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分布情况
- 格式:docx
- 大小:18.03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水稻的地理知识水稻是中国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它的种植面积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的品种和种植方式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不同地理区域的角度来介绍水稻的地理知识。
亚洲地区亚洲是水稻的主要产区,其中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
在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南、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的生长。
而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水稻主要种植在河流流域和沿海平原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非洲地区非洲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水稻在非洲的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
在非洲,水稻主要种植在西非和东非的沿海平原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比较适合水稻的生长。
但是由于非洲的水资源短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水稻的种植和生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美洲地区美洲地区的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比较适合水稻的生长。
但是由于南美洲的水资源短缺和土地利用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的种植和生产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欧洲地区欧洲地区的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
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比较适合水稻的生长。
但是由于欧洲的水资源短缺和土地利用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的种植和生产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总结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种植面积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的品种和种植方式也有所不同。
了解水稻的地理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生产情况,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全国稻区大致分布青岛一点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福建)、粤(广州)、桂(广西)、滇(云南)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
包括苏(江苏)、沪(上海)、浙(浙江)、皖(安徽)、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
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
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
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
中国粮食主产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粮食产区分布广泛,但也存在一些主要的粮食主产区。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包括南方的水稻主产区、北方的小麦主产区和东北的玉米主产区。
1. 南方水稻主产区中国的南方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和水资源条件,适合水稻的种植。
南方水稻主产区主要包括江南地区、福建和广东等省份。
江南地区,如江苏、浙江和安徽,是中国最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
这些地区拥有充足的雨水和丰富的水资源,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此外,江南地区的温暖气候和湿润的土壤也有助于水稻的生长。
2. 北方小麦主产区中国的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合小麦的种植。
北方小麦主产区主要包括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冬季非常寒冷,但夏季阳光充足,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同时,北方地区的土壤也较为肥沃,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由于北方的小麦产量较高,中国被誉为“小麦王国”。
3. 东北玉米主产区中国的东北地区气候温和,适宜玉米的种植。
东北玉米主产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有助于玉米的生长。
此外,东北地区的大面积耕地也为玉米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中国的玉米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北地区是中国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主要粮食主产区外,中国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粮食产区。
例如,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小麦种植区,这些地区的干旱气候非常适宜小麦的生长。
此外,云南和贵州等地区则是中国的主要稻米种植区,这些地区的高海拔和湿润的气候条件非常利于稻米的生长。
总体来说,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分布广泛,每个产区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这些主产区为中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和保护,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和食品安全挑战。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文了解全国多地水稻收割情况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句诗句展现了水稻丰收的喜悦与丰饶。
了解全国多地水稻收割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水稻产量和农业发展的情况。
广东省:广东省是我国的重要水稻产区之一,潮汕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稻产量较高。
收割时间通常在六月底到七月初,由于该地区气候湿热,水稻生长发育较快。
江苏省:江苏省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广泛分布在苏州、扬州、南京等地。
收割时间通常在七月底到八月初,由于江苏省气候四季分明,水稻生长时间较长。
湖南省:湖南省是我国水稻产量较高的省份之一,以洞庭湖平原为主要种植区。
收割时间通常在七月中旬到八月初,由于湖南省气候湿润,水稻生长迅速。
河北省:河北省是我国北方主要水稻产区之一,河北平原是水稻主产区。
收割时间通常在九月中旬到十月初,由于河北省气候较为干燥,水稻生长时间相对较短。
四川省:四川省是我国水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都平原和盆地为主要种植区。
收割时间通常在九月底到十月初,由于四川省气候湿润,水稻生长周期较长。
上述是全国多地水稻收割情况的简要介绍,不同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收割时间和产量都会受到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农
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水稻收割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国家农业发展的态势和粮食供应情况。
中国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什么,中国本土作物有哪些中国本土农作物原始分布格局为南稻北粟。
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地区降雨量较多,适合水稻生长),而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相对南方地区比较干旱),后续栗的地位逐渐被小麦取代。
我国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以及华北平原,其中东北平原种植春小麦,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
我国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区。
一、中国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什么1、中国本土农作物原始分布格局为南稻北粟。
2、水稻主要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地区降雨量比较多,适合水稻生长),而粟类旱地作物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相对南方地区比较干旱),后续栗的地位渐渐被小麦取代。
3、我国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以及华北平原,其中东北平原一般是种植春小麦,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
4、我国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区。
5、我国玉米产区分为6个,分别是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内陆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二、中国本土作物有哪些1、水稻我国的南方属于主要的产稻区,其秆呈直立状,高度一般为0.5-1.5m,叶鞘松弛且没有毛,叶舌呈披针形,长度一般为10-25cm,叶片的形状为线状披针形,长度一般约为40cm,宽度一般在1cm,没有毛且较为粗糙。
2、大豆大豆原产于我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产区,其高度一般为30-90cm,茎粗壮且呈直立状,而且还有长硬毛,颜色为褐色,属于一种植物蛋白质很丰富的作物,一般可以用它来制作各种豆制品,也能够用来榨取豆油。
3、白菜白菜原分布于我国的华北,高度一般为40-60cm,全株稍微有一些白粉且没有毛,而且它还有很多条粗壮的侧脉,叶柄的颜色一般为白色,呈扁平状,长度与宽度分别为5-9cm,2-8cm,属于二年生草本植物。
4、荔枝荔枝产于我国的南方,属于常绿乔木,高度一般不超过10m,不过有时候也能够达到15m,甚至更高,它的果卵通常呈卵圆形至近球形,长度一般为2-3.5cm,在它成熟的时候,颜色一般为暗红色至鲜红色,而在食用时,一般需要剥开外皮,并食用里面的果肉。
中国水稻的主要产地
水稻原产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中国水稻的主要产地。
中国水稻的主要产地: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水稻调研报告一、引言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情况,我进行了一次水稻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水稻种植区域分布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水稻主要种植在我国南方和东北地区。
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较大,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适宜。
而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由于其气候特点,东北地区的水稻产量较高。
三、水稻生长环境要求水稻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
在生长初期,水稻要求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而在成熟期,水稻要求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籽粒的充实和成熟。
此外,水稻对土壤的要求也较高,以水分繁殖土壤为佳。
四、水稻种植技术根据调研结果,目前水稻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水稻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在水稻品种选择上,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在田间管理上,要做好水稻的灌溉、施肥、除草等工作,确保水稻生长的良好环境。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水稻的损失。
五、水稻产量和质量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植方式下存在较大差异。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适宜,水稻产量相对较高。
而东北地区由于气候特点,水稻产量也较高。
然而,部分地区的水稻产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不足所致。
此外,水稻的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包括米粒的完整度、储藏性能和食味等方面。
六、水稻发展趋势和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和分析,水稻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等方面。
首先,在品种改良方面,应加大对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加强对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水稻的栽培效益。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最新版】
目录
1.安徽省水稻种植总体情况
2.安徽水稻主产区的分布
3.水稻种植在安徽各地的区别
正文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势多样,气候湿润,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之一,安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安徽水稻种植区域的情况。
一、安徽水稻种植总体情况
安徽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
如今,水稻仍是安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据统计,安徽省水稻种植面积约为 2000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一半。
水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 60% 以上,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
二、安徽水稻主产区的分布
安徽省水稻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和巢湖流域。
其中,长江沿岸的芜湖、安庆、池州等地,以及巢湖流域的合肥、巢湖、蚌埠等地,都是安徽水稻的主要产区。
此外,安徽南部的阜阳、淮南、马鞍山等地也有一定的水稻种植面积。
三、水稻种植在安徽各地的区别
安徽各地的水稻种植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种植面积来看,安徽南部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北部地区相对较小。
其次,从种植品种来看,安徽北部地区主要以粳稻为主,南部地区以籼稻为主。
此外,安徽的水稻种植技术也有所不同,南部地区以水稻直播为主,北部地区以水稻移栽为
主。
综上所述,安徽省水稻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和巢湖流域,各地区在种植面积、品种和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国的粮食作物分布水稻(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
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
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
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
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
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
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
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
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
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
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
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
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中国粮食种植区域中国粮食种植区域广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区域:1.东北平原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
其中,黑龙江地区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2.黄淮海平原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份,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
其中,河南地区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小麦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3.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份,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
其中,江苏和湖北地区的小麦产量较高,湖南和安徽地区的水稻产量较高。
4.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是中国南方的粮食产区之一,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
其中,海南地区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大省,水稻和玉米产量较高。
5.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是中国西南方的粮食产区之一,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
其中,四川地区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大省,水稻和小麦产量较高。
6.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等省份,是中国西北方的粮食产区之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
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和玉米产量较高。
总的来说,中国粮食种植区域广泛,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差异较大,因此种植的作物和品种也有所不同。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效益,从而推动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提高国内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水稻稻区划分一、引言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水稻种植广泛,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水稻稻区。
这种稻区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调控水稻种植,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水稻稻区划分的几个主要方面。
二、气候条件划分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水稻稻区可以分为北方稻区、南方稻区和西南稻区三个主要区域。
1. 北方稻区:北方稻区位于我国的长江以北地区,其特点是气温较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早稻和中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东北稻种、华北稻种等。
2. 南方稻区:南方稻区位于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江南稻种、粤西稻种等。
3. 西南稻区:西南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其特点是气温适中,雨量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云南稻种、贵州稻种等。
三、土壤条件划分根据土壤条件的不同,中国水稻稻区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稻区、碱性土壤稻区和中性土壤稻区三个主要区域。
1. 酸性土壤稻区:酸性土壤稻区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其特点是土壤酸性较高,PH值低。
这种土壤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鄂南稻种、闽南稻种等。
2. 碱性土壤稻区:碱性土壤稻区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土壤碱性较高,PH值高。
这种土壤条件适合早稻和中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黑龙江稻种、内蒙古稻种等。
3. 中性土壤稻区:中性土壤稻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其特点是土壤PH值接近中性。
这种土壤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江苏稻种、浙江稻种等。
四、水稻种植技术划分根据不同的水稻种植技术,中国水稻稻区可以分为传统稻区和现代稻区两个主要区域。
1. 传统稻区:传统稻区主要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如秧田直播和旱田栽培。
这种种植技术适合南方稻区和中性土壤稻区,主要种植的品种有传统稻种、地方稻种等。
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当苗龄在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公分(2∼4吋)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水稻种植区划,一起来看看。
水稻种植区划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 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 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 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 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 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 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 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 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 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 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 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 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 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 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 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年≥ 10 ℃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 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 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 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 改造中低产田.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 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积温 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 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 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 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 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本区有两个亚区: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 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 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 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本区有两个亚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 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 毫米.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 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 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 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本区有三个亚区: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 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 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水稻种植技术整地: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
我国水稻种植地域分布特点我国的水稻品种非常复杂,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分布。
水稻品种的变化和年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在计算水稻的种植面积和进行估产时必须把品种因素考虑在内。
在我国,水稻的品种随着地理位置、生长季节反生长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水稻的品种多种多样,其中主要以釉稻和粳稻为主。
根据生长季节和生长周期来分,水稻也可以分为早稻(春季稻)、中稻(一年一次)、晚稻(秋季稻)、两季稻(春季和秋季)、三季稻(一年三次)。
每种类型的水稻其生长季节和物候特性各不相同。
在广东肇庆试验区,据当地农科站资料,仅按水稻的生长周期来分,可以分为早熟稻、中熟稻、中—晚熟稻和晚熟稻四种。
一般来说,早稻的生长期是80一100天,产量为600一700斤“;中熟稻的生长期为110—l15天,产量800一900斤;个晚熟稻的生长期为l15—120大,产量9Do一1000斤i晚熟稻生长期约在120天以Ll产量looo斤以上。
一般而言,水稻的生长周期越长,水稻的产量越高,质量也越好。
收集与水稻品种、生长周期和生长季节相一致的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的统计数据对农作物估产很重要。
此外,地理位置、供水量、温度、肥料、耕作情况也将影响作物的产量。
尽管水稻估产能给出大概产量值,确切的产量数据通常随田地不向而不同。
因此,冉必要指出,水稻估产模型一般只能适用于某些特定地区,应用区域不同,模型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我国的水稻种植几乎遍及全国,分布很广,但具有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的特点。
我国现在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以南方为主,水稻生产越来越向优势区域集中。
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黑龙江水稻产:区集中。
目前,南方稻区约占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的94%,其中长江流域水稻面积已tb全国的65.7%,北方稻面积约占全国的6%。
以2005年为例,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省份打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川、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福建、云南等12个省(区),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
全国稻区分布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
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全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中国稻区辽阔,南至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东至台湾省,西达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低如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西南云贵高原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都有栽培。
但主要稻区分部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等),并以栽培籼稻为主,而在此以北则以粳稻为主。
在此线以南,太湖流域多种粳稻,云贵高原海拔较高之处宜种粳稻。
按省统计,除青海省外,其余各省均有水稻栽培。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该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
2、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颚、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南和青藏高原,共319个县(市)。
改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移动,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工457个县(市)。
该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
该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据调查统计表明,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大约达到4.3亿亩,总产约1.89亿吨。
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区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资源和多样气候条件的国家,这为其农作物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同时也是许多重要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区。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及其特点。
一、水稻种植区水稻是中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中国的水稻种植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华南地区。
这些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同时也有充足的水源供应。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稻种植区在全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江苏、浙江、广东等地。
华南地区则因为气候条件适宜,也成为了水稻的重要种植区。
二、小麦种植区小麦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北方地区的重要农作物。
中国的小麦种植区主要位于黄淮平原、东北平原和西北地区的部分地区。
黄淮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小麦种植区之一,其中包括河南、山东等省份。
东北平原的黑龙江、吉林等地,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等地也是主要的小麦种植区。
三、玉米种植区玉米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饲料工业的主要原料。
中国的玉米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北方平原。
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等地是中国最大的玉米种植区,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都非常适宜玉米的生长。
此外,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也是中国的重要玉米种植区。
四、大豆种植区大豆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的大豆种植区主要位于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
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等地是中国重要的大豆种植区,气候和土壤条件都十分适宜大豆的种植。
此外,江苏、安徽等长江流域的地区也具备一定的大豆种植条件。
五、棉花种植区棉花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
中国的棉花种植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西北地区的一些地区。
江苏、湖北等地的长江流域棉花种植区规模较大,而广东、广西等地的珠江流域棉花种植区则以种植早熟棉为主。
此外,陕西、新疆等地的西北地区也是中国的重要棉花种植区。
六、油料作物种植区油料作物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作物,包括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等。
我国水稻种植的范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家之一,水稻在中国的种植范围广泛,涵盖了各个地区。
在这篇回答中,我将详细介绍我国水稻种植的范围。
首先,从地理上来看,中国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江南和华南地区。
江南地区包括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福建和江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华南地区则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等地,这里的气候更为炎热湿润,适宜水稻的种植。
除了江南和华南地区,水稻种植还延伸到了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和云南省以及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和宁夏等地,都有水稻的种植。
虽然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与江南和华南地区不同,但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和选育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水稻种植在这些地区也能取得较好的产量。
此外,中国的水稻种植还涉及到海上种植。
中国的一些岛屿和海域,如南海诸岛、东海诸岛和渤海等地也有水稻的种植。
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的限制,海上种植的水稻产量相对较低,但这对于满足当地居民的食物需求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中国,水稻种植的范围涵盖了绝大部分省份和地区。
无论是温暖湿润的江南地区,还是炎热湿润的华南地区,亦或是气候条件较为苛刻的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中国农民都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种植水稻,并取得了丰收的成果。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一些传统的水稻种植区正面临着土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了保护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倡导高效节水的种植技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以确保水稻种植在中国的范围和产量能够持续增长。
总之,中国水稻种植的范围广泛,并且涵盖了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除了江南和华南地区,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也有水稻的种植,并且海上种植也在发展中。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中国农民和政府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努力保护和推动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稻分布情况
【适用区域】其他
【关键字】水稻分布
【作者】
【来源】
【参考文献】
【编者】王明娟
【内容】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
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
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
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位于年≥5300℃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
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
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
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
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年≥10℃积温3500-4500℃。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
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
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
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
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
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
1、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
2、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
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
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
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1公顷=15亩=100公亩=10000平方米1(市)亩等于666.66平方米
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
1公亩等于1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