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研究谈片
- 格式:pdf
- 大小:466.61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初恋》初恋是什么?可能现在我们第一反应是第一个交往的人。
其实真正的初恋是,人的爱情萌发的最初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第一次尝到"情"的滋味,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
周作人在《初恋》一文中,就描写过他的初恋,懵懵懂懂,青涩而美丽,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初恋”。
《初恋》是周作人《夏夜梦》中的一篇,最初面世于“副刊的开山祖师”孙伏园主编的《晨报副镌》(1922年9月1日)上。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中,《初恋》不能算最出色、最有名的,比之《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等篇,该篇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然而,它却是看过了即不能忘记的一篇。
《初恋》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给人平平淡淡的感觉,仿佛在叙述他人的故事,但里头所写的男孩第一次恋慕异性的感觉实在准确极了,会使不少读者想到了自己类似的经验。
《初恋》里的杨三姑娘外貌算不得美丽,“仿佛是一个尖面庞,乌眼睛,瘦小身材,而且有尖小的脚的少女,并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
”却能够调动起正处于青春期的“我”的全部情感:纯洁的情意和心灵的感动。
三姑娘脱凡超俗,可以不顾及大人们的是非恩怨,搭讪宋姨太太后随即走来,看“我”映写陆润庠的字帖。
与大人们的势利、刻薄、浮华的“毡裘气”相反,三姑娘的行为更显出人间真情,尤其是她怀抱着猫的样子更使人怜爱。
然而她的纯真,却未能使她免于宋姨太太之类人的诅咒,而后最终早殇于霍乱。
这样的女孩子的一生,实在是在平凡不过的。
作者的本意,似乎也不在于写出她命运,兴发人生无常的叹惋,寄托一点人道主义的同情;而只是借她的存在,来追忆一段少年心事。
虽然“我”知道自己是“丑小鸭”,但还是会在她面前表现出振作与欣喜。
回想我们小时候,便深觉感同身受,那种懵懵懂懂,不求目的,就是简单地开心并乐意见到的欣喜。
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粉饰,却把少年之间单纯委婉的爱慕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后的“英雄救美”的心声,更是锦上添花,多了含蓄的真挚,让人动容。
在那个宋姨太太一类人中,杨三姑娘俨然微拂的春风,融出条条雪道,如仙女般立于凡尘,温馨而优雅,烤暖了处于困苦与冷眼中的人心,难怪周作人不惜使用了两个“第一”热烈地剖陈衷肠:“在我的性的生活里总是第一个人,使我于自己以外感到对于别人的爱着,引起我没有明了的性的概念的对于异性的恋慕的第一个人了。
论周作人小品文中的怀乡意识摘要:作为现代散文史的“开风气之先师”,周作人凭借独特的乡土理想,通过故乡的民俗化描写,寄托怀乡之情。
这些极具趣味性的民俗小品不仅是其独特审美特质的凝聚,还是其现实生活中矛盾复杂情绪的投射。
怀乡意识作为周作人笔下或隐或现的一条主线,联结了他的散文小品,也联结他备受争议的一生。
关键词:怀乡意识民俗大乡土理想泛乡五四以来,文学史上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诗歌之上,而被誉为“小品文之王”的周作人更是不可忽略。
周作人的文学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标记,为新文学印上“人”的标记,为散文打上“美文”的标记,为乡土文学打上“民俗”的标记。
在民俗散文的创作中,他主张“地方文艺”,力求开垦“自己的园地”,实现“生活的艺术”。
尤其在二十年代复归书斋与自我本位后,其文学创作迎来了全新的高峰。
乡土文学的“浙江潮”中,周作人笔下的故乡最具传统的水乡气息。
虽然他并非乡土文学的领军者,但是却在乡土的范围内开垦出属于自己的乡土世界。
周作人在乡土作家中的独特性在于在其怀乡意识,我认为他的“怀乡”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他的怀乡意识及复杂体现,另一部分是他的大乡土理想表现出的泛乡观。
两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其民俗小品文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作为研究周氏乡土理论的合理切入点。
这种怀乡意识表现在散文中的就是对家乡风物的倾尽描绘。
周作人在自编文集中引言“吴越本属一家,而风土大致相同,故书中杂引浙俗为最繁”。
浙东的民俗风物无疑是其创作灵感的源泉,而衍生出的水乡文化对周氏的精神气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笔下的民俗意象可以分为水意象、极富水乡气息的江南人文意象及鬼意象三类。
他说,“故乡的山水风物因为熟习亲近的缘故,的确可以令人流连记忆。
”[1]对于水意象,也坦言“生平与水太相习了,自有一种情分,仿佛觉得生活的美与悦乐之背景里都有水在”。
其笔下的水意象是一个群体,其中不仅包含真实的雨、河流、溪水一类的自然事物,还包含与水相关的事物和经历。
重提“关于周作人的一些史料”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986年8月,《文教资料》第4期发表“关于周作人的一些史料”,编者按说:“周作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值得研究的人物。
本刊辑印这组材料,供读者研究参考。
”包括周建人《我劝周作人南下》、贾芝《周作人和李大钊的一家》、高炎《我与周作人的关系及其工作》、高炎《再谈周作人的几件史实》、罗铮《周作人营救高炎的经过》、王定南口述《周作人出任伪职的原因》(沈鹏年记录)、《访许宝暌同志纪要》(沈鹏年、杨克林记录整理)、《袁殊同志谈周作人》(沈鹏年、杨克林记录)、范纪曼《周作人在南京的演讲》(沈鹏年、杨克林记录)、梁容若《周作人和我的三次谈话》、张萸芳口述《我亲自听见周作人说的话》(沈鹏年、杨克林记录)、周作人《致鲍耀明函两件》、赵京华《周作人敌伪时期文学年谱》和《周作人研究资料索引》(杨晓雷辑)。
--这里有几位需要介绍一下:王定南,1938年至1942年任中国共产党北平特委书记;许宝殺,当时在北平从事地下抗日工作,即周作人日记中提到的“许介君”,系俞平伯的妻舅;髙炎,原名郭健夫,中共地下党员,1938年4月至1942年6月为《庸报》北平支社采访部新闻记者,1940年11月至1942年6月兼任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秘书;罗铮,髙炎的妻子。
1986年11月12日,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召开“敌伪时期周作人思想、创作研讨会”。
研究室主任在开幕式上说:“长期以来公认的看法是,周作人在北平沦陷之后附逆投敌,成为了民族的罪人。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是汉奸文学的标本。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也早已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但是,今年四月份,上海的沈鹏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的《文教资料简报》上抛出了一组回忆录、访问记,提出了以下一些新奇的观点和材料:一、周作人不是汉奸。
浅谈周作人序跋文的文体创造——以《苦雨斋序跋文》为例周作人重视序跋创作,一生所作序跋共计30 万字左右。
1933 年,他从所著文集、集外文、未刊稿的所有序跋类文章中筛选出五十三篇,自编为《苦雨斋序跋文》,这是他对自身序跋创作一次慎重的审视,更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序跋文作为散文文体的一个分支,从侧面体现了周作人独特的文体创造与美学追求。
纵观现有的周作人研究成果,以其序跋为研究对象的专著空缺,相关论文仅有 4 篇,分别为:《周作人序跋中的散文观管窥》(2008 年)、《周作人序跋艺术管窥》(2011 年)、《周作人序跋研究》(2012 年)、《周作人序跋的写作艺术》(2013 年),且大多侧重于序跋对其人格思想、散文观念的说明,甚少从文体角度予以切入,序跋的独立品格和文体价值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因而,从文体角度切入周作人的序跋文研究是必要的。
一、多元糅合的表述方式周作人将《苦雨斋序跋文》自分为自序和他序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36 篇皆是自作题记,即为自己作序跋,第二部分17 篇,皆为他人所作的序跋,这是从序跋服务的对象角度作的初步划分。
然而从文体角度体察,笔者认为可以依据表述方式的不同,将其进一步区分为记叙序跋、议论序跋和抒情序跋。
序跋文细分为序和跋两个部分,都是用于说明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写作经过或评介文章内容的一种文体。
鉴于序跋固有的说明介绍作用,周作人的序跋中记叙表述的成分颇浓。
他或以叙事的形式交代写作缘由,又或以叙事的口吻讲解命题原因,此外还在序跋中插叙自己的人生经历。
《苦茶随笔小引》大篇幅插入其庚子之次年于南京充当水兵、随后公派前往日本改习建筑并从事外文翻译的事迹;《发须爪序》在评价绍原礼教的过程中穿插回忆与绍原君在北京大学的交往趣事。
不论对人生轨迹的总结,抑或介绍文人间的友谊,周作人都能在序跋文中娴熟使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技巧,以人、物、事件为中心的叙述方式使其序跋文脱离了说明性文字常有的晦涩,更显温润、亲切。
著名作家周作人与美食
周作人写散文喜欢谈吃,他住在古老京城北平“苦雨斋”里,喝苦茶,吃豆腐、萝卜、白薯等清淡的家常菜蔬,写平和闲适的文章。
《知堂谈吃》一书里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酒、茶、臭豆腐、野菜等这些再平凡不过的事物;在《喝茶》中,周作人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可见他对待饮食的文化观念、艺术的韵味和人生的超然态度。
对于故乡浙东绍兴美食,糕干、糯米食、白果、水红菱、绍兴酒、烤越鸡、鲞冻肉等,周作人则是念念不忘。
他十分爱吃鲞冻肉,这是浙东过年必备的食品,做法简单,将白鲞切块,与猪肉同煮,重要的是冻了吃不是吃现煮的。
久居京城的他,很为吃不到此物而抱憾。
他在《烤越鸡》里写道:“我所觉得喜欢的还是几样家常菜,腌菜笋干汤、白鲞虾米汤、干菜肉、鲞冻肉,都是好的。
假设天天能够吃饱玉米面和白薯,加上萝卜鲞几片,也已经很可满足。
”这些散发出淡淡乡土清香的谈吃小品,饱含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于文人雅士闲情偶寄中,勾人食欲,让人格外能体会到一种横生的妙趣。
内容摘要1932年起,周作人文章的体式出现新变,即文章中出现了大量抄引,旧书条目是最主要的抄引对象,其次是外国著作和周作人自己的文章、日记、信件。
这种创作风格从1932年延续至1937年,此类散文后被研究者称为文抄体散文。
为进一步考察1930年代周作人思想及创作的实貌,本论文选择文抄体散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文献调查、对比分析、整理归纳等方法展开研究。
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梳理周作人文抄体散文问世至今受到的评价及研究;第二章,以抄引对象为抓手,具体考察周作人文抄体散文旧书之外多元化的抄引对象,对比周作人1920年代的抄引情况,分析周作人思想上的变与不变,探究周作人复杂的抄引心态;第三章,以旧书抄引情况分析为基础,从创作环境的变化、文体的变化、文风的变化三方面去探析周作人抄引旧书的客观背景及主观心态;第四章,先考察沈启无、文载道对周作人文抄体散文的模仿情况,再对比模仿之作与周氏文章的异同之处,借此反观周作人文抄体散文的特质。
通过上述四章的论述,周作人文抄体散文的概貌得以呈现,为解读1930年代周作人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周作人文抄体散文抄引ABSTRACTSince 1932, a significant change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Zhou Zuoren’s prose, that he cited a lot of materials from others' prose to his own prose.The prose of Qing dynasty is his main citation, the second is foreign works and his own prose, diaries, letters.This writing style had no change from 1932 to 1937.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Zhou Zuoren's thought and writingin the 1930s,this paper chooses thiskind of pro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Main research methods are close reading, literature search, comparative analysis, inducti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combing the existing relatedcriticism and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nvestigating the diversified citation,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1920s' citation. Through this way, analyzing Zhou Zuoren's thoughts, and find the change and no change.Meanwhile, exploring the reason why Zhou Zuoren cited a lot. The third chapter, firstly analyze his main citation,the prose of Qing dynasty. Then, research the writing environment,prose form and style,to find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which caused Zhou Zuoren's cit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ing other writers’ related imitation, and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is, to present the features of Zhou Zuoren’s prose. The above four chapter describe a general situation of Zhou Zuoren's prose from 1932 to 1937. Also providing a new way to research Zhou Zuoren’s thoughts and writing in 1930s.Keywords: Zhou Zouren prose form change citation目录引言 (1)第一章 研究综述 (3)第一节 同时代人及建国后的几种评价 (3)第二节 80年代中期以来的研究 (4)第二章 旧书之外:多样化的抄引对象 (8)第一节 日本书 (8)第二节 自己的文章、日记、信件 (12)第三章 文体上的新变:抄引旧书 (17)第一节 创作环境、阅读趣味的变化 (17)第二节 文体的变化:披沙拣金抄旧书 (20)第三节 文风的变化:中年的“涩”与“辣” (28)第四章 文抄体散文的模仿者 (33)第一节 30年代的沈启无 (33)第二节 40年代的文载道 (35)结语 (39)参考文献 (41)后记 (46)周作人文抄体散文研究(1932-1937)引言在现代散文理论及创作方面,周作人的成绩是不容回避的。
[复习]周作人《乌篷船》赏析《乌篷船》一、周作人及其散文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1928年任北平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主任及日本文学系主任。
七七事变后,北大南迁,他留在北平。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及东亚文化协会会长等。
沦陷时期著作结集有《药堂语录》、《甘口苦口》、《立春以前》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有期徒刑10年。
1949年1月保释出狱。
“周氏兄弟”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周树人(鲁迅)与周作人。
这里“周氏兄弟”这一概念,涵盖了二人在思想、才具和文学活动上的某些共性。
虽然他们实际上各有所长,鲁迅之于小说创作,周作人之于文学翻译、文学理论、新诗创作和散文创作,分别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周作人的散文中令人感不到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感不到有不可遏抑的憎爱激流。
作者抒写自己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从而将蕴蓄于中的激情舒缓的、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
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周作人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似名士清淡,娓娓到来,无所拘束。
乍读,似构思不那么精到,结构不那么严谨,细细品味又觉其实作者是有着精巧用心的:虽飘逸而自有定格,虽洒脱而不得枝蔓。
因而,读他的散文,有和与老朋友无拘无束闲谈的感觉。
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周作人的散文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具有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无论记叙性的文字、议论性的篇章、还是讽刺性的杂文,写得不板滞,有趣味。
文中有时庄中有谐,有时谐中有庄,有时又在不经意中涉笔成趣。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1924年,周作人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把散文创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家园,自觉地选择“美文”作为抒写情感的喷发口,认为写作其实是“自己的园地”,纯粹是为了自我情致的表达。
写文章最好就是与“想象的友人”“闲谈”,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决定了他散文的体式基本是“闲话体”,并由此而形成“冲淡平和”的独特风格。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想,取材平凡锁碎,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给读者某些生活的启迪或感悟。
其最为动人之处,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
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
同时,这些散文往往以知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旁征博引,将诗情和理性渗入其中,抒写真切具体,给人以知识的熏陶。
如《喝茶》一文,所谈及的是中外许多喝茶和吃点心的知识,而最终要告诉人们的是,喝茶应以绿茶为正宗,“赏鉴其色与香味”,而且“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徐,但并非纯是悠哉游哉、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潜藏于字里行间,表现出冷静机智,和谐自然,朴素有味。
教材把这种文风特点归纳为:闲谈体、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
周作人的散文简单、散漫,可内涵丰富,在读作品时要细细地体味,尊重自己的阅读感觉。
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不少人认为,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首先,我觉得,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平淡的印象,或许是源于他早期的一些名篇,如《乌篷船》、《喝茶》、《故乡的野菜》等,这些名篇太抢眼了,以至给读者造成了平淡的错觉。
其实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似《乌篷船》这样从文字到思想感情都平淡的例子很少,除了早期这些以外,晚年的《木片集》里所收诸篇也可以说是平淡的散文。
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实是忧愤抑郁,即使是他后期被林语堂讥为“专抄古书,越抄越冷”的抄书体文章,也不能摆脱郁愤的底子,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文章看作知识性小品,那就太遗憾了。
举个例子,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
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愈是刻意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沉痛,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
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这些反话当正话读,其次,周作人也自承写文章并不能做到平淡,在《自己的文章》里,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乏的。
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最缺乏而不能做到者也。
”这并不是刻意的自谦,而是实话,周作人心目中的平淡之境与他所做到的并不相同。
在《药味集·序》里,他又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
”这里他已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内在的苦涩与不平淡。
有意思的是,周作人自己似乎也视“平淡”为散文艺术的极境,舒芜认为周作人之所以大规模地否定自己,有近五十万字的文章不肯收入文集(这五十万字大部分是战斗性较强的文章),就是虚悬了一个极境而使自己陷入绝境的结果,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中国文人,能摆脱“极境意识”的,大概只有一个鲁迅,他否定永恒,渴望速朽,其中蕴涵的通脱深透的精神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这也是鲁迅的难及之处,可怜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大骂鲁迅的“心胸狭窄”,看来,鲁迅终归是寂寞的。
鲁迅作品讲评(《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2004-04-231956年,时在香港办报的曹聚仁到北京访问周作人,一见面就谈起鲁迅的小说。
曹聚仁告诉周作人,他最喜欢《在酒楼上》;周作人表示欣然同意,他说,我也认为《在酒楼上》写得最好,这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周作人的评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鲁迅小说的很好的视角。
所谓“气氛”,周作人还有一种说法,叫作“气味”;在《〈杂拌儿之二〉序》里,他这样写道,写文章要追求“物外之言,言中之物”,“所谓言与物者何耶,也只是文词与思想罢了,此外似乎还该添上一种气味。
气味这个字仿佛有点暧昧而且神秘,其实不然。
气味是很实在的东西,譬如一个人身上有羊膻气,大蒜气,或者说是有点油滑气,也都是大家所能辨别出来的”。
因此,我理解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
而谈到鲁迅的精神气质就不能不注意到鲁迅和他的故乡浙东文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魏晋风骨、魏晋风度的精神联系。
这就提示我们:要从鲁迅小说与魏晋文人、魏晋文学与玄学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鲁迅气氛”的问题。
在这方面做了最早的探讨的,是王瑶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写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他发现了《在酒楼上》、《孤独者》和魏晋风度、魏晋风骨的内在联系。
王瑶先生说,《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的魏连殳的塑造,跟鲁迅对魏晋时代的某些人物的看法有类似之处。
他强调吕纬甫性格中的那种颓唐、消沉,他的嗜酒和随遇而安,都类似于刘伶;而魏连殳则具有一种稽康、阮籍似的孤愤的情感。
——现在,我们就沿着王瑶先生开拓的思路,作更具体深入的赏析。
(一)我们先来读《在酒楼上》。
这是小说的开头——“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
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窗外只有啧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台;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浅谈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特色11届汉语言文学2班李思盈45号摘要:平和冲淡是周作人的散文风格的突出特点,而在《故乡的野菜》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普通的野菜蕴含着作者对故乡似淡非淡的故乡情。
正是他这种闲适地对待生活的艺术态度,读者才有机会静静的体会到那种淡淡的愁思。
野菜不仅是他装载思念的家常特产,更多的是勾起儿时美好的回忆的载体。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赏析《故乡的野菜》来深入了解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特色。
关键词: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散文艺术特色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
初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灼,1909年又改号为启明,常用笔名有岂明、开明、独应、仲密等。
虽然周作人幼年在家乡的私塾书屋(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但后来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当时专业科目都用英文书,他因此有了相当的英文基础,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鲁迅、好友许寿裳(季茀)等人留学日本。
五四时期及20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期,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1923年)、《雨天的书》(1925年)、《泽泻集》(1927年)、《谈龙集》(1927年)、,另有诗和散文《过去的生命》(1929年)。
周作人散文历来就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
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杂文属于浮躁凌厉的一类,而五四时期的杂感、读书随笔及20年代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则属于平和冲淡的一类。
[1]一、散文的艺术特色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
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
这在双方的作品中也能体验得到。
《故乡的野菜》可以从淡、深、动、静来剖析其艺术特色。
(一)淡纵观全文,它的基调就是一个字——淡。
仿佛没有对故乡有一个很深切的概念,作者开篇便“漫不经心”地说着故乡的“水到渠成”性,说那只是“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
周作人:谈酒周作人:谈酒这个年头儿,喝酒倒是很有意思的。
我虽是京兆人,却生长在东南的海边,是出产酒的有名地方。
我的舅父和姑父家里时常做几缸自用的酒,但我终于不知道酒是怎么做法,只觉得所用的大约是糯米,因为儿歌里说老酒糯米做,吃得变nionio ──末一字是本地猪的俗语。
做酒的方法与器具似乎都很简单,只有煮的时候的的法极不容易,非有经验的工人不办,平常做酒的人家大抵聘请一个人来,俗称酒头工,以自己不能喝酒者为最上,叫他专管鉴定煮酒的时节。
有一个远房亲戚,我们叫他七斤公公──他是我舅父的族叔,但是在他家里做短工,所以舅母只叫他作七斤老,有时也听见她叫老七斤,是这样的酒头工,每年去帮人家做酒;他喜吸旱烟,说玩话,打马将,但是不大喝酒(海边的人喝一两碗是不算能喝,照市价计算也不值十文钱酒),所以生意很好,时常跑一二百里路被招到诸暨嵊县去。
据他说这实在并不难,只须走到缸边屈着身听,听见里边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象是螃蟹吐沫(儿童称为邂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成,迟一点就变酸了。
但是怎么是恰好的时期,别人仍不能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物一样。
大人家饮酒多用酒盅,以表示其斯文,实在是不对的。
正当的喝法是用一种酒碗,浅而大,底有高足,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香宾杯。
平常起码总是两碗,合一串筒,价值似是六文一碗。
串筒略如倒写的凸字,上下部如一与三之比,以洋铁为之,无盖无嘴,可倒而不可筛,据好酒家说酒以倒为正宗,筛出来的不大好吃。
唯酒保好于量酒之前先荡(置水于器内,摇荡而洗涤之谓)串筒,荡后往往将清水之一部分留在筒内,客嫌酒淡,常起争执,故喝酒老手必先戒堂值以勿荡串筒,并监视其量好放在温酒架上。
能饮者多索竹叶青,通称曰本色,元红系状元红之略,则着色者,唯外行人喜饮之。
在外省有所谓花雕者,唯本地酒店中却没有这样东西。
相传昔时人家生女,则酿酒贮花雕(一种有花纹的酒坛)中,至女儿出嫁时用以响客,但此风今已不存,嫁女时偶用花雕,也只临时买元红充数,饮者不以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