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6.00 KB
- 文档页数:20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doc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1、经济世界(法国,布罗代尔):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的一部分的经济。
2、现代经济増长的六个特征:(西蒙?库兹涅茨提出)(1)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很高;(2)生产率快速增长;(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5)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瓜分世界;(6)现在经济增长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是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3、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
4、1952年,法国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在一篇题为《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名称。
5、1973年,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在其著名教科书《经济发展》,将第三世界划分为联合国145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成员国,这样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世界)以及东欧和苏联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世界)区分开来。
6、乔?库里安主编的《第三世界百科全书》将“第三世界”定义为政治上不结盟、经济上不发达的国家,其中包括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却被排除在外。
7、发展中国家的分类:2009年世界银行依据人均GNP水平的高低将全世界国家分为:(1)高收入国家和地区:11456美元以上;(2)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935^114565美元;(3)低收入国家和地区:934美元以下。
2010年世界银行依据人均GNP水平的高低将全世界国家分为:(1)高收入国家和地区:12276美元以上;(2)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1006~12275美元;(3)低收入国家和地区:1005美元以下。
8、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600美元以下;(2)人口不超过7500万;(3)扩大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预期寿命、人均摄取热量、入学率、识字率)不超过47 占?/? %% 9(4)经济多种经营指数(制造业、工业就业率)不超过22点。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发展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理论和政策措施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观点带有探讨的性质。
一些理论及经济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采用案例教学对本课程具有可行性,着重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发展经济学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农业问题、工业问题、人口问题、资本问题及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等问题。
学会运用理论及经济模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习能分析发展中国家政策措施出台的意义,并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 能运用经济学中的图形分析方法分析经济问题。
3. 能运用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分析工具。
4. 能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经济学理论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其它说明:本教学大纲适用于经济学专业,因而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但主要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线。
该课程涉及的经济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较多,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学知识以及金融学有关知识。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等专业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案例分析课,以使学生更好的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作业的内容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发展经济学复习要点(参考版)第一章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生产率水平低2、人均收入低3、人口负担严重4 、高水平的失业和不充分就业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的严重依赖6、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二元结构四、千年发展目标1根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2普及初等教育3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4降低儿童死亡率5改善母亲健康6 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7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8 建立全球性的发展伙伴关系三、发展经济学的流派(一)结构主义学派1.代表人物:罗森斯坦一罗丹、纳克斯、普列维什、辛格、缪尔达尔。
活跃在50年代和60年代。
2.基本观点:①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是只适合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不适合商品经济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下的发展中国家。
②理由: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是一个自动均衡的体系,是具有刚性的不均衡结构3.结构主义的基本模型①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建立在需求互补性概念基础上的平衡增长模型,考查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结构缺陷。
②中心—外围理论(普拉维什):考查外部结构缺陷对发展中国家的巨大负面影响(二)新古典学派1.代表人物:鲍尔、瓦伊纳、哈伯勒、舒尔茨、迈因特、乔根森、巴拉萨、纽金特等2.基本观点:①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就象自然界没有飞跃一样,社会经济界也没有飞跃;②劳动与资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③价格机制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从而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机制;④国际自由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三)激进主义学派1.代表人物:阿明、弗兰克、伊曼纽尔(A. Emmanuel)等;2.基本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状态是由不公正的世界秩序造成的第三章(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1季度、1年、3年、5年、10年)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NI)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2.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
经济增长概念、理论及其演化一、经济增长基本概念与理论(一)概念通常意义:可被简单概括为总产出的持续增长,一直以来沿用GDP和人均GDP来表示。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宏观经济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经济增长的特点及原因基本特征:(1.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和人口的高增长率。
(2.迅速增长的生产率。
(3.高速的经济结构的变革。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非农转移工业化过程城市集聚效应(5.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乃迅速扩大。
(6.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一个明确的可以度量的标准,表示一国潜在GDP的增加。
经济发展:一个比较杂的质的概念,表明一国人民的经济福利处于长期增加的状况,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
库兹涅茨(kuznets)乔根森(jergensen)麦迪逊(maddison)(二)经济增长理论古典-新古典-内生(三)增长与要素增长的源泉:1.资本:物资资本人力资本2.劳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质量的增加3.技术进步生产率的提高,同样的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
丹尼森的七类因素:生产要素供给量增长:劳动要素: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工人工时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
资本要素:资本存量大小。
生产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减少);规模的节约,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即规模经济;知识的进展。
萨缪尔森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资本(机器、工厂、道路)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二、增长理论的演进索洛“增长理论并非从我的1956和1957的论文开始,而且它肯定不在那结束。
它可能从《国富论》开始,而且或许亚当斯密还有先辈”(1987).经济增长理论200多年的历史就是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史。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Burden)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P2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
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
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2、城-乡结构(城市化)3、收入分配结构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