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课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22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是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种子发芽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珍惜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2.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种子发芽的相关知识,准备好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种子发芽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种子发芽的条件,如水分、温度、空气等。
同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发现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回答。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种子发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第一课水沸腾的秘密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沸腾,沸腾跟什么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沸腾跟大气压力的关系教学用具:大号烧杯1只,盐水瓶1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1个,石棉网1个,温度计1支,带针头的注射器1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平时烧水,当水温上升到100℃时,水沸腾起来,我们称为水烧开了。
2、水烧开以后水温还能上升吗?3、水一定要加热到100℃才能沸腾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授:1、动手做(1)在烧杯里装半杯水,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变化。
(3)当水没有沸腾时,水温是多少? 当水沸腾时,水温是多少?(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再测一测,水温升高了吗?(5)停止加热.待水温下降到90℃左右时,小心地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盐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口。
用注射器针头刺穿橡皮塞,用力把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拉。
此时,瓶内的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哇!奇迹产生了。
刚才还平静的水一下叉沸腾起来了。
)松开手让活塞返回,水还沸腾吗?再用力拉活塞,水又会怎样?2、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压力大,沸点高;大气压力小,沸点低。
在通常情况下(地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是100℃。
因此,当水加热到100℃时,水就沸腾了。
用普通的容器烧水(如前面用烧杯加热水),水温达到沸点后(100℃),无论你怎么加热,水温只能停留在100℃,再也不会上升。
但是,在实验中,当你用注射器向外拉活塞时,瓶内的空气被抽掉一部分,使得瓶内的大气压力减小了,导致瓶内的水的沸点也降低了,所以,尽管水温低于100℃,水仍然能沸腾起来。
三、想一想:山运动员除了要携带各种登山器材外,还要带上高压锅等炊具。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第二课沉浮的科学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物体是怎样来实现沉浮的教学重点难点:让物体产生沉浮的条件是什么教学用具:矿泉水瓶或可乐瓶1个,装藿香正气水的小药瓶或眼药水瓶1个。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能够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掌握混合、溶解、沉淀等基础知识。
3. 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1. 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
2. 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知物质的存在状态,并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3. 探究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第一课:物质的存在状态1. 导入:观察一杯水,用手触摸,感知水的状态,引发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存在状态?”2. 学习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1)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通常不易流动,分子运动缓慢。
(2)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分子运动较快。
(3)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自由流动,分子运动非常快。
3. 练习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完成练习册P64页有关题目。
第二课:混合物和纯物质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提出混合物和纯物质的概念。
2. 学习混合物和纯物质:(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不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分离困难。
(2)纯物质:由同种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出来。
3. 实验操作:混合红色砂糖和白色盐,观察混合物的变化,了解纯物质的概念。
4. 练习区分混合物和纯物质,完成练习册P68页有关题目。
第三课:溶解和沉淀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混合物和纯物质,提出溶解和沉淀的概念。
2. 学习溶解和沉淀:(1)溶解:将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透明的溶液。
(2)沉淀:将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杂质,使溶液变浑浊,称为沉淀。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16(新版)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和文字资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素材。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多个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参与。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
他们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学生对于实验活动充满兴趣,喜欢亲自动手操作。
在学情分析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以便更好地设计和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的发芽条件,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种子的发芽情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合作和交流,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种子的发芽条件,并能够设计实验来探究种子的发芽情况。
2.难点: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能够分析结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2.实验法: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活动,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培养实践能力。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包括种子、土壤、水、透明的塑料袋等。
2.学具: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画笔、彩色纸等。
3.教学资源: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颗发芽的种子,引发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吗?”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2.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2分钟)1、猜谜语,引入时间概念。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但能跑。
每天匆匆过,从来不回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课件出示: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课时,它在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讲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睡觉时,它随着我们的美梦一去不复返……2、小结揭题。
时间真的很宝贵,时刻伴随着我们,很容易从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活动一:现在几点了(5分钟)1、同学们,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超过8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提示学生分室外和室内)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可能会有:野外:晴:观察太阳高度、炊烟、广播、人影长短。
室内:现在是第几节课,离上课过了多久来估计,然后再看表误差多少?4、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出示时钟)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5、要准确、具体地知道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活动二:认识钟表(3分钟)时钟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面让我们再来认识它。
水的三态转变(教学设计)(2021-05-22 08:12:53)标签:水的三态转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水的三态活动,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通过认识水的性质活动,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一些科学术语(沸点、熔点、熔化、沸腾、凝固、液化、升华和凝华)及其各自的定义。
3.通过应用科学术语活动,能选择适当的使用科学术语来解释日常现象,强化应用科学术语的意识。
4.通过用粒子模型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活动,理解引起水的三态变化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2.用实验数据来说明冰熔化或水沸腾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不变,知道熔点和沸点的含义。
3.用粒子理论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难点】1.正确使用科学术语描述日常现象中水的三态变化。
2.用粒子理论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三、教学准备【器材】活动一:水、冰块、烧杯、多媒体影像播放器实物投影仪活动二:碎冰块、热水、温度计、漏斗、烧杯、铁架台和铁夹、电子停表、酒精灯、平底烧瓶、带孔铁片、石棉网、玻璃片(或瓷砖、镜子)、三脚架、坩埚钳活动三:实物投影仪活动四:实物投影仪(或电脑)【资源】工作纸、图片(或水的三态变化粒子模型FLASH课件)、自然界水的各种美景影像资料、水的凝华(制霜)实验录像【活动设计】活动一:水的表现形式分类活动目标:◆观察、欣赏自然界水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说一说画面中各种水的表现形式。
按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辨别水的形态,并给水的不同形式进行分类,◆说说自然界中这些水的表现形式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展示自然界水的各类美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可以直接从形态上归纳出水的各类形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活动二:熟悉水的性质活动目标:1.从冰的熔化实验中,知道熔化这一科学术语和它的定义。
通过实验中数据的记录、比较分析,知道熔点的概念及一般冰的熔点是0℃。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节初始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节初始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科学奥秘。
本节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科学探究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本节课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观察、实验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激发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
4.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索科学奥秘。
3.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应用拓展: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实验、合作等。
2.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科书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方法,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发芽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不牢固,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此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子发芽条件的探究,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
2.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创新实验的设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种子、土壤、水、透明塑料袋等实验材料。
2.黑板、投影仪、教学课件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出种子发芽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科书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讲解种子发芽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4.巩固(5分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老师总结种子发芽的条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其它条件。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 学会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亲近自然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 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3.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课堂内容。
课题2: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 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 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物。
-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类,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3.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观察报告,总结课堂内容。
课题3: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课什么叫机械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教学步骤
第二课怎样移动重物教学材料杠杆模型,垫片
教学步骤
第三课斜坡的启示
教学材料
小车、拉力计、书本、知尺。
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材料
起子、螺丝、测力计、钩码、线、大小不同的圆盘。
教学步骤
第五课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材料
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教学步骤
第六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教学材料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教学步骤
第二单元1、折形状
教学材料:
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教学步骤:
2、搭支架
教学材料:
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
3、建桥梁
教学材料:
硬纸板、粗绳、筷子、书、透明胶、西瓜皮、水果刀、重物教学步骤:
4、造房子教学材料:
旧报纸、胶带、剪刀、彩笔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植物的根、茎、叶、花盆、泥土、相关图书、视频资料教学步骤: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教学材料:
相关图书、视频资料
3、我是怎样出生的
教学材料:
相关图书、视频资料、5、5千克的重物、绳子教学步骤:
第四单元、1 认识常见岩石
教学材料
各种岩石、放大镜、盐酸、小锤等观察工具,模拟岩石生成的材料,如蜡烛、酒精灯、烧杯等
二课认识矿物的性质教学材料
矿物标本、放大镜。
三课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2、神经
教学材料:
人体神经图纸、相关图书、视频资料、水杯、暗袋、漫画、大头针橡皮教学步骤:
3、感觉
教学材料:
不透明的杯子、相关书籍、模型、视频资料、醋、盐水、糖水、苦丁茶、吸管
4、精心保护我的大脑教学材料:
视频资料、相关图书教学步骤:
第六单元一课交流
教学步骤
二课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