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走一步,再走一步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一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一、主题概述1. 本课主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心态。
二、内容要点2.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明白只有不停地前行才能取得成功,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勇往直前,不断努力,相信自己,积极面对生活。
3.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故事欣赏: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名言解析:提供一些关于坚持不懈、励志向上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3)优秀演讲:通过播放一些成功人士的励志演讲视瓶或录音,鼓舞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勇往直前。
(4)课堂讨论:开展一些针对坚持不懈和勇气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
(5)学习体会:安排学生针对本课主题展开一些小结或心得体会的写作活动,巩固课堂学习。
三、教学目标4.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能够感受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态。
(3)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品质。
四、教学内容设计5. 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欣赏、名言解析等方式,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道理。
(2)教师安排学生观看优秀演讲视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观点。
(4)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课主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学习体会。
五、教学方法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故事讲解、名言解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念。
(2)启发法:通过课堂讨论、优秀演讲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笔记
一、课文内容
1.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描写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
2. 作者小时候喜欢画画,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美术教育。
后来,作者通过自学和参加各种比赛,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
3. 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始终坚信“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道理,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二、生字词
1. 梦想:心中渴望实现的目标。
2. 努力:付出辛勤的劳动和精力。
3. 坚持:不放弃,持续进行。
4. 挫折:遇到困难或失败。
5. 提高:使水平、质量等变得更好。
三、课文赏析
1.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讲述作者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和挫折。
2. 课文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道理,鼓励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3. 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四、课堂活动
1. 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成长历程。
2.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你们心中有什么梦想?为了实现这些梦想,你们打算如何努力和坚持?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叙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学习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3.过品读课文,感受“我”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4.学习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的伏笔和照应手法,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了解他的这一段经历。
二、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2.默读课文,提取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地点:悬崖上
人物:“我”,内德、杰里等小伙伴,父亲
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
经过:冒险、遇险、脱险
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精读课文:
1.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课文内容来看,课文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课文结尾的议论句来理解: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课文结尾“悬崖上的那一课”指什么?
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默读课文,画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归纳“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加以分析。
学生自主阅读,作旁批,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组织课堂交流,点评。
(1)当“我”爬上悬崖以及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犹豫不决”“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阵阵眩晕”“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天旋地转”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2)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随后是(“再一次,我做到了”),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最初毫无信心继而信心萌发
随后信心大增最后巨大成就感
3.文中多次写“我”哭泣,当“我”走下悬崖,“抽噎了一下”,与前面有什么不同?
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面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
4.分析人物。
(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地下去。
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
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会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
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
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
这是父爱的一种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
母亲角度: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
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
如果杰里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叫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
(2)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杰里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
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里虽然“看起来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还是“我”真正的朋友。
(3)其他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各抒已见)
5.本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
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
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
写“我”爬悬崖的过
程详写,好友杰里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
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
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6.“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文主旨:
本文记叙“我”小时候走下悬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六、写作特点: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
“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
文中几处提到杰里,笔笔都有匠心,杰里叫我“别做胆小鬼”、不放心都为下文埋下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简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
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
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景物描写起交代、渲染、衬托作用,突出了中心。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
就选材而言,这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正如本文的题目一样,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课文。
因此,我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一步一步地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