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1 食叶害虫
- 格式:ppt
- 大小:5.00 MB
- 文档页数:124
林木食叶害虫的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食叶害虫是林木生长期间常常会遇到的一类害虫,主要包括毒蛾、刺蛾、潜叶蛾、卷叶蛾、竹蝗等多种害虫。
该类虫害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给农户们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
下面小只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林木食叶害虫的相关知识:
1、食叶害虫的特点和发生过程
1.1 食叶害虫的特点
食叶害虫都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产卵集中,发生量大。
食叶害
虫能主动迁移扩散,讯速传播。
猖獗发生时能将树叶全部吃光,削弱树势,常能召致天牛、小蠹等次生害虫的危害,特别是萌芽力弱的针叶树损毁更重,常常造成大面积死亡。
食叶害虫大多数营裸露生活,易受天气、天敌等外界环境条件的
影响,所以食叶害虫的虫口密度的变动幅度较大,时起时伏,表现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与潜伏性。
因此,食叶害虫的防治必须在虫情测报的基础上,切不可忽视虫情盲目防治。
1.2 食叶害虫大发生的过程
食叶害虫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虫口密度的消长是有规律的。
其发
生发展一般经历以下4 个阶段:
1.2.1 准备阶段(初始阶段)
此时害虫的虫口密度不大,树木被害的症状不明显,害虫也不易
发现,这时天敌(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虫、菌类、益鸟)数量少,害虫食料充足,气候适宜,害虫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一阶段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1.2.2 增殖阶段
在气候、食料的有利条件下害虫的密度显著增长,并持续上升,。
第八章食叶害虫以针、阔叶为营养的食叶害虫种类很多,主要分属四个目:鳞、鞘、膜、直翅目食叶害虫发生的特点:1、咀嚼式口器,幼虫为主要危害期,叶甲、蝗虫的成、幼虫同时危害,均危害健康木,诱导天牛、小蠹虫等次期性害虫侵入,称为初期性害虫。
2、营裸露生活,少数卷叶、潜叶危害,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虫口消长明显。
3、繁殖量大,具有主动迁移、迅速扩大危害的能力。
4、食叶害虫的发生多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
发生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食料充足,气温温暖干旱,适宜害虫发生,天敌数量较少,此时害虫数量不大,不易发现;增殖阶段:条件有利,虫口显著增长,林木受害面积扩大,天敌相应增多;猖獗阶段:虫口爆发成灾,随后食料缺乏,小环境恶化,加之天敌数量增加,抑制作用加强;衰退阶段:虫口减少,天敌也随之他迁,或因寄主缺乏,种群数量大减,预示一次大发生的结束。
周期性:每一大发生的过程,通常一年1代的其持续期约7年,2年1代的可达14年,1年2代者只有3年半,但受环境影响大.一、叶甲类(一)白杨叶甲Chrysomela populi L.白杨金花虫。
分布于东北、华北、河南、湖北、新疆等地。
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杨、柳1、形态特征:成虫鞘翅橙红色,密布刻点。
前胸背板蓝紫色,有金属光泽,小盾片蓝黑色。
卵黄色。
2、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枯落物、表土层越冬。
卵成块产于叶背或叶柄处。
(二)榆毛胸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 (Fairm)称榆绿、榆蓝金花虫。
分布于东北、西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危害榆树。
1、形态特征:卵黄色。
幼虫深黄色,体上多漆黑色毛瘤。
蛹深黄色,背面多黑褐色刚毛成虫近长方形,黄褐色,鞘翅绿色,带兰色反光,头顶有一钝三角形黑纹,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倒葫芦形黑纹,两侧各有一卵形黑纹。
2、生活史及习性:一年2-3代,以成虫在屋檐、墙缝土内、杂草间越冬。
榆黄叶甲Pyrrhalta maculicollis榆黄叶甲成虫,外形与前种相似,头、前胸及鞘翅棕黄色,腹面色泽棕黄色至黑褐色,头顶中央1个桃形黑斑,前胸背板横阔,中央有1个近长方形黑斑,凹陷部分外方也有1个卵形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