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之庄子的生命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3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短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
他的主要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无为:庄子主张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
他认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能迅速、自然地达到和发展,而无需过度干涉或努力。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一样的无为状态,放下欲望和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地生活。
2. 乐观宽容:庄子主张乐观宽容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以宽容和乐观来面对一切。
庄子认为,人应该学会接受一切事情的发展,不为物质和利益所困扰,以达到心灵的安稳和快乐。
3. 人是一切的本质:庄子认为,人是一切的本质,即万物的起源和归宿。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互相依存和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并追求个体的完善和自由。
4. 人类的局限性:庄子强调人类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放弃对事物的刻意追求和判断,而要接受万物的本质和真实性。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有限,不能完全把握和理解宇宙的本质,因此,人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5. 谦和无为的领导:庄子主张谦和无为的领导方式。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尊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不应过度干涉和控制。
庄
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给予他人以启迪和鼓舞,以实践和思考引导他人。
总而言之,庄子的主要思想是追求自然无为、乐观宽容、人是一切的本质、人类的局限性以及谦和无为的领导。
他通过这些思想来指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中体现的道家哲学原则。
1. 庄子的生命观和自由观庄子的生命观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拒绝抗拒自然而选择顺应自然。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应逆其自然。
同时,庄子提倡个人主体意识的超脱和返璞归真,通过寻求心灵上的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人应该以无为之道来达到最佳状态。
他认为过度努力和执着于功名利禄只会带来烦恼,并主张在适当时机保持内心平静、行动节制。
3. 庄子对人性与善恶的看法庄子认为人性本善,并将善定义为顺从天地之道并养育万物。
他反对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的强加,主张恢复人本性的本真状态,并以“大同”之观念来回归社会和谐。
4. 庄子的自我认知与境界追求庄子强调心灵的解放与成长,认为人应当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用“化虚”、“致虚”等概念来揭示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间的关系,提倡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归一。
5. 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的态度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即梦幻,一切皆虚幻无常,追求宏观存在感才能摆脱对微观事物过分依恋而产生的烦恼。
因此,庄子用“自在”和“逍遥游”的思想导引人们超越生死边缘。
结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代表了道家思想中重要的观念和原则。
通过理解庄子思想和道家哲学,我们可以从更广阔、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启示指引我们的生活。
注意:本文内容是根据我的理解和知识对《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进行解读,仅供参考。
如需深入了解庄子思想,请阅读原著或参考相关研究资料。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
〃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
〃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
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的核心概念庄子(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自然、无为而治、尊重生命等。
首先,庄子提倡自然。
他认为在自然界中,万物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人应当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他强调个体和整体的和谐统一,认为万物均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应该以自然为师,摒弃功利主义的观念。
庄子以"道"来指代自然的原理和运行规律,主张人们应当观察自然界,学习自然的智慧。
其次,庄子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当摆脱功利心,不要追求名利地去行事,而是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顺其自然。
他主张放下欲望和执着,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要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他以无为而治来指导人的行为,认为人们不应过分干预外界事物,而是应该顺势而为,任其自然发展。
再者,庄子主张尊重生命。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人们应该尊重和珍视生命。
他反对杀戮和损害生命的行为,主张以和平、和谐的方式处理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
庄子讲究对生命的敬畏,他的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此外,庄子的核心概念还包括身心合一、自由心性、幽默等。
庄子主张身心合一,认为人们应当注重培养内在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强调自由心性,认为人应该摆脱社会规范和束缚,追随内心的真实。
他也主张幽默,认为人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幽默的态度对待一切。
总的来说,庄子的核心概念反映了他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人的生活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思考。
他倡导人们顺应自然,放下欲望,以无为而治,尊重生命,并追求身心合一、自由心性、幽默的生活态度。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与面对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和社会伦理分析两个方面,探讨庄子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一、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放下欲望和功利心,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宁静。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简单和纯粹,不被外界的杂念所扰,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境界的升华。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二、庄子的社会伦理分析庄子的社会伦理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和扭曲。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些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庄子认为社会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和谐的基础上。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不应该争斗和压迫。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摒弃功利心和竞争心,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
庄子还对权力和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权力和政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容易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平。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揭示了权力和政治的本质和影响,进而提出了一些对权力和政治的思考。
他主张政治应该服务于人民,不应该滥用权力和追求私利。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败和滥用,追求公正和公平的政治。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被尊称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文言文的解读,探讨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点和对今人的启示。
一、自由无为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无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逍遥游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自由无忧的境界。
他认为人应当放弃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不认同尘世间的功利和名利,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一思想启示了现代人,在追求成功和财富时,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自由,不被外界的物质所束缚。
二、相对主义思想庄子主张辩证思考和相对主义。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庄子·达生》中,他以抱朴子和樵子的对话,阐述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万物之生不可离于生与死的相对,萌芽与衰败的相对。
这一思想表达了庄子对于世界的宏观观察和深刻思考,也给予我们启示,要超越表面现象,看待问题的多面性和相对性。
三、虚无主义思想虚无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无为而治的观点。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以大鹏鸟的形象来形容了人们对于名利的执着和追逐,以及这种执着带来的束缚和痛苦。
他通过描述鸟飞无边、鲲跃九万里,来表达他对于自由无拘束的美好憧憬。
这一思想揭示了世俗名利的虚无和束缚,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
四、自然观念庄子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顺应。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通过描绘花草树木以及万物的生长变化,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的赞叹和崇敬。
他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界一样,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孔子批判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对当时流行的儒家学派提出了批判。
庄子的哲学思想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长期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我深入探索了他的哲学思想,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解析和分析。
首先,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
在《庄子》中,庄子对道的理解是深入而全面的。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和规律。
庄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涉和改变自然的本性。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通过与自然融合来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其次,庄子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人应当放弃功利的追求,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主张人应当以无为的态度对待外界的事物,不要过分干涉和操控他人的行为,而是要顺其自然,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了“自由自在”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自由和自在的生活状态,不要被外界的束缚和限制所困扰。
他提出了“大同”和“道德经”的观点,强调人应当超越个人的利益,追求整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
庄子还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独立性,主张人应当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最后,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了“虚无”和“无我”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当超越个体的存在,追求超越个人的智慧和境界。
他提出了“虚无”和“无我”的观点,主张人应当超越个人的欲望和私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他认为,人应当超越物质的追求,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综上所述,庄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的自我实现。
他的思想深刻而全面,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的著作《庄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和智慧,对于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庄子中的道家思想分析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核心主张是“道”与“无为”,其中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庄子的著作中,体现出了丰富的道家思想,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道家思想作出分析。
1. 道与自然庄子认为,“道”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治”。
在其著作中,他通过描述昆虫和鱼类等自然界中的事物怎样按照自身的本性活得自在、自由来表达了自己对道的理解。
他认为,人应该效法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遵循自己的天性而行,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2. 道与人生道家思想强调要放弃功名利禄,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只有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才能够彻底解脱自己,真正地理解道的含义。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境界,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心灵要像游离于天地之间的灵魂一样自由,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
3. 道与政治庄子认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是违背天道的,它是一种强权政治,违背了“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主张“道德治国”,认为真正的政治应该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人们得到真正的自由。
4. 道与个人修养庄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心灵,才能够做到“自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主张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个境界下的人可以自觉地去除自己的私欲和偏见,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静。
总之,在庄子的著作中,充满了对“道”以及其体现的各种思想的讨论。
他认为,人应该遵从自己的本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心灵上的自由。
同时,他也认为,真正的政治应该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用道义来治国治理社会。
庄子的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国道教之庄子的生命哲学
中国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翻开东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的斑斓史迹。
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记录着道教对中国民众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按我的理解,这个根柢就是在社会深层之中,在绝大多数民众之中,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中。
当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同道教有不解之缘的,还有哲学史上的道家。
如果说,道家的影响原来仅仅局限在士大夫阶层中间,那么,道教的影响就要大得多了,它曾深入到底层民众之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教和道家才成为中国文化巨鼎的三足之一,才成为“中国的根柢”。
对于道教的研究,我们起步较晚。
可是,从本世纪初起,外国的学者却十分重视道教的研究,多方挖掘其宝藏。
道教是个学术的宝库。
对于道教这样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研究,恐怕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达到“透彻”的高度的。
庄子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
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那些从某种意识形态立场出发的批评家们必然缺乏与他对话的基础,更没有无端攻击他的权利。
他生命哲学的两个亮点是:人活着,这是第一个无可怀疑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基本事实,没有比它更优先的;人活着,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这是最高目的,没有比它更重要了。
以这样一个事实为起点,以这样一个目的为旨归,庄子问:人,尤其是被抛在滔滔乱世中、作为个体的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创造生命。
人间之苦皆由“世与道交相丧”而起,但抨击人间苦难只是初步,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幸福。
庄周梦蝶是庄子人生理想的形象化描述,而通乎生死、本动于心是走向逍遥之路的关键。
“用无用”是一种处世态度,以无用之用、木材之材入“人间世”,既不逃世,也不急流勇进,而为逍遥游作铺垫。
然后,由安而顺,由顺而游,层层深入,最后达到逍遥大通之境。
“生亦何欢,死亦何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较之以往既繁多又复杂。
人类存在的最大悖论就是他不得不端起他亲手酿造的苦酒,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中制造出来的。
人间有多少种苦难,就有多少种关于苦难的思考:是追求永恒还是及时行乐?是逍遥无为还是积极进取?是看破红尘还是挺身而入?是规规矩矩还是浑浑噩噩?
古往今来的芸芸众生以实际的生活为这些思考做出现实的例证。
但是自古“悲苦之词易写,欢愉之词难工”,悲苦的人生体验要远远胜过对欢愉的感受。
二十世纪的人类也许没有什么太大的悲痛,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悲剧,也许更多的是焦虑和无聊,沉闷加麻木。
庄子说“有”,但首先要认清人生的苦难和苦难的根源。
既然苦酒是自己酿成的,还是要先尝一口。
社会的价值规范也分化崩解为各种对立、相斥,甚至不可通约的碎片,任何一种行为都能找到相应的“理由”,任何批评也不具备绝对的效力。
个人成了荒原上的流浪者,“人生本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找不到一点意义。
”
试问,人生的苦难究竟是因为本性被压抑而不得抒发,还是因为本性被名利欲望所遮蔽而丧失呢?庄子说,兼而有之。
有对待心则有知识,因知立言,因言生辩,以心斗物,以物斗心。
起先试图役使外物满足欲望,结果却必然为外物所役使。
被役使则昏昧,昏昧则有成心,有成心而不知泯除,则师心自用。
师心自用则生是非,又复因是非而立言,因言而争是非,辩争无休,昏昧无已。
庄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派头。
他知道对于天道,无论谁都应该敬畏,都不该太狂妄太自负,都不该固执于成见,师成心而自用,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
否则,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华之辞遮蔽了,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就属此类,更何况一般人呢?
因此,人生并不必然痛苦,至乐、天乐也是可以获得的,这就看你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与退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台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
庄子哲学看破世人的世俗,道尽世道的伪善,且还是无法成为堕落者的指路明灯。
由此看来,将这种生命哲学正确的传达给世人,还是任重而道远!
资料清单和参考文献
一、专著
[1]鲁迅.鲁迅全集致许寿裳之[M]上海:上海复社出版,1938:第十一卷1
[2]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2
[3]刘峰.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谜[M]香港:明报出版社,1995:118—129
[4]卿希泰.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78—284
[5]赫西俄德.神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5
[6]方虚名.南华真经旁注[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74—367
[7]庄子.庄子[M]网络:,1979:1
二、其他图片、视频材料
西汉帛书《老子》残页
《周礼》书影
鲁迅致许寿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