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中的大学问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小鸡蛋大学问
俞子悦
听我的朋友门门说,把鸡蛋放入盐水中,鸡蛋会浮起来。
我半信半疑,这个周末我决定亲自尝试一下,看个究竟。
我兴致勃勃地从厨房里拿出一个鸡蛋半杯水和一罐盐。
实验开始了,我先从罐子里舀了一勺盐,用筷子不停地搅拌,再把鸡蛋放入杯中,鸡蛋好像跟我作对似的,一下子钻到杯底,懒洋洋地睡起大觉来。
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在心中不停的抱怨:这个门门,是不是在欺骗我呀?可转念一想,门门一向老实,应该不会呀,会不会是盐放得不够多呢?于是,我继续往杯子里加盐,继续用筷子搅拌,过了一会儿,嘿,奇迹发生了!只见鸡蛋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起来,慢慢地,竟把小脑袋也探出了水面。
我用手指把鸡蛋轻轻往下一按,只见鸡蛋往下一沉,紧接着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又浮了上来,我看得目瞪口呆。
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呢?我脑子里充满了问号,于是我去请教电脑老师。
原来鸡蛋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所以当鸡蛋浸没在盐水中时,鸡蛋受到盐水的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因此鸡蛋就浮起来了。
哇,没想到小小的鸡蛋居然藏着那么大的学问呀!
点评:
小鸡蛋里确实存在着大学问,小作者观察细微,用词准确形象,让这
一小实验形象地展示在我们读者的眼前,于此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心路的变化,笔法细腻,不愧为又一佳作。
小实验大学问作者:孙欣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5期摘要: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客观而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往往受到教师水平和材料的制约,事实上很少实验课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探究教学的本质和趣味,多数实验课似乎仅仅穿了一件叫作“探究”的外衣。
笔者通过《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实验教学实录,总结实验探究教学的规律并反思解决存在问题的举措。
关键词:实验教学;小学科学;科学教师;探究教学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并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成,而不能简单地自教师向学生讲授。
下面我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谈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课后的反思。
一、“耳廓”和“耳道”傻傻分不清楚的启示《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六课,是在探索了声音的产生、变化、传播后,对耳朵进行研究。
在这节课,通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橡胶皮,包住一个塑料杯口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橡胶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即鼓膜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它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
从实验中,学生可以得出距离的远近是如何影响耳朵振动的剧烈程度的结论,共同讨论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同时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观察结果,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听力和人类耳朵的理解,并为《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课奠定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一)《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课堂实录1. 通过音乐引起学生注意,导入今天的主题师(播放音乐):我们今天的课堂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生:今天上课前我们听到了有优美的音乐。
小学科学实验常见问题科学实验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知识。
然而,小学科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实验的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解决办法。
首先,实验材料的准备往往会遇到问题。
有时候,学生可能无法找到所需的材料或工具。
这时,老师可以在实验前提前检查所需材料,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如果学校条件有限,可以向学生提供替代材料,以实现相似的实验效果。
另外,实验过程中,不同学生对材料的使用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一致性。
因此,老师需要向学生清晰地介绍如何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并进行实际演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操作。
其次,实验中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挑战。
小学生对危险事物的认知可能较低,容易出现意外和伤害的风险。
在进行实验前,老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例如穿戴实验服装、戴好护目镜、注意用火安全等。
同时,学生应该明确知道如何处理紧急情况以及求助的方式,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老师还可以设置实验小组来互相监督和提醒安全问题,避免学生的疏忽和不慎造成危险。
第三,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常常存在困难。
小学生在记录实验数据时可能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的问题,这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提前给学生提供好数据记录表格,并教授他们如何正确地记录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还应不时地提醒学生检查和核对自己的数据,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数据,使用合适的图表和图形进行可视化展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实验结果。
第四,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分析是许多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
学生可能在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存在模糊和不准确的表达,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小提问,大学问——探索幼儿教育中的提问艺术曹舒恬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幼儿思维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在提倡有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应关注每次教学活动,关注每一次提问。
我从变“简单问”为“深入问”;变“笼统问”为“比较问”;变“单一问”为“多元问”;变“通俗问”为“递进问”;变“个别问”为“全面问”;变“我问”为“自发问”;变“生问师答”为“生问生答”七个方面来谈谈“问”中的诸多学问。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
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幼儿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幼儿思维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幼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在提倡有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应关注每次教学活动,关注每一次提问。
我从变“简单问”为“深入问”;变“笼统问”为“比较问”;变“单一问”为“多元问”;变“通俗问”为“递进问”;变“个别问”为“全面问”;变“我问”为“自发问”;变“生问师答”为“生问生答”七个方面来谈谈“问”中的诸多学问。
1 变“简单问”为“深入问”观察是最基本的探究方法之一。
关注某一事物不能只停留在它的表面,而是要通过观察挖掘它的内涵。
让幼儿观察某一事物时,教师适当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教师的提问应从简单逐步过渡到深入。
这不仅能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而且能充分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的思维随着问题的深入更加活跃。
例如:在认识高矮时,我们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在比较时要注意观察条件,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相同远近的情况下,引导幼儿观察事物后自己得出结论。
所以简单问“这是什么?”此类问题应该比例很少。
变深入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一个高一个矮?”“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可以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吗?”等等。
蕴含着唯一答案的提问,定会抑制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积极探索的能力。
我们要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层层深入的发问,鼓励并倾听幼儿的表达,你会发现孩子的思维角度、模式,你会发现深入问带来的不一样的惊喜。
小实验,大学问——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施与评价摘要:当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以后,化学就成为了一个新的学科科目,在这个时期,学生对这些新的学科知识,充满好奇与迷茫,再者就是化学会与其他的学科知识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化学学科会做大量的实验。
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就是学生能够自己做或者在家中找取实验仪器就能进行实验的,这也是方便的地方,学生能够自己在教师或者家长的帮助下,做一些有趣的实验,不仅仅能够帮助新接触这个学科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也增强了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做这种“家庭小实验”还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奇妙,像一些“自制净水器”、“铁生绣条件的探究”这类的实验,不仅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完成,还能够认识到这些物质的奇妙性,这就是化学实验的魅力。
实验是一门大学问,那么在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实验的初三学生,怎样能够更好的去进行化学实验呢?下面我们就以刚刚接触化学实验的学生为例,探究一下究竟怎样能够更好去学习、认识实验。
关键词:初中化学、初三学生;家庭小实验;实施;评价化学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具有各种各样的魅力,无论是在理论知识学习上,还是在实验课程上,化学都有许多神奇之处。
在这里我们就简单来看看有哪些基础的“家庭小实验”,“鸡蛋成分的推测”、“硬水和软水的检验”各种各样的实验,是不是都在一定的时间里听说过,这也就是化学实验与生活联系如此紧密的原因,我们能够轻松的进行这些小实验,并且能够迅速的掌握方法,获得知识,不仅能够更大程度上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也会极大的提高实验的效率。
想要做好化学学科的实验,学生还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这也就将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验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如果你并不知道检验软水、硬水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怎样进行检验?那么这些实验虽简单也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在这一方面,学生就能清楚的了解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并能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去了解学习、认识实验的目的。
小实验大学问——小学生喜欢做的小实验自己动手汽水不愁你需要:鲜柠檬凉开水糖小苏打玻璃杯这样做:切开柠檬,把柠檬汁挤到玻璃杯中。
加入适量的水,再倒入一汤匙小苏打,轻轻摇晃,使小苏打充分溶解,再加入一些糖。
尝一尝,味道如何?这样做出来的汽水里有汽吗?想一想:汽水为什么会有汽?有创意:调配好柠檬汁、小苏打、糖和水的比例,使汽水更美味可口。
告诉你:当小苏打和柠檬汁混合时,它们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超市里卖的汽水中,泡泡也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它是用高压把二氧化碳加进去的。
来有影去无踪你需要: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一个有盖子,一个没有)水这样做:在两个瓶子中加入同样多的水,给其中一个瓶子盖上盖子,另一个不盖,把瓶子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让它们在那儿放上几天。
看一看,几天后,盖子密封的瓶子与没有盖盖子的瓶子哪个水多?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水跑到哪里去了?告诉你:水受热后分子运动会加速,敞口瓶中的一部分水分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空气中。
这种现象称为“蒸发”。
会游泳的冰你需要:装满水的玻璃杯冰块这样做:在装满了水的玻璃杯中放一些冰块。
想一想:冰是浮在水面,还是沉下去?当冰块融化后,水会不会溢出杯子?为什么?告诉你:冰的密度比水小,也就是说同样大小的冰和水相比,冰比水轻。
所以冰浮在水面上。
一定的水变成冰,体积会变大。
当冰融化成水,体积又跟原来一样。
所以,冰块融化后杯子的水位不会变化。
完全“吃”饱了你需要:两个玻璃杯勺子糖热水冷水这样做:在第一个玻璃杯中加冷水,一边搅拌,一边用勺子往杯子里加糖,直到加进去的糖再也无法溶解在水里,开始沉淀在杯子底部为止。
数一下,你一共加了几勺糖。
在第二个玻璃杯中加同样多的热水,一边搅拌,一边用勺子往杯子里加糖,直到加进去的糖再也无法溶解在水里,开始沉淀在杯子底部为止。
数一下,你一共往热水里加了几勺糖。
想一想:热水和冷水哪个能溶解更多的糖?为什么?有创意:等热水冷了后,杯子里会出现什么?这些糖是从哪里来的?告诉你:热水中的水分子能够结合更多糖分子。
关于蜡烛的科学小实验作文一:《小小蜡烛里的大学问》前天晚上,我跟弟弟在家无聊,翻箱倒柜地找乐子。
结果在抽屉里发现了一堆蜡烛,灵光一闪,决定做个小实验打发时间。
我们把蜡烛立在盘子里,然后点燃了它。
弟弟一脸好奇地问我:“哥,蜡烛为什么会亮?”我装作很懂的样子说:“这个嘛,蜡烛燃烧的时候,火焰会让蜡油融化,然后蜡油被烛芯吸上去,继续燃烧。
”说着说着,我突然想到一个好玩的实验,就告诉弟弟:“咱们试试看能不能让蜡烛熄灭再自己重新点亮。
”弟弟一听,眼睛都亮了,迫不及待地想看这个神奇的魔术。
我把蜡烛放在水盆旁边,用一张纸卷成喇叭状,对着火焰吹了一口气,蜡烛果然熄灭了。
接着,我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纸靠近刚刚还燃烧着的地方,没过多久,纸上的热量传递到蜡油上,蜡烛竟然又自己点燃了!弟弟兴奋得直拍手,连声说:“哥,你太厉害了!”这个实验不仅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充满乐趣的夜晚,也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背后,都藏着不少科学知识。
有时候,只要用心去探索,就能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作文二:《蜡烛的秘密》那天下午,我和妈妈在家里闲逛,无意间聊到了蜡烛。
妈妈说她小时候,家里的电灯不稳,经常要用蜡烛照明。
我听着觉得挺新鲜,就缠着妈妈给我讲讲蜡烛的故事。
聊着聊着,我突然有个想法:“妈,咱们做个蜡烛实验吧!”妈妈笑着答应了。
我们先找来了一根蜡烛,把它插在一个小碟子里,然后点燃。
我问妈妈:“你知道蜡烛为什么能一直烧吗?”妈妈想了想,说:“应该是里面的蜡油被火烤化了,然后沿着烛芯往上爬,这样火苗就不会灭了。
”我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但还是想验证一下。
于是,我们准备了一个玻璃杯,轻轻地罩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一开始,火焰还在欢快地跳动,但慢慢地,随着杯子里的氧气耗尽,火焰开始变弱,最后终于熄灭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燃烧需要氧气,没有氧气,火就不能继续燃烧。
我跟妈妈分享了这个发现,她也感到很有趣。
这次小小的实验,不仅让我学到了新知识,也让我和妈妈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
纸杯杯子吹乒乓球实验原理作文纸杯吹乒乓球实验,原理揭秘。
哎哟,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试过用纸杯吹乒乓球?别小看了
这个简单的实验,里头可是藏着大学问呢!
想象一下,你拿着个纸杯,上面放了个乒乓球,然后用力一吹——咦?乒乓球居然没飞走,还稳稳当当地悬在空中!是不是觉得
特别神奇?
其实啊,这背后的科学道理可是流体力学的大知识。
简单来说,当你吹气的时候,纸杯内部的气流就像个小旋风,形成了一个低压区。
外面的空气一看,哎呀,这边气压低,我得赶紧过来补位!就
这样,外面的空气形成了向纸杯内部的气流,把乒乓球给托住了。
这就跟飞机起飞的原理有点像。
飞机飞得那么高,不就是靠机
翼上下面的空气流速不一样,产生的压力差把飞机给抬起来的吗?
虽然纸杯和飞机差得远,但原理可是相通的哦!
所以啊,别小看生活中的小玩意儿,它们背后可能藏着大大的
科学道理呢!下次看到什么有趣的实验,不妨动手试试,说不定能发现什么新大陆呢!。
我做了一个实验筷子提米300字作文第一篇:《筷子提米,小实验里的大学问》嘿,大家都知道筷子是用来吃饭的,但你知道吗?筷子还能提米。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啊,背后藏着不少科学道理呢。
那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干,就琢磨着搞个小实验。
翻箱倒柜找来了一瓶米,还有两根筷子。
我把米倒进一个塑料瓶里,然后把筷子插进去,紧紧地压一压,再试着提起来,哇塞,竟然成功了!米跟筷子就像黏在一起似的,整个瓶子都被提了起来。
我开始好奇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叫“摩擦力”。
当筷子插入米中时,米粒之间的空隙变小了,压力增大,这样米粒与筷子之间产生了很大的摩擦力,所以就能提起来了。
这个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挺广的,比如拧紧瓶盖,也是利用了类似的原理。
不过,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小实验,却能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背后的科学知识。
有时候,我们可能忽视了身边的这些小玩意儿,但它们其实藏着大智慧。
这个实验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探索。
第二篇:《一根筷子的奇妙旅程》话说回来,谁会想到,一根普普通通的筷子,居然还能玩出花来呢?那天,我心血来潮,决定做个实验——用筷子提米。
听起来是不是挺逗的?准备材料很简单,就是家里常见的米和筷子。
我先找了个空瓶子,小心翼翼地装满了米,然后把筷子插进去,用力往下按了按。
心里还犯嘀咕呢,这玩意儿能成吗?结果,当我轻轻地提起筷子的时候,整个瓶子都跟着动了,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事儿说起来也不难理解,就是个物理现象,叫做摩擦力。
米粒之间挤得紧紧的,筷子插进去后,米粒给筷子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足够大,就能让筷子带着瓶子一起移动。
想想平时拧瓶盖、穿鞋带,其实都是这个道理,只不过我们没怎么在意罢了。
这个小小的实验,让我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
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想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藏着无限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小实验中的大学问
作者:陈王子杰
来源:《阅读(科学探秘)》2018年第05期
有一次作文课,我们老师没有讲解分析,而是说让我们见识一下会旋转的气球。
我们全班人立即瞪大了眼睛,只见老师拿出几个围成一个圈的彩色气球,我们正纳闷:气球往上飘还行,但怎么转动呢?“这时老师打开电吹风对着气球底部吹,“呀,那彩色气球圈竟然悬浮于半空,慢悠悠地旋转起来!
当时这个游戏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神奇,我也把这个实验牢牢记在心里。
说来也巧,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科学实验书,书中就有类似的实验。
我一下子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研究起“乒乓球太空漫步”这个实验来。
我先找来吹风机,再翻箱倒柜找乒乓球,找了半天,只找到一只瘪了的乒乓球。
我打开吹风机,对着乒乓球一通乱吹,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来瘪了的乒乓球竟然复原了!我高兴地向妈妈炫耀,妈妈笑着说:“这还不简单,热胀冷缩的原理呗!”
没想到,妈妈知道的科学常识也不少!我继续做实验,乒乓球真的就如实验上说的那样,在空中固定范围内上下左右激烈地跳动。
我把吹风机轻轻倾斜,乒乓球也会随着风向转移,但安静很多,不再上下跳动。
生活离不开科学,我们不能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吹风机的风会不断将乒乓球往上推,但因为球自身有一定的重量,它会上下跳动;至于乒乓球会左右摇摆,则是因为乒乓球旁边的气流速度不稳定。
也就是说,空气流速较快的地方,气压较小,而流速较慢的地方气压较大,于是乒乓球就左右摆动起来。
作文课上“会旋转的气球”其实也是这个原理。
小小实验背后,让我一连了解了几个科学知识。
我立马说给爸爸听,爸爸又继续追问道:“那吹风机斜吹时,为什么又不一样了呢?”我答不上来,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继续到书中寻找答案。
后来我明白了:当吹风机斜吹时,乒乓球之所以不会掉落也不会左右摆动,是由于风的推力,使各方面的力量保持在了一个平衡的状态中。
爸爸告诉我,其实这个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在科学上被称为“伯努利定理”:在一个流体系统,比如气流、水流中,流速越快,流体产生的压力就越小。
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因为机翼受到向上的升力。
飞机飞行时,机翼上方的流线密,流速大,下方的流线疏,流速小。
根据伯努利定理,机翼上方的压强小,下方的压强大,这样就产生了作用在机翼上的升力。
喷雾器为什么能喷出水来?它让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的压强小,容器里液面上的空气压强大,液体就沿小孔下边的细管升上来,从细管的上口流出后,就能喷成雾状。
爸爸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没想到一个小小实验,让我了解了这么多知识。
(指导教师: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