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肩部和上臂手术中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6.32 KB
- 文档页数:6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实践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和治疗。
这种麻醉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到臂丛神经周围,实现了局部麻醉的效果,有效减少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本文将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效果。
臂丛神经是由颈段神经根C5-T1的融合形成,负责供应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手臂区域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适用于手臂、肘部和手部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手部外科手术•肘部外科手术•上臂骨折复位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术等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展开,准备局麻注射需用的设备和药物。
2.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定位臂丛神经的位置,常见的定位方法有锁骨下动脉定位法、直线定位法等。
3.使用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仪帮助定位神经位置,准确插入针头到神经周围,并注射局麻药物。
4.注射后观察麻醉效果,根据需要可以补充注射局麻药物。
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缺点优点:•麻醉范围准确:可实现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
•镇痛效果良好: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术中患者稳定:避免全麻带来的意识混乱和呕吐等问题。
缺点:•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针头插入位置和注射技巧。
•不适用于所有手术:某些手术要求全身麻醉,不适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选择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臂丛加颈丛联合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麻醉50例报告标签:臂丛;神经阻滞;颈肩部;麻醉我院麻醉科从2002年开始将臂丛加颈丛联合阻滞运用于颈肩部手术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50例颈肩部手术患者,年龄20~50岁,ASA I~Ⅱ级,其中锁骨骨折30例,肩关节骨折20例,手术时间为3~5h。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30ml行颈臂丛联合阻滞。
1.3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充分显露胸锁乳突肌及前中斜角肌。
在锁骨上3~4cm处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平面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针尖稍偏向对侧乳头方向推进,直到出现异感或触到横突为止,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回抽无血或脑脊液,一次性注入局麻药20ml。
注药时可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部肌间沟,迫使药液向下扩散。
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完成后再行颈一点颈丛阻滞,进针触及横突后稍退后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注入局麻药5ml,然后缓慢退针至颈阔肌和皮下之间注入局麻药5ml。
注药完毕可在注射部位轻轻压迫一下,使局麻药扩散充分。
2结果在50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因喉返神经阻滞引起呼吸抑制需面罩吸氧,1例引起霍纳氏综合征外,其余患者均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发生。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中均未使用任何镇静、镇痛药物,麻醉效果满意。
3讨论单纯将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颈肩部手术难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而辅助应用镇静、镇痛药物则增加麻醉风险。
颈肩部皮肤由颈3~胸2的神经所支配,我院麻醉科所采用的颈丛加臂丛联合阻滞不仅能阻滞所有的支配神经,而且不增加局麻药用量,定位操作简单,术中不需辅助镇静、镇痛药物,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对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8-12-04T13:57:30.9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2期作者:刘喆[导读] 肩部和上肢手术中最适宜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途径。
肌间沟可同时阻滞臂神经丛和颈神经丛。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6)【摘要】目的:探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在肩、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肩部和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30例,应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术中无痛,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
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安全简单,有效,适合于肩部和上肢部手术中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肢手术;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073-01肩部和上肢手术中最适宜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途径。
肌间沟可同时阻滞臂神经丛和颈神经丛,对于上肢制动或活动受限的患者,肌间沟臂丛阻滞不受影响[1]。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应用广泛,简单经济,应用麻醉药量小,可有效对肩部和上肢手术达到麻醉效果。
现对我院收治的应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30例,麻醉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肩部、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7~82岁,平均年龄41.5±2.5岁;体重40~90kg,平均60.5±2.5kg。
手术部位:右侧16例,左侧14例。
1.2 方法患者仰卧,颈中立位,头偏向对侧约30°。
嘱患者抬头拉紧胸锁乳突肌,触及其后缘,然后手指向后外侧滑动,可触及胸锁乳突肌后缘下方的前斜角肌和后侧的中斜角肌,其间即为肌间沟穿刺点,相当于环状软骨水平(C6)。
在此水平,颈外静脉穿过肌间沟,可辅助定位。
浅析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可以选择局部麻醉来完成。
在上肢手术中,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已经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本文将从解剖学基础、麻醉原理、临床应用和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对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一、解剖学基础臂丛神经是由颈部和胸部的脊神经丛联合而成的神经丛。
在肩关节下方,臂丛神经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上肢的肩胛神经 p,正中神经和肩带神经各自供应上肢的不同部位。
二、麻醉原理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即同时阻滞上述所述神经,通过局部麻醉药对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达到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
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1. 麻醉范围广:可以覆盖上肢的大部分肌肉和皮肤,从而达到对整个上肢的有效麻醉。
2. 麻醉效果快速:局部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起效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麻醉效果。
3. 麻醉持续时间长: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物可以延长麻醉的持续时间,使手术中减少麻醉的重新注射,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
三、临床应用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上肢骨折手术、上肢骨关节手术、上肢软组织手术等。
无论是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都可以满足手术的麻醉需求。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对全麻有禁忌的患者,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也可以成为一种替代的麻醉方式。
四、并发症预防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并发症相对较少,但仍需注意和预防。
首先是局部麻醉药过量导致的神经毒性反应,应该严格掌握局部麻醉药的用量和浓度,避免麻醉药在体内过量积聚。
其次是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操作者需要掌握准确的穿刺技术,确保局部麻醉药能够准确地进入神经周围,同时避免伤及重要血管和神经。
在实际应用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合理选择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和药物,严格掌握穿刺技术和用药原则,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麻醉安全性。
探讨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肩锁部手术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7-06-15T16:11:14.3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5期作者:潘丽陶金[导读] 探讨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肩锁部手术中应用。
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山中医医院麻醉科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目的探讨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肩锁部手术中应用。
方法 80例肩锁部外伤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其麻醉效果。
结果颈丛臂丛联合阻滞应用于肩锁部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
结论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应用于肩锁部手术效果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肩锁部手术;应用肩锁部外伤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由于该部位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因而是比较复杂的麻醉[1]。
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我院80例肩锁部外伤骨折患者分别行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及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并对麻醉方法进行比较,观察其麻醉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8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肩锁关节脱位、肩关节病灶清除和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27-74岁,ASA一级或者ASA二级,80例患者均没有神经阻滞禁忌。
将80例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55例,对照组25例;研究组患者行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行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
两组患者在手术维持时间、体质量、年龄、性别等多个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患者术前禁饮禁食8 h,勿需术前用药,入室后接Philips 30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Bp、R、P、ECG、SpO2),在健侧上肢建立静脉通道。
去枕平卧,手臂紧贴身体放置,头偏向健侧。
研究组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颈丛(C4)和臂丛(肌问沟)进行定位并消毒处理,用7-0穿刺针进行C4穿刺,碰到C4横突回抽无液无血则颈深丛注入混合液5 ml、退针至颈阔肌筋膜回抽无液无血则颈浅丛混合液12 ml (1%利多卡因+0.25%盐酸罗哌卡因+0.9%生理盐水);10 min后再用7-0穿刺针进行肌问沟臂丛穿刺,诉肩部有异感后回抽无液无血无气即注入1%利多卡因10 mL。
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肩部和上臂
手术中的应用
唐贵忠
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目的:观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麻醉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6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其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68例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行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阻滞麻醉效果优者43例,占63.24%;麻醉效果良者24例,占35.29%,优良率为98.53%;麻醉效果差者1例,占1.47%。
1例麻醉效果差者辅助用药无效后采用静脉全麻后顺利完成手术。
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不良反应。
结论:肩部和上臂手术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可解决单纯臂丛或颈丛阻滞在肩区和上臂手术中的阻滞不全,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麻醉效果良好,优良率高等优点,且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安全,比较适合在县、市级医院麻醉科推广应用。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肩部手术;上臂手术;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5-0106-02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旅游、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意外事故不断增加,肩部和上臂损伤的患者明显增多。
肩部和上臂损伤以往大多采用局部麻醉或单一神经丛阻滞,由于肩部和上臂受颈丛、臂丛的双重支配,单纯臂丛神经或单纯颈丛神经阻滞,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1]。
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管理较为复杂、并发症多[2],操作繁琐,费用又高[3]。
笔者对肩部和上臂损伤患者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21年9月至2021年9月我科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和上臂损伤手术的患者68例。
其中男性41例,占60.29%(41/68),女性27例,占39.71%(27/68);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38.2岁;体重39~81kg,平均体重57.7kg;手术部位:左侧肩部和上臂36例(锁骨骨折21例,肱骨骨折9例,肩关节骨折6例),占5
2.94%(36/68),右侧肩部及上肢32例(锁骨骨折19例,肱骨骨折8例,肩关节骨折5例),占48.06%(32/68)。
68例均为外伤所致的骨折和肌肉损伤,所有病例均无心、脑、肾、肝及造血系统等疾病,ASA Ⅰ-Ⅱ级,无手术及麻醉禁忌证,无麻醉药品过敏史,既往无精神、语言、听力、上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1.2麻醉方法患者术前常规禁食8h,同时停用其它药物,入室前肌注苯巴比妥钠注射液100mg,阿托品0.5mg,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道,常规面罩吸氧,采用多功能自动监护仪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电图、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术中输入乳酸钠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维持输液。
先行肌间沟神经阻滞,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手臂贴体旁,手尽量下垂,显露患侧颈部,先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后缘,能触到第一肌间隙,为锁骨头与前斜角肌形成,向外触摸,找到第二肌间隙,此间隙底部有一横行条状肌即肩胛舌骨肌,可确定此间隙为臂丛肌间沟穿刺点。
穿刺针垂直进入皮肤,并略向足侧推进,出现异感或触到横突为止,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然后给予局麻药(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15~20ml。
注药时食指重压肌间沟上部,迫使药液向下扩散。
然后再行颈丛神经阻滞,体位不变,选择颈4一点法,在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中点交界处(乳突下4~5cm)用手指按压可触到横突,并可出现异感,然后用左手食指触及C4横突定位,右手握穿刺针从颈部侧面垂直刺入,一般进针不超过2cm,触及横突骨质后退针少许,回抽无血和脑脊液后,注入局麻药(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5~10ml。
1.3麻醉效果评价标准优: 完全无痛,术中不需要用辅助药及镇痛镇静药,肌肉松弛,肩关节复位无拮抗,患者安静,手术能顺利完成;良:针刺手术部位不痛,但术中牵拉剥离时患者诉不适或感疼痛,需辅助小剂量镇静镇痛药,能顺利完成手术;差: 切皮疼痛或针刺手术部位疼痛,阻滞不全,辅助用药也无法完成手术,须追加局部麻醉药或改用其它麻醉方式[4-6]。
2结果
对肩部和上臂手术的68例患者行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全
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阻滞麻醉效果优者43例,占63.24%(43/68);麻醉效果良者24例,占35.29%(24/68),优良率为98.53%(67/68);麻醉效果差者1例,占1.47%(1/68)。
1例麻醉效果差者辅助用药无效后采用静脉全麻顺利完成手术。
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霍纳综合症、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不良反应。
3讨论
肩部和上臂损伤手术的阻滞麻醉要求范围较广(C3~T2),单纯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有时达不到完全无痛的效果。
辅助应用过多的镇痛和镇静药则增加麻醉的风险,改用全身麻醉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采用臂丛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不仅可提高麻醉效果,而且避免麻醉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麻醉安全性。
具有操作简便、实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因此,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已经成为肩部和上臂损伤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本组68例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8.53%。
与文献报道的100%[2,7]、92.3%[8]、90.7%[9]差异不大,说明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是进行肩部和上臂损伤手术较为实用的麻醉方法。
但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霍纳综合症和中毒等不良反应,本组病例未发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可能与麻醉医生严格掌握适应症有关,还可能与观察的病例较少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颈丛和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利用了两种阻滞方法的技术和优点,弥补了单一臂丛或单一颈从神经阻滞的不足,消除或减轻了不良反应,使麻醉效果更加全面,患者耐受性增加,术后恢复
更加平稳、舒适、安全,已经广泛用于锁骨[10]、肩周、肩胛、肩锁、上臂等部位的手术。
并且其阻滞麻醉效果良好,优良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较为简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特别适合县、市级医院麻醉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励才.麻醉解剖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45-48.
[2]赵慧琴,吴城,肖旺频,等.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和颈浅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人肩部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10(12):1374-1376.
[3]何红丽.颈、臂神经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肩及上臂手术中联合应用的体会[J].求医问药,2021,9(10):72.
[4]税春玲,屈一鸣,柏平,等.臂丛联合颈浅丛锁骨上支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21,42(33):4077-4078. [5]王军.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34(8):1162-1163. [6]陈青云,杨晓斌.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1,32(2):147-149.
[7]陈廷页.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J]. 辽宁医学院学报,2021,32(4):314-315.
[8]陈东,彭程,贾传锋,等.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在肩锁部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1,15(20):29-30.
[9]郝永婷,龚丽娜.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学, 2021,17(1):69-72.
[10]郭春艳,辛卫朝,柳素霞,等.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效果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1, 25(8): 719-720. (收稿日期:20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