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食品微生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1.50 KB
- 文档页数:24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食品微生物的相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增强对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作用的认识。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及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操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微生物相关知识,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教学PPT。
2. 学生准备:预习微生物相关知识,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食品制作的关系。
2. 课堂讲解: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讲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3. 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知识,整理实验报告。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动手操作能力等。
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实验报告和短文。
关注同伴在实验和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学习、交流。
3. 教师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的表现。
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七、教学反思2.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考虑学生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教学拓展1. 邀请食品安全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食品微生物》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食品微生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食品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食品微生物的繁殖条件和对食品的影响;3.了解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4.学会正确使用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二、教学内容:1.食品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2.食品微生物的繁殖条件;3.食品微生物对食品的影响;4.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5.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度,例如:“你们平时在食品上看到过哪些微生物?”“微生物对食品有哪些影响?”等问题。
2.知识讲解(30分钟)a.食品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及各种常见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b.食品微生物的繁殖条件:介绍食品微生物的适宜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c.食品微生物对食品的影响:讲解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如产生毒素、腐败、变质等。
d.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介绍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如控制温度、卫生管理、采用适当的保存和加工方法等。
e.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讲解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如菌落计数法、膜过滤法等。
3.实践操作(40分钟)分组进行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a.准备样品:准备不同食品样品,如牛奶、面包、饼干等。
b.采样:每组从不同食品样品中采集一定量的样品。
c.分离菌落:将采集的样品通过菌落计数法进行分离、培养。
d.菌落计数:记录不同食品样品中菌落的数量。
e.结果分析:分析不同食品样品中菌落的数量差异,并与食品微生物的繁殖条件进行对比。
4.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食品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对食品的影响和防控措施等内容,并引导学生反思食品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5.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重点考察学生对食品微生物概念、分类、对食品的影响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课程介绍《食品微生物》是一门介绍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中作用和应用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同时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发酵、食品防腐、食品保存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微生物学原理,解决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中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在食品安全和卫生方面的意识和素养。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基础知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
2、食品发酵与微生物:介绍食品发酵的基本原理和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作用。
3、食品防腐与微生物:介绍食品防腐的基本原理和微生物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
4、食品保存与微生物:介绍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和微生物在食品保存中的应用。
5、食品安全与微生物:介绍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食品安全检测的方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同时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文档一、课程背景《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中等职业学校食品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基本知识,掌握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卫生问题,为今后从事食品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了解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卫生问题。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卫生问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一)目的和任务1.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技术和微生物的接种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常见发酵食品生产的技术,并能有效进行发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教学的要求1)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 m2,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2 )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3 )相关教学软件、影像及图片资料。
4 )铅笔、彩色染料笔、图画纸、坐标纸等(二)实训所需设备设施及实验地点1 、校内生产型实训环境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 m,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生产设备先进,配套良好,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2 、校外实训基地:千禾食品有限公司、苏东坡酒业有限公司、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
(三)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实践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平时表现和任务考核;结果考核占40%,主要是期末综合技能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唐艳红,王海伟•《食品微生物》.2. 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写:调味品酿造加工技术、附录(一)《食品微生物》理论教学教案1、《微生物概论》2、《微生物的形态》3、《微生物生理》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微生物的营养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二、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一)水(二)碳源(三)氮源(四)无机盐(五)生长素(六)能源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一)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二)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三)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四)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四、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一)单纯扩散(二)促进扩散(三)主动运输(四)基团转移五、微生物的培养基(一)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二)培养基的类型(三)培养基的制备第二部分: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方法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规律及其测定方法(一)微生物个体的生长规律(二)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一)物理因素1、温度2、水分活度(Aw)口头设疑、课件演示,精讲等。
食品微生物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
在食品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里,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超级有趣又非常重要的课程。
咱班的学生呀,思维活跃得很,但对微生物这种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小玩意儿,一开始那是既好奇又迷茫。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们了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哪些是好的(像乳酸菌可以做酸奶),哪些是坏的(比如肉毒杆菌那可危险得很)。
2. 掌握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腐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3. 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食品问题的能力,比如说怎么防止面包发霉之类的。
三、教学过程。
1. 微生物世界大揭秘——趣味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就拿着一小杯刚做好的酸奶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问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杯酸酸甜甜的美味酸奶,是谁的功劳呀?”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牛奶自己变的,有的说是加了什么特殊调料。
我嘿嘿一笑,说:“都不对,这可是一群超级小的小伙伴的杰作,它们就是微生物。
”这一下,同学们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来了,眼睛都亮晶晶地看着我。
2. 微生物大观园——种类讲解。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说这就是微生物的大家庭。
然后在里面分出三个小圈,分别写上细菌、真菌和病毒。
我举例子说:“细菌呢,就像一个个小豆子,有好有坏。
乳酸菌这个好细菌,能把牛奶变得酸酸甜甜,变成咱们爱喝的酸奶;但是大肠杆菌要是跑到食物里,那可就会让我们拉肚子喽。
”接着讲真菌,“真菌里有酵母菌,就像一个个小气球,它们在面包制作的时候可忙了,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让面包变得松软可口。
可要是食物上长了霉菌,那面包就不能吃啦,霉菌就像毛茸茸的小怪兽,会把食物变得又脏又臭。
”说到病毒的时候,我表情严肃了一点,“病毒就更狡猾了,虽然它在食品微生物里不常见,但像那些被病毒污染的生鲜食物,要是吃了可就麻烦大了。
”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笑,还不停地做笔记,感觉他们对这些小微生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3.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戏份”——作用机制。
我拿出一块面包,从中间撕开,给同学们看面包里面的小孔。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掌握食品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规律。
(3)了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储存和保鲜过程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兴趣,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关注食品微生物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2.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1)生长、繁殖和代谢规律。
(2)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储存和保鲜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食品加工、储存和保鲜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实验法: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食品微生物学》。
2. 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试剂等。
3. 案例素材: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实例。
六、教学进程1. 课时安排:本章共2课时。
2. 教学步骤:(1)第1课时: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第2课时: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介绍微生物在发酵、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
2. 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污染:探讨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九、课后作业1. 复习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2)掌握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能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初步判断;(3)熟悉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内容1.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1)细菌: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2)真菌:酵母菌、霉菌;(3)病毒:噬菌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2.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1)发酵作用:如酸奶、泡菜、酱油等;(2)腐败作用:导致食品变质、产生异味等;(3)致病作用: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1)传统方法: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2)现代方法:PCR技术、ELISA技术、基因芯片等。
4.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1)物理方法:高温、高压、辐射等;(2)化学方法:防腐剂、抗氧化剂等;(3)生物方法:益生菌、生物防腐剂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食品中都有哪些微生物吗?(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讲授新课(1)讲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2)讲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3)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4)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
3.实践操作(1)观察食品微生物的形态;(2)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实验;(3)讨论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4.小组讨论(1)如何保证食品中的微生物安全?(2)如何正确选择和食用发酵食品?5.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拓展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食品微生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食品微生物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食品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2. 了解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传播途径。
3. 掌握食品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白板和马克笔2. 视频或图片展示食品微生物的实际情况3.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如培养皿、琼脂培养基、试管、移液器等4. 食品样品,如牛奶、面包、水果等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食品微生物的概念,并解释其重要性。
2. 展示一些食品微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3. 解释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并简要介绍每个类别的特点。
4. 探讨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酸碱度等因素。
5. 讨论食品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如空气、水、接触等。
实验设计:6. 分组进行实验设计,目的是检测不同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7. 学生选择不同种类的食品样品,并将其分别涂抹在培养皿上。
8. 使用不同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等,进行培养。
9. 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数据分析:10. 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食品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1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解释为什么某些食品样品更容易滋生微生物。
食品安全控制:12. 讲解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如正确的储存、加热、处理和消毒方法。
13. 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如勤洗手、使用洁净的烹饪工具等。
14. 讨论食品工业中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如质量检测、卫生标准等。
总结:1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注意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6.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并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7. 布置学生作业,要求他们撰写一篇关于食品微生物的短文,包括定义、分类、重要性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18. 教师对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估。
食品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食品微生物学》。
本节课主要介绍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发酵食品。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了解发酵现象。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常见发酵食品的名称。
难点:微生物发酵现象的理解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材料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观察日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发酵食品(如酸奶、豆腐、馒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发酵现象。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
3.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介绍常见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讲解内容,完成练习题: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发酵食品,并解释它们是如何通过微生物发酵制作的。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1. 发酵现象2. 发酵食品七、作业设计1. 观察日记:记录本节课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以及自己的思考。
2. 课后练习: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并说明它们是如何通过微生物发酵制作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食品微生物学》。
重点关注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发酵食品。
一、《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
(一)目的和任务
1.教学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技术和微生物的接种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常见发酵食品生产的技术,并能有效进行发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教学的要求
1)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2)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3)相关教学软件、影像及图片资料。
4)铅笔、彩色染料笔、图画纸、坐标纸等
(二)实训所需设备设施及实验地点
1、校内生产型实训环境
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生产设备先进,配套良好,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2、校外实训基地:
千禾食品有限公司、苏东坡酒业有限公司、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
(三)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
2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平时表现和任务考核;结果考核占40%,主要是期末综合技能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唐艳红,王海伟.《食品微生物》.
2.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写:调味品酿造加工技术
二、附录
(一)《食品微生物》理论教学教案
1、《微生物概论》
2、《微生物的形态》
3、《微生物生理》
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5、《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6、《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7、《微生物与食品中毒》
(二)《食品微生物》技能实训内容
技能实训一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和干热灭菌
一、目的与意义
(1)熟悉微生物实验中所需要的各种常用玻璃器皿的名称和规格。
(2)掌握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包扎方法及干热灭菌的操作过程。
二、实验材料
常用的玻璃器皿:
试管、杜汉氏管、培养皿、三角瓶、烧杯、移液管、吸管、注射器、载玻片与盖玻片、双层瓶、滴瓶、接种工具
三、实验内容
(一)玻璃器皿的清洗
1、新购玻璃器皿的清洗
2、使用过的玻璃器皿的清洗
3、玻璃吸管的清洗
4、载玻片与盖玻片的清洗
(二)玻璃器皿的包扎
1、培养皿
2、移液管
3、试管与三角瓶
(三)玻璃器皿的灭菌
附:
棉塞的制作
四、考核标准
技能实训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维护
一、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
(2)熟悉显微镜的原理并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显微镜的重要参数
2、物镜的两种系统
三、实验器材
显微镜、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微生物装片。
四、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机械系统
2、光学系统
五、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六、生物显微镜的维护
七、实验记录
绘制在油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并注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及总放大率。
八、思考题
1、用油镜观察标本,为什么在标本玻片上滴加香柏油?
2、在明视野下观察细菌形态,用染色标本好还是用未染色标本好?为什么?
九、考核标准
技能实训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一、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2)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显微镜、乙醇灯、火柴、载玻片、接种环、双层瓶、吸水纸、擦镜纸、生理盐水、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四、实验步骤
1、涂片
2、固定
3、染色
4、镜检
五、注意事项
六、实验记录
将观察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注:G+表示革兰氏阳性;G-表示革兰氏阴性。
七、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意义是什么?
2、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什么不能过于浓厚?其染色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应如何掌握?
八、考核标准
技能实训四培养基的制备及高压蒸汽灭菌
一、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3)了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4)掌握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炉(或磁力加热搅拌器)、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棒、铁架台、漏斗、牛角匙、pH试纸(pH为5.5-9.0)、棉花、牛皮纸、记号笔、纱布、线等。
配方:牛肉膏:3g
蛋白胨:10g
氯化钠:5g
琼脂:15-20g
水:1000ml
以1mol/L氢氧化钠、1mol/L盐酸调节pH值为7.0-7.4
四、实验步骤
1、称量
2、溶化
3、调pH值
4、过滤
6、加塞
7、包扎
8、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9、无菌检查
五、思考题
1、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3、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
4、高压蒸汽灭菌前,为什么要将锅内冷空气排尽?灭菌完毕后,为什么要待压力降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5、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的温度要求为什么不一致?
六、考核标准
技能实训五甜米酒的制作
一、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训,使学生明确米酒制作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甜米酒制作的一般工艺操作。
二、实验原理
(一)实验器材
1、原料:菌种(甜酒药)、糯米
2、仪器:恒温箱、蒸笼、纱布、不锈钢锅、瓦罐等。
(二)实验步骤
1、浸米
2、洗米
3、蒸饭
5、落缸搭窝
6、保温发酵
三、检测
1、糖液的乙醇发酵
2、乙醇检验
3、二氧化碳检验
4、啤酒酵母的观察
四、思考题
1、分析一下甜米酒制作过程的微生物发酵过程。
2、酒药拌好后为什么要在饭的表面再撒一层酒药?
五、考核标准
技能实训六酸牛奶的制作
一、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训,使学生明确酸牛奶制作的基本原理。
(2)掌握酸牛奶制作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1、原料: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全职牛奶、半脱脂牛奶或者全脱脂牛奶、砂糖。
2、仪器:恒温箱、消毒锅、勺、发酵瓶等。
四、实验步骤
1、菌种培养
2、原料乳的要求
3、降温接种
4、装瓶发酵
5、冷却
五、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要求与方法
评分标准
扣除分值 熟练程度
考核方法
酸牛奶的制作
100分 3.操作合理、流畅 4.称量准确
3、酸牛奶质量好
1.生产操作不合理或者不流畅者,酌情扣分
2.各种原辅材料称量不准确者,酌情扣分
3.酸牛奶质量不好者,酌情扣分
30 30 40
掌握
小组操作考核评分
绝密 ★ 启用前
2017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 位置填涂考生号。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12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复数()2
2
1i 1i
++
+的共轭复数是 (A )1i + (B )1i - (C )1i -+ (D )1i -- (2)若集合}{
1M x x =≤,}
{
2
,1N y y x x ==≤,则
(A )M N = (B )M N ⊆ (C )N M ⊆ (D )M N =∅
(3)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各项都为正数, 且35412
a ,a ,a 成等差数列,
则
35
46
a a a a ++的值是
(A )
512 (B )51
2
(C )
(D (4)阅读如图的程序框图. 若输入5n =, 则输出k 的值为
(A )2 (B )3 (C )4 (D )5
(5)已知双曲线C 22
2:14
x y a -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230+=x y ,1F ,2F 分别 是双曲线C 的左,右焦点, 点P 在双曲线C 上, 且17PF =, 则2PF 等于 (A )1 (B )13 (C )4或10 (D )1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