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三年级下音乐教案赶花会_苏教版学习专用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苏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赶花会》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赶花会;2.能够正确地体验赶花会所表现的吉祥寓意;3.掌握歌曲《赶花会》的基本演唱技巧;4.培养学生合作、欣赏、表现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1.歌曲《赶花会》的演唱;2.组合动作的配合;3.欣赏、表现的艺术修养。
4.掌握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赶花会。
三、教学难点1.歌曲《赶花会》的情感表达;2.手、眼、脚配合的统一。
四、教学准备1.打印歌词、乐谱;2.准备音响设备和麦克风;3.准备合适的教学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课程主题,简单介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赶花会”。
2. 欣赏学唱教师演唱歌曲《赶花会》并让学生跟唱。
3. 艺术表现1.学生分小组进行唱歌训练;2.根据歌词内容和音乐节奏,分角色扮演赶花会的情景;3.统一节奏、配合动作、相互呼应。
4. 创意拓展1.学生阅读有关“赶花会”以及其他民间传统文化资料;2.调研本地乡村民俗文化,进行小组报告;3.创意改编歌曲《赶花会》,编排舞蹈动作。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表现评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对学生个人和集体进行表扬和鼓励。
七、教学反思从整体上考虑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对之后的教学进行改善。
八、教学延伸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和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民间文化传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同时,在音乐课程中交替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性和民族自豪感。
苏少版音乐三下第五单元小小音乐剧(赶花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赶花会》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小音乐剧,选自苏少版音乐三下第五单元。
本节课通过音乐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感受音乐剧的魅力。
教材内容包括歌曲、舞蹈和戏剧表演,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音乐剧表演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民族舞蹈动作的掌握、戏剧表演的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剧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训练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民族音乐特色的把握。
2.音乐剧表演技巧的掌握,如舞蹈动作、戏剧表演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音乐剧表演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音乐剧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2.音响设备:播放音乐、音响效果等。
3.舞蹈道具:如花环、扇子等。
4.戏剧化妆用品:如脸谱、头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音乐剧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剧,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音乐剧《赶花会》的特色。
2.呈现(10分钟)播放《赶花会》音乐剧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观看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剧的舞蹈、戏剧表演等方面。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音乐剧中的舞蹈动作,如扇子舞、花环舞等。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掌握舞蹈动作要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舞蹈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之处。
练习过程中,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提高舞蹈表现力。
赶花会单元目标:1、在欣赏,唱歌,音乐剧表演中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及风俗人情。
培养学生喜爱我国民歌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甜美的歌声演唱《对鲜花》、《编花篮》等歌曲,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用八孔竖笛吹奏mi ,do两音,能有感情地吹奏江苏民歌《茉莉花》伴奏曲。
4、积极投入到音乐游戏、音乐剧等创造性音乐活动中,发展合作能力、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
单元重点: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有关“花”的民歌,感受不同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单元难点:1、了解感受唱出不同地区的民歌韵味。
2、正确流利地吹奏《茉莉花》伴奏曲。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唱:对鲜花听:对花动:露一手教学目标:1、欣赏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初步了解中国的戏曲。
2、通过欣赏和歌曲学习,了解对唱这一演唱形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3、合作讨论创编歌词和舞蹈动作,学会从对自然的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发展想象力和表现力,明白民歌来自于生活。
教学重点:感受表现出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查阅各种花草的资料,挂图,课件或相关录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1、播放黄梅戏选段《对花》,学生轻松自由进教室2、说说今天听到的歌曲有什么让你好奇的吗?学生提问,老师答简介黄梅戏这一戏曲形式,流传于安徽,《打猪草》、《女驸马》、《天仙配》是它的代表曲目,严凤英、王少舫、马兰、吴琼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揭题:《对花》3、再次欣赏:(最好选用课件或录象,同时了解戏曲的服装和表演)说说歌曲采用了怎样的形式来演唱的?(一问一答),对答的内容是什么?4、轻声随音乐哼唱。
(设计意图:用戏曲导入,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快投入到音乐课堂中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为学生学唱新歌了解对唱这一演唱形式作铺垫。
)二、猜谜:1、老师也听小朋友来猜个谜语好吗?叶子象葱又象蒜,根儿象蒜不分瓣。
音乐赶花会教案教案标题:音乐赶花会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音乐赶花会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 音乐赶花会的介绍和背景知识。
2. 音乐赶花会中常见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3. 学生合作编排和表演音乐赶花会节目。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音乐赶花会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探究:3. 向学生展示音乐赶花会中常见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如花鼓、舞狮、舞龙等。
4.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音乐和舞蹈形式进行学习和表演。
5. 学生在小组中共同研究选定的音乐和舞蹈形式,了解其特点和表演要求。
实践:6.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编排音乐赶花会节目,包括音乐选择、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等。
7. 学生在编排过程中可以借助音乐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完善节目内容和表演技巧。
8. 学生进行节目排练,确保表演流畅和协调。
展示:9. 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的音乐赶花会上进行表演,展示他们的成果。
10. 学生可以邀请家长和其他同学观看,增加表演的意义和影响力。
评价:11. 音乐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1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表演,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拓展:13. 鼓励学生参与其他音乐赶花会或文化活动,拓宽音乐学习的视野和经验。
14. 继续学习和欣赏其他音乐和舞蹈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资源:1. 音乐赶花会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素材。
2. 音乐赶花会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3. 音乐教室和舞蹈室等教学场所。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音乐赶花会的了解和表演水平。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学生在表演中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或合唱团,继续培养音乐兴趣和才能。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赶花会或其他音乐演出,拓宽音乐视野和体验。
《赶花会》教学设计课型:以欣赏教学为主的综合课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教学内容: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赶花会》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赶花会》是由琵琶曲改编的民乐合奏曲。
引子由竹笛吹出一段节奏自由、音调清脆、色彩明亮的旋律,描绘了春天的清晨美丽幽静的景色,以及人们早起赶花会的心情。
第一段音乐轻巧、活泼,叙述了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花会,一时鸟语花香、百花争艳、人群熙攘、欢声笑语。
第二段共有四个乐句,结构工整,旋律抒情优美,仿佛是动人的歌唱,展现了人们欣赏花卉时心旷神怡、悠闲自在的情景。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再次展现了花会上人们欢乐起舞的热烈场面以及满载而归的欢乐心情。
最后乐曲声渐渐地淡化隐去,把人们带入了充满幸福的美好遐想之中。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可塑性强。
在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赶花会》欢快、活泼的旋律,感受不同段落的情绪。
2、通过循序渐进的教与学,学生能够自主合作的学习,分析乐段,并尝试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能较熟练地演唱并记忆《赶花会》第二主题,并能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乐曲的特点,并尝试对花的演唱形式,引导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情绪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景。
教学难点:能较熟练地演唱并记忆《赶花会》第二主题,并能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教学方法:聆听法、演唱法、律动法、视听结合法、图文结合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具:钢琴、多媒体、小鼓、鲜花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皮影视频,在介绍民俗活动时,提醒学生跟着读一读。
出场:教师穿一身鲜艳的衣服,背着背篓,背篓里装满了鲜花。
一、创设情境1、谈话导入并揭题师:瞧瞧我今天的这身装扮,你们来猜猜看,今天老师要带同学干嘛去呢?师:同学们说得比较接近了,确实跟花有关。
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动:小小音乐剧(赶花会)我的编创(对鲜花)歌表演(编花篮)》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小小音乐剧(赶花会)我的编创(对鲜花)歌表演(编花篮)》这一课,选自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
本课以音乐剧为主题,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音乐剧的基本元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赶花会这一音乐剧的完整表演,也有对鲜花的编创和编花篮的歌表演,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之前的音乐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
但是,对于音乐剧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剧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音乐剧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音乐剧的基本元素,包括剧情、角色、演唱、舞蹈等。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剧的基本元素的讲解和理解。
2.学生在音乐剧中的角色分配和表演。
3.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音乐剧的基本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
2.实践法: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剧的排练和表演,提高音乐素养。
3.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剧的排练和表演,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音乐剧的基本元素、赶花会剧情、对鲜花的编创、编花篮的歌表演等内容。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教学音频。
3.道具和服装:用于学生排练和表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剧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剧的基本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赶花会这一音乐剧的剧情,让学生了解剧情内容,为接下来的排练和表演做准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剧的排练,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角色分配,指导学生的演唱和舞蹈动作。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苏少版音乐三下第五单元赶花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赶花会》是苏少版音乐三下第五单元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展现了民间赶花会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以描述赶花会的情景为主,第二乐段以欢庆为主题,表现出人们在花会上的喜悦心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如音准、节奏、唱名等。
但部分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之间的音乐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教学时应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赶花会》,让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赶花会》,了解歌曲背景及民间音乐的特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赶花会》,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2.教学难点:歌曲中欢快的节奏和富有特色的音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图片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和文字形式介绍赶花会的习俗,引导学生了解民间音乐文化。
2.聆听:播放《赶花会》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3.学唱: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问题。
4.分段学习:将歌曲分为两个乐段,分别学习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
5.演练:分组进行演唱练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6.欣赏与讨论:欣赏其他民间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探讨民间音乐的特点。
7.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
第五单元赶花会作品分析:赶花会由刘明源创作,刘明源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最优秀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之一,在中国和国际乐坛中,享有“中国弓弦乐之圣手”的称誉。
曲以云南、贵州、四川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曲调明朗,节奏轻快,表现了多民族的西南地区姑娘们赶花会的欢快埸面。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由引子+A+B+A,引子由竹笛吹奏,节奏自由,音调清脆,色彩明亮,描绘了春天的清晨美丽幽静的景色,以及人们早起赶花会的心情。
第一段音乐轻巧、活泼,叙述了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花会时,花香鸟语、百花争艳、人群熙攘、欢声笑语的场景。
第二段共有四个乐句,结构工整,旋律抒情优美,仿佛是动人的歌唱,展现了人们欣赏花会时心旷神怡、悠闲自在的情景。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再次展现了花会上人们欢乐起舞的热烈场面以及满载而归的欢乐心情。
最后结束句短小精悍、轻松活泼,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教学目标:1.能有兴趣地聆听乐曲,初步感知吹管乐器笛子、弹拨乐器古筝、拉弦乐器二胡的音色特点,产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进而增加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了解民间花会的风俗,能根据节奏、旋律和情绪的变化分辨乐曲段落,并想象音乐各乐段表现的场景。
3.乐意以演唱、律动、表演等方式参与音乐活动和表演,享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辨乐曲段落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师:窗外春意正浓,日日草长莺飞,处处花团锦簇,老师真想外出去走走马,观观花,这不正好,前两天接到一封邀请函,我们一起来看看。
2.学生一起读一读。
3.老师:正月里老师刚看过燕山公园的灯会,这花卉是什么我倒不清楚,有谁知道吗?4.学生尝试解释,老师补充;(看看邀请函背面的介绍吧)(投影了解花会的知识。
)二、新授部分:1.老师收到邀请特别激动,可《赶花会》这首曲子老师也没表演过,心里又有些忐忑,所以想邀请我们的同学跟老师一起排练,也帮老师出出主意,你们愿意吗?2.真高兴同学们能这么积极地支持我。
听:赶花会对花-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赶花会的体验和理解,了解中国传统的习俗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爱国情感。
2.能够听辨并模仿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3.继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赶花会的展示。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介绍赶花会1.课前教师可先向学生简单介绍赶花会的由来和传统意义,并播放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相关内容。
2.听老师讲述赶花会的流程和规则,并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练习。
【第二课】赶花会音乐1.听苏少老师的《对花》音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旋律和节奏。
2.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模仿音乐中的节奏并进行合唱习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演能力。
3.友好比赛:分为两个小组,分别模仿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进行表演。
比赛时每个小组提出一个代表,根据评分综合确定胜者。
【第三课】筹备赶花会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分工合作筹备赶花会。
包括策划、调研、选址、做道具、设计服装等,并请老师集中布置任务。
2.每个小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任务,合理分配工作量。
3.确定赶花会的展示时间和地点,准备好展示所需的道具和服装。
【第四课】赶花会展示1.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赶花会的展示。
2.展示结束后,老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赶花会的流程和规则,并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在筹备和表演中的收获和体会。
三、课后延伸1.学生可自行收集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各地不同的赶花会习俗,形成合理的认识和思考。
2.建议组织学生去参观、体验真实的赶花会活动,感受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魅力。
3.在音乐方面,可邀请专业音乐教师做深度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结束语赶花会是我国独有的民俗活动,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日渐厚重的物质文化压力下,我们不应将这些瑰宝随随便便地放弃,而是应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体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赶花会单元目标:1、在欣赏,唱歌,音乐剧表演中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及风俗人情。
培养学生喜爱我国民歌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甜美的歌声演唱《对鲜花》、《编花篮》等歌曲,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用八孔竖笛吹奏mi ,do两音,能有感情地吹奏江苏民歌《茉莉花》伴奏曲。
4、积极投入到音乐游戏、音乐剧等创造性音乐活动中,发展合作能力、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
单元重点: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有关“花”的民歌,感受不同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单元难点:1、了解感受唱出不同地区的民歌韵味。
2、正确流利地吹奏《茉莉花》伴奏曲。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唱:对鲜花听:对花动:露一手教学目标:1、欣赏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初步了解中国的戏曲。
2、通过欣赏和歌曲学习,了解对唱这一演唱形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3、合作讨论创编歌词和舞蹈动作,学会从对自然的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发展想象力和表现力,明白民歌来自于生活。
教学重点:感受表现出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查阅各种花草的资料,挂图,课件或相关录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1、播放黄梅戏选段《对花》,学生轻松自由进教室2、说说今天听到的歌曲有什么让你好奇的吗?学生提问,老师答简介黄梅戏这一戏曲形式,流传于安徽,《打猪草》、《女驸马》、《天仙配》是它的代表曲目,严凤英、王少舫、马兰、吴琼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揭题:《对花》3、再次欣赏:(最好选用课件或录象,同时了解戏曲的服装和表演)说说歌曲采用了怎样的形式来演唱的?(一问一答),对答的内容是什么?4、轻声随音乐哼唱。
(设计意图:用戏曲导入,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快投入到音乐课堂中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为学生学唱新歌了解对唱这一演唱形式作铺垫。
)二、猜谜:1、老师也听小朋友来猜个谜语好吗?叶子象葱又象蒜,根儿象蒜不分瓣。
寒东腊月花盛开,阵阵清香送人间。
(水仙花)2、交流:你还知道哪些花?能不能也用谜语或者提问的形式来让大家猜一猜?学生提问,大家猜花名三、节奏练习:1、老师把花的某一方面的特性用一句话来说明菱角开花儿在水里。
请你也用一句话来说明一下某种花好吗?(四人一组讨论得出一句交流)老师问:什么开花儿怎么样?指名学生接上来按节奏回答指导读准节奏2、唱唱你编的这句歌词师弹唱并加上衬词“呀根呀根哟”学唱老师的歌词,学唱自己编的歌词。
四、歌曲教学:1、导入谈话:这么多的花儿一起开放,蜜蜂和蝴蝶也赶来了,它们在花丛中边唱边舞。
(老师展示课件或者歌片,同时播放范唱)问——蜜蜂,答——蝴蝶画面展示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对唱2、揭题:蜜蜂和蝴蝶是怎样演唱这首歌曲的?(一问一答)这种演唱形式叫对唱。
她们对的内容是什么?揭题:对鲜花3、再次听范唱分角色,部分学生扮演蜜蜂,部分学生扮演蝴蝶,轻声哼唱。
要求注意歌曲旋律的节奏和拐弯的字(一字多音)4、互相评价,巩固旋律,解决难点两组分别互相倾听对方演唱的旋律是否正确,纠正,全班齐学。
在蝴蝶唱的时候提醒,数数一共出现了几处这样的节奏型。
5、对唱巩固师生对唱一、二段,然后交换唱三、四段或第一段师生问答,第二段生齐唱,第三段生问师答,第四段齐唱。
五、拓展:1、边游戏边拍这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北京民歌,每段歌词道出了一种鲜花的名称,北京小朋友常常边唱边做对拍游戏。
你们也来设计一些游戏的动作好吗?分小小组讨论,交流,师可以稍统一一下游戏的动作:1-4小节:两人对拍,5—12小节自由律动,13—14小节自拍,15—18小节自由律动,19—20小节对拍2、创编歌词:分组讨论,(承接开始部分)把我们知道的花名也编排到歌曲中来唱一唱吧。
用开始创编的歌词边唱边进行游戏。
3、欣赏另一首北京童谣《打花巴掌》六、结束小结第二教时教学内容:听:赶花会、动:小小音乐剧教学目标:1、采用感受、体验、表演等多种方式欣赏乐曲《赶花会》,熟悉乐曲的旋律及结构。
2、在小小音乐剧的创编活动中,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积累和丰富课外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熟悉乐曲的旋律及结构,用动作分别表现A段的欢快与B段的悠扬。
教学难点:选用《赶花会》的音乐编情节,自制道具、服装创编成音乐剧表演。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制作道具服装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模仿鸭宝宝和鸭妈妈的动作听《赶花会》律动进教室。
2、谈话导入:孩子们,春天到了,百花齐放,一年一度的花会活动开始了,今天,妈妈带你们去赶花会好吗?二、分段欣赏:1、初听:你们说一天中什么时间出发去赏花最合适呢?生答:早晨完整听乐曲,说说哪段音乐表现了早晨的情景。
2、引子:听引子,说说乐曲开始部分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提示学生做起床时的各种动作,自己创编表演。
3、A段:听音乐,说说这段音乐情绪怎么样,表现了我们做什么事情?为什么?(情绪活泼、欢快,表现出发)谈话:出发的路上我们要注意些什么?提醒学生路上不要贪玩,要集中精力跟着音乐速度快些走,不要迟到了。
要求学生随着音乐节拍学鸭子走路。
感受欢快的情绪。
5、B段倾听B段,师:目的地到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学生听,想象。
说说音乐的感觉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各种各样的花)花会上有什么样的花呢?用动作表示提示鼓励学生创编与别人不一样的花,花除了开在这儿(下巴),还能开在哪儿?再听,听辨划分乐句如果一句表示你看到的一种花,你能在这段音乐中听出几种花来?划分乐句听乐句用不同的动作表现花儿每一乐句强两小节用动作表现看到一朵花,后两小节做出一种叶子的造型。
全班这么多同学开出的这么多花汇在一起就是花的海洋。
A段听音乐,说说跟哪段音乐比较相似,说说我们该做什么了?看完花回家,听音乐按节拍律动。
5、完整欣赏:a)完整欣赏边听边用动作表现完整的看花过程。
b) 再次聆听:边听边涂花瓣,相同的音乐用相同的颜色涂。
在乐曲里你还听到了什么乐器的声音?6、小小音乐剧:a) 简介花会:原来的花会是自隋唐以来,城都或乡间一种集中的赏花活动,后来西南地区的花会就发展成了每年春季百花盛开时节举行的物资交流大会。
身穿鲜艳服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花会购买物品、唱歌跳舞。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这几个省,在这儿聚集了傣族、苗族等好多少数民族,今年的花会真是盛况空前,看:(课件或图片展示花会情景)b) 分组讨论创编故事情节。
我们也来扮演一回当地人来赶一次花会好吗?分组讨论需要制作的道具、服饰,老师提供和调配制作材料。
挂历纸、报纸、小伞、绸带等。
c) 分组练习,师指导引导学生赏花跟物品交易相结合,注意交易时的动作对话,赏花时的神态等。
d) 分组展示、评价。
e) 集体表演7、结束小结:赶花会的乡亲们,我们明年花会再相见!听音乐出教室。
第三教时教学内容:唱:编花篮动:音乐游戏编花篮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编花篮》,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通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音乐游戏,使学生了解音乐可以更好地表现游戏及游戏的情绪。
3、在创编游戏中让学生明白音乐来自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在游戏中学唱、巩固、表现歌曲教学难点:歌曲旋律的演唱歌曲中装饰音的演唱课前准备:课件或录象歌片彩带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1、听音乐进教室音乐《编花篮》中学生自由律动进教室,师在门口与学生对拍,微笑迎接学生进教室,创设融洽和谐的气氛。
2、游戏导入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常玩哪些游戏?需要和同学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的游戏有哪些?导出《编花篮》师生共同玩这个游戏,其余学生边拍手边读《编花篮》的儿歌。
比较感受有无儿歌朗读进行游戏时情绪气氛的区别。
如果有音乐伴奏,边唱边游戏的话,情绪会有什么变化?3、放《编花篮》范唱,部分学生游戏,部分学生随音乐节拍自由点头、拍手或摇晃身体。
4、揭题《编花篮》二、歌曲教学1、欣赏歌曲范唱上节课我们去赶花会看到了好多鲜花,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河南看花,好吗?你们知道河南最有名的是什么花吗?(牡丹)(课件或录象)让我们编个花篮到河南的南山上去看牡丹,摘几朵带回来做纪念,好吗?欣赏《编花篮》范唱,同时出示歌片。
2、声势动作a、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再听音乐,自编声势动作随音乐拍击。
b、师表扬创意好的学生,同时统一声势动作如:前5个乐句用X 0 │ X 0 │跺脚捻指后2个乐句用X X │X X │跺脚拍手拍手拍手c、随音乐进行声势动作。
2、学唱歌曲a、讨论歌曲中最上口的、和儿歌节拍最接近的是哪些乐句?生说,全班学唱,同时指导模仿装饰音的唱法。
b、师生接唱生唱学会的部分,与老师配合接唱第一段。
逐步熟悉所有旋律,从感知到掌握完整的歌曲旋律。
c、完整演唱提醒学生讨论:用怎样的情绪、怎么唱比较能表现歌曲情绪?有感情地完整演唱。
3、加入声势动作边拍边唱。
三、拓展:音乐游戏1、歌词转换演唱把游戏时的儿歌编入歌曲演唱。
2、韵律活动分4小组,分别成正方形队列面向中间站立,面对面的二人持一条彩带的两头。
横向的同学把手中的彩带以高低错开拉直,纵向学生一人拉住彩带不动,另一人带着彩带从横向同学的彩带中穿过,最后成编织样式。
(横向和纵向学生最后把彩带拉平成编织图案,在穿过高低错综的彩带时要按节奏钻过或跨越,其余学生原地演唱。
)四、结束小结童谣和游戏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它们都来自我们的生活,只要小朋友们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开动脑筋,一定会编出更好听的童谣,更好玩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