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送东阳马生序》写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德才兼备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东阳马生序,是北宋散文家马致远的的一篇作品,被公认为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以个人成长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东阳长大的日子。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阳的山水秀丽和人文景观,同时也凭借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经典之作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
【前文】昔岁东阳坡,洲渚青无疆。
碧海潮生夜,回潮船唱晓。
【主文】我乃东阳之子,自幼生长于此美景之中。
东阳,素有“江南第一秀水”之称,东邻钱塘江,北界钱塘山,气候宜人,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诗画般的美誉。
每当我回想起我在这里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让我心生无限的喜悦。
每到初夏时节,细雨绵绵,泽国江南的清风带来了丝丝凉意。
我和伙伴们经常聚集在碧波荡漾的湖畔,捧着竹板,唱起了这海呀,无边无岸的广阔。
那浩渺的海潮,在我们耳畔回响,仿佛它有无尽的力量,能让我们心灵翱翔于无边的海洋中。
夏日也是我们最爱玩水的时候,这时的东阳水更加清澈见底,湖中的增删时镜融在了一起,倒映着我们快乐的身影。
我们喜欢跳进湖水中,尽情地嬉戏玩耍,感受着清凉的感觉。
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海中汹涌而来的海潮。
那种感觉,虽然让我们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让我们充满了无穷的勇气和挑战的欲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长大了,东阳依然美丽。
也许是因为我与这片土地的默契,东阳给予了我无限的温暖。
夏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春天的微风轻拂着脸颊,带来了花香和欢乐;秋天的金黄让人陶醉,感受着大地的丰收;冬天白雪皑皑,让整个东阳变得寒冷而清冽,却也让我的心境更加宁静。
家乡的美景有如花绽放的瞬间,妩媚而绚丽。
听说这东阳有名的“七里山坡”,是朱熹先生的墓园,那里偌大一个名字总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经过好奇之心的驱使,我立志要亲自去看一看。
那里有一条通往山顶的小路,蜿蜒曲折,却道是通向智者的天堂。
我踏上了七里山坡的小路,一切变得安静而祥和。
路两旁的竹林随风摇曳,间或传来细细的风声,仿佛犹如达摩祖师轻轻低语。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
【作者】宋濂【朝代】明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注:预习○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即临别赠言。
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引言《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文化人爱国诗人文天祥(1253年–1321年)创作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写作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当时文天祥因为反抗元朝政权而被囚禁于东阳,痛心中国国破家亡,对于他而言,这是一首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哀怨之作。
文天祥以铁骨铮铮的精神,深受后人的崇敬和赞美。
他的《送东阳马生序》被后世广泛传播并广为赞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呈现《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以及对其中部分内容的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回看射天狼,遥哭缧绁声。
长路漫悠悠,此别何时还?诗歌解析第一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几句描绘了离别的场景。
青山横在北城外,白水环绕东城,形成了离别之处。
作者以自己为孤蓬,表示他离开了家乡,长时间漂泊在外。
第二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浮云飘忽不定,象征着诗人游子的心态。
落日落下之际,让诗人想起了故人的情感。
诗人挥手告别,自此离去,班马的马蹄声响起,彷佛在诗人耳畔响起。
第三联回看射天狼,遥哭缧绁声。
长路漫悠悠,此别何时还?这几句写诗人回望离别之处。
射天狼是指天上的一颗星,天狼星。
诗人遥望星空时,回忆起被囚禁的自己,心中不禁流出悲切之情。
长路漫漫,离别之后漫长的道路何时才能回归呢?总结《送东阳马生序》是文天祥的一首感人之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破败的忠诚和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景物的描绘,诗人以自己为孤蓬,表达了漂泊他乡的心境。
在诗的最后,诗人回望着离别之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对归途的期盼。
该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情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坚定的信仰,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和感染力。
其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这也是为何《送东阳马生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原文:送东阳马生序1余幼时即嗜学2。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4,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
录毕,走送之6,不敢稍逾约7。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8,益慕圣贤之道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0,尝趋百里外1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2。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3。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4,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15,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16,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18,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19,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20。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21,媵人持汤沃灌22,以衾拥覆23,久而乃和。
寓逆旅24,主人日再食25,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26,戴朱缨宝饰之帽27,腰白玉之环28,左佩刀,右备容臭29,烨然若神人3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1,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32,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33,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34,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35,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36,县官日有廪稍之供37,父母岁有裘葛之遗38,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39,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40,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41。
余朝京师42,生以乡人子谒余43,撰长书以为贽44,辞甚畅达,与之论辨45,言和而色夷46。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47,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48;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49,岂知余者哉![2]注释:1.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陽马生序宋濂整体感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
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一党一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高中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
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余幼时即嗜①学。
家贫,无从②致③书以观,每④假⑤借于⑥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⑦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⑧。
录毕,走⑨送之,不敢稍逾约⑩。
以是(11)人多以(12)书假余,余因(13)得(14)遍观群书。
既(15)加冠(16),益(17)慕圣贤之道(18)。
又患无硕师(19)名人与(20)游(21),尝趋(22百)里外从(23)乡(24)之先达(25)执经(26)叩(27)问。
先达德隆望尊(28),门人弟子(29)填(30)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1)。
余立侍左右(32),援疑质理(33),俯身倾耳(34)以(35)请;或(36)遇其叱咄(37),色愈(38)恭,礼愈至(39),不敢出一言(40)以复(41);俟(42)其欣悦,则又请焉(43)。
故余虽愚,卒(44)获有所闻(45)。
当余之从师(46)也,负箧(47)曳屣(48),行深山巨谷中,穷冬(49)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50)而不知(51);至舍(52),四支(53)僵劲(54)不能动,媵人(55)持汤沃灌(56),以衾拥覆(57),久而(58)乃和。
寓逆旅主人(59),日再食(60),无鲜肥(61)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62)绮绣,戴朱缨(63)宝饰之帽,腰(64)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65),烨然(66)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67)处其间,略无(68)慕艳(69)意。
以中(70)有足(71)乐者,不知口体之奉(72)不若人也。
盖(73)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74)学于太学(75),县官(76)日有廪稍(77)之供,父母岁有裘(78)葛(79)之遗(80),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81),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82)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83)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84)人而后见也。
其(85)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86),非天质之卑(87),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88)在太学已二年,流辈(89)甚称其贤(90)。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作品原文: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前两段为节选)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王立芳
一、导言:
1、师:请同学们说说你觉得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怎么样,实话实说(学生自由说)······
有许多人都在抱怨学习生活苦,其实,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苦难可以成为成功的基石!在古代,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生:刚刚学过的吴均家境贫寒,好学有才俊,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成为一代丞相著名学者;战国时,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成为出名的政治家;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但后来经过的自己的刻苦勤奋,终成一代宰相。
师:还有囊萤夜读的故事、王冕僧寺夜读、程门立雪的故事,数不胜数。
师:了解了古人学习的情况,在对比中就会发现今天的学习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这样的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他就是——宋濂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生1:读课下注释○1。
生2:补充资料课本P180页方框内容,强调“”横线画下来。
2、解题:
师:“序”分为“书序”和“赠序”,本文属于“赠序”,是作者劝勉同乡马生努力学习的。
二、朗读梳理
朗读课文:
1、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课文中的生字词比较多,老师朗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圈出拿不准的字音,做好停顿标注。
师再读,生小声跟读。
2、师:请看屏幕,你会读了吗?(幻灯片)
3、齐读后把你拿不准的字音用红笔记录在文中字头上。
抽读:一人一段。
5、梳理师:现在小组合作,结合注释,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边记录,找出重点实虚词的意思,尤其是常见文言文现象,难翻译的句子。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大家围坐交流。
)(巡回指导)
6、质疑提问:词、句。
7、检查掌握:(幻灯片)
师: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可见大家预习的很到位,希望今后继续保持。
时间关系,就不再找同学翻译句子了,但是一定要记住翻译句子的规则:
单字变双字;省补多删;调整语序。
8、现在,我们就齐读一遍译文整体了解,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要记住译文不是固定不变的。
生:齐读
学生小结:本文中作者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三、研读赏析
【探究讨论】
师: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
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分析印证。
)
1、生:没有书,只能借、抄。
文中的句子: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分析“假借,大寒、不可屈伸“,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了解了作者求书读的艰难同时也看到了作者不畏艰苦的求学精神,正因如此作者能够“遍观群书。
”板书“求书难”】
2、生: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问。
文中的句子是: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百里、俯身倾耳,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师生“对比”手法,更突出他的勤学好问,才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板书“-求师难”】
3、生: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
文中句子是:,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分析“”等词行途之难】
4、生:还有呢。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吃、穿分析“····”等词,再用“对比”修辞,突出宋濂对吃穿等学习条件的不在意对求学的坚韧意志“板书“求学生活之难”】
《《师过渡:作者主要从这四难之中描写了求学过程的艰辛。
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
其精神可嘉。
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那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相信终有一天“铁杵也磨成针”。
}}
5、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
生:想当官。
生:想赚钱。
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生:为了自己的将来。
师:几位同学说的很实在。
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选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国家倡导我们:你读书吧,读书就可以当大官、赚大钱、你就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
师: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再想一想。
尽力从更深的一层意义去理解。
生:,依靠精神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足乐”的是什么?——读书学习
师: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
在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中,还有谁也在读书学习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生齐:五柳先生。
生2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高兴得连饭都不记得吃了。
生23:“常著文章自娱”,他都把写文章看作是一种娱乐方式了。
师;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
作者便是这样。
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作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6、通过以上分析,你觉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一句话是什么?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也是本文的文眼。
7、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他为什么还要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呢?(幻灯片了解背景)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8、你觉得对你来说有勉励作用吗?【学生谈感受·······】
四.课堂小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师:是的,学习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情,没有坚强的意志、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很难成功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只要我们爱学习,学习也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相信同学们已从宋濂的艰苦求学中,受到启迪,已经在心中暗暗立下志向:做爱学习、会学习的人!
下面我们站起来,齐声朗读《云在青天书在手》
甲骨文字开天地
竹简百家写春秋
长空雁过天有字
万里河山眼底收
好书亦师亦良友
天下故事在心头
书里藏着忘年交隔着年代也握手太阳不老天不老万卷长留水长流人生风景何处寻云在青天书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