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七章食品中真菌的检验(酵母菌和霉菌的检验)目的要求:掌握食品中霉菌、酵母菌总数的测定方法重点难点:菌落计数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一、检验程序检样→处理→稀释→平板分离培养→菌落计数→报告二、操作要点(一)采样1、粮食(包括粮库贮粮,粮店或家庭小量存粮)样品的采集,可根据粮囤或粮垛的大小和类型,分层定点取样,一般可分三层五点,或分层随机采取不同点的样品,充分混合后,取500g左右送检。
小量存粮可使用金属小勺采取上、中、下各部位的混合样品。
2、海运进口粮的采样:每一船仓采取表层、上层、中层及下层四个样品,每层从五点取样混合,如船仓盛粮超过10000t,则应加采一个样品。
必要时采取有疑问的样品送检。
3、谷物加工制品(包括熟饭、糕点、面包等)、发酵食品、乳及乳制品以及其他液体食品,用灭菌工具采集可疑霉变食品250g,装入灭菌容器内送检。
(二)样品处理(稀释)1、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5g(或25mL),放人含有225mL灭菌水的玻塞三角瓶中,振摇30min,即为1:10稀释液。
2、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注入试管中,另用带橡皮乳头的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50次,使霉菌孢子充分散开。
3、取1mL1∶1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灭菌水的试管中,另换一支1mL灭菌吸管吹吸5次,此液为1∶100稀释液。
(三)培养倒置于25~28℃温箱中,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观察5d。
(四)、计数报告选取菌落数10~15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稀释度选择和菌落报告方式参考菌落总数的测定)小结:主要介绍了食品中酵母菌和霉菌总数的测定方法思考题:列表说明霉菌、酵母菌数的测定与菌落总数的测定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食品微生物的相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增强对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作用的认识。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及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操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微生物相关知识,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教学PPT。
2. 学生准备:预习微生物相关知识,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食品制作的关系。
2. 课堂讲解: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讲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3. 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知识,整理实验报告。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动手操作能力等。
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实验报告和短文。
关注同伴在实验和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学习、交流。
3. 教师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的表现。
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七、教学反思2.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考虑学生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教学拓展1. 邀请食品安全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讲义黄志明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课程编号:10082201课程总学时:72(非师,其中,讲课36 ,实验36 ,)课程学分:4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一、课程简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是食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由二大部分组成,前部分学习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代谢、生长、遗传变异等基础理论知识,后一部分学习微生物在生产应用,并重点学习由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能运用食品微生物学的科学理论,辩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微生物,充分利用好各种有益微生物,提高食品质量;控制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因食品引起的病害;能在发酵食品工业中指导生产工作,能在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中监督食品生产的卫生质量。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本章要求:1.掌握食品微生物概念与特点2.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发展史:主要内容: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学及其发展史;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分支学科;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了解微生物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以及食品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安排作业1次。
复习与作业要求:复习、以思考题为重点。
思考题:1.什么是微生物,其常用的量度单位是什么?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试从这些特点的某一方面举例说明在实践中的意义。
3.简述列文虎克,巴斯德和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中的贡献。
4.举例说明微生物的命名。
5.什么是微生物学?它有哪些分科?6.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几期,各期划分的标准及主要成就)。
7.什么是食品微生物学? 它与食品工业的关系如何?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种类、特点(一)、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一大群个体体积微小(通常直径小于0.1mm,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结构),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少数是多细胞,还有些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类群统称。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2)掌握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能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初步判断;(3)熟悉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内容1.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1)细菌: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2)真菌:酵母菌、霉菌;(3)病毒:噬菌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2.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1)发酵作用:如酸奶、泡菜、酱油等;(2)腐败作用:导致食品变质、产生异味等;(3)致病作用: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1)传统方法: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2)现代方法:PCR技术、ELISA技术、基因芯片等。
4.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1)物理方法:高温、高压、辐射等;(2)化学方法:防腐剂、抗氧化剂等;(3)生物方法:益生菌、生物防腐剂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食品中都有哪些微生物吗?(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讲授新课(1)讲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2)讲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3)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4)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
3.实践操作(1)观察食品微生物的形态;(2)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实验;(3)讨论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4.小组讨论(1)如何保证食品中的微生物安全?(2)如何正确选择和食用发酵食品?5.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拓展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品微⽣物学》授课教案《⾷品微⽣物学》授课教案第⼀章绪论教学⽬标:了解微⽣物学的建⽴和发展历史,微⽣物学研究对象、任务和微⽣物的⼀般特点和作⽤,理解微⽣物学对⼈类⽣产实践活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以及微⽣物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等。
重点:本章的重点主要是要求掌握微⽣物学⼏位重要的奠基⼈对微⽣物学的主要贡献,微⽣物的⼏⼤共性特点是什么。
难点:微⽣物的⼀般特点和作⽤。
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法与⼿段:通过列举⼤量的事例,使学⽣理解微⽣物与⼈类的关系,微⽣物对⼈类做出的贡献;同时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丰富的图⽚和视频材料加深学⽣的认识。
第⼆章原核微⽣物 (8 学时 )教学⽬标:理论上主要掌握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学功能以及繁殖过程、特点和菌落特征;掌握⾰兰⽒染⾊的原理和⽅法。
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细菌涂⽚和染⾊技术。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了解原核微⽣物分类的特点和⽅法以及⾷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难点:微⽣物形态结构与⽣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课时安排:8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节细菌5学时第⼆节放线菌2学时第三节其它类群的原核微⽣物1学时教学⽅法与⼿段:采⽤多媒体授课,引⼊⼤量图⽚描述各种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采⽤视频演⽰⾰兰⽒染⾊的步骤。
教师提问、启发引导,还要利⽤⽐较教学法,对不同的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等作⽐较,加深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要求学⽣课下查阅⽂献资料,掌握⾷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真核微⽣物教学⽬标:掌握霉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学功能以及繁殖特点和菌落特征;了解⾷⽤菌菌丝和⼦实体的形态结构、⽣长繁殖及⽣活史;了解⾷品中常见的霉菌、酵母菌的种类。
重点:了解⾷品中常见的酵母、霉菌的形态结构。
难点:微⽣物形态结构与⽣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6 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节霉菌 2学时第⼆节酵母菌 2学时第三节⾷⽤菌 2学时第四节真菌分类教学⽅法与⼿段:采⽤多媒体授课,引⼊⼤量图⽚描述各种真微⽣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掌握食品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规律。
(3)了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储存和保鲜过程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兴趣,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关注食品微生物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2.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1)生长、繁殖和代谢规律。
(2)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储存和保鲜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食品加工、储存和保鲜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实验法: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食品微生物学》。
2. 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试剂等。
3. 案例素材: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实例。
六、教学进程1. 课时安排:本章共2课时。
2. 教学步骤:(1)第1课时: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第2课时: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介绍微生物在发酵、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
2. 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污染:探讨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九、课后作业1. 复习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一、《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一)目的和任务1.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技术和微生物的接种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常见发酵食品生产的技术,并能有效进行发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教学的要求1)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2)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3)相关教学软件、影像及图片资料。
4)铅笔、彩色染料笔、图画纸、坐标纸等(二)实训所需设备设施及实验地点1、校内生产型实训环境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生产设备先进,配套良好,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2、校外实训基地:千禾食品有限公司、苏东坡酒业有限公司、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
(三)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平时表现和任务考核;结果考核占40%,主要是期末综合技能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唐艳红,王海伟.《食品微生物》.2.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写:调味品酿造加工技术二、附录(一)《食品微生物》理论教学教案1、《微生物概论》2、《微生物的形态》3、《微生物生理》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5、《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6、《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7、《微生物与食品中毒》(二)《食品微生物》技能实训内容技能实训一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和干热灭菌一、目的与意义(1)熟悉微生物实验中所需要的各种常用玻璃器皿的名称和规格。
食品微生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食品微生物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食品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2. 了解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传播途径。
3. 掌握食品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白板和马克笔2. 视频或图片展示食品微生物的实际情况3.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如培养皿、琼脂培养基、试管、移液器等4. 食品样品,如牛奶、面包、水果等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食品微生物的概念,并解释其重要性。
2. 展示一些食品微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3. 解释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并简要介绍每个类别的特点。
4. 探讨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酸碱度等因素。
5. 讨论食品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如空气、水、接触等。
实验设计:6. 分组进行实验设计,目的是检测不同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7. 学生选择不同种类的食品样品,并将其分别涂抹在培养皿上。
8. 使用不同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等,进行培养。
9. 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数据分析:10. 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食品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1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解释为什么某些食品样品更容易滋生微生物。
食品安全控制:12. 讲解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如正确的储存、加热、处理和消毒方法。
13. 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如勤洗手、使用洁净的烹饪工具等。
14. 讨论食品工业中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如质量检测、卫生标准等。
总结:1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注意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6.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并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7. 布置学生作业,要求他们撰写一篇关于食品微生物的短文,包括定义、分类、重要性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18. 教师对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估。
初中微生物与食品教案
教案名称:微生物与食品
教学目标:
1.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的影响;
2. 掌握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和分类;
3. 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食品以防止微生物污染。
教学重点:
1.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
2.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
1. 各种微生物对食品的具体影响;
2. 如何正确处理食品以防止微生物污染。
教学方法:
1. 听讲解,观实验;
2. 小组讨论,合作探讨。
教学资源:
1. 图书资料:《微生物与食品》等相关书籍;
2. 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出微生物与食品的主题。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微生物对食品的影响;
2. 介绍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3. 分类讲解各种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微生物对食品的影响,并观察结果。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各种微生物对食品的具体影响,合作探讨如何防止微生物污染。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正确处理食品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并要求学生搜集一些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信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对食品的影响,掌握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和分类,并学会如何正确处理食品以防止微生物污染。
同时,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
(一)目的和任务
1.教学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技术和微生物的接种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常见发酵食品生产的技术,并能有效进行发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教学的要求
1)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2)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3)相关教学软件、影像及图片资料。
4)铅笔、彩色染料笔、图画纸、坐标纸等
(二)实训所需设备设施及实验地点
1、校内生产型实训环境
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
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生产设备先进,配套良好,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2、校外实训基地:
千禾食品有限公司、苏东坡酒业有限公司、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
(三)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平时表现和任务考核;结果考核占40%,主要是期末综合技能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唐艳红,王海伟.《食品微生物》.
2.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写:调味品酿造加工技术
二、附录
(一)《食品微生物》理论教学教案
1、《微生物概论》
2、《微生物的形态》
3、《微生物生理》
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5、《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6、《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7、《微生物与食品中毒》
(二)《食品微生物》技能实训内容
技能实训一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和干热灭菌
一、目的与意义
(1)熟悉微生物实验中所需要的各种常用玻璃器皿的名称和规格。
(2)掌握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包扎方法及干热灭菌的操作过程。
二、实验材料
常用的玻璃器皿:
试管、杜汉氏管、培养皿、三角瓶、烧杯、移液管、吸管、注射器、载玻片与盖玻片、双层瓶、滴瓶、接种工具
三、实验内容
(一)玻璃器皿的清洗
1、新购玻璃器皿的清洗
2、使用过的玻璃器皿的清洗
3、玻璃吸管的清洗
4、载玻片与盖玻片的清洗
(二)玻璃器皿的包扎
1、培养皿
2、移液管
3、试管与三角瓶
(三)玻璃器皿的灭菌
附:
棉塞的制作
四、考核标准
技能实训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维护
一、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
(2)熟悉显微镜的原理并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显微镜的重要参数
2、物镜的两种系统
三、实验器材
显微镜、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微生物装片。
四、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机械系统
2、光学系统
五、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六、生物显微镜的维护
七、实验记录
绘制在油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并注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及总放大率。
八、思考题
1、用油镜观察标本,为什么在标本玻片上滴加香柏油?
2、在明视野下观察细菌形态,用染色标本好还是用未染色标本好?为什么?
九、考核标准
技能实训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一、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2)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显微镜、乙醇灯、火柴、载玻片、接种环、双层瓶、吸水纸、擦镜纸、生理盐水、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四、实验步骤
1、涂片
2、固定
3、染色
4、镜检
五、注意事项
六、实验记录
将观察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注:G+表示革兰氏阳性;G-表示革兰氏阴性。
七、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意义是什么?
2、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什么不能过于浓厚?其染色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应如何掌握?
八、考核标准
技能实训四培养基的制备及高压蒸汽灭菌
一、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3)了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4)掌握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炉(或磁力加热搅拌器)、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棒、铁架台、漏斗、牛角匙、pH试纸(pH为5.5-9.0)、棉花、牛皮纸、记号笔、纱布、线等。
配方:牛肉膏:3g
蛋白胨:10g
氯化钠:5g
琼脂:15-20g
水:1000ml
以1mol/L氢氧化钠、1mol/L盐酸调节pH值为7.0-7.4
四、实验步骤
1、称量
2、溶化
3、调pH值
4、过滤
5、分装
6、加塞
7、包扎
8、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9、无菌检查
五、思考题
1、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3、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
4、高压蒸汽灭菌前,为什么要将锅内冷空气排尽?灭菌完毕后,为什么要待压力降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5、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的温度要求为什么不一致?
六、考核标准
技能实训五甜米酒的制作
一、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训,使学生明确米酒制作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甜米酒制作的一般工艺操作。
二、实验原理
(一)实验器材
1、原料:菌种(甜酒药)、糯米
2、仪器:恒温箱、蒸笼、纱布、不锈钢锅、瓦罐等。
(二)实验步骤
1、浸米
2、洗米
3、蒸饭
4、淋饭
5、落缸搭窝
6、保温发酵
三、检测
1、糖液的乙醇发酵
2、乙醇检验
3、二氧化碳检验
4、啤酒酵母的观察
四、思考题
1、分析一下甜米酒制作过程的微生物发酵过程。
2、酒药拌好后为什么要在饭的表面再撒一层酒药?
五、考核标准
技能实训六酸牛奶的制作
一、目的与意义
(1)通过实训,使学生明确酸牛奶制作的基本原理。
(2)掌握酸牛奶制作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1、原料: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全职牛奶、半脱脂牛奶或者全脱脂牛奶、砂糖。
2、仪器:恒温箱、消毒锅、勺、发酵瓶等。
四、实验步骤
1、菌种培养
2、原料乳的要求
3、降温接种
4、装瓶发酵
5、冷却
五、考核标准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