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 格式:pdf
- 大小:607.42 KB
- 文档页数:7
语言理解作者:程松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9期【摘要】在人类的认知能力中最显著的是将从外界输入的感觉信息逐步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高级的心理表征和语言共同参与的。
传统上对语言理解指的是将输入的言语映射到语义或者概念表征上。
【关键词】语言理解;具身认知;视角这些概念表征并不包括听觉表征和运动性表征。
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了体验认知观(embodied cognition)的严峻挑战,这些观点认为语言能力是对表征的再利用和在认知和行为过程的调用。
随着具身认知的发展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符号系统理论(Perceptual Symbols System)。
该理论认为语言理解必然会激活相应的知觉符号。
在此基础之上,Zwaan(2003)提出了阅读的身临其境框架(IEF)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实质就是读者对所描述的情境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
Barsalou,1999年提出了知觉符号系统理论认为语言理解过程中会激活对应的知觉符号,而命题符号理论认为,在知觉表征过程中,大量的知觉符号是以材料的形式来构建知觉表征的。
知觉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理解的过程就是构建情景模型的过程。
日常生活经验是知觉符号系统的基础,运用知觉符号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是情景建构的方式。
个体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经验的表征为基础,与构建的情景模型为框架二者共同叠加来影响对语言的理解。
在知觉符号系统中:第一,知觉符号是由感觉运动系统的神经表征构成的。
在知觉过程中,感觉运动区中的神经机制不仅无意识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同样从自身知觉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有意识的操纵自身经验。
第二,知觉符号是一种图式。
知觉中的信息通过选择性注意得到筛选,其中有意义的信息将会参考经验形成图式表征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这些表征就组成了系统中的基本符号。
第三,知觉符号主要在视觉通道中和听觉通道形成。
第四,长时记忆中的知觉符号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相关的符号图式会组成一个模拟器,使得认知系统在具体对象不再眼前是可以随时构建具体的对象。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在幼儿园小班语言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幼儿亲身参与和体验语言活动,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小班语言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实施。
一、体验式学习的意义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幼儿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
在语言教学中,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语言活动,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体验式学习能够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体验式学习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真实的情境和角色扮演,幼儿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并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思。
这种锻炼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流技巧,促进他们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最后,体验式学习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幼儿能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二、体验式学习的实施方式在幼儿园小班语言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实施体验式学习:1. 游戏体验法: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语言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唱歌、做手势游戏等形式进行互动,帮助幼儿记忆和巩固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2.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角色,让幼儿在扮演中运用所学语言,模拟真实的情境。
例如,可以扮演医生和患者、商店售货员和顾客等,让幼儿在交流中体验语言的应用。
3. 实地体验法:带领幼儿到外面的环境中进行实地体验,通过观察和亲身参与来学习语言。
比如,可以带幼儿去动物园,让他们观察动物并描述所见所闻,或者带他们参观超市,让他们进行购物对话等,通过实地体验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4. 组织活动法:通过组织各种语言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语言的应用。
大班幼儿的语言感知与认知如何通过感官体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在大班幼儿园,通过感官体验可以激发幼儿的语言感知与认知,进而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角度探讨大班幼儿的语言感知与认知,并介绍相应的感官体验活动。
一、听觉感知与认知听觉是幼儿感知外界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幼儿能够通过听觉感知声音的高低、速度、节奏等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以下感官体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与认知:1. 听音辨字游戏:播放一段语音,并要求幼儿根据所听到的音辨认出相应的文字。
例如,播放“猫”、“狗”等不同动物的叫声,幼儿需要辨认出对应的字词。
2. 听音辨词游戏:播放一组相似的词语的读音,并要求幼儿辨别出其中的差异。
例如,播放“马”、“骂”等读音相近的词语,幼儿需要区分它们的差异。
3. 听力训练:播放一段简短的故事、歌曲或儿童乐曲,然后提问相关问题,检测幼儿对听到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视觉感知与认知视觉是幼儿感知外界语言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视觉感知,幼儿可以观察到文字、图片、表情等,从而加深对语言的认知。
以下是几种可用于大班幼儿的感官体验活动:1. 图片讲故事:选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图片,通过解说和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理解并描述图片中所展示的场景、人物等。
2. 字卡配对:准备一组字卡,其中包括一些形状相似但含义不同的字词。
幼儿需要根据字的含义或拼音将相应的字卡配对。
3. 表情配对:准备一组卡片,上面印有不同的表情符号。
幼儿需要根据表情符号来表达相应的情感,从而培养表情与语言的联系。
三、触觉感知与认知触觉是幼儿通过感知物体的质地、温度等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以下感官体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触觉感知与认知:1. 触觉盲盒:准备一些有特殊质地的物品,如毛毛虫、皮球、沙子等,将它们放入盲盒中供幼儿触摸。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我参加了言语理解课程的学习。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言语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言语理解课程涵盖了言语表达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
课程内容丰富,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际案例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1. 语音:语音是言语表达的基础,课程中详细讲解了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变等知识,使我能够更好地掌握普通话的发音技巧。
2. 词汇:词汇是言语表达的基本要素,课程中介绍了大量常用词汇的用法和搭配,使我能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语法:语法是言语表达的规范,课程中讲解了汉语的词法、句法、篇章结构等知识,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法规则。
4. 修辞:修辞是言语表达的艺术,课程中介绍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我能够更好地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5. 逻辑:逻辑是言语表达的理性,课程中讲解了常见的逻辑错误和论证方法,使我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运用逻辑思维,提高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二、教学方法灵活,互动性强言语理解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使课堂氛围活跃,互动性强。
1. 讲授: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言语表达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言语表达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言语表达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场景,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收获与感悟通过参加言语理解课程的学习,我收获颇丰。
1. 提高了言语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我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语言更加规范、生动。
第9卷第1期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年3月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Agriculture & Forestry Education)浸入式经历者框架———一种语言理解体验观高志华1,仝宇光2(1.华北煤炭医学院心理学系河北唐山063000 ; 2.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事件和事件系列对应,力图从体验的角度揭示语言理解的过程,为语言理解摘要:在体验认知思潮的影响下,ZWAAN (2004)提出了的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认为理解者是所描述的情境的一位沉浸其中的经历者,理解就是对这一情境的身临其境的经历。
浸入式经历者框架将语言加工划分为激活、解读和整合3个成份,与现实情境的事物、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体验认知;心理表征;激活;解读;整合;浸入式经历者框架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Frame————An Embodied View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bstract : Under the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etical frame , Zwaan (2004) proposed 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Frame , which assumed that the comprehender was an immersed experiencer of the described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on was the vicarious experience of the described situation. The IEF distinguishes three component processe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 activation , construal , and intergration , which correspond with objects , events , event sequences in the physical world. IEF tried to conceptualize the comprehension process from the viewpoint of embodied theory. It has provided a new way for language comprehension research.Key words : embodied cognition ; mental representation ; activation ; construal ; integration一、浸入式经历者框架产生的理论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原有的以形式主义哲学为基语言理解的础,以命题表征为核心的非模态化理论(amodal theories)受到挑战,而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1]为基础的体验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则得到蓬勃发展。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从范畴的形成直至推理的延伸,所依靠的是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经过跨域的隐喻等转换、映射机制来认识身体以外的世界。
标签:认知;体验;意象图式;隐喻任何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哲学背景。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是伴随20世纪60-70年代认知科学的产生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是体验哲学和第二代认知心理学的双重背景下的产物,至今已经成为西方语言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领军学科。
1999年美国语言哲学家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体验哲学》一书。
首先从哲学认识论上批判了20世纪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建立了体验哲学或称为新经验论,并把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20世纪的经验论是在西方哲学由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向过程中形成的,以英美分析哲学为代表。
传统的经验论在语言哲学中表现为逻辑实证主义。
他们把语言分析作为接近思维和认知的重要途径。
认为分析一个思想的结构就要通过分析语言的相应的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语言的内部构造与范畴、概念及意义具有同一性。
即通过逻辑分析把科学的各种命题还原为直接的经验或可观察的命题,从而确定其意义。
认为心智、思维中的概念和范畴仅仅是对外部客观范畴的镜像式的反映,而这种反应的基本形式就是语言。
因此英美分析哲学关注语句的真值问题,认为一个语句不能被证真或证伪,这个句子就没有意义。
句子的真值条件就是句子成真或成假的客观条件。
因此,主张廓清词语的意义。
以便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精确的了解这个世界,寻求语言的意义与客观范畴的同构性与真值对应性。
其研究方法是形式主义的。
他们认为:真实世界是由实体构成的,实体具有自身的特征,实体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系。
因而。
世界上客观的存在一个模型,应将其设计和总结出来,人们据此就能够理解现实世界,掌握概念框架,获得语义系统。
这个客观存在的模型可以通过数学集论来描写,集论模型的抽象的数学表达式及模型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真实世界的结构特征和关系特征。
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语言的体验性,以及这种体验性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体验观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哲学观,强调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与人类的身体经验、认知能力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本文将首先概述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进而分析语言体验观的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对我们理解语言、思维和认知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与人类经验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二、体验哲学视角下的语言体验观体验哲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主张知识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互动。
这种哲学观念对语言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语言体验观的形成。
从体验哲学的视角来看,语言不仅仅是符号和规则的集合,更是我们与世界互动、体验世界的工具和媒介。
体验哲学强调身体在认知和语言中的基础性作用。
我们的身体是我们与世界接触的第一界面,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运动,我们获得了对世界的初步认识。
这种基于身体的认知方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语言表达。
例如,许多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与我们的身体体验紧密相关,如“热胀冷缩”“手舞足蹈”等。
这些表达方式不仅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也体现了身体在认知和语言中的核心地位。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概念系统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而语言则是这些思维方式和概念系统的外在表现。
因此,语言的结构和用法往往反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
例如,一些语言中的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可能反映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方式。
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语言不仅仅是个人的工具,更是社会的产物。
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例如,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谦逊等社会行为有不同的期待和规范,这些期待和规范会影响到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从体验哲学的视角来看,语言体验观不仅关注个人的身体体验和思维方式,也关注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275~281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语言理解的体验观*鲁忠义1 高志华2 段晓丽1 刘学华 1(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91)(2华北煤炭医学院心理学系,唐山063000)摘要随着体验哲学和体验认知的蓬勃发展,在语言理解中出现了强调经验作用的新观点,这就是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其基本观点是语言根植于知觉和运动,语言理解就是对语言所描述的情境建构心理模拟。
这种模拟是以理解者的身体的、情绪的和社会的经验为基础的,因此语言理解实质上是对语言所指代的情境的心理上的经验重演。
在语言理解的体验观中,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和语言的神经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体验哲学,体验认知,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的神经理论。
分类号B8421 引言语言理解的体验观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或称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1,2]。
体验哲学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解决身心二元对立问题而出现的。
体验哲学的提出者Lakoff认为“体验”可以包括个体或社团的各种实际的或潜在的经历,是具有遗传结构的个体与物理和社会的互动。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理是基于身体经验而形成的,是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体验哲学的基本内容是:(1)心智本来就是基于身体的;(2)思维大都是无意识的;(3)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隐喻性的。
并以此为依据,将认知科学划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1,2]。
第一代认知科学,即传统的认知科学把心理视作是抽象信息的加工器,认为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随意的。
知觉运动系统与诸如范畴、概念、推理等高级认知加工没有关系;思维和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机制。
以往大多数思维理论多用来处理命题形式的知识,知识被定义为抽象的语义性知识,用结点(nodes)、命题(propositions)、规则(rules)和图式(schemas)等术语来表达。
相反,第二代认知科学,即体验认知的理论前提是,认知是一种生物收稿日期:2006-03-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BYY008)。
通讯作者:鲁忠义,E-mail:zhongyilu@高志华,E-mail:victoria_gzh@ 学现象,它与身体的其它系统共同进化,源于人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方式。
有机体的生物特性,包括大脑和身体的其它部位,以及有机体所在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对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思维和语言根植于感觉运动系统,而这种机制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也存在于非人类的哺乳动物中。
在认知心理学中,Barsalou把命题符号理论称之为非模态理论(amodal theories),并与之相对立提出了知觉符号系统(Perceptual Symbols System)[3]。
知觉符号系统理论认为认知、思维和语言根植于感觉运动系统,知觉符号是对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神经元兴奋的记录,它与其指代物存在着类比的关系。
知觉符号是图式化的和多感觉通道的,彼此间能够进行整合形成模拟器(simulator),即概念,而这个模拟器会对一个知觉成份进行无限的模拟(simulation)使概念具体化。
这样传统认知心理学中的以概念为基础的认知计算就成为以知觉符号为基础的认知行为。
当事物不在感知范围内,人们却能进行想象或模拟,这种能力构成了智力的基础。
知觉符号的理论基础既为概念的稳定性、思维的多产性提供了解释,同时为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成为心理学中体验认知的代表理论。
在体验认知理论的推动下,语言理解的研究形成了一种注重语言理解的感觉运动基础、强调经验作用的理论观点,它们将心理语言学的技术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视角相结合,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证-276-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成果。
下面介绍几种语言理解的体验观,希望能为国内同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 语言理解的体验观语言理解的体验观认同情境模型理论关于理解一篇文章应该被认为是建构所谓的情境模型或心理模型的观点,但强调它是对事件所描述状态的心理表征。
其中“体验性(embodiedment)”起着核心作用。
体验性理论认为,语言理解中意义主要涉及知觉的、运动的、社会的和情感的知识,这些知识规定了语言的内容。
意义取决于个体在实际环境中其身体有这些经验,面对语言输入,个体重新演练这些经验,并运用它们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情境模型是表征模式的,它与其它非语言认知加工(如,知觉、动作、表象)中使用的模式相同。
读者要理解文章,就要建立文章所描述的事件状态的心理模拟。
因为该理论假设认知植根于知觉和动作,故认为这些心理模拟在本质上是经验的。
2.1 Glenberg的索引假设Glenberg提出意义(句子的、事物的或情境的)是由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个体可以通达的一系列动作(set of actions)构成的[4]。
结合Barsalou的知觉符号系统理论,Glenberg进一步提出了句子理解的索引假设(The Indexical Hypothesis,以下简称IH)[5,6],认为语言理解像理解环境一样,是连续的概念化的变化,而概念化指的是可能的动作方式,心理模型是用功能承受性(affordances)来建构的,强调经验成份对理解的重要作用。
Glenberg将语言理解分为索引(indexing)、提取功能承受性和整合(meshing)3个加工过程,同时强调这3个过程是动态交互的,而不是系列进行的。
2.1.1 索引Glenberg认为在句子理解中,人们会把句中的词汇和短语索引到环境中的指代物或类比的心理表征(如,知觉符号)上。
这样,通过索引就会建立起语言的内容,即谈论的人或事。
索引的建立是以词和短语与客观间存在着类比关系的这一假设为基础的,并进一步假设:(1)一个词或短语可以被索引成一个知觉符号,也可以索引成一个客观事物;(2)语言的许多成份都是可以被索引的[4]。
索引假设虽然像大多数命题理论一样也承认理解需要意义的连贯结合,但二者在意义的模式和怎样结合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索引假设认为意义的模式是模态化的,其根基在于感知和运动。
词或短语激活的是知觉符号,是知觉词和短语所指代事物的脑皮层状态。
而在意义怎样结合的问题上,索引假设则提出结合依赖于所索引的事物的功能承受性,而不是抽象的逻辑规则。
2.1.2 提取功能承受性当词或短语被索引到所指代的事物或类比表征后,要从指代物中提取其功能承受性。
术语“功能承受性”最早是由生态心理学家Gibson提出来的,原指身体与客观事物间的潜在的交互作用或用途[7],如椅子能被用来坐等。
功能承受性可以被直接知觉。
功能承受性在索引假设中具有核心作用,是对Gibson观点的批判的继承。
Glenberg将它用于语言的理解中,认为功能承受性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身体类型的感知者和一个事物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觉加工。
个体从特定事物中提取功能承受性,既反映了个体与事物间可能的交互作用方式,又反映了个体在某一时刻的目标。
但他否定了Gibson的功能承受性可直接被感知的观点,而认为功能承受性可进行心理表征。
如对一成人来说,一把椅子能承受他坐下来,站上去换灯泡,甚至扔出去当武器。
而对一个孩子,一把椅子能承载其坐和站(去拿饼干),但不能扔。
Glenberg认为人们是用功能承受性来理解句子的。
他举例进行分析,如:(1) After wading barefoot in the lake, Erik used his shirt to dry his feet.(2) After wading barefoot in the lake, Erik used his glasses to dry his feet.显然,句子(1)有意义,而句子(2)没有意义。
两个句子有相同的语法结构和语义限制,且都形成了连贯整合、形式完整的命题;同时“shirt”和“glasses”两个概念频率相当,且都与“dry”低相关,抽象的背景知识基本相当。
而且实验证明,被试读句(1)的速度与控制句“After wading barefoot in the lake, Erik used his towel to dry his feet”无差异,这也排除了进行连续推理的可能性。
那么句(1)和句(2)在理解上的差异是什么导致的呢?Glenberg认为是功能承受性。
对“shirt”和“glasses”两个概念,在知觉符号中贮存的不仅有它们是什么样子,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可能拿来做什么,贮存着人们与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方第15卷第2期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277-式,并且这已经内化,并不需要推理就可以完成。
可见,知觉符号的类比表征的意义更加丰富。
类比的表征仍需要提取功能承受性以理解这一事物是怎么能在新的情境中被使用的,如用某人的衬衫擦干某人的脚。
如果一个事物的功能承受性不知道,就无法实现理解;如果它的功能承受性不具备动作的要求,如“glasses”于“dry”,同样不能理解或无意义。
功能承受性会对具体的动作(如动作方式)起到限定作用,使其更加细致、具体和充实。
2.1.3 整合当提取了事物的功能承受性后,接着就要对其进行整合。
这一过程在内在限制和句法提供的限制的引导下进行。
关于整合,Glenberg用结网(meshing)这个词来表达,是指把词和短语的功能承受性结合成连贯的动作模式的过程,具体说是一个概念的基本动作模式能够与另一个概念的基本动作模式相整合[4]。
这些模式相互修正、相互限定,因为这种联合的动作在我们的身体中是可能的。
这种动作模式的互相修正构成了从词语中建构意义的基础,这些词的意义被它们所在的语境联合修正。
所谓内在的限制是指生物学和物理学上对整合的限制。
这是由事物的功能承受性决定的。
个体与事物之间存在的动作模式的可能性的限制、个体的目标和个体学习的历史的限制。
结网的过程是在身体的和生物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逻辑或数学中找到的形式化的限制上进行的。
Glenberg 重视句法结构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认为它会限制功能承受性的整合。
句法的形式意义关系被加工之后,假设句子的形式为所描述的一般情景或事件提供线索(如N-V-Obj1-Obj2,表示一个传递的情景)。
这一“情景”突出了某些功能承受性,更为重要的是句法(在这种情况下,确认了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等)为结网过程提供了指导,所有的事物和人都被放置到对应的正确关系中。
2.2 Zwaan的浸入式经历者框架Zwaan提出了浸入式经历者框架(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Frame,以下简称IEF)[8,9],基本观点与Glenberg一致,认为语言理解在本质上是经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