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Lakoff的体验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317.00 KB
- 文档页数:7
15) Please read Lakoff, G. & M. Johnson's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1999) and give your comments.(杨玲加注,仅供参考)G. Lakoff & M.Johnson 于1999年出版了一本惊世著作《体验哲学》(Philosophy in the Flesh),尖锐地批判了在西方流行了多年的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和唯理主义(rationalism)的传统哲学观(classical philosophical view),如客观主义(objectivism)、形式主义(formalism)、二元论(duralism)、天赋论(innatism)等,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philosophical theory):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Embodied Realism, the Philosophy of Embodied Realism)被认为是一种新理论,与英美分析哲学(Anglo-American Philosophy)和乔氏基于混合哲学(mixed philosophy)的心智观(mentalism)针锋相对,它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观点,对西方传统思想是一个巨大挑战,对哲学、认知科学以及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watershed),同时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philosophical basis)。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basic principle):心智的体验性(mental embodiment)、认知的无意识性(cognitive unawareness)、思维的隐喻性(metaphorical thinking)。
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bimonthly )2019年9月第35卷第5期Sep.,2019Vol. 35 No. 5体认语言学的后现代哲学渊源再探彭志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402167)摘要:体认语言学是在修补国外认知语言学忽视“唯物论”和“人本观”之不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土化语言学理论, 使语言学研究汇入后现代人文大潮,是当今全球人文学科之前沿。
分析发现,ECL 虽在CL 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但多数主 张还是受到了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诸如“反传统”“差异性”“模糊性”“非哲学”“反基础主义”“去中心化”“多元化方 法论”“多视角主义”“后人道主义”“非理性主义”等后现代哲学特征都在ECL 中有所体现。
在后现代哲学风靡全球的时 代,ECL 这种语言研究范式的出现是时代之使然。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后现代哲学;哲学渊源;体验哲学中图分类号:H0Q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 (2019)05-0030-080引言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CL)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历经四十余载,硕果累累,追随者众 多,业已成为当今国际语言学领域的主要范式之一。
虽成果丰硕,但问题亦存。
经过反思,我们发现:其一, 名实不符,CL 是以强调“互动体验”的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EP)为直接哲学基础的语言研究范 式,其名称却只体现了“认”,而忽略了“体”。
其二,“任何语言学理论或理论模型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学 科内部发展以及所处时代外部思维方式的结果”(Enrique, 1999: 12),认知语言学也不例外。
目前的认知语 言学研究仅囿于体验哲学的哲学背景,却未走进更为广阔的哲学领域。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们赞同王寅 教授的修补方案:第一,将"认知语言学"这一名称修改为"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 ,简称 ECL)”,弥补其仅体现“认”而忽略“体”之不足,以使其名实相符(王寅,2014/2018;王寅等,2019)。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文章借助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的先进理论,通过对学生“体验”认识的实证研究,试图分析学生听说能力滞后的原因,探索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体验哲学观的基本思想体验哲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63年,Lakoff 与其合作者开始对认知语言学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
1975年,Lakoff 在研究中开始把认知科学和神经生物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认知语言学这一新学科。
继1980年与Johnson 合作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 后,Lakoff 在1987年的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中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1999年又出版了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一书,正式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概念,对哲学、认知科学以及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akoff 和Johnson 指出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即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性的心智是人体的一部分,依赖于人体而存在。
心智的特征不纯粹是心理的,它形成于许多方面,诸如身体、大脑以及身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对世界、自己和他人的每一样理解,只能通过我们的身体形成概念。
离开了体验,任何概念都无法形成,对语言的认知也只是句空话。
概念形成于无意识的概念体验系统,所以我们的知识依赖于体验性的理解。
绝大多数想法都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很难对自己的概念化过程和推理过程有效地加以控制。
基于体验哲学的“手”的概念隐喻分析作者:耿淑芝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3期【摘要】体验性哲学是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概念隐喻中的人体隐喻是借助于人体某个器官或部位的功能特点构成隐喻概念,以此来认知另外一个领域概念的隐喻形式。
本文将在体验性哲学的基础上,对英汉语中“手/hand”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关于“手”的各种含义,并感受英汉文化异同。
【关键词】体验哲学人体隐喻“手”【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30-01目前,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隐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人类理解和描述事物提供了新视角,使词语的意义得到了延伸。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
“手”是人类的重要器官,“手”的概念也被映射到了其他抽象化领域中,比如“水手”“老手”“give me a hand”等。
本文将从体验哲学的视角,分析英汉语中关于“手/hand”的概念隐喻的表达的异同。
一、基于体验哲学的隐喻分析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这一术语最早是由西方学者Lakoff&Johnson在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的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的,其主要观点为:范畴、概念、心智和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的形式是主要依赖于身体部位,空向关系,力量运动的感知而逐步形成的。
它认为人类认知和意义都是基于身体经验而形成的,语言符号也是这样,遵循“现实—认知—语言”的发展程序,Lakoff和Johnson认为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其实早在古希腊,就有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人类几乎将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各种方式投射于客观物质世界,采用人体隐喻化的认知方式来认知世界。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汉语言文学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陈妮妮杨廷君摘要:身体是人类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最初凭借,人们往往通过身体经验来概念化整个世界。
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身体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
本文将在具身认知理论和现代隐喻理论的指引下,探讨身体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的产生理据和实现方式,以期更好地理解身体对于空间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具身认知空间隐喻源域目标域一、引言隐喻体现在语言中的方方面面。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作为使语言表达更丰富的修辞手段。
后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认识和描述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对隐喻的本质作了精确界定:隐喻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解读和分析正在经历的这一类事物。
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根本属性和基本方式。
Lakoff Johnson(1980)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
赵艳芳(2001)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
这可能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
空间概念用于其他概念,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人自身的经验。
王寅(2005:55~59)通过分析语言的成因来证明语言有一定的身体经验基础。
赫尔德(1999:65)也曾从语言的起源来说明语言不是超验的,而是源于认知活动。
具身哲学发展于20世纪末,梅洛·庞蒂的“身体是认知主体”的思想是具身哲学的典型代表。
Lakoff Johnson(1999)提出的体验哲学也是具身哲学的一种。
Lakoff Johnson(1999)的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是具身性的,依赖人的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经验来自具有特殊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与人的直觉、思维和情感活动有关。
认知语言学发展历程新探本文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确立阶段、成熟发展阶段以及继续发展完善阶段,并简要说明每一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同时,还对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作了简要概括,对其中的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构式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描述;最后,指出了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但是这些不足并不会影响认知语言学研究强劲的发展势头,反而会促进其发展完善。
标签:认知语言学发展阶段研究领域不足发展完善一、引言近二三十年来,语言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认知语言学,它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边缘学科。
Lakoff在其代表著作《女人、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的前言中提到:“我们正处在思维研究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关键是要纠正我们两千年来关于思维的错误观念”(赵艳芳,2001:1)。
至今,国内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有十多年,许多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认知语言学将是未来语言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二、认知语言学由于认知语言学出现较晚,还在继续发展完善之中,再加上各学派对其理解不同,因此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可以由两个共识来定义,即概括型共识和认知共识;Taylor使用“认知语言学”这一描述性术语概括当代语言学领域的一场广泛的运动,它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研究取向、方法和侧重点,它们通过一些共同的假设相互连接在一起。
以上是国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国内也有不少学者用汉语来定义认知语言学:王寅将狭义认知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研究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李福印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李福印,2008:13-14)。
试析认知角度下的英语隐喻隐喻在希腊文中原来指转换,因此,隐喻在英文中就有其隐喻式的意涵,暗指“将意义由某事物转移侧(至)另一事物”。
有些人认为,隐喻在文学语言中使用得很多,是一种文学表达技巧,而在平常的生活语言中不常用到。
没有隐喻,只是少了一些修饰性的东西。
其实不然。
隐喻是我们概念系统的一部分,我们所思考的事物,以及我们过往经历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其实都是隐喻的一种表征。
虽然我们在使用语言中并无所觉,但是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隐喻提供了相当大的一个基础。
而语言又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所以隐喻通过语言表达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对此,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只是一种文学中的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认知语言学对于隐喻的描述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认知视角下的隐喻做了大量的研究。
不同语言在隐喻上有很大的差异。
而作为一名英语的学习者和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中,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果,那么明确隐喻、认知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1 隐喻的认知性对隐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著作《修辞学》中就曾经对隐喻做过探讨。
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定义为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但表示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而他认为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也就是说隐喻是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是反其道而行之,对常规语言的变异。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看法对传统语言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此观点主要局限于语义学和修辞学领域的研究。
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符号学、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在20世纪中后期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语言学观点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部著作开辟了一条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Lakoff &Johnson认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只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存在于我们的概念体系中。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教学建议作者:叶燕斌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8期摘要:近些年来,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针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也不少。
有学者专门研究体验式教学发展趋势、实施策略;还有学者专门探究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建议做简单阐述。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理论;教学建议一、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一)哲学基础体验式教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来源于Lakoff的体验哲学。
認知语言学家和哲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1999年出版的著作《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中提出体验哲学理论。
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
体验哲学强调个体经验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的体验须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条件,人类对语言的体验促进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柳超健,2015)。
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在哲学方面对体验都有深入的阐释。
他们认为体验是将主客体相联系的有效方式。
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加工形成语言(Lakoff, Johnson,1980)。
体验哲学强调语言是在人类自身与环境不断地互动体验中形成、发展与完善的。
这就为体验式教学的形成和建立打下坚实牢固的哲学基础。
由此可见,体验哲学和体验式教学是一脉相承的(李江骅,2014)。
(二)心理学基础马斯洛和罗杰斯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心理学基础。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类自身潜能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体验。
因此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课堂活动是有效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理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体验式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课堂每项活动并乐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