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的影响_梁培英
- 格式:pdf
- 大小:68.98 KB
- 文档页数:2
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疼痛的影响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疼痛的影响。
方法将96例剖宫产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分别给予综合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Ⅰ~Ⅳ级疼痛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结果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各级疼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缓解剖宫产疼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剖宫产;综合护理;术后疼痛剖宫产术是经腹切开完整的子宫壁娩出能存活的胎儿及其附属物的手术,是妇产科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孕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1]。
目前,随着麻醉的改进及抗生素的应用,使剖宫产术得以广泛应用。
然而剖宫产术毕竟是一个较大的手术,术后疼痛是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引起心肺并发症及手术切口愈合延迟,严重影响产妇的康复。
对产妇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保证产妇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为了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疼痛的影响,该院对2012年3—6月间收治的剖宫产术产妇给予了综合护理干预,对缓解术后疼痛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96例。
其中86例为初产妇,10例为二次剖宫产妇;年龄23~38岁,平均(25.8±3.6)岁,术前检查胎儿和产妇状况良好,均无精神疾病和传染病。
两组产妇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据产妇的需求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叮嘱产妇保持半卧位,咳嗽和翻身时用手扶或按压住切口两旁,减少牵拉之痛[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①成立专业的护理小组:选择主任医师作为护理负责人,护理小组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护理培训的人员,要求责任心强,有一定的专业护理知识。
②术前宣教:初次剖宫产产妇对剖宫产手术的方法还不了解,医护人员术前向产妇讲明手术方法和麻醉方法,了解生育的过程;指导产妇积极配合手术医师进行好手术;向产妇讲解止痛方法及重要性、止痛药的使用方法和疼痛的评估方法,并告知产妇疼痛出现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及如何干预,使产妇调整紧张、恐惧心理。
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的影响。
方法:选取自20l2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分娩的15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妇产科的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产妇术后疼痛的程度及患者满意度情况。
结果:干预组产妇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由75.94%上升到96.20%。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轻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的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综合护理干预;剖宫产;疼痛;影响剖宫产是经开腹手术切开腹壁及子宫取出胎儿、胎盘的过程,是产科最常用的用以终止妊娠解决难产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剖宫产率在逐年增高,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也随之增加[1]。
然而突出的护理问题便是术后疼痛;我院对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妇产科行剖宫产分娩的15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分娩的15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30.5岁;初产妇109例,经产妇49例;孕周35—42周,早产19例,足月产124例,过期产15例。
将158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預组各79例。
2组产妇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妇产科的基础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做好术前宣教说明手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安慰鼓励产妇,消除紧张恐惧情绪,积极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正确评估疼痛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剖宫产术后应对患者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术后评估,例如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程度以及患者的表情、姿势、焦虑情况、睡眠情况等等。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疼痛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减少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护理方案,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00例,治疗期间采用一般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100例,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护理。
比较两组术后6、24、72小时的疼痛程度变化,并采用满意度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术后6、24、72小时的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主要包括按时洗漱、翻身、健康教育、母乳喂养指导、环境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①术前宣教:手术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手术分娩的安全性,使患者和家属了解术后常见的不适症状,特别是术后伤口疼痛;告知患者常规术后止痛、评估的方法,使患者了解怎样表达疼痛程度[1],消除患者手术顾虑。
②疼痛护理:患者术后12小时内行子宫按摩,每30分钟一次,术后24小时,每小时按摩一次[2];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准确记录患者术后24小时的出血量。
鼓励患者深呼吸,并指导其有效咳嗽,充分利用现代足反射理论和传统医学理论,给予相应的肛门、结肠、足底小肠反射区针灸,促进患者的肠蠕动。
告知患者术后服用止痛药不会产生依赖性,而长时间的忍耐剧痛反而会产生不良影响。
告知患者药效的吸收和代谢依据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特点,部分患者使用止痛药后由于血药浓度过高,会产生过度镇静和呕吐等不良反应,而血药浓度过低则不会产生阵痛效果,不能起到镇痛效果[3]。
③心理护理:许多患者由于不知晓剖宫手术的基本知识,经常会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
治疗前,加强与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沟通,纠正患者和家属对剖宫手术产生的错误观念,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对二次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的影响引言二次剖宫产术后的疼痛管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镇痛干预方法不断涌现。
而对于产妇来说,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干预方案对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对二次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的影响,并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一、二次剖宫产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性二次剖宫产术是普遍应用于临床的一种产妇分娩方式。
这种手术所带来的疼痛常常会影响产妇的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
对二次剖宫产术后的疼痛进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未经有效疼痛管理的产妇术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情况,甚至会影响到哺乳和母婴关系的建立。
对二次剖宫产产妇进行有效的疼痛管理,既可以减轻她们的疼痛感受,又可以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和术后康复效果。
二、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的概念及实施方案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是指采用多种镇痛方法和手段,以期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和综合治疗效果。
比较常见的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包括静脉镇痛、神经阻滞镇痛、口服镇痛药物等多种方法。
还可以结合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综合干预手段,形成一个全面的、多方位的治疗方案。
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的实施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包括麻醉科医生、产科医生、护士等多学科人员。
他们需要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程度进行个性化的镇痛干预方案设计,并且需要对产妇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以及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对二次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的影响。
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轻产妇术后的疼痛感受,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意义。
一项发表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的研究表明,采用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的产妇在术后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使用单一镇痛方法的产妇。
这表明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产妇的疼痛感受,并且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进而降低术后疼痛度,提升护理满意度。
方法:研究筛选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共146例对妇产科手术患者为对象,都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入本院治疗,以平行对照法为原则分组。
对照组为基础类别的护理措施,观察组为优质护理,对比术后成果。
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观察组用时更短,在对比中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结论:采用优质护理对于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术后疼痛度,值得在继承借鉴中发展。
关键词:护理干预;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就目前调研可见妇产科诸多疾病需要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而手术带来的主要问题则在于切口疼痛以及由此而出现的一系列不良事件,包括腹胀、感染等【1】。
而在当下人们对疼痛问题的重视度提升,并将其认为第五生命体。
剧烈疼痛也会导致患者伤口感染风险增加,不利于推进康复。
鉴于此,研究筛选出146例对妇产科手术患者为对象,都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入本院治疗,以平行对照法为原则分组。
对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筛选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共146例对妇产科手术患者为对象,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入本院治疗,以平行对照法为原则分组。
观察组年龄在20-55岁之间,平均年龄(37.7±5.8)岁,对照组年龄在21-54岁,平均年龄(38.4±6.3)岁。
在手术类型上包括了剖腹产手术、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术等。
客观比较上述每组资料,达到研究标准,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实验方法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术前准备以及对并发症的讲解,关注患者在手术期间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治疗安全。
观察组患者为优质护理,①术前健康宣传教育:首先在患者入院后可以通过流程图方式来介绍手术前后情况,以及需要患者熟悉的疾病知识。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的影响
梁培英
河南中牟县人民医院 中牟 451450
【关键词】 硬膜外自控镇痛;护理干预;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5110(2010)14-0052-02
我院2008-01—12对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患者,实施系统、规范的护理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08年剖宫产术后自愿接受硬膜外镇痛的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2007-01—12未实施干预的232例剖宫产患者设为对照组,2008-01—12实施护理干预的264例剖宫产患者设为实验组。
对照组均为硬膜外麻醉剖宫产,年龄18~41岁,平均(29.3±0.14)岁;实验组均为硬膜外麻醉剖宫产,年龄19~43岁,平均(27.7±0.38)岁。
2组患者年龄及剖宫产指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使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手术结束时接上镇痛泵,泵内药物为罗哌卡因150mg,芬太尼0.5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使用48h左右。
对照组由麻醉师管理,护士只做常规的护理。
实验组除常规的护理外同时实施系统、规范的护理干预,即进行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严密观察,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早期处理。
观察2组患者发生尿潴留、恶心呕吐、腹胀、皮肤压痕、导管脱落、皮肤瘙痒、下肢麻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干预 术前护士要全面了解病情、诊断、治疗、护理、手术方式等。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了解主刀医生、麻醉师、护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2 认知干预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疼痛发生的时间以及术后止痛的重要性。
同时介绍硬膜外自控镇痛作用原理、使用方法、镇痛效果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顾虑,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自觉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治疗。
2.3 行为干预 患者回房后护士要和麻醉师做好交接,妥善固定硬膜外穿刺导管及镇痛泵装置,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镇痛泵的使用方法,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正确使用,达到预期的镇痛目的。
并指导患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极早下床活动,避免肢体麻木、骶尾部压疮、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
2.4 严密观察 定时巡视病房,及时向患者了解身体的不适,查看硬膜外穿刺导管及镇痛泵装置的固定情况,及时发现不良情况并早期处理。
3 结果
2组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1。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尿潴留、恶心呕吐、腹胀、皮肤压痕、导管脱落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皮肤瘙痒、下肢麻木、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减少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不良反应。
表1 2组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例)
组别n尿潴留恶心呕吐腹胀皮肤压痕导管脱落皮肤瘙痒下肢麻木呼吸抑制实验组2641617920540
对照组2323551341913640 P<0.01<0.01<0.01<0.01<0.01>0.05>0.05>0.05
4 讨论
4.1 护理干预对恶心呕吐、腹胀的影响 恶心、呕吐是麻醉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可高达20%~80%[1-2]。
主要由硬膜外自控镇痛泵内的阿片类药物(芬太尼)直接刺激中枢呕吐化学感受器,同时阿片类药物可使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功能恢复变慢,引起腹胀。
护士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食清淡的、无刺激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通过这些护理干预,患者的恶心、呕吐及腹胀的发生明显降低。
4.2 护理干预对尿潴留的影响 阿片类药物能使膀胱括约肌兴奋收缩而至排尿困难或尿潴留。
护士通过指导患者训练床上排尿,病情许可时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4.3 护理干预对皮肤压痕、导管扭曲及脱落的影响 安放镇痛泵后患者担心活动后会引起导管脱落,下意识的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从而引起腰背部的皮肤压痕,甚至形成压疮。
有的患者却无视导管的存在过度活动而至导管脱落。
因此,护士应告知患者床上活动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正确活动。
同时,护士应注意检查穿刺部位的情况,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化脓等感染症状。
通过这些护理干预可减少皮肤压痕及导管脱落的发生。
4.4 护理干预对皮肤瘙痒、下肢麻木、呼吸抑制的影响 皮肤瘙痒、下肢麻木及呼吸抑制是由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其发生率与麻醉药的剂量和应用时间有关[3]。
护士应掌握这些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硬膜外自控镇痛泵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准确性高,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使病人持续无痛,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术后疼痛造成的应激反应,减少了术后并发的发生。
但术后必须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给予良好的护理干预,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并减少患者术后镇痛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于勤.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效果与护理体会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8):94-95.
[2] 陈绍洋,朱萧玲.不同止吐药预防术后PCE A恶心呕吐的临床
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5):252.
[3] 孟晓云,路潜.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影响因素
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19-21.
(收稿2010-03-12)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循证护理
丁 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
【摘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分析我院2008-01~2009-12住院重度U C患者86例,经循证护理干预,观察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变化。
结果 循证护理干预后疗效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费用降低。
结论 循证护理在重度溃疡性结肠炎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5110(2010)14-0053-02
循证护理学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将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三个基本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为多反复发作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且难以治愈。
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
特别是重度UC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积极综合治疗的同时,护理干预同样值得重视。
我们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01~2009-12我科住院U C患者146例。
所有患者参照2008年济南《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3]标准诊断,其中重度UC患者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13~69岁,平均(39±10.3)岁。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本组重度UC患者86例,按住院号单双号分组,单号42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双号46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
2.2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系统学习并掌握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提出循证问题,针对重症UC的诱因及发病特点检索相关文献,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关键词,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作出评价,确定结论。
2.3 护理干预 循证护理小组针对循证依据采取了以下措施:(1)结合常见诱因制订个体化护理教育措施,严格避免诱因如精神紧张、生冷粗纤维食物等造成的疾病进展。
(2)根据重度U C的主要临床表现:腹痛、频繁发生脓血便或鲜血便、贫血、高热、病变范围广泛等特点,制订护理计划,合理饮食指导,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和主管医生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等是重度UC的严重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生命及腹部体征变化。
(4)灌肠是治疗直乙状结肠炎的重要措施,但对于重度UC应避免灌肠不当造成结肠穿孔的发生。
2.4 疗效判断 (1)显效:腹痛、腹胀明显好转,排便次数明显减少,<3次/d,体温正常。
(2)有效:腹痛好转,腹胀减轻,排便4~5次/d,体温接近正常。
(3)无效:腹痛、腹胀无好转,排便次数>5次/d,体温未降。
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
3.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总有效率、无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有明显差异(P<0.05)。
见表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