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学案4(川教版八年级下)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二历史《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摘要: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展以来,科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进程,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要接受的知识量快速增长,而在校时间十分有限。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能力,又能扩大学习的容量。
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教学随着现在教育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21世纪教学的主流。
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把现在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把现在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
而是深深地融入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下面展示的就是应用的一个案例及其反思。
一、案例展示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通过调查,了解到初二的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加上大多数学生家里可以上网。
于是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生民主选举出一个组长,由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对本组人员进行再分工。
一般分为资料员、课件制作员和解说员。
这四个小组的任务是分别查阅深圳、上海浦东、大连和成都这四个城市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有解说员进行展示并解说。
这一阶段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成新的小组,小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成为学习伙伴,各成员直接成为交流对象,小组成员既是学习的竞争对象,又是学习资源和合作成果的共享得益者。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明确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导演而不是主演。
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单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这种“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是难以得到实施的。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等一系列基础知识。
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经济特区的特点、成就及其影响。
理解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地区的地理分布特点,20世纪90年代新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概括等一系列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导入新课:从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经济特区的设置1.邓小平首次提出办经济特区的主张提问:是谁在什么时候最早提出创办经济特区的?(1979年4月邓小平)2.五个经济特区的相继建立问:有哪五个经济特区?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创办经济特区?学生看书后回答:1980年有广东省的深圳市(第一个)、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1988年有海南岛(最大的)。
(让学生欣赏图片)毗邻港澳,重要侨乡。
3.国家对经济特区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强调经济特区不等同于特别行政区,并强调它的“特”之所在。
4.创办经济特区的作用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看图片体会)②.经济特区的成功,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③.特区试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二.对外开放的扩大1.对外开放地带的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由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
(引导学生看图)2.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置20世纪90年代,着力开发上海浦东。
(让学生欣赏图片和录像),明白开发浦东的目的以及浦东开发取得的惊人成绩。
注:强调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浦东是扩大开放的窗口。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内地的开放:1992年,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和口岸。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3.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案川教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教法学法: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学生学法: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改革开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演变,汉唐宋元明(前期)的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朝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挨打。
建国后由于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左”的错误影响,我国长期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建国3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不开放不行”.经济特区的设立1 杀出一条血路来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
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
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作用: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3 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A. 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
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导学案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在地图上找出我国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
学习目标:【识记与理解】1、识记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设立的时间;记住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开放的窗口城市,20世纪90年代开放的窗口城市。
知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
2、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成就、影响。
【能力与方法】1、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对外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对外开放的成果,提高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对比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长江沿岸开放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13个边境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归纳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创举、壮举,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2、了解对外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树立坚持改革开放,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在地图上找出我国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
学习难点:1、经济特区之“特”。
2、归纳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
一、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5-----61,完成以下问题:(33分,每空1分)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____政策,广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___年,_____第一次提出设置_____的主张。
2、1980年,国家决定在广东省的____、_____、_____和福建的_____设置经济特区。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目标呈现】1.记住特区名称、所属省份;知道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放的窗口城市。
2.掌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过程。
3.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预习热身】1.1979年,第一次提出办经济特区的主张。
1980年,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有、、、。
2.20世纪80年代,我国陆续开放个沿海开放城市和个经济开放区。
3.20世纪90年代,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是,它开放的作用是带动和整个地区经济的飞跃。
【探究活动】活动一:想想:国家为什么要对经济特区采取特殊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活动二:读读: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设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活动三:看看;P57《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图》中:(1)5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
(2)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活动四:说说;1.党和国家为什么决定开发浦东?2.我国全方面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盘点提升】改革开放30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并不长,但他却如此深刻的改变了中国人的历史命运。
我们坚信,只要将这条强国之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中国明天更美好!让我们迎着希望,一同唱响《春天的故事》的旋律,根据歌词回顾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1.经济特区政策的提出2.五个经济特区3.经济特区的贡献4.深圳的成就二、对外开放的扩大1.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2.浦东开发开放3.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达标检测】1.人们一说起对外开放,首先想到的是沿海地区,1980年我过首先建立特区的两个省是()C.福建广东 D.广东海南2.右图是高达420.5米的经贸大厦,号称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奇迹”这一奇迹的诞生地是()A.深圳B.汕头C.海南D.浦东3.上海和重庆作为长江沿岸一“头”一“尾”两个城市,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
重庆实行对外开放的时间是()A.1978年B.1980年C.1984年D.1992年4.据1988年,即对外开放十年的统计,我国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16377项,协议金额达785.1亿美元,外资企业已达15948家,外商实际投资121.08亿美元,这组数据直接反应了对外开放为我国带来了()A.西方先进技术 B.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C.国外雄厚的资金D.国外丰富的人力资源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邓小平视察深圳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课例名称: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识图、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海宝游中国”的游戏设计,完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家乡对外开放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积极贡献力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积极的作用。
在重点的设计上取消了“上海浦东”,一是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课堂就没有重点了,课堂设计中去“上海”增加“南昌”,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从身边的“历史”中“有话可说”。
【学情分析】一堂完美的历史课,不是老师的个人表演,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所以,上课之前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也就是我们的学生,非常重要。
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一、教材地位本课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爱发表见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邻水学生处于西南城市,虽然远离对外开放的前沿,但发达的资讯使他们对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的变化,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社会热点有所听闻和了解。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了解经济特区的建立、扩大开放的进程、对外开放的影响等史实。
(2)通过文字材料和地图漫画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沟通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将课堂有机贯穿起来,营造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开创热情。
(2)通过设问、探究、材料解析等活动,强化学生对经济特区建立及扩大的认识,掌握历史问题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建立经济特区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2)通过对外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五、教法学法教法 1、“三分课堂”教学模式:先自学基础,再重难点点拨,后练习巩固。
导学案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识记与理解]
(2)记住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设立时间;记住中国最大的特区,20世纪80年代的窗口城市,90年代扩大开放窗口城市。
知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
(3)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特区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80年代开放地区的地理分布特点;90年代新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开放的格局。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观察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识图能
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对比特区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对外开放的成果,提高学生运用比较方法
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熟悉历史学习中的个案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重点]1、经济特区的建立2、开放上海埔东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具]教材、插图
[教法]启发式、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导入新课]
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汉唐宋元明(前期)的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朝中后期以来的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挨打。
建国后,由于国际形势严峻,以及“左”的错误影响,我国长期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建国3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不开放不行”。
[讲授新课]
(板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阅读,找出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时间,朗读邓小平的话语,体会当时国民经
济的严峻形势、对外开放的紧迫性,感悟邓小平寄语特区的殷切希望。
2、经济特区的建立
读书,找出1980年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
讲述: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强调“特区实行市场经济”
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①对比深圳特区的今昔:边陲小镇与现代化都市
②理性对比:1980年、2004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表
通过对深圳的分析认识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
特区的成功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展,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并题词,补充1984年邓小平题词的故事,这一题词不仅肯定了特区的建设成就和方向,也为我国对外开放指明前进方向。
练习题:在地图上找出4个经济特区位置,分别在哪些省?
深圳
()省
1980
经济特区汕头东南沿海
厦门()省
1988 海南岛()省
经济特区的建立,推动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潮。
(板书)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1、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扩展(在地图上找出)
5个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地带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7个经济开放区
2、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84年上海已经开辟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浦东新区是其进一步开放。
讨论:党和国家为什么决定开放浦东?
讨论:开放上海浦东有什么意义?
3、扩大内地对外开放
1992年中共中央决定开放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开放、、、、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等13个边境城市和口岸。
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做《填图册》P11
说说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自学P59最后一段,归纳对外开放的成就:
1、极大地促进我国的发展;
2、给我国带来更多的、和。
[巩固小结]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又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2004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所以作为学生应该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布置作业] 做《探究》第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