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7.52 KB
- 文档页数:34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设计一、引言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和经验,设计了一套针对本科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分布、生长和繁殖规律。
3.了解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系。
4.掌握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技术。
三、教学内容1.食品微生物学概述–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分布。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2.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技术。
3.食品微生物实验–原生动物与细菌的检测方法。
–酵母与霉菌的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技术。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在教学中讲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2.实验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3.互动讨论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深化理解。
五、教学评价1.课堂提问、回答的情况。
2.课堂实验、讨论的参与度。
3.课堂小组互动评价。
4.课程作业成绩。
六、教学资源1.教师讲义。
2.实验操作指导书。
3.实验用具和试剂。
4.教学视频和PPT。
七、教学总结本教学方案旨在增强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讲授和实验操作的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分布、生长和繁殖规律,能够掌握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一)目的和任务1.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技术和微生物的接种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常见发酵食品生产的技术,并能有效进行发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教学的要求1)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 m2,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2 )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3 )相关教学软件、影像及图片资料。
4 )铅笔、彩色染料笔、图画纸、坐标纸等(二)实训所需设备设施及实验地点1 、校内生产型实训环境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 m,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生产设备先进,配套良好,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2 、校外实训基地:千禾食品有限公司、苏东坡酒业有限公司、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
(三)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实践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平时表现和任务考核;结果考核占40%,主要是期末综合技能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唐艳红,王海伟•《食品微生物》.2. 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写:调味品酿造加工技术、附录(一)《食品微生物》理论教学教案1、《微生物概论》2、《微生物的形态》3、《微生物生理》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微生物的营养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二、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一)水(二)碳源(三)氮源(四)无机盐(五)生长素(六)能源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一)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二)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三)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四)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四、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一)单纯扩散(二)促进扩散(三)主动运输(四)基团转移五、微生物的培养基(一)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二)培养基的类型(三)培养基的制备第二部分: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方法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规律及其测定方法(一)微生物个体的生长规律(二)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一)物理因素1、温度2、水分活度(Aw)口头设疑、课件演示,精讲等。
课教案学年学期:2008~2009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主讲教师:授课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第1 教学周(第1 次课)第页第1 教学周(第 1 次课)第页分析两面性: 育种 及抗药性第 1 教学周(第 2 次课)第页5.六界系统6.三原界系统Ⅲ . 微生物的共性特点1. 种类多(从发现晚,个体小难研究观察,以及近几年所发现的种类和本人 对微生物新种和新属的发现等几讲述种类多的实践应用通过历史事件强 调净化水的重要 性阐明意义和条件 举例并与化工比 较 举例第2 教学周(第 3 次课) 第页第2 教学周(第3-4 次课)第页(2)功能(3)厚度(4)组成ⅰ肽聚糖讲解肽聚糖的组成单位,G+和G-菌的差别介绍肽聚糖研究的热点(补充材料);肽聚糖的生物活性及功能如免疫调节、抗肿瘤、细胞毒性等。
ⅱ 垣酸ⅲG-菌的外壁层类脂A核心多糖O –特异侧链(5)原生质体,球形体,L 型细菌,拟圆球体提出问题:为什么G-菌去壁不完全?G-菌为什么对青霉素没有G+菌敏感?为什么称为L-型?讲L-型细菌时重点讲述形态特征与菌落特征。
(6)革兰氏染色的机理提出问题:革兰氏染色关键步骤是哪一步?在讲述三个学说后,让学生思考,哪一个学说会更合理?2.细胞膜(略讲)3.中间体组成;功能强调功能在介绍原生质体概念后,讲解溶菌酶和青霉素的作用机理?讲三个学说讲解幼龄菌为色第2 教学周(第 4 次课)第3 教学周(第5次课)第页第教学周(第次课)第页第教学周(第次课)第页第4 教学周(第7次课)第页第教学周(第次课)第页第4 教学周(第8次课)第页第教学周/第节(第次课)第页第5 教学周(第9次课)第页第5 教学周(第9 次课)第页第5 教学周(第10 次课)第页第5 教学周(第10 次课)第页第页第6 教学周(第11 次课)教学基本内容备注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教学,使学生掌握选择和设计培养基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学会分离和选择一些微生物的原理和基本实验条件教学重点:培养基教学难点: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及其应用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内容:第三部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Ⅰ . 单纯扩散1.概念2.特点Ⅱ . 促进扩散1.概念2.特点Ⅲ . 主动运输1.概念2.特点Ⅳ . 基团移位1.概念2.特点第四部分培养基概念Ⅰ . 使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Ⅱ . 培养基类型(. 根据营养成分是否已知可分为:(1)天然培养基(2)合成培养基(3)半合成培养基教学基本内容备注第6 教学周(第12-13 次课)第页第7 教学周(第14 次课)第页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繁殖,死亡等基本概念,掌握微生物生长的规律,生长的测定和生长方式的基本知识;了解研究微生物生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学重点:生长的测定,分批培养细菌及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影响因素基本概念1.生长2.繁殖3.发育4.死亡Ⅰ . 研究微生物生长的两个先决条件1.两个先决条件(1)纯培养(2)同步生长2.什么是纯培养和同步生长?3.需要两个先决条件的原因?4.获得纯培养和同步生长的方法(1)纯培养的方法(2)同步生长的获得方法A.选择法B.诱导法Ⅱ . 微生物生长的测量1.细胞数量的测量(1 )直接测定法A.使用血球计数板B. 使用电子计数器(例如库尔特粒度仪)(2)活菌计数A. 平皿菌落计数法B.薄膜过滤法C.涂片染色法D.比例计数法2.细胞重量的测定(1 )干重法(2)比浊法(3)氮量法叶绿色含量法(藻类)(4)ATP 含量法第8 教学周(第15 次课)第页教学基本内容备第 8 教学周(第16 次课)第页教学内容:III. 微生物生长的含义 IV. 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方法分批培养 (密闭系统 ) 连续培养 (开放系统 )1. 批培养和连续培养的概念2. 微生物分批培养曲线--生长曲线( 1 )延迟期A. 概念B. 曲线形状C. 该时期特点D. 影响此时其长短的因素E. 出现延迟期的原因( 2)对数生长期A. 概念B. 曲线形状C. 该时期特点D. 应用( 3)稳定期A. 概念B. 特点C. 应用( 4)衰亡期A. 特点 3. 有关计算 4. 微生物连续培养结合图举例运用公教学基本内容备(1)恒化培养(2)恒浊培养第8 教学周(第16 次课)第页教学基本内容备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灭菌,消毒,防腐,卫生处理等基本概念,掌握微生物死亡规律及用理化因素控制微生物,了解控制微生物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学重点:各种理化因素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原理及应用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 学时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I.几个基本概念防腐消毒灭菌商业灭菌II.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1..温度2.氧气3.pH4.其他影响因素A.辐射B.重金属及重金属盐C.强酸、强碱及有机化合物D.化学消毒剂与石炭酸系数E.化学治疗剂F.超声波与渗透压III.物理灭菌的代表——高温(1 )干热灭菌法①火焰灭菌法第教学周/第节(第次课)第页教学基本内容备②干热灭菌法第教学周/第节(第次课)第页第9 教学周(第17 次课)第页第教学周(第次课) 第页教学基本内容备111.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1.菌种的衰退与复壮⑴衰退⑵防止衰退的方法狭义的概念⑶菌种的复壮广义的概念2.菌种的保藏⑴原则⑵条件⑶方法第10 教学周(第20 次课)第页第11 教学周(第21 次课)第页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细菌发酵食品,真菌发酵食品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内容第十章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作用I .以细菌为主体的发酵食品1.乳酸发酵食品2.食醋3.味精II.以酵母菌为主体的发酵食品1.面包:酵母将面粉中的糖类化合物分解形成CO2、醇、醛、有机酸等产物。
食品微生物学教案【篇一:2011食品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绪论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的种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2.繁殖快,个体长不大3.物种多,分布广,食谱杂4.适应性强,易变异5.观察和研究的手段特殊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巴斯德柯赫食品微生物学: 是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一定条件下与食品工业关系的一门学科。
食品微生物学的任务 :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作用有害微生物对食品的危害及防止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细菌(bacteria):是一类个体微小、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基本形态分为:球状 ---球菌杆状 ---杆菌螺旋状---螺旋菌其中以杆菌最为常见,球菌次之,螺旋菌较少。
革兰氏染色法? 染色程序:丹麦医生革兰细菌涂片→草酸铵结晶紫初染→鲁哥氏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脱色→番红复染? 染色结果:兰紫色——G+菌红色——G-菌革兰氏染色的机理质粒: 一种自我复制、稳定遗传和表达的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环状dna分子)? 糖被: 某些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覆盖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疏松透明的粘液状物质? 类型:(1) 微荚膜: <0.2um(2) 荚膜:有明显的边缘。
(3) 粘液层:没有明显的边缘(4) 菌胶团:菌体连为一体。
? 糖被主要功能有:①保护菌体→→②贮藏养料。
③表面吸附作用。
④作为透性屏障。
⑤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⑥堆积代谢产物。
糖被与生产实践的关系鉴定菌种提取葡聚糖—“代血浆”胞外多糖:黄原胶用于石油开采菌胶团用于处理污水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高度折光,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食品微生物学教案主讲:孙力军孙德坤安徽科技学院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绪论教学目标:了解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对象及发展史以及食品微生物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前景,对食品微生物学整体有一个大致了解。
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的发展史(3)、我国食品微生物工业的发展状况教学方法:重点讲授参考书目:(1)、江汉湖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无锡轻工学院合编:《食品微生物学》,轻工出版社,1988;(3)、张文治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出版社,1995 ;(4)、武汉大学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二版;(5)、杨洁彬等编:《食品微生物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第一节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一)、微生物和微生物学1、什么是微生物非细胞生物——病毒、噬菌体生物原核生物细胞生物低等动植物真核生物真菌类高等动植物原生动物藻类低等藻类高等藻类以上除了高等动植物,高等藻类以外都属于微生物范畴也有人把原生动物和藻类排除在外。
微生物不是生物分类学中的名词,而是所有小生物的统称。
2、什么是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就是研究以上这些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理生化等特征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作用和与人类及其他生物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各种微生物的研究,达到利用、控制改造它们、使其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二)、微生物的一般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微生物大小往往以微米来计,仅有十分之一至几个微米,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个单细胞结构,仅有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2、种类多、分布广据统计,以发现的微生物种类多达十万种以上。
由于不同的微生物种类的特点及代谢以及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等都有不同,因而能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在土壤、大气、水中、各种物品上、人和动植物的体内外都有微生物的存在。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设计1. 引言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食品加工和保存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物质转化和产生的各种有害或有益物质等方面。
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对于保证食品品质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开展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是推进学生食品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教学目的本次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1.熟悉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结构、代谢和生长特性;2.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食品微生物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等;3.学习和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的技术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3.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3.1 食品微生物基础知识1.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2.食品微生物生长与代谢;3.微生物对食品的影响;4.微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2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1.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2.检测操作规范;3.数据分析和结果判断。
3.3 食品微生物实验1.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和安全措施;2.常见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3.实验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
4.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验和讨论等,其中实验分为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个环节。
4.1 理论授课通过授课的方式坚固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介绍和讲解。
4.2 案例分析将案例融入授课内容中,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并讨论食品微生物学检测和控制的问题,挖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实验通过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个环节,让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食品微生物学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深入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和影响,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5.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掌握程度,本次教学将采用以下三种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成绩:课堂笔记、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2)掌握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能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初步判断;(3)熟悉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内容1.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1)细菌: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2)真菌:酵母菌、霉菌;(3)病毒:噬菌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2.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1)发酵作用:如酸奶、泡菜、酱油等;(2)腐败作用:导致食品变质、产生异味等;(3)致病作用: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1)传统方法: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2)现代方法:PCR技术、ELISA技术、基因芯片等。
4.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1)物理方法:高温、高压、辐射等;(2)化学方法:防腐剂、抗氧化剂等;(3)生物方法:益生菌、生物防腐剂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食品中都有哪些微生物吗?(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讲授新课(1)讲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2)讲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3)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4)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
3.实践操作(1)观察食品微生物的形态;(2)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实验;(3)讨论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4.小组讨论(1)如何保证食品中的微生物安全?(2)如何正确选择和食用发酵食品?5.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拓展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食品微生物学教程教学设计简介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代谢、变化和致病性等方面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款针对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理解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影响,同时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微生物与食品1.1 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学习微生物科学名词及微生物分类方法等基础知识1.2 环境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掌握环境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的差别及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第二章食品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2.1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学习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温度、pH、水活性、营养物质等2.2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过程的变化,掌握常见食品微生物生长曲线2.3 微生物的繁殖•学习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包括二分裂、菌落形成、子囊体形成等第三章食品微生物的变化及控制3.1 食品微生物变化的指标•学习常见的食品微生物变化指标,如菌落数、产酸量、产气量等3.2 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掌握食品微生物防治的方法,包括加热杀菌、保质期延长剂、添加剂等第四章实验操作4.1 微生物检验实验•学习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膜过滤法、替代法等4.2 食品加工过程模拟实验•模拟食品加工过程,探讨微生物在不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第五章课程总结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课程所学知识及实验操作,总结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加强的地方5.2 课程讨论•学生围绕食品微生物学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本教学方案主要采用“三分教、七分练”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大量参与实验,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和实际事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
食品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食品微生物学》。
本节课主要介绍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发酵食品。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了解发酵现象。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常见发酵食品的名称。
难点:微生物发酵现象的理解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材料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观察日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发酵食品(如酸奶、豆腐、馒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发酵现象。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
3.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介绍常见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讲解内容,完成练习题: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发酵食品,并解释它们是如何通过微生物发酵制作的。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1. 发酵现象2. 发酵食品七、作业设计1. 观察日记:记录本节课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以及自己的思考。
2. 课后练习: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并说明它们是如何通过微生物发酵制作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食品微生物学》。
重点关注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发酵食品。
授课教案
学年学期: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主讲教师:蔡柏岩、张岚
授课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第2教学周(第3次课)第页
第2教学周(第3-4次课)第页
第2教学周(第4次课)第页
第6 教学周(第11次课)第页
第8教学周(第15 次课)第页
第8教学周(第16次课)第页
第教学周/第节(第次课)第页
第10 教学周(第19次课)第页
教学基本内容备注III.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1.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⑴衰退
⑵防止衰退的方法
狭义的概念
⑶菌种的复壮
广义的概念
2.菌种的保藏
⑴原则
⑵条件
⑶方法
第10教学周(第20次课)第页
教学基本内容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