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秋天的画
- 格式:ppt
- 大小:841.00 KB
- 文档页数:22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设计过程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逻辑,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学语文。
”有鉴于此,结合文本特点和学情,本课设计坚守的教学理念是:化难为易,化枯燥为乐趣,学习活动充分展开,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学语文,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教材分析:《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
本文充满美感,文字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将秋天美景描写得形象、热烈,“颜色+事物”的词语丰富,色彩鲜明,可谓秋天因“词”而美丽。
尤其是“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这样的词句,其中比拟手法的奥秘和“颜色+事物”的语言结构,既适合积累词语,也适合积累句子;既适合朗读,培养语感,也适合培养审美的情趣。
学情分析:刚进入二年级学习的学生,形象思维优势明显,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表达。
但认知能力有限,理解、表达等能力无疑比较稚嫩,即使“脸颊”“稻海”等这些在生活常见的词,学生的理解也似是而非;“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一句所采用得比拟手法,低段孩子并不了解这一形式,甚至在他们的认知中,梨树就是挂起了灯笼。
而“金黄、红红、金色、燃烧”这一系列的修饰语,孩子往往视而不见,……这些都需要教师作一番设计和引领的。
一言以蔽之,这一阶段的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语汇积累有限,突出的问题是表达不够准确,因此需要通过教师的引领积累语言材料、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语言知识目标:会写“波、浪”二字,能识记“梨、笼、浪、粱、燃、勤”等字。
语言技能目标:体会比拟手法的妙用。
学习策略目标:发现“颜色+事物”的语言结构,积累语言材料并尝试运用。
情感态度目标及文化意识目标:通过朗读、看图、想象,培养语感和审美的情趣,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秋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现课文“颜色+事物”的语言结构,学着课文的语言特点尝试运用。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反思本课的教学工作!尽管有一些收获,但也存在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导方面,由于课堂读书时间长,写字知道没有进行,而是放在第三节写字课指导。
以后我会更加合理安排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句子、诗,欣赏画面,品读词句,背诵积累,实践体验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一些体会: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给孩子一个充满秋意的课堂。
1、教师引述:老师这儿有几幅图画,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吗? (《语文园地二》习作要求: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并把它按一定顺序写下来)2、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色的几幅图画,选一幅图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说一说,然后生生评价。
3、同桌相互介绍自己的画,师生评价。
因为是学生自己作品,这本身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直接感受秋的情境。
我从唤起学生已有生活感受,激起学生情感需要入手,让学生容易走近文本,愿意走近文本,接受美的感染,为整节课铺设一个“美的基调。
学生结合平时积累的语言,说一说有关秋的词语和古诗。
二、走进教材,超越教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改反复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高明的教师,在于能通过教材上例子,巧妙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
在生活中,学生无时无地不在运用语文,学习语文。
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用联系的观念来处理教学,教学必然由单元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浅薄走向厚重。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开放性、选择性、适应性的特点,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
《秋天的图画》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掌握的生字、新词。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秋天的图画》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秋天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描绘秋天景色的短文,通过描绘树叶的变化、丰收的景象等,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丰富。
2.2 生字、新词: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包括:秋、天、画、树、叶、丰、收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引出课文《秋天的图画》。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
3.3 讨论与小组合作: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共同完成一个关于秋天的图画或写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2 学生进行生字、新词的书写练习,检查学生的拼写能力。
4.3 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评价学生的合作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学生进行秋天的绘画或写作活动,进一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5.2 学生可以进行秋天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秋天的图画》原文。
6.2 图片资源:秋天的景色图片,如树叶变化、丰收场景等。
6.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7.2 解析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7.3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新词,学生跟读并书写。
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一等奖1、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简介】《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课《秋天的图画》,这是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
运用比拟的手法和色彩浓艳的笔墨,寥寥数笔,便把秋天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描绘出来了。
课文中“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设问,使我们对创造这一切的勤劳的人们油然而生赞美之情。
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1.认识“图、梨”等8个生字,会写“波、浪”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美丽景象和勤劳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朗读能力的热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秋天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引入新课,出示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1)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然后通过“苹果”里的拼音或向别人请教来(2)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合作识字。
同桌互相认读“我会认”中的生字,不会认的请教对方,相互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4.笼浪粱燃勤读一读,你发现了么?(“燃、勤”是前鼻音的字,“笼、浪、粱”是后鼻音的字。
)5.出示词语:灯笼高粱指导:“笼”、“粱”在上面的词中都读轻声。
6.吃瓜果游戏。
用多媒体把课文中的“我会认”和“我会字”的字按不同顺序分别藏在不同的瓜果中,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瓜果,教师点击鼠标,水果就翻出一串生字,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瓜果就“奖”给他。
三、感悟课文1.请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教案序号:1教授课目:《秋天的图画》授课时间:80分钟(两课时)授课班级:授课类型:课堂教授班别:10语文教育(2)班姓名:梁佩玲学号:101111023教研室主任签字: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秋天的图画》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想象和朗读体会,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
○2品读描写景物的重点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读准字音,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波浪、勤劳、燃烧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教学课时】:2【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秋天风光图片、生字卡片。
○2学生课前准备有关赞美秋天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14个字,会写8个字。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波浪、勤劳、燃烧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你们喜欢秋天吗?今天我们就到田野、果园去欣赏秋天美丽的风光。
(课件演示)2、引导回顾、表达:欣赏了秋天的风光,你想说什么?3、总结学生感想,导入: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
请同学们打开第1课:秋天的图画。
(出示课题并朗读)二、识字教学。
1、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板书:贴生字卡片)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课件出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课文的生字和生字词。
重点是读准音,记住形。
(点名读、开火车读、全班读)4、采用自由问答方式交流识字经验。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5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秋天的图画》是一组以“秋天”为主题的新选编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而__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主要的是在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
在__的教学中,我以贴画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读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情。
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后,我以“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奇画家是谁吗?”这么一个问句,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
并且以“梨树、苹果树、高粱、稻海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为句式,加深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感情。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帖画的出示,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加动作读、齐读、为画面配音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读,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3.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注意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设计。
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读文想像的方法指导。
4、通过让学生想象的说、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语言。
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可每次作文都让我头痛,因为学生词汇量太少,用不上好词、好句,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从何下笔,毫无头绪,到最后总得不到满意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水平上一个台阶,我在教秋天的图画时,让学生做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
首先,我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到郊外到田野去认真观察秋天,因为平时孩子们不知季节变换。
另外也可以观察一下校园的秋天,而且要求观察时有一定的顺序。
其次,我也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做成幻灯片,让学生观看。
幼儿园《秋天的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秋天的季节特点,了解秋季的丰收景象。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用各种材料创作秋天画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秋天的事物:落叶、丰硕的果实、丰收的农田等。
2. 创作材料:彩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户外活动,观察秋天的景象,引导幼儿发现秋天的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秋天的特点,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幼儿更加了解秋天。
3. 创作:教师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秋天画作,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创作独特的作品。
4. 展示:教师组织幼儿展示作品,让幼儿分享创作心得,互相欣赏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关注幼儿在作品中的表达,了解幼儿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
3. 搜集幼儿的作品,进行阶段性总结,为下一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秋季户外活动,如拾落叶、摘果实等,让幼儿亲身体验秋天的乐趣。
2. 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创作过程,增进亲子关系,共同感受秋天的美好。
3. 开展秋天的主题故事会,让幼儿通过故事了解秋天的习俗和传说。
六、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秋天的图片、实物、创作材料(彩纸、水彩笔、剪刀、胶水)、展示板、绳子等。
2. 环境布置:将教室布置成秋天的氛围,如在墙上贴上秋天的图片,地面上铺设落叶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秋天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秋天景象运用创作材料进行表现。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户外活动,观察秋天的景象,引导幼儿发现秋天的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秋天的特点,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幼儿更加了解秋天。
3. 创作:教师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秋天画作,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创作独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