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本质探源
- 格式:doc
- 大小:9.61 KB
- 文档页数:4
翻译研究与文化交流: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挑战摘要本文深入探讨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递的桥梁。
文章首先阐述翻译在促进跨文化理解、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的积极影响,接着分析翻译在文化差异、语言特点、意识形态等方面遇到的挑战。
最后,文章提出应对策略,强调翻译者应具备跨文化意识、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并结合技术手段提升翻译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翻译研究,跨文化交流,文化传递,翻译挑战,翻译策略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作用与挑战备受关注。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传递与交流的桥梁。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 促进跨文化理解:翻译使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通过文学、影视、学术等作品了解彼此的文化、历史、价值观,从而增进相互理解,减少误解与偏见。
2. 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翻译,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播、借鉴与融合,丰富世界文化宝库。
3. 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翻译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翻译,各国能够更好地交流信息、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面临的挑战1.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深入了解源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2. 语言特点: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翻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与风格。
3. 意识形态:翻译常常受到政治、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掺杂个人偏见或意识形态倾向。
跨文化背景下英语翻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而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给英语翻译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因此,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翻译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首先,跨文化背景下英语翻译需要考虑的是语言之间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存在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中文中常常使用成语、典故和谚语来表达丰富的意义,而英语则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时,需要注意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避免产生歧义或翻译不准确的情况。
其次,跨文化背景下英语翻译需要考虑的是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因素对语言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礼貌方式通常比较直白和直接,而在亚洲社会中则更注重间接表达和尊重他人的面子。
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第三,跨文化背景下英语翻译需要考虑的是不同行业和学科之间的差异。
不同行业和学科有自己独特的术语和专业词汇,这些术语和专业词汇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英语中的“cancer”翻译为中文的“癌症”,而在中医中,“癌症”则翻译为“肿瘤”。
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时,需要了解所涉及的行业和学科的专业术语和用语,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最后,跨文化背景下英语翻译需要注重文化适应性。
在进行英语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习惯,以便翻译出符合其接受度和认知水平的译文。
例如,在对外宣传材料中,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符合当地观众的接受习惯。
总之,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翻译需要充分考虑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行业差异和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的因素,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专业性和可接受性。
只有在做好这些准备之后,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交流和促进跨国合作。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研究翻译是传递信息和交流的桥梁,而跨文化交际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密切,它们相互依存,在日常生活、商务往来和国际政治交流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讨论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并探究它们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世界发展的作用。
首先,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语言和习俗的差异,而翻译可以帮助缩小这些差异,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
例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的代表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
通过翻译的工作,他们可以准确地传达各自的意见和诉求,从而达成共识。
翻译还可以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俗转化为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接受的形式,使得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其次,跨文化交际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不仅需要掌握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价值观。
这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的隐喻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翻译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就无法准确地传递信息。
例如,英语中的“time is money”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定的意义,但在东方文化中可能并不适用。
因此,翻译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以确保传递的信息符合目标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此外,翻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结果。
翻译的质量和准确度直接影响着信息传达的效果。
一个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可以将译文与原文的风格和语气保持一致,使得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
然而,一个翻译错误或不当的翻译可能导致误会和误解,潜在地破坏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翻译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也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互联网的普及,翻译工作不再局限于书面文字的互译,口译和实时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语音翻译设备和在线翻译软件可以实时将不同语言的口头表达转化为文字,从而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实时交流。
翻译学研究中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翻译作为一项重要而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一直在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再受限于地域和语言,而翻译学研究则成为了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探讨翻译学研究中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并从不同维度进行讨论。
首先,翻译学研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翻译学研究以语言和文化的交叉融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
在翻译学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分析,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传递原文信息。
同时,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推动了翻译实践的发展,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其次,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对翻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有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再现。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词汇、语法、修辞和习惯用语等差异,这对翻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应的翻译技巧和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并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因此,翻译学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需求。
与此同时,翻译学研究还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支持。
通过翻译学研究,研究者可以分析和解决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翻译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为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翻译学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够推动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此外,翻译学研究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的创新和改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对翻译的需求也不同。
翻译本质浅析翻译是一项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和科学。
尽管翻译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对于翻译的本质和方法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对翻译的本质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一些翻译过程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翻译的本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翻译可以帮助人们跨越这些差异,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的词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词语,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原文中所包含的意义和情感。
翻译需要有深入了解原文和目标文化的能力。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的差异,直接对原文进行简单的替换是不够的。
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用词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来重新构建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这要求翻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感知力。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
翻译需要传递原文的信息,同时还要考虑目标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受众的背景知识来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翻译的目标是要使得目标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
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题和挑战。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翻译的不准确性。
这可能是因为某些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没有对应词语,或者某些表达方式在目标文化中不被接受。
翻译中的误解和误译也是常见的问题。
翻译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翻译者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
翻译者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翻译者可以积极与原文作者沟通,了解原文的背景和意图,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
翻译者还可以利用翻译工具和资源来辅助翻译工作,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翻译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性的任务。
它既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又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同时还要求翻译者具有深入了解原文和目标文化的能力。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实现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外语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翻译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外语文学翻译究竟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呢?要实现跨文化交流,译者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每一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其所属的文化土壤之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例如,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主,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可能会被误解为自私或不团结。
因此,译者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很容易在翻译中造成误解。
译者还应当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这不仅包括对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更在于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风格、语气和情感色彩。
比如,在翻译一部浪漫主义的外语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用富有诗意和情感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韵味;而对于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则需要使用准确、规范的专业术语。
文化适应性也是外语文学翻译中不容忽视的一点。
有些文化元素在源语言文化中是常见且易于理解的,但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可能是陌生甚至难以接受的。
这时,译者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以使目标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
比如,某些宗教典故或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可能会让目标读者感到困惑,译者可以采用加注、解释或者替换为目标文化中相似概念的方式来处理。
此外,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也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是作品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译者应该努力在翻译中还原这种风格,无论是幽默诙谐、庄重严肃还是简洁明快。
比如,马克·吐温的作品以幽默讽刺见长,如果在翻译中失去了这种特色,就无法让读者真正领略到原作的魅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期待和理解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读者可能更习惯于线性的叙事结构和较为含蓄的情感表达,而西方读者可能更倾向于直接和开放的表达方式。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实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实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对外交流的加强,翻译作为一项专业技能在不断受到重视。
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翻译的重要性更是显得尤为突出。
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翻译实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文化意识的准确把握翻译实质首先要体现在对跨文化意识的准确把握上。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认知和理解,以及运用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语言和习惯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人员需要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深入了解目标语文化的基本背景、历史、语汇和习俗,以便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原文的含义。
只有准确把握了跨文化意识,翻译才能够更精准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让目标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二、语言的准确转换翻译实质其次是语言的准确转换。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在交际交流中通过语言活动交换信息的工具。
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要求能够将原文信息准确地转换成目标语,并在保证原意的情况下,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这就需要翻译人员精通原文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表达方式和篇章结构,以及能够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工具,如同音译、直译、句式调整等,来调整语言层次和结构,保证译文风格的一致性,让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三、文化的准确传递翻译实质还体现在文化的准确传递上。
文化是人类集体和个体所创造的丰富的传统和现代知识的体系,是人类思想和创造力的产物。
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要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原文中文化背景和内涵,帮助目标读者在文化层面获得对原文的整体理解。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件事情或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翻译人员需要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准确理解并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这也是翻译中最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之一。
四、应用的准确化翻译实质的最后一个方面则是应用的准确化。
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人员所面对的翻译任务多种多样,如商务、法律、医学、技术等多个领域。
翻译本质浅析翻译是一种语言交流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其本质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
本文将对翻译的本质进行浅析。
翻译是一种语言交流的方式。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翻译的目的是通过将原文中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让不同语言的人能够理解和交流。
翻译者需要掌握原文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才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翻译是一种需要高度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活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桥梁,让文化之间的差异得以理解和传递。
翻译者需要具备对原文背后文化背景的了解,才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含义。
翻译者也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结果在目标文化中能够得到恰当理解。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尽管翻译的目的是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但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要求,进行适度调整和转换。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灵活性。
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的词语替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词语,而是需要翻译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翻译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翻译是一种双向的过程。
翻译者需要同时具备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能力,能够理解源语言的细微差异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
翻译者需要具备双向的语言转换能力,即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能力,也需要具备从目标语言到源语言的转换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校对和修改。
译文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常见。
跨境贸易、出国留学、文化交流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技巧和能力。
而译文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工具,协助人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并且帮助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理解和沟通。
在跨文化交流中,译文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下是译文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些重要角色:促进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理解、尊重和包容的重要方式。
然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交流的障碍。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习惯和传统进行思考和调整译文,以充分反映原文的文化内涵,让读者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各种思想和观念,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提高语言交流能力随着社会进步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各种语言交流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不同语言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语言表达的方式、词汇和句法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同。
而译文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的手段,可以帮助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间的交流。
译文翻译也可以协助提高人们的语言交流能力,使得人们更好的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进行交流。
增加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对文化底蕴的理解和体验能力。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思想形态、哲学观念和生活方式。
具备高度文化素养的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递信息。
同时,通过译文翻译的学习和实践,人们也能够逐渐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体验能力。
减少误解和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流中,因为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思维模式差异等原因,很容易引起误解和甚至冲突的发生。
而译文翻译可以通过精准的翻译、合适的文化转换来降低误解和冲突的发生几率。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等,以充分体现原文的重点和信息,避免意义的失真。
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译文翻译对于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翻译本质浅析翻译是一种将一种语言的意义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是语言交流和跨文化沟通的一种重要工具。
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替换,它涉及到更深层次的语言、文化和认知层面的转换。
翻译的本质在于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信息。
这意味着翻译不仅仅是对字词的翻译,还包括对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语言习惯等的翻译。
翻译者需要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能力,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的本质还体现在对意义的转换上。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将一个语言中的句子转化为另一个语言的句子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用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义来表达出来。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创造性的表达能力。
翻译的本质还涉及到认知层面的转换。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意义,然后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来表达出来。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和适应性。
翻译的本质还包括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语言特性的把握。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翻译者需要了解这些特点,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工作中。
翻译者还需要关注细微的语言差别,包括音调、语气、语调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将一种语言的意义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涉及到语言、文化和认知层面的转换。
翻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创造性的表达能力、跨文化理解的能力以及对细节的关注。
只有这样,翻译才能实现准确性、流畅性和适应性的要求,实现有效的语言交流和跨文化沟通。
摘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借助翻译克服了语言差异的障碍,跨越了文化差异的沟壑,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
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言塑造了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不能脱离或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微观的语言问题,而且是宏观上的文化问题。
所以,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了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本质。
关键词:语言文化翻译跨文化交流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造就了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
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如何实现沟通和交流呢?最为直接有力的回答当然是:翻译。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赖以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它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推动各民族和全人类进步以及全球文化融合与更新的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21世纪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的时代,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和便捷,文化的差异性、多元化和多样化特征愈发凸显,“翻译在各种文化之间始终充当着协调者和中介的作用,其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愈加重要”[1](p66),因而,如何阐释语言的文化属性、从跨文化的视角解读和理解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和作用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基本文化成果,是文化的实体存在,是文化的核心,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具有自律性、内在性、独特性的文化属性。
特定的文化人群或地域人群在用其特有的语言表达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传达社会经验、精神情感、信仰、价值观念、心态系统以及世界观等的时候,就给自己的语言符号打上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印记,并赋予其特有的文化附加意义及衍生意义,从而决定了语言的异质性和语言的文化属性。
第二,任何一种语言都根植于语言使用者赖以生存的文化,特定的语言与其生存的文化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和共通性。
人类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有“文化”,是因为生活在世界中的人在使用被赋予了意义的语言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同时,也用语言来构建意义世界,构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并通过语言的方式拥有文化世界,从而发现自己的存在。
可以说“人类几乎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思索着自己与语言的不解之缘,并在语言的规范下创造和传承着不朽的文化”[3](p8)。
语言中的词语包含着深厚的民族和文化因素,都被赋予了各自文化特色的附加意义和衍生意义,各种文化都为自己语言的词语意义打上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譬如,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家族伦理居于核心地位,在亲属称谓中,嫡亲或外亲、宗亲和姻亲、直系或旁系等辈分及长幼的排列非常明确。
所以,对于汉文化中丰富的亲属关系称谓词语的理解有时需要更多地依赖于上下文和各种不同的语境。
《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最能体现林黛玉身份和地位的称谓用语有两处,一是林黛玉向众人说起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之事,因父母不肯,癞头和尚便说:“若要好时,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是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生……”。
二是王熙凤初见到林黛玉时,对其大加赞赏:“……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其中所使用的“外亲”“外孙女”“嫡亲的孙女”等称谓都有意无意透露出对林黛玉在贾家的身份和地位的暗示。
贾姓人士对于林黛玉是“外亲”。
反过来说,林黛玉对于贾家也是外姓人士,是“外孙女”,而非“嫡亲”。
所以,林黛玉虽然进了贾府,但总归是外人,暗示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命运。
而这一点,对于不了解汉文化中称谓文化的外国人而言,是难于理解的。
语言是联系人与文化世界的纽带,语言在文化中不断发展,并被不断地赋予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内涵。
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约着人们的语言使用,人们从出生之日起就浸润其中。
二、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指分处于异质文化中使用不同语言的信息发出者个体和信息接收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的信息传播途径进行信息传通的过程。
对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而言,实现这个完整的信息交流过程所依赖的特定的信息传播途径主要就是“翻译”。
翻译的介入或者确切地说翻译者的介入和参与使讲不同语言的民族得以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并最终实现相互对话的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首先破译源语信息,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不改变原文蕴涵的意义或所要传达信息,然后用译入语赋予该信息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的相同意义,以保证信息发出者意向所指的接受者感受到完整的信息传递,并接受其影响而做出反应或采取行动。
语言的文化属性表明翻译已远远超越了源语与译语之间简单的语言转换或信息传递,它不仅是一个在尽量不改变原文蕴涵的意义或所要传达信息的前提下,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而且是在多种文化语境参照下的、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参杂糅合的、在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调适的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
每个从事翻译的人都会感受到源语和目的语中若隐若现的“文化”以及每个文本中所蕴含着的某种难以言表、难以捉摸的潜藏在词语里面的模糊的、含蓄的、多义的文化特质。
第一,从微观层面上看,翻译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化、阐释和再现的过程,如把英语译成汉语或反之。
翻译从外在形式上看是指用一种语言(译入语)对另一种语言符号(源语)进行阐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通过在译入语中寻找能够最大限度地准确再现源语作品的一切语法、词汇及篇章特征,将原文语篇中包含的所有真实信息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在译文中。
翻译的结果是:承载原文内容信息的语言符号发生了改变,语言表达的逻辑和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原文的信息和内容被另外一种语言重写并保留了下来。
语言的文化属性表明语言不是在真空中起作用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使用和生存离不开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语境,一个人学习一种母语就意味着在这个母语的文化世界中成长,其语言使用必然要受到他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观念的制约,所以,当翻译活动开始时,译者就“进入了一种文化关系中,而他又是作为养育他的那种文化的个体显现进入这种关系的,所以他完成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关照、比较、体验、领悟。
”[4](p69)为了翻译,译者必须理解文本存在的另一种文化的全部符号系统,也就是说,译者在带着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规范翻译原文本时,必须把自己融入超过文本本身的文化之中,通过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使原文文本富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下面以上文提到的汉语文化中的称谓词的英译为例,说明文化对于翻译过程的作用和影响。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赞美之辞中最能体现林黛玉在贾家的身份和地位。
原文: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
译者杨宪益夫妇没有将原文中的“外孙女”和“嫡亲的孙女”这两个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称谓词语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your daughter’s daughter”或者“granddaughter of maternal side”和“close paternal granddaughter”,而是从原文文本的整体意义出发,在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的基础上,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手段,将原文中的“外孙女”转译为“老祖宗的女婿的(女儿)”,将“嫡亲的孙女”转译为“姓贾的孙女”,即清楚地交代了贾母和林黛玉的关系,又很婉转地点明了林黛玉是外姓林家的人,抬高了贾家的地位。
译者巧妙地弥补了英汉文化差异造成的称谓词语概念范畴的词义欠缺,又机智地避开了汉语和英语在称谓文化上的冲突(毕竟“外孙女”和“嫡亲的孙女”在中国古代像贾家这样一个大家族中的地位是有本质区别的,而这种差别是英语文化中所没有的),以此达到传递原文信息的目的可见,翻译是对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都进行转换和改造的过程,翻译者既要在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相对应,同时又能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词语来进行相应的置换。
翻译者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展开的翻译实践活动涉及到“源语和译入语两种不同文化以及两种文化语境中的诸多因素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交往行为”[5](p70)。
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应该只是满足于字面上的忠实,“而更是注重从文化的整体视角来考察如何准确地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加以再现,尤其是忠实地再现一种文化的风姿和全貌。
”[5](p39)第三,从宏观上看,翻译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因为翻译使跨文化交流中的两种异质文化或者两种异质文化中的人实现了互识、互证和互补。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翻译对于世界各国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礼记?王制》篇中就记载了我国远古时代的传译之事:“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l,北方曰译。
”“寄、象、狄?l、译”就是指通解五方语言,为五方之民进行口头言语翻译之人。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提到的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传奇故事也可以说明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本质:故事讲的是遭绑架后被贩卖到利比亚和希腊的两个埃及女祭司分别学会了当地的语言,然后将埃及神庙的祭祀仪式翻译成当地语言并传给了当地人。
由此可见,“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种需要。
任何一个民族想发展,必须走出封闭的自我,不管你的文化有多么辉煌,多么伟大,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在不断碰撞中,甚至冲突中,渐渐相互理解,相互交融。
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又是民族文化在空间上的一种拓展,在内涵上的一种丰富。
”[7](p6)这一点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中国和西方在地域和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翻译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所起到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使用不同语言的两个文化群体通过翻译实现了跨文化交流双方的“互识”。
他们不但认识到各自语言文字的差异,也意识到各自思维方式、信仰系统、价值体系、世界观等文化因素的差异,通过理解和认同这些差异,实现最终的对话。
通过翻译,跨文化交流双方在各自的语言和文化的空间内涵上得以拓展和丰富:中国历史上的印度佛教之于中国,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之于欧洲启蒙哲学家,马克思主义之于“五四运动”,古希腊、古罗马文献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等。
翻译为译入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思想、新文学、新科技等的生命之花开辟了新的生存土壤。
国学大师季羡林(1911-2009)在谈及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时说道:“不管经历多少波折,走过多少坎坷的大陆,既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中华文化反正没有消逝,原因何在呢?我的答复是:倘若拿河流来比,中华文化这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是从未枯竭。
原因是由新水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