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阅读理解1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8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往年真题)一、阅读练习。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②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
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
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③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④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⑤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
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
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⑥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
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
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老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
1.用“——”画出第⑤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完成练习。
这句话把______比作______,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泰山山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自然段画“”的句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云雾。
作者笔下的云雾可以用词语________来形容。
3.选文按________的顺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物,重点写了________的景物。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理解阅读练习及答案一、课内阅读。
《走月亮》节选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辣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1.“走月亮”的意思是:________。
课文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中的“抱”能换成“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梧桐树校园里的梧桐树,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春天,你发芽了。
一个个灰白色的,有细柔绒毛的芽苞,快乐地绽开在枝头,就像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
夏天,我们在你的树荫下做功课,多么凉爽。
有时,我仰起头来,透过密匝匝的绿叶,我看见金色的阳光在闪烁。
我好像看见了你明亮的眼睛。
秋天,你悄悄地落叶了,我们把落叶积起来,点燃了。
火苗跳跃着,发出呵呵的笑声。
我们把黑色的草灰埋在你的脚下。
让它变成养料,使你长得更加粗壮。
冬天,在我做功课的地方,照射着灿烂的阳光。
我明白了,梧桐树!你落了叶,好让阳光给我们更多的温暖。
校园里的梧桐树,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1.找出短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填空。
①短文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②“快乐地绽开在枝头上”的“绽开”意思是________;③“透过密匝匝的绿叶”的“密匝匝”的意思是________。
小学语文-有答案-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阅读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1. 阅读《燕子》片段,回答问题。
一身___的羽毛,一对___的翅膀,加上___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
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___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1)请把课文补充完整。
(2)选文第一自然段从小燕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小燕子的外形。
(3)请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________(5)选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手法写出了花草的繁多和生机勃勃,突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之情。
2. 阅读《最佳路径》片段,回答问题。
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_____接到催促电报,他心里更加焦躁。
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了地中海海滨。
他想清理一下思绪,争取在回国前把方案定下来。
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这儿是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漫山遍野都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
一路上他看到许多园主把摘下来的葡萄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hē hè),但却很少有停下来的。
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辆。
原来这儿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
据说这是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年迈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
起初她还担心这种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谁知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
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diào tiáo)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微不足道:________漫山遍野:________(2)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3)用一句话概括第三自然段话的意思。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我是这样理解的:本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祖国的宝岛台湾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
第二自然写“蝴蝶谷”名称的由来。
第三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写了蝴蝶谷的迷人景象。
第四自然段写蝴蝶谷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全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还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根据苏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课改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内容,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蝴碟谷景象的迷人。
难点为:理解“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
”这句话,感受蝴蝶飞舞时的壮观与优美。
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会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美点”,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感受蝴蝶谷的美丽与迷人,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也正因如此,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别出心裁读课文”的特色,让学生在自主中思索,合作中创新,探究中求得真知。
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板块:说读活动。
1、直接导入课题,板书:台湾的蝴蝶谷。
问:“小朋友,一看到课题,你想获得哪些信息呢?”学生可能会问:“老师,我想知道,台湾的蝴蝶谷是什么样儿的呢?”“人们为什么叫它‘蝴蝶谷’呢?”“蝴蝶谷美吗?”------对于孩子们的好奇,我不会立刻告诉他们答案,我会这样说:“你想解开心中的疑惑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自己去找找答案吧!”(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秋季学期语文阅读与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理解。
成全善良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
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
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
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别人碰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挽着父亲的胳膊。
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
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
”老人说:“谢谢了。
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
”女儿竟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她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
”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
”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
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
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谢意。
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一点点吧!”“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我明白了,老人和女儿的拒绝,是另有隐情。
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
在那颠簸的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苦,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1.让座给老人的过程中,姑娘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一连串神情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明白了,老人和女儿的拒绝,是另有隐情。
2021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一、阅读芳草地。
①照相的事,尽管过去了将近四十年,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②那时我正读小学二年级,课间休息时,就听到有同学喊叫:“照相的来了!”大家就一窝蜂地蹿出教室,看到教室的山墙上挂着一块绘着风景的布,布前支起了一架照相机,机器上蒙着一块红表黑里的布。
从县里下来的照相师傅站在机器旁等待着。
③先是一位年轻女老师手里攥着一卷白纸照了一张。
照相时师傅将脑袋钻到布罩里,从里边发出许多瓮声瓮气的神秘指令,然后他就高高地举起一只手,手里攥着一个红色的橡胶球儿,高呼一声:“往这里看,别眨眼,笑一笑!好!”橡胶球儿咕唧一声,照相完毕,真是神奇极了,真是好看极了!我们围绕着照相师傅,都看迷了。
④这时我堂姐走到照相师傅面前,从口袋里摸出三角钱,说:“我要照相。
”我堂姐端端正正地站在照相机前,等待着照相师傅发号施令。
这时,好像是有人从后边推了一把似的,我一个箭步蹿到照相机前,与堂姐站在一起。
照相师傅的头从黑红布里钻出来,说:“怎么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呆呆地看着我,没人说话。
我骄傲地对照相师傅说:“我们是一家的!”照相师傅的头在黑红布里说:“往前看,笑一笑,好!”他的手捏了一下橡胶球儿,咕唧一声,好了!⑤这件事至今让我感动。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④段画“”的句子是____和___描写,表现了“我”____的心情。
3.仔细思考,选出下列对短文的批注采取的角度。
A解释字词句 B品味语言 C理解内容 D分析写法(1)文章开头点出文章的主要事件,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_______)(2)“历历在目”在本文中指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_______)(3)第③段描写照相师傅照相的过程,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和神秘。
(______)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作批注。
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题2017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题小学语文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可以启迪孩子的心智,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题,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莫泊桑学写作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早在青少年时期就爱好写作。
他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文学名著,也写了不少文章。
不管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技巧、语言,都没有什么特色。
他非常苦恼,就带着自己的几篇作品去请教当时的著名作家福楼拜。
福楼拜对他说:“问题很简单,主要是你观察的功夫不到家,现在你就从观察马车开始吧。
每天都有马车从你家门前经过,你就仔细观察一番,把看到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莫泊桑回到家后按福楼拜的要求,全神贯注地观察马车在晴天和雨天、上坡和下坡时行驶的不同样子,还仔细观察了赶车人在暴风雨中和烈日下的不同表情……他将观察到的这些材料写进作品里,又送给福楼拜看。
福楼拜看了他的文章后满意地笑了,他对莫泊桑说:“( )你观察得仔细,写作有了进步,但贵在坚持啊!”莫泊桑将福楼拜的话铭记在心,不断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他一生中写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成了闻名世界的大作家。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如饥似渴: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烦恼( ) 举世闻名( )牢记( ) 专心致志( )3. 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从莫泊桑成功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饥似渴的中文解释【解释】:形容要求很迫切,好象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出自】:三国魏曹植《责躬》计:“迟奉圣颜,如渴如饥。
”【示例】:我~地把那二十几页的长文,一口气读下去。
【近义词】:迫不及待、手不释卷【反义词】:不慌不忙、四平八稳苦恼闻名世界铭记全神贯注不断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七、阅读《花的启示》,完成后面的练习。
花的启示在我家的小院里,种着两种花:牵牛花和郁春棒。
2021年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基础练习及答案一、阅读短文。
神奇的克隆《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
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许多植物先天就有克隆的本领。
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这都是植物的克隆。
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二十世纪开始,科学家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
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
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
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有删改)1.短文介绍的先天具有克隆本领的植物中不包括()A.马铃薯B.柳树C.仙人掌D.玫瑰花2.“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是()A.作比较B.列数字C.打比方D.分类别3.文章开头以孙悟空为例,这样写的好处是()A.使文章言简意明。
B.使读者一目了然。
C.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增加神秘感和趣味性。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 森林(sēn)B. 沙滩(shā)C. 棕榈(lǚ)D. 草原(yuán)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嫩绿(nèn lǜ)B. 稀疏(xī shū)C. 欢快(huān kuài)D. 稀奇(xī qí)3.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他把书包背在背上,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B. 妈妈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为我们全家做早餐。
C. 天上的星星像眼睛一样,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D. 老师对我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 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那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着歌。
B. 他做事总是慢吞吞的,效率很低。
C. 我觉得这篇课文写得非常生动有趣。
D. 老师说:“你这次考试进步很大,继续保持。
”5. 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我喜欢看书,因为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B. 我昨天去公园玩,所以今天很累。
C. 他学习很努力,所以成绩一直很好。
D. 我今天生病了,所以不能去上学。
二、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5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短文:《乌鸦喝水》从前,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了一个装满水的瓶子。
但是瓶子的口很小,乌鸦喝不到水。
乌鸦四处寻找可以喝到水的方法。
突然,乌鸦看到了地上有一些小石子。
它灵机一动,开始把小石子一个个地放进瓶子里。
随着石子的增多,水位逐渐上升,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问题:1. 这只乌鸦为什么口渴了?2. 乌鸦是如何找到喝到水的方法的?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作文(30分)题目:我的梦想要求:1. 不少于300字;2. 内容具体,结构完整;3. 语言通顺,书写规范。
答案:一、1. C 2. B 3. D 4. B 5. D二、1. 乌鸦口渴了。
2. 乌鸦看到了地上有一些小石子,于是开始把小石子一个个地放进瓶子里,水位逐渐上升,乌鸦终于喝到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