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_第一课2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24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物体第一课《认识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认识常见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发现物体的不同特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物体?谁能举例说说?生1:我见过书本。
生2:我见过球。
生3:我见过桌子。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物体。
2.活动一:观察物体生1:我发现这个球是圆的。
生2:我发现这本书是硬的。
生3:我发现这个杯子是透明的。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物体的不同特征。
现在,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发现的物体特征。
生1: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生2:物体有不同的硬度。
生3:物体有不同的颜色。
4.讲解物体基本特征(1)形状:物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2)大小: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可以用“大”、“小”来表示。
(3)颜色:物体有不同的颜色,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4)质地:物体有软的、硬的、粗糙的、光滑的等不同的质地。
5.活动二:分类物体师:现在,请同学们将这些物体按照特征分类,看看谁能最快完成。
生1:我将球、苹果、橙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圆形的。
生2:我将书本、铅笔、尺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长方形的。
生3:我将杯子、碗、盘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硬的。
师:很好,你们都完成了分类任务。
这说明你们已经掌握了物体的基本特征。
6.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物体,了解了物体的基本特征。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物体。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明天课堂上分享。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物体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科学第一课重点知识点总结一、科学的定义和特点1.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方法和活动,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证等方法,来揭示客观规律的一种知识体系。
2.科学的特点(1)客观性:科学研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2)系统性:科学研究是系统的、完整的,不是孤立的片面的。
(3)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这是科学研究区别于非科学的重要特点。
(4)实践性:科学理论要有实践基础,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5)可再现性:科学实验的结果要能被重复,即使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也要得到一致的结果。
二、科学知识的获取途径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觉和观察,获取一定的知识,包括感观经验和感觉认知。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分析和综合,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科学方法1.归纳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现象中抽象出一般规律、规则的方法。
2.演绎法演绎法是以一般规律、原理为前提,由此推断出具体的结论的方法。
3.实证法实证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通过直接的实验和观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
四、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性:科学思维是以整体的、系统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2)逻辑性:科学思维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基础,不仅要求结果正确,还要求推理过程合乎逻辑。
(3)批判性:科学思维要有批判的态度,不能轻信一切,要善于辨别真伪。
五、科学的分类1.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学科。
2.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等相关问题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学、法律等学科。
3.应用科学应用科学是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科研等实践活动的科学,包括工程技术、医学、农学、军事科学等学科。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认识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常见物体(如:球、方块、圆柱、三角形等)。
2.学具:每组学生一套相同的小物体。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各种常见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吗?2.认识物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3.比较物体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小物体。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物体,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4.分类物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进行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活动教师展示一些不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挥,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画一画: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体,画出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家长签字:请家长查阅作业,签字确认。
第二课《观察植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观察、描述、比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常见植物(如:花草、树木等)。
2.学具:每组学生一套植物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笔记本等)。
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各种常见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吗?2.认识植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3.观察植物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植物观察工具。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植物,记录观察结果。
小学科学第1课剪子和刀具(教案)剪子和刀具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第一课,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关于剪子和刀具的教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剪子和刀具的基本概念、用途以及安全注意事项,从而培养他们正确使用和了解这些工具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剪子和刀具的基本概念;- 了解剪子和刀具的不同用途;- 学习正确使用剪子和刀具的方法;- 学习剪子和刀具的安全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剪子和刀具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在使用剪子和刀具时的谨慎和自律精神;- 培养学生对安全意识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剪子和刀具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正确使用剪子和刀具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剪子和刀具的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剪子和刀具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剪子和刀具实物;- 平面展示图片;- 安全使用剪刀和刀具的宣传海报。
2. 环境准备:- 教室内保持安静整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例如有关水的性质与用途,与水相关的实验等,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与上一节课进行知识衔接。
2. 学习剪子和刀具(约15分钟)展示剪子和刀具的实物,向学生解释它们的定义和基本用途。
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发现和讨论剪子和刀具的不同之处,并提问学生是否用过这些工具。
3. 观察剪子和刀具(约10分钟)将平面展示图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不同类型的剪子和刀具,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鼓励学生积极互动和提问,培养他们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4. 正确使用剪子和刀具(约15分钟)向学生展示正确使用剪子和刀具的方法,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示范正确的握剪姿势和切割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时要小心谨慎。
5. 安全注意事项(约10分钟)通过展示宣传海报和非常规案例,学生将学习剪子和刀具的安全使用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后问题完整答案第一课气压1. 什么是气压?气压是空气对物体造成的压力。
是由大气压强引起的。
2. 如何用简单的实验来了解气压?通过用吸管吸水、用吸管吹气球等实验可以感受到气压的存在和作用。
3. 为什么高处的气压较低?高处的空气较稀薄,分子数量较少,所以气压较低。
4. 编造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气压会变化。
实验一:将一个空水瓶子封闭,用火把加热后迅速插入冷水中,将看到瓶子挤压变形。
实验二:用吸管吸取少量水后用手捏住吸管口,在吸管口松开手,水会被气压推上来。
5. 气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气压的变化会导致气象变化,如天气的晴朗、阴雨、风级大小等。
第二课水的性质1. 水的三态是什么?水的三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2. 什么是水的比热?水的比热是指单位质量的水升高温度1℃所需要的热量。
3. 为什么水的比热较大?由于水的比热较大,所以水的温度变化较慢,能够保持环境的稳定。
4. 编造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水的传热性质。
实验:将一个金属勺子放入冷水中,观察一段时间后,勺子会逐渐变热。
5. 什么是水的密度?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大小。
第三课火的利与害1. 火的好处有哪些?火能提供光明、热力和能量,也能烹饪食物、照明、取暖等。
2. 如何安全使用火?使用火时需要确保火源的安全、注意用火的时间和地点、防止火源扩散等。
3. 火的不当使用会带来哪些危险?火的不当使用可能引发火灾、烧伤等危险情况。
4. 编造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火的利用。
实验: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火柴点燃蜡烛后产生的火光和热力。
5. 火的利用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火的利用使人类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提高了生活质量。
第四课电流传导1. 什么是电流?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
2. 电流经过金属导体时会发生什么?当电流经过金属导体时,金属中的电子会发生流动。
3. 如何制造电流?制造电流有多种方法,如用电池、发电机等。
4. 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导体是指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绝缘体是指不能传导电流的物质。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第一课使用工具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杠杆有(3)个点。
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一课:小草和大树1、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30万种。
(动物大约有15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2、我们可以用解剖的方法了解植物体内部的构造。
3、人们通常根据植物在某一方面的明显的特征,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
4、①草本植物:像蟋蟀草那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②木本植物:像桃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5、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分类时要制定标准。
第二课:植物博览会1、举办一个植物博览会,需要实物、标本、图片、文字和多媒体资料2、①名称:银杏(白果树、公孙树)②产地:中国浙江天目山③特点:我国特产,著名的活化石植物,现普遍栽培,叶片呈扇形,秋天金黄色,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植物。
果实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
3、①名称:珙桐(中国鸽子树)②产地:中国西部③特点:珙桐开花时,两片大苞片似展翅飞翔的鸽子,被誉为“中国鸽子树”,是珍贵的观赏树种,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4、植物博览会结束后,将各种能保存的展品作为资料分类存档,这样既便于今后的研究,又能为下一届同学提供帮助。
5、①经济植物:大豆、花生、棉花②粮食植物:玉米、高粱、小麦③观赏植物:郁金香、枸骨、马尾松、猪笼草、含羞草④珍稀植物:银杏、珙桐⑤药用植物:人参、灵芝、桔梗、满山红⑥果树植物:桃树、梨树、香蕉树、苹果树⑦最新植物栽培技术:温室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立体种植技术⑧最新植物繁殖新技术: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技术、植物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第三课:鸟类动物的特征1、鸟的共同特征是: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
2、①北美红雀→尖嘴钳②鹈鹕→汤匙③沙锥鸟→镊子④秃鹫→起钉器3、干旱时期,许多水塘和河流会干涸,一些开花结果的植物会死亡,这对于具有哪种类型喙的鸟的生活产生影响?答:镊子型、尖嘴钳型和汤匙型4、假设在干旱时期,一种鸟有较短的喙,能磕开一些具有坚硬外壳的种子,这种喙有什么优点?答:这种喙呈锥状或带钩状,很坚硬。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课认识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物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2.新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个物体,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鼓励。
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盒子,要求学生猜测里面有什么物体。
学生轮流上台触摸盒子里的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其他学生根据描述猜测物体,猜中的学生可以获得该物体。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经验,互相学习。
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体,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第二课认识植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对植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植物的图片和实物。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自己喜欢的植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新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植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分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鼓励。
各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观察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
学生用相机或手机拍摄喜欢的植物,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经验,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