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4
《运动解剖学》试述髋关节的结构、绕各个轴的运动,及其该运动的原动肌
髋关节,也被称为髋股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以及相关的关节囊、韧带所构成,属于球窝关节的一种。
这个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的日常活动及运动需要,因此其稳定性要比其他关节更好。
髋关节可以进行多种运动,包括绕冠状轴做前屈和后伸,绕矢状轴做内收和外展,以及绕垂直轴做旋内和旋外运动,还可以进行环转运动。
这些运动的主要原动肌包括:屈髋动作的主要原动肌有髂腰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直肌;伸髋动作的主要原动肌有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髋内旋动作的主要原动肌有臀中肌和臀小肌(前部肌束);髋外旋动作的主要原动肌有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后部肌束)、梨状肌、股内侧肌群;髋外展动作的主要原动肌有臀中肌、臀小肌;髋内收动作的主要原动肌有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股薄肌。
髋关节名词解释
髋关节,也被称为髋窝或髋臼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连接着大腿骨和盆骨。
该关节由股骨头和骨盆窝之间的结合构成,具有承受身体重量、提供稳定性和运动灵活性的重要功能。
首先,股骨头是位于大腿骨顶部的圆球状骨头,与髋臼相对应。
股骨头由坚硬的骨质构成,而其表面则覆盖着耐磨的软骨。
髋臼是位于盆骨的凹陷部分,也具有半圆形的结构,能够容纳股骨头的移动。
在髋关节中,股骨头和髋臼之间由软骨分隔,这种软骨称为关节软骨。
它是一种光滑的组织,能够减少摩擦并保护股骨头和髋臼。
此外,关节囊也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一个包裹在关节周围的弹性囊状结构,内部充满了滑液。
滑液是一种黏稠的液体,具有润滑和减震的功能,能够使关节运动更加顺滑和舒适。
髋关节的运动由髋部的肌肉控制。
关键的肌肉群包括臀大肌、股直肌、腘绳肌和股外侧肌等等。
这些肌肉合作起来,帮助人体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路、跑步、蹲下、弯腰等。
然而,髋关节也会受到一些常见问题的困扰。
例如,髋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炎类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和肿胀。
髋关节骨折和髋关节脱位等创伤也是常见的问题,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总的来说,髋关节在人体运动和身体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髋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关键部位,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和关节疾病的风险。
一、肩关节结构肩关节是人体上部的一个重要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上的关节盂组成。
肱骨头凸出,与肩胛骨上的关节盂形成了肩关节。
在肩关节中,肱骨头的凸面覆盖着软骨,而肩胛骨上的关节盂则覆盖着软骨组织,这两种软骨组织有助于减少磨损,使肩关节在运动时更加顺畅。
二、髋关节结构髋关节是连接髋骨和股骨头的关节,是人体下半身的主要承重关节之一。
在髋关节中,髋骨形成了关节杯,而股骨头则凸出并插入到髋骨的关节杯中。
这种结构使髋关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同时也使得髋关节在运动时更加灵活。
三、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异同点1. 结构异同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上的关节盂组成,而髋关节则由髋骨和股骨头的关节杯组成。
从结构上来看,肩关节和髋关节的组成部分有所不同,这也直接影响了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和性能。
2. 功能异同肩关节和髋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肩关节主要参与上肢的活动,如举手、转动等动作;而髋关节则主要参与下肢的活动,如走路、跑步等动作。
不同的结构使得肩关节和髋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3. 稳定性异同由于在人体运动中肩关节和髋关节所承受的力量和压力不同,因此它们的稳定性也有所不同。
髋关节由于需承受身体的重量和力量,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肩关节在活动时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因此相对稳定性较差。
四、结论通过对肩关节和髋关节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人体运动中具有明显的异同点。
了解肩关节和髋关节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结构和功能,在临床和运动训练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人体关节结构和功能,为人体健康和运动训练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对于肩关节和髋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有一些重要的扩展内容可以进一步讨论和深入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肩关节和髋关节在运动中的协调性分析肩关节和髋关节作为人体运动中的关键关节,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对于人体的动作和姿势至关重要。
髋关节的解剖知识1.引言1.1 概述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位于人体骨盆的两侧,连接着大腿骨和骨盆。
它是连接下肢和躯干的重要关节,不仅承担着身体的重量,还承担着各种运动的负荷。
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复杂而精密,由多个组成部分组成,包括髋臼、股骨头和髋臼窝等。
髋关节的解剖位置位于人体的骨盆区域,骨盆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这三块骨骼都与髋关节密切相关。
解剖学上将髂骨下缘和髂骨髁与耻骨的耻骨结合部称为髋臼,髋臼形状类似一个碗状凹坑,称为髋臼窝。
而股骨头则位于髋臼内,它是股骨的顶端部分,圆球形状,可以在髋臼中自由摆动。
髋关节不仅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还具有重要的功能。
髋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大腿和骨盆,使下肢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髋关节具有广泛的运动范围,包括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和旋转等多个方向的运动。
这使得人体能够进行各种姿势和动作,如行走、跑步、蹲下等。
除了广泛的运动范围外,髋关节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特点。
髋关节承担着身体的重量,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支撑能力。
髋关节的韧带和关节囊等结构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持,防止关节脱位。
另外,髋关节还具有一定的缓冲和减震作用,能够吸收部分来自身体运动和外力施加的冲击,保护关节和骨骼免受损伤。
总之,髋关节是人体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不仅具有复杂的解剖组成,还具有广泛的运动范围和特殊的功能特点。
对于了解髋关节的解剖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重要的关节。
同时,对于临床诊疗和康复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即髋关节的解剖知识。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以增进读者对髋关节的了解和认识。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分为两个小节: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髋关节的功能。
在第一个小节中,我们将介绍髋关节的解剖位置和解剖组成,包括骨骼、肌肉、关节囊等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解剖结构的描述,读者可以了解髋关节的基本构造和组织。
髋关节是一个由球形股骨头与凹形的髋臼组成的杵臼关节,是全身位置最深的关节。
髋关节具有相对稳定的骨性结构,在髋臼的边缘有关节盂缘附着。
加深了关节窝的深度。
在髋臼切迹上横架有髋臼横韧带,并与切迹围成一孔,有神经、血管等通过。
关节囊厚而坚韧,上端附于髋臼的周缘和髋臼横韧带,下端前面附于转子间线,后面附于转子间嵴的内侧(距转子间嵴约1厘米处),因此,股骨颈的后面有一部分处于关节囊外,而颈的前面则完全包在囊内。
所以股骨颈骨折时,根据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内、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
髋关节周围有韧带加强,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韧带,长而坚韧,上方附于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于股骨的转子间线。
髂股韧带可限制大腿过度后伸,对维持直立姿势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关节囊下部有耻骨囊韧带增强,可限制大腿过度外展及旋外。
关节囊后部有坐骨囊韧带增强,有限制大腿旋内的作用。
关节囊的纤维层呈环形增厚,环绕股骨颈的中部,称为轮匝带,能约束股骨头向外脱出,此韧带的纤维多与耻骨囊韧带及坐骨囊韧带相编织,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
股骨头韧带为关节腔内的扁纤维束,主要起于髋臼横韧带,止于股骨头凹。
韧带有滑膜被覆,内有血管通过。
一般认为,此韧带对髋关节的运动并无限制作用。
构造既坚固又灵活,其主要功能是负重,将躯干的重量传达至下肢,同时能作相当范围的前屈、后收、外展、内旋、外旋、和环转运动。
髋关节为多轴性关节,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
但由于股骨头深嵌在髋臼中,髋臼又有关节盂缘加深,包绕股骨头近2/3,所以关节头与关节窝二者的面积差甚小,故运动范围较小。
加之关节囊厚,限制关节运动幅度的韧带坚韧有力,因此,与肩关节相比,该关节的稳固性大。
而灵活性则甚差。
这种结构特征是人类直立步行,重力通过髋关节传递等机能的反映。
当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时,股骨头大部分脱离髋臼抵向关节囊的后下部,此时若外力从前方作用于膝关节,再沿股骨传到股骨头,易于发生髋关节后脱位。
髋关节的骨骼构成髋骨髋骨为形状不规则的扁板状骨,有3个部分组成。
上为髂骨,前下为耻骨,后下为坐骨,三骨会合于髋臼。
有骶骨及左右髋骨连接而成的骨盆为一完整骨环,后方有两滑膜性骶髂关节,前方正中为纤维软骨性耻骨联合。
髋骨主要由松质骨组成,覆以薄层坚质骨,形状不规则,左右髋骨与骶骨共同组成骨盆,有保护骨盆内脏器的作用。
其中骨盆环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结构。
骨盆内缘由后方的骶骨、骶髂关节、髂骨的弓形线及前方的耻骨上支、耻骨联合所组成的。
(一)髂骨髂骨呈扇形,扇面向上,柄向下与坐、耻骨相连接。
髂骨背侧面由肥厚的髂骨体和髂骨翼构成,髂骨体参与构成髋臼,髂骨翼是一宽阔的骨板,中央甚厚,并逐渐增厚,其上缘宽称髂嵴。
髂嵴内外缘锐利,称内、外唇,内唇前部有腹横肌、腰方肌附着,外唇有阔筋膜张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及臀中肌附着。
髂嵴前后两端均有明显的隆起部分,前为髂前上棘,非常显著,为缝匠肌、阔筋膜张肌一部的起点及腹骨沟韧带的止点。
其下方有股外侧皮神经后支越过。
髂前上棘的下方另一个骨嵴隆起称为髂前下棘,是股直肌的起点。
位于髂前下棘后上方髂骨外层向外隆起的髂结节。
髂后上嵴位于臀后上部,是部分骶结节韧带的起点其下方为髂后下棘,是骶髂关节的最后部,髂骨后缘在髂后下棘的部分参与构成坐骨大切迹。
髂骨翼外侧面即臀面前部外凸,后部内凹,后部参与骶髂关节构成。
此面有三个隆起,即臀前线、臀后线和臀下线,这三条线将臀面分成四个区,在臀后线之后的狭窄部分为臀大肌及骶结节韧带的部分起始处,在臀前、臀后线之间为臀中肌的起始部,臀前线之下及髋臼以上髋骨臀面为臀小肌的起始处,臀小肌附着处于髋臼缘之间的窄长部分为股直肌的反折头及髂股韧带的起始部。
髂骨翼内侧面即骨盆分前后二部,前部为髂窝,表面光滑凹陷,构成大骨盆的后外侧壁。
后部为耳状关节面,粗糙不平,与低谷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下方有弓状线将翼体分开。
(二)坐骨坐骨是髋骨中的第二大骨,略呈勺状位于髂骨的后下方,分为体及上、下两支。
坐骨体为坐骨的上部,构成髋臼的后下部。
坐骨上支呈三棱柱形,向下后终于坐骨结节,上支后缘坐骨棘之下部分为坐骨小切迹。
坐骨下支起自上支下端。
向前上弯曲连接耻骨下支。
上、下支移行处后部肥厚且粗糙,呈坐骨结节。
坐骨体的外侧面有闭孔外肌附着。
内侧面光滑组成小骨盆侧壁的一部分,有闭孔内肌附着。
后面为髋关节囊的附着部,其下有闭孔切迹。
坐骨上支的前缘形成闭孔的后界。
坐骨结节为坐位时支持体重的重要结构,外观呈卵圆形。
屈膝伸髋的股后侧肌群均起于坐骨结节的粗糙面上,坐骨结节的外侧缘尚有股骨肌起始处。
(三)耻骨耻骨亦呈勺状,位于髋骨的前下方,分为体和上、下支,耻骨体部构成髋臼的前下部,与髂骨相接处呈粗隆状称髂耻隆起。
耻骨上支向前下内方移行为耻骨下支。
上、下支移行处的内侧有耻骨联合面,与对侧耻骨相接构成耻骨联合。
耻骨上缘称耻骨梳,向前到耻骨结节。
其内侧为耻骨嵴,其下面有闭孔沟,直达中线。
耻骨肌、长手肌、骨薄肌、短收肌、闭孔外肌均起始于耻骨体和耻骨支,向下放射状止于股骨嵴。
腹直肌止于耻骨上缘,该处又称锥状肌起始点,闭孔通过闭孔血管和神经。
耻骨梳为陷窝韧带及反转韧带附着处,,耻骨结节是腹股沟韧带的内侧起点,坐位或站立时耻骨均有固定和支撑作用(四)髋臼髋臼位于髋骨中部外侧面,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间,为半球形深凹窝,臼口超前下外方,将髋臼外侧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向前向内倾斜,后部向后。
髋臼由髂骨体、坐骨体和耻骨体三部分构成。
髋臼的边缘前部低下,后部隆起,非常坚实。
髋臼下部有深且宽的缺口,称髋臼切迹,向上与髋臼窝相连。
臼窝粗糙面是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
髋臼横韧带恰好将髋臼之缺口封闭,形成一个完整的球凹。
髋臼和髋臼横韧带周边为纤维软骨构成的一圈盂缘所镶嵌,借以加深髋臼深度,是髋臼的面积超过球面的一半,将股骨头牢固地深包于髋臼内。
髋臼的顶部后且坚强,人体负重线从骶髂关节向下传递于坐骨大切迹之前,再至髋臼顶部,使之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负重点。
直立、行走时其将体重传达到股骨头。
髋臼的后下部至坐骨结节部分为另一负重点,在坐位时传达体重。
髋关节面呈半月形,为透明软骨所覆盖,称月状面,位于髋臼周围,其上部和后部因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增厚增宽。
月状面在髋臼切迹处中断。
髋臼的底部凹陷粗糙,延至髋臼切迹,称髋臼窝,窝表面被覆有滑膜的脂肪组织所填充,次脂肪组织被称为哈佛森腺,腺液可随关节内压力被挤出或吸入,以维持关节内应力的平衡。
股骨上端(一)股骨头股骨头除顶部稍显扁平外,整体膨大呈球形,向前内上方倾斜,与髋臼相关节。
股骨头顶端稍下方有一小窝称股骨头凹,为股骨头韧带附着处,内有少量细小血管。
除股骨头凹外,股骨头均被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覆盖。
软骨层厚度并非均匀一致,而是中部较厚,周缘较薄。
在股骨头前面,关节软骨向外侧移行,止于头颈交界部。
与髋臼相比,股骨头的关节面较大,可以增加活动的范围,覆盖髋臼的软骨则少得多,呈倒置马蹄形,两臂间为髋臼窝,包含脂肪垫,覆以滑膜,因此在任何位置上,股骨头总有一部分与髋臼窝的软组织相对,故在传达关节软骨突出至髋臼外面,仅在极度屈伸时,股骨头周围的软骨面才与髋臼软骨面相接触。
(二)股骨颈股骨颈为股骨头下较细长的部分,中段最细。
其前面较平坦,后面光滑而凹陷;稍短而钝圆,向外下方移行与股骨大转子;下缘厂而锐薄,向外下方移行于股骨小转子。
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形成的角称颈干角,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关节的负重增加,颈干角逐渐变小。
股骨颈的纵轴线和股骨内外髁中点的连线形成的角度,或股骨纵轴线与股骨颈纵轴线夹角,称为前倾角。
根据股骨应力线的方向,上述颈干角和前倾角的正常位置最适合负重的需要。
股骨头颈部有独特的与功能相匹配的骨小梁结构,其排列与负功能重有关。
在冠状切面上股骨头的骨小梁呈扇形,按压力线排列,与髋骨的骨小梁压力线相一致,经股骨颈内侧终止与股骨干内侧皮质;股骨头颈部的骨小梁张力排列线。
呈弓形向外下,终止于外侧骨皮质;一般将前者称为压力骨小梁系统,后者称为张力骨小梁系统。
(三)股骨转子部股骨转子部位于股骨干外侧顶端,呈四方形隆起,其上缘与股骨头凹在同一水平线上,大转子后方与转子间嵴相连,转子间嵴向下延续直至股骨干后内侧的小转子。
大转子呈长方形,置于股骨颈的后上部,其位置表浅,可以触知,是很明显的骨性标志,遇直接暴力可致大转子骨折。
内下部与股骨颈及股骨干以松质骨相连。
上部为转子窝,有闭孔外肌腱附着。
大转子外侧粗糙,自后上斜向前下有一微嵴,为臀中肌、臀小肌附着处,大转子上端游离缘后面有梨状肌、闭孔内肌附着;相当于髋关节中心水平面,下缘有股外肌附着。
小转子为锥状突起,在股骨干的后上内侧,髂腰肌附着于其上。
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为转子间嵴。
前者比较平滑,是关节囊及髋关节的髂股韧带附着处,后者呈嵴状隆起,是诸外旋肌的附着处。
有时在大转子的后下方,相当于小转子平面有一骨性突起称第三转子。
股骨转子部骨结构一骨松质为主,周围肌肉丰厚,血液供应充足。
故转子间骨折多通过保守治疗而获得满意愈合。
髋关节的连接结构(一)髋关节囊髋关节囊厚而坚韧,上方附着于髋臼边缘、盂缘及髋臼横韧带,下方前面附着于小转子间线,后面附着于股骨颈中外1/3交界处。
所以,股骨颈的前面全部位于关节囊内,而后面只有内2/3在关节囊内,股骨头、颈之间的骨骺板也位于关节囊内。
关节囊由浅层纵行纤维构成,横行纤维构成坚韧的轮匝带环绕股骨颈部关节囊的厚度并不一致,在后面向外横过股骨颈的后面,其后部下方较薄弱,故股骨头容易向后下方脱位。
(二)髋关节的韧带髂股韧带位于关节囊之前,紧贴股直肌的深面,呈倒置的Y形。
起于髂前下棘,向下分为外、内二支,分别止于转子间线的上部和下部。
该韧带长而坚韧,但两支之间薄弱,有髂腰肌被覆其上。
坐骨囊韧带位于关节囊后面,略呈螺旋形,较薄弱。
起于髋臼后下部,向外上经股骨颈后面,移行与关节囊轮匝带,止于大转子根部,能防止髋关节过度内收内旋。
耻骨囊韧带位于关节囊的前下方,起于髂耻隆起、耻骨上支、闭孔膜等,斜向下外,移行于关节囊内侧部,止于转子间线的下部,可限制髋的外展。
轮匝带为关节囊在股骨颈深层纤维的环状增厚部分,能约束股骨头向外脱出。
股骨头韧带为关节囊内的三角形纤维带,起于髋臼横韧带和髋臼切迹,止于股骨头凹。
在髋关节屈曲、内收或外旋时股骨头韧带紧张,可有保持股骨头稳定的作用。
款就很韧带架于髋臼切迹之上,短而紧张,被股骨头圆韧带所附着,故收圆韧带牵拉而紧张。
该韧带之外侧为纤维软骨唇所遮盖,故髋臼横韧带与软骨唇均加深髋臼,以弥补髋臼切迹之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