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54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应用回归分析题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析年级:11金统专业:金融统计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徐州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析摘要: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课题居民消费的主要来源是居民收入而消费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通过多远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找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特点及其中存在的不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检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标准。
本文根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研究对象,选取可能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国民总收入、职工基本就业情况、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个因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先运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求回归系数再对方程进行异方差、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诊断,用迭代法消除了自变量之间的自相关。
对于多重共线性问题,先是用逐步回归和剔除变量的方法,最终转变为用方差扩大因子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剔除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解决多重共线性,建立最终回归方程432108.0039.0012.0470.5305x x x y +++-=∧标准化回归方程**3*24108.0863.0031.0x x x y ++=∧以其探究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几个变量在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孰轻孰重,达到学习与生活结合的效果。
分析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原因,并对模型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以供国家进行决策做参考。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 异方差 自相关 多重共线性 逐步回归 方差扩大因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我国带来的后遗症还在继续影响着居民正常生活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困扰着老百姓收入和消费支出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概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个城市居民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旨在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政府应采取的相应政策。
一、定义与指标解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全部可支配收入总额,除以城镇居民总人口后的平均值。
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薪金、财产收入、转移收入等。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趋势1. 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总体增长趋势稳定,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 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3. 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三、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获取工资薪金和财产收入的机会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人们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
3. 职业与行业:不同职业和行业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
4. 性别差异:男性的平均收入往往高于女性,存在一定的性别差距。
5.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可以提供一定的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
6.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
四、政策建议1. 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2. 提高教育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4. 推进性别平等,消除性别差距。
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
6. 加强地方政府协调,缩小地域差异。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 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中可支配部分,即扣除个人所得税和住房公积金等后的收入。
2. 转移收入:由政府或其他机构向个人提供的非市场收入,如社会救济、低保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和分配情况。
本文将探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定义和计算方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口数的比值。
其计算方法为城镇居民收入总额除以城镇居民人口数,得到的结果即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影响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总量越大,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
2. 教育与技能水平:教育与技能水平是城镇居民获得高薪工作的重要保证。
受过较高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往往可以获取更高的收入。
3.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相反,当劳动力求大于供时,工资水平可能会上涨。
4. 政府政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也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生影响。
例如,减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政策有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意义与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和分配情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1. 反映民生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升消费能力,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和文化娱乐的需求。
2. 推动经济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可以拉动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3. 促进社会稳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促进社会稳定。
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过大时,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通过优化收入分配,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分析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_专业统计学班级统计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绩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论文通过利用客观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计量经济方法建立了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从多方面因素分析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选取了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人数,价格指数,GDP,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等多个有可能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因素。
在建模过程中,处理了多重共性,自相关性,异方差性,滞后性等问题,同时剔除不显著因素和不符经济意义因素。
最后确定最终模型,认为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很大的因素。
关键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量经济模型影响因素多种共性异方差性滞后性自相关性一,引言:消费,投资和净进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最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根据经典的消费决定理论,消费支出由可支配收入决定,两者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可支配收入就可提高消费支出,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选取可支配收入基础上,还选取了其他因素多方面分析。
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并为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二,文献综述:通过阅读各种文献,研究我国人均消费支出因素的有很多,各种研究考虑的因素也不一样,其中大部分都考虑到了可支配收入,有些也专门分析了其他因素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
但考虑到恩格尔系数的后却很少。
研究我国人均消费支出有:赵伟分析入世后我国进口总额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之间的关系。
同时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对消费支出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各次产业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水平。
最后建立线性模型,论证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部分因素]1[。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应用回归分析题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析年级:11金统专业:金融统计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析摘要: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课题居民消费的主要来源是居民收入而消费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通过多远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找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特点及其中存在的不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检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标准。
本文根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研究对象,选取可能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国民总收入、职工基本就业情况、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个因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先运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求回归系数再对方程进行异方差、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诊断,用迭代法消除了自变量之间的自相关。
对于多重共线性问题,先是用逐步回归和剔除变量的方法,最终转变为用方差扩大因子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剔除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解决多重共线性,建立最终回归方程432108.0039.0012.0470.5305x x x y +++-=∧标准化回归方程**3*24108.0863.0031.0x x x y ++=∧以其探究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几个变量在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孰轻孰重,达到学习与生活结合的效果。
分析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原因,并对模型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以供国家进行决策做参考。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 异方差 自相关 多重共线性 逐步回归 方差扩大因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我国带来的后遗症还在继续影响着居民正常生活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困扰着老百姓收入和消费支出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四川理工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小组成员:段娟、毛红萍、费小利、王源媛、彭碧珍、易杨专业班级:2012级统计学2班指导老师:***四川理工学院理学院二O一四年十二月引言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强劲增长。
“在众多的统计指标中,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贴近民情,反应民生,不仅成为各地交通事故或工伤赔偿、低收入家庭保障补贴等法规或政策执行的参照标准;而且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将其作为民生改善测评的重要指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预测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为更好地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做贡献。
摘要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消费品市场容量、购买力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了解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小组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深入探讨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有效措施,以利于全国实现经济长远发展。
关键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因素分析目录一、文献综述 (5)二、问题的提出 (5)三、收集数据 (6)3.1数据综述 (6)3.2数据的收集 (6)四、建立模型 (8)4.1模型设定 (8)4.2模型估计 (8)五、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9)六、模型的修正 (10)6.1多重共线性的修正 (10)6.2自相关性的检验 (11)6.3异方差检验 (12)6.4模型的解释 (12)七、参考文献 (13)附录: (14)一、文献综述(一)模型的经济理论阐述通过研究经济学家对影响因素的选取并且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我们决定研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总收入等的关系。
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2016)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和指标解释
2.1可支配收入的定义
2.2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算方法
2.3 城镇居民的范围
三、1978年至1999年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3.1 各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趋势
3.2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3.3 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分析
四、2000年至2016年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4.1 各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趋势
4.2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4.3 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分析
五、附件
5.1 数据表格
5.2 数据图表
5.3 相关附录资料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6.1可支配收入法律定义
6.2人均可支配收入法律定义
6.3城镇居民法律定义
附件:
- 数据表格:包含各年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具体数值
-数据图表:以图表形式展示各年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趋势以及比较情况
- 相关附录资料:包括附表、图表的说明和解读,研究方法详解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 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从各种经济活动中获得的净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利息、股息等。
-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总额除以城镇居民人口总数。
-城镇居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城镇居民指的是常住人口中在城镇户籍登记的人口。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预测效果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预测效果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把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趋势,提前预测其可能的增长情况,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构建一种可信度高的预测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为了构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模型,我们需要收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的数据。
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情况、教育水平、社会保障等。
因此,在收集数据时,要尽可能涵盖这些关键因素。
接下来,我们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构建预测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通过建立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线性关系,来预测因变量的数值。
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时,我们需要先进行数据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
清洗数据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剔除不符合预测模型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缺失值处理则是为了解决数据集中存在的数据缺失问题,可以通过填充缺失值或者删除缺失值的方法进行处理。
异常值处理则是为了解决数据集中存在的异常值问题,可以通过剔除异常值或者进行数据变换的方法进行处理。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模型的构建。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我们需要首先选择自变量。
一般来说,自变量应该是与因变量有相关性的变量。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回归方程的参数,并进行模型拟合。
最后,进行统计检验和模型评估,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完成模型的构建后,我们可以利用该模型进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
预测的过程主要是将需要预测的自变量带入到模型中,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出对应的因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值。
通过多次预测并对比实际值,可以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章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重要性第二章定义和测量方法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定义2.2 测量方法及数据来源第三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3.1 经济因素a. GDP增长率b. 就业水平c. 薪资水平d. 产业结构e. 技术进步3.2 社会因素a. 教育水平b. 医疗保障c. 社会福利d. 人口结构e. 城市化程度3.3 政策因素a. 收入分配政策b. 社会保障政策c. 产业政策第四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域差异4.1 区域差异a.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b. 二线城市c. 三线及以下城市4.2 城乡差异a. 城市居民收入情况b.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c. 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第五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发展趋势5.1 过去几年的趋势5.2 未来预测和预期第六章案例分析6.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案例一6.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案例二6.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案例三第七章结论7.1 主要发现7.2 建议和政策推荐附件:________1.数据表格一:________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年份:________X-X)2.数据表格二:________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年份:________X-X)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GDP:________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是一个经济指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收入分配政策:________指国家或地区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促进收入公平和社会稳定。
3.社会保障政策:________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保障机制,旨在提供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福利待遇,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产业政策:________为了促进特定产业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