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体现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之后的悲凉心情,也反映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1.(1)“沐浴”即戒斋,说明孔子重视此事。
(2)“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因陈成子违礼,若鲁国人效仿则鲁君危,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没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则体现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和牺牲(献身)精神,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更具体而言,这是孔子“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和卫道精神,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
这种精神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浩然正气、理想不灭等)和仁人志士的价值准则。
但对这种精神要辩证分析。
一方面,要看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另一方面,从斗争策略讲,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做无谓的牺牲。
1、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平定天下,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其一,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
其二,孔子肯定的是管仲的大节大信,忽视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通达权变。
其三,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2、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3、本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而细微的记述。
从“及阶”到“及席”,再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
如果去掉这些细节描写,采用概括性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了。
第六课《君子之风》1.7.16章把高尚的情情寓于相互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同时运用“于我如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自己坚持道义的坚定信念。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
犹过眼云烟。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7.19)章“汝奚不曰”,传神地表现了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
“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高尚的快乐。
第三个“忘老”,更是将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三忘”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阐明自己以追求道义为乐的心境。
2.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之后的责任由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3、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主张重义轻利,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汉书》的观点完全把义和利对立、分裂开来,似乎坚持道义就不可以有私利,追求了私利便一定败坏道义,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4、《论语》中“问”字用法规律:1、问+直接宾语(所问内容):子贡问政(1课)、颜渊问仁(2课)、子夏问孝(2课)、子路问君子(7课)、子贡问友(8课)、吾将问之(9课)、子路问事鬼神(15课)、樊迟问知(15)2、问+句子(所问情况):宰我问(2课)、子路问曰(4课)、子张问曰(5课)、孟武伯问(7课)、陈司败问(7课)、哀公问(10课)、子贡问曰(14课)、王孙贾问曰(15课)(以上两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3、问+介词“于”+间接宾语(所问对象)哀公问于有若曰(1课)、南宫括问于孔子曰(1课)、问于桀溺(4课)、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10课)、子禽问于子贡曰(10课)、陈亢问于伯鱼曰(11课)、孔子与之坐而问焉(9课)(现代汉语为“问”+间接宾语,如“问老师”。
)4、问+直接宾语(所问内容)+介词“于”+间接宾语(所问对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1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2课)、叶公问孔子于子路(6课)(现代汉语为“问”+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问老师问题”)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焉: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重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
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2、参看“相关链接”,例如:能与大多数人友好相处,与大多数人联合,为了正义,为了公共利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诚信交往;交往适度;顾全大局,而耻于和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等。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1.“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基本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2.“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如一课14.5,六课6.11,七课5.8、6.12,十二课11.13、7.11、5.7,等等。
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11.22章问同答异,是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11.3章是在个人发展方向的因材施教的结果。
3.所谓“述”,指的是对古代礼乐制度、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作”指的是发挥和创新。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教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几方面评析:一方面,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的不断进步。
因此,从总体上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如果光有继承,没有创新,这种文化趋向僵化,就不适应时代,因此我们倡导既要“述”,更要“作”。
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
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的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
再者,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
就此而言,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4、《论语》称谓情况:①孔子对弟子称名(一课16.1)。
②弟子前自称名(一课16.1)。
③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不论面称还是背称),少数时候称字(十二课19.24“仲尼不可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