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期周作人文艺思想的审美文化透析] 周作人简介

[早期周作人文艺思想的审美文化透析] 周作人简介

[早期周作人文艺思想的审美文化透析] 周作人简介

关键词:周作人文艺思想审美文化摘要: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涨落,周作人完成了他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文学观念的转变。他肯定了文学创作中人的情感、自由的重要性。同时,他并不放弃传统儒家的理性和节制精神,兼顾理性、情感、自由三者的结合。在美学思想上,周作人强调阴柔美、优美,认为“美”即是“真”,即是“自由”。在人生态度上,他提倡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即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以艺术家的心态去理解、感受生活。

一、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

1918年周作人在《平民的文学》一文中正式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他指出“文学上原有两种分类”:“纯艺术派”和“人生的艺术派”,认为文学应该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作家应该是“先知或引路的人”,他反对“以美为主的纯艺术派”文学“造成纯粹艺术品为艺术惟一之目的”,反对“一种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游戏的文学”{1}。在文学研究会成立的宣言中他再次强调了以人生作为文学的目的,这些充分说明周作人初入文坛时的文学观主要是将文学作为研究人生问题、呼唤平民觉醒的工具。然而,周

作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思想从一开始就有折中、调和的色彩。总之,他认为“文艺应当通过了著者的情思,与人生的接触。换一句话说,便是著者应当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他对于人生的情思,使读者能得艺术的享受与人生的解释”{2}。

另外,周作人始终不忘个体情感在文学艺术中的核心地位。谈到文艺的本源时,他说:“就文艺起源上论他(文学)的本质,我想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的表现。”{3}谈到文学批评时,他不仅主张“印象的鉴赏”的“诗人的”批评和“文艺上的宽容”,还肯定了情感的抒发离不开个性的解放和身心的自由。谈到传统文学流派时,他说:“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做一切的文章,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他为浅率空疏,实际却是真实的个性的表现。”{4}总之,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念下,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特征,肯定了人的情感、个性和身心的自由发挥是文学创作达到“艺术的美”的本质条件。

二、审美化的艺术人生

1.在美学观上,强调优美,反对崇高。周作人的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上。舒芜曾说,鲁迅和周作人是中国最大的散文家。鲁迅的杂文与周作人的小品文,分别代表中国散文艺术的“阳刚”和“阴柔”,或者说“壮美”和“优美”两种美的最高境界。与西方“阳刚美”的审美传统不同,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始终以“优美”为主线,强调“阴柔美”。周作人在《〈陶庵梦忆〉序》中表达了他对传统散文风格的追慕,“我常这样想,现代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小,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我们读明清有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代文的情趣几乎一致。”{5}另外,优美的特点首先是和谐的,其次是理想的,即通过将现实理想化达到“平淡自然”的审美趣味。而崇高是通过和它的对立面不断的斗争,或内在的不断超越,或对旧我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强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对

立。周作人在散文理论和创作上正是以“中和”的审美文化观,力争理想与现实的最大调和,从而达到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平淡自然”的美学境界。因此,他的美学观是强调优美,反对崇高的。

体现在做人上,周作人也反对做崇高的、与现实不断斗争的人。在《闭户读书论》中他举出两种观念的人:一边是“大智”、“风流士女”、“壮烈英雄”、“圣贤”、“做官的”;一边是“凡夫”、“平常下级人民”、“寒士”。毫无疑问,周作人是倾向于后者的。他说:“我以前(按:“五四”涨潮时期)是梦想过乌托邦的”,现在“梦想家与传道者的气味渐渐地有点淡薄下去了”{6},只感到“凡人的悲哀”。这说明周作人在人格上是一个庸俗顺世、拒绝崇高的人。

2.中庸主义的审美文化观。中国人有一个重要的性格:“中庸”,或者叫“中和”。古人认为,中和是“阴”、“阳”的中和,这一阴一阳谓之“道”,即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周易》中指出,中和是人通过积极进取(变化)达到一种不易(不变、永恒、稳定)的目的。对个体来讲,“中和”既是生命健康成长的前提,又是精神安宁的必要手段。周作人深得中庸之道,并在《谈龙集・上海气》的首句即表明心迹,“我终于是一个中庸的人”{7}。

在生活上,与鲁迅强调“强者人生”不同,周作人强调“平民人生”和“审美人生”。钱理群先生在《周作人传》中谈到,发生在周作人身上的三重幻灭,尤其是对知识分子自我的幻灭抹掉了周作人“五四”初期仅有的血性与战斗意志,让他沉入深深的痛苦中,使他重新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变成一个中庸的、理性的、富于传统美德的绅士。

在艺术上,天地人和的中和哲学和中庸辩证法使得周作人以一种轻松自在的艺术态度欣赏自然。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游于艺”就是说“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8}这种自在的态度要求作家确定单纯的题材,选择和谐的自然景色,力求达到一种纯净、优美、和谧的风格和意境。这正是周作人散文的主要风格特征。

在思想上,周作人同样是一个既有理性又强调感性的中庸体。他坚持在尊重儒家基本精神之一的理性和节制的前提下,回到自己对事物的原初的天真的感觉,回到私人化的、日常的生存经验空间中,把理性和节制作为情感发展的尺度。“周作人认为,道教思想的基本特点是非理性的狂热,这正是与儒家学说相对立。儒家讲的是理性、中庸之道和节制,这正是现实中国社会所缺少的,要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把儒家的理性、中庸之道请回来。”{9}

3.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五四”落潮后,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文学转型中,周作人仍然坚持“五四”时期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立场,逐渐从文化阵营的中心跌入边缘,成了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在精神的苦闷与彷徨中,他追寻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写道:“我们――只想缓缓地走着,看沿路风景,听人家的谈论,尽量的享受这些应得的苦和乐。”{10}他认为社会条件如果不具备实现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就完成“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自由。周作人对日常生活的退守使他摆脱现实社会激烈的矛盾斗争,进入一种内心的、自然而然的自我境界。这一时期,他选取了人生的最基本话题――吃、穿、住作为创作主题。他为此写了一系列“美文”,专门谈论“北京的茶食”、“南方的野菜”、“吃茶”、“谈酒”、“草木鱼虫”,并从中见出艺术的情趣。另外,适应于这一审美个性,日本人的洁净、有礼、洒脱和日本衣、食、住的自然、简素,就成为周作人生活的理想境界。周作人正是通过提倡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以艺术家的心态去理解、感受生活来实现在“十字街头”找到一种贵族式精神超越的喜悦的审美体验。

三、“真”即是“美”的美学思想

现代美学强调在审美关系中“趣味”、“情感”、“感性”等审美主体的因素。站在现代美学的基础上,周作人从审美关系的角度提出,“只须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11}这里的

“真”是指从人的肉体中迸发出的对身体的天然存在和欲望的合理实现的要求,是指从人的精神出发,要求感性对人的无意识领域的开启,对人的原始记忆的还原,是情感的真实表露,是个性、思想的自由传达。一句话,周作人的“真”即是人的灵与肉的“自由”。推理可得,他的美学思想是从“美――真――自由”不断演绎与拓展的。他将“真”与“自由”作为他美学观的两个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在《人的文学》中,他将“人的正当生活”解释为“自由真实的幸福生活”。在《平民文学》中,他强调“平民文学”“内容充实,就是普遍与真挚两件事”。在评价郁达夫的《沉沦》时说,“他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真挚与普遍的所在。”{12}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散文的另一类主题常常是民间的神话、童话、儿歌,或者是女人、儿童,或者谈爱与性欲,这都是在追求着同一个目标:人性的真。说到底,也是对自由精神的一种自觉的追求。与传统士大夫认为民间知识“鄙陋”、“不登大雅之堂”不同的是,周作人认为民间的知识“真切”、“清新”、“自然”,是美的表现形式。在吸取民间文化滋养的同时,周作人也不失时机地对民众的愚昧、落后等劣根性进行批判。

作者简介:金玉甫,博士,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艺术理论与书法研究。

{1}{11} 周作人.平民文学.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31,132.

{2}{3} 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36,138.

{4} 周作人.〈杂拌儿〉跋.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81.

{5} 周作人.〈陶庵梦忆〉序.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2:267.

{6}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自序一.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4.

{7} 周作人.上海气.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394.

{8} 杨伯峻译注.述而篇第七.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7.

{9} 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143.

{10} 周作人.寻路的人(代跋).周作人散文(第一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06.

{12} 周作人.沉沦.周作人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50.

感谢您的阅读!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思想家,他曾创作出许多著名的作品,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周作人在其早期文学创作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其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深远。 本文主要探讨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主要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周作人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对于其思想转变的影响。 二、周作人对于古代文化的关注及其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 三、周作人对于现代文学的思考与探索及其对于其晚期思想的形成。 四、周作人在文学评论方面的研究及对于其文学思想的提升。 五、周作人在文化探讨方面的研究及其对于思想观念的转变。 六、周作人对于传统美学的认识及其对于美学观念的转变。 七、周作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及其对于艺术观念的转变。 八、周作人对于人文主义的思考及其对于其思想体系的完善。 九、周作人的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于当代文化

的启示。 总的来说,周作人在其早期文学创作探索中,勇于探索,不断的吸收和发扬中外文化的优秀成果,这对于其晚期文学思想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创作不仅在音韵、文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学思想方面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使得其思想呈现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周作人的文学创作探索对于其晚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1. 周作人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对于其思想转变的影响 在其早期文学创作中,周作人主要以小说为主要形式,包括《猫城记》、《亚细亚的孩子》等,其创作以自然主义为主,透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揭示,探讨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在表达自我情感的同时,进行了批判现实的价值观。 这些早期作品成为其思想转变的起点,周作人在其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学的各种冲击,也根据实践的理性思考和创作的经验,不断关注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文学观。这对于其后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 周作人对于古代文化的关注及其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 周作人在早期就对古典文化充满兴趣,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诗歌、文学等方面有着卓越的造诣。他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探索精神世界的内在,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古代文化的特点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和

[早期周作人文艺思想的审美文化透析] 周作人简介

[早期周作人文艺思想的审美文化透析] 周作人简介 关键词:周作人文艺思想审美文化摘要: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涨落,周作人完成了他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文学观念的转变。他肯定了文学创作中人的情感、自由的重要性。同时,他并不放弃传统儒家的理性和节制精神,兼顾理性、情感、自由三者的结合。在美学思想上,周作人强调阴柔美、优美,认为“美”即是“真”,即是“自由”。在人生态度上,他提倡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即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以艺术家的心态去理解、感受生活。 一、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 1918年周作人在《平民的文学》一文中正式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他指出“文学上原有两种分类”:“纯艺术派”和“人生的艺术派”,认为文学应该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作家应该是“先知或引路的人”,他反对“以美为主的纯艺术派”文学“造成纯粹艺术品为艺术惟一之目的”,反对“一种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游戏的文学”{1}。在文学研究会成立的宣言中他再次强调了以人生作为文学的目的,这些充分说明周作人初入文坛时的文学观主要是将文学作为研究人生问题、呼唤平民觉醒的工具。然而,周

作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思想从一开始就有折中、调和的色彩。总之,他认为“文艺应当通过了著者的情思,与人生的接触。换一句话说,便是著者应当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他对于人生的情思,使读者能得艺术的享受与人生的解释”{2}。 另外,周作人始终不忘个体情感在文学艺术中的核心地位。谈到文艺的本源时,他说:“就文艺起源上论他(文学)的本质,我想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的表现。”{3}谈到文学批评时,他不仅主张“印象的鉴赏”的“诗人的”批评和“文艺上的宽容”,还肯定了情感的抒发离不开个性的解放和身心的自由。谈到传统文学流派时,他说:“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做一切的文章,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他为浅率空疏,实际却是真实的个性的表现。”{4}总之,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念下,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特征,肯定了人的情感、个性和身心的自由发挥是文学创作达到“艺术的美”的本质条件。 二、审美化的艺术人生 1.在美学观上,强调优美,反对崇高。周作人的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上。舒芜曾说,鲁迅和周作人是中国最大的散文家。鲁迅的杂文与周作人的小品文,分别代表中国散文艺术的“阳刚”和“阴柔”,或者说“壮美”和“优美”两种美的最高境界。与西方“阳刚美”的审美传统不同,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始终以“优美”为主线,强调“阴柔美”。周作人在《〈陶庵梦忆〉序》中表达了他对传统散文风格的追慕,“我常这样想,现代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小,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我们读明清有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代文的情趣几乎一致。”{5}另外,优美的特点首先是和谐的,其次是理想的,即通过将现实理想化达到“平淡自然”的审美趣味。而崇高是通过和它的对立面不断的斗争,或内在的不断超越,或对旧我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强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对

浅谈周作人

浅谈周作人 赵兹昌 现代文学史上谁是最伟大的文学家,斩钉截铁,答曰: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史上对鲁迅的最高赞誉,这是谁说的?不是我,是毛主席。毛主席将鲁迅神化是有很大的政治需求的,就像古代君王不断神化孔子一样。但实质上体现了鲁迅的伟大,并且我相信,在新的阐释语境下,鲁迅将越来越伟大,鲁迅学的分支会越来越多,记得我在大一时,听着《男儿当自强》读鲁迅,真是痛快不已得意忘言。无独有偶,有一个与鲁迅同时代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鲁迅双峰并峙,被冯雪峰称为“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能相比”,他是谁?鲁迅的弟弟——周作人。 周作人相比鲁迅来说,很少有人对他有一个深入地了解,我想与一个重要事件有关——周作人在危亡之际担任过伪职,也就是俗称的“汉奸”。抗战爆发后,大批文人学者随国民政府南迁,大都汇聚在西南联大,而周作人坚持留在

沦陷的北京,当全国文艺界和广大读者十分关心他的安危出处时,周作人失节了。中国人痛恨汉奸,政府当局者比之一般百姓更加痛恨背叛。随着解放区的壮大和新中国的成立,极左的文艺思潮狂飙,鲁迅的文学成为革命文学的代表,一反一正,他弟弟周作人的文学自然成为反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并被不断的打击埋没,以致一个文学大家少有人熟知。但天不丧斯文,历史又是有情的,公正的,历史进程是“曲线中的直线”。周作人要在新时代里发光发热了。我们山师做得很不错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的下编中单独拿出一章来讲周作人。 现在我与大家一同谈一下周作人,本来不敢乱讲,一再推脱,直到今日。章太炎的大弟子黄侃曾说,人五十岁前不著书,可惜他潇洒一世,绝学独步天下,却只活了五十岁。由此看来,做人也不能过于低调,不宜妄自菲薄,现在不讲也许再无机会了。 周作人(1885-1967),鲁迅之弟,浙江绍兴人。原名櫆寿,字星杓,号知堂、药堂、苦茶庵老人,又名启明、启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学者。 周作人曾师从章太炎,可以说是黄侃的小师弟,章太炎章疯子,一代国学大师,他的老师又是谁?俞樾。俞樾什么来历?曾国藩大家想必都知道,他最得意的门生是谁?大家

周作人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不少人认为,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首先,我觉得,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平淡的印象,或许是源于他早期的一些名篇,如《乌篷船》、《喝茶》、《故乡的野菜》等,这些名篇太抢眼了,以至给读者造成了平淡的错觉。其实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似《乌篷船》这样从文字到思想感情都平淡的例子很少,除了早期这些以外,晚年的《木片集》里所收诸篇也可以说是平淡的散文。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实是忧愤抑郁,即使是他后期被林语堂讥为“专抄古书,越抄越冷”的抄书体文章,也不能摆脱郁愤的底子,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文章看作知识性小品,那就太遗憾了。举个例子,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愈是刻意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沉痛,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这些反话当正话读, 其次,周作人也自承写文章并不能做到平淡,在《自己的文章》里,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乏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最缺乏而不能做到者也。”这并不是刻意的自谦,而是实话,周作人心目中的平淡之境与他所做到的并不相同。在《药味集·序》里,他又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这里他已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内在的苦涩与不平淡。有意思的是,周作人自己似乎也视“平淡”为散文艺术的极境,舒芜认为周作人之所以大规模地否定自己,有近五十万字的文章不肯收入文集(这五十万字大部分是战斗性较强的文章),就是虚悬了一个极境而使自己陷入绝境的结果,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中国文人,能摆脱“极境意识”的,大概只有一个鲁迅,他否定永恒,渴望速朽,其中蕴涵的通脱深透的精神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这也是鲁迅的难及之处,可怜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大骂鲁迅的“心胸狭窄”,看来,鲁迅终归是寂寞的。 再次,做到了平淡就一定好吗?未必。比如,《木片集》里的一些文章,的确平淡,但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思想上很放不开,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旁征博引了,语言也刻意地往通俗浅白的风格上靠,所以其艺术水平比之先前的《药味集》、《书房一角》反而大为下降。我觉得,散文,即使单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很多时候,思想也是一种美,深度也是一种美,而美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和深度?仅仅把握住一种抽象的气质,或平淡或沉郁,远远不够。周作人的散文之所以高于林语堂、梁实秋、丰子恺等人,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两点,一是如黄开发所说,在于其貌似的“平淡”与实质的“不能平淡”之间产生的艺术张力;二是文体与风格的复杂多变,早期、中期、晚期,各有一番天地,甚至同时期的文章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林、梁诸人则都不免失之单一,先人论文时所谓名家只有一种味道,而大家却是多种味道的杂糅,用到周作人这个散文大家身上很有道理,杜甫之高于其他诗人处,不也是“集大成”么。另外,还有一些行文上的细节,如雅、拙、朴、涩、重厚、清朗、通达、中庸、有别择等,在境界上,与梁实秋的精巧、林语堂的轻滑,也有高下之别。 第二个问题则是有关文体。

周作人简介

周作人(1885.1.16~1967.5.6),原名櫆寿,又名奎缓,字星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以散文成就最高,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鲁迅二弟,周建人的哥哥。 生平简历 1901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改名为周作人,毕业后考取官费于1906年7月留学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结婚。 1911年自日本回国,于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同年,辛亥革命爆发,周作人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第五中学教员。1917年春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 1927年4月李大钊遇害,其子李葆华避居周作人家一个月之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其所任教的北京大学南迁,周作人选择居留沦陷后的北平。其后曾出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1] 1939年元旦,有人闯进八道湾,向周作人及他的一位来访的学生开枪射击。周作人虽中弹却竟未受伤,倒是那位学生被打中左肩,门房里的一些人前来捉拿凶手,一名车夫被打死。这一暗杀事件始终未搞清是何人所为,但却促使周作人接受了伪北京大学文学院筹备员的职务,接着又当了伪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周作人曾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任职,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有关哥哥鲁迅的“回忆录”体裁著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周作人遭受冲击,曾被红卫兵无耻粗暴对待。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去世。周作人临终前曾对身边人说,他的一生平平不足为道,只有晚年的翻译让他满意。分析评价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鲁迅和周作人是怎么也绕不过的存在。“五四”以后,许多显赫一时的文人一个个如花般地凋谢了,唯其兄弟二人,却一直矗立在20世纪文化的中心点上,成为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对异端。 五四之前,他斗志昂扬,此后,悲观主义,消极主义则占据了他几乎全部精神。在他看来,抗争失去任何意义。在他看来,世界总是在轮回,昨日如斯,今日如斯,明日也如斯,太阳底下无新事。曾经周作人在倡导《人的文学》时的慷慨激昂,逐渐褪去,他一下子成了“老人”,醉心于玩古董、沉湎于抄古书的愉悦中。年代久远的历史演变成了他的精神鸦片。20世纪30年代,“五四”时的充满战斗气质的周作人已彻底消失了。 但是,周作人的心里还是对社会心存依恋。他把社会所有的感受,写进对历史的理解,以平和的心同历史纠缠,总能用举重若轻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无论多复杂的东西,他都能以放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之一,他提倡儿童文学的美学化、生活化,让孩子们能够在阅读中领略美的魅力,同时也更好地了解生活。他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不只是一味地教育,而是在儿童的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可以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 1. 美学化。“美”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的中心思想。他认为,儿童文学应该追求文学的艺术性,呈现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引领儿童进入美的世界。 2. 生活化。“生活”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的切入点。他主张儿童文学要从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中提取素材,结合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创作,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能够获得代表生活本身的美。 3. 情感化。周作人主张儿童文学应该能够引发孩子对于生命的认识和挂念,情感是最好的桥梁。他认为,感性和理性要协调发展,情感和思想要统一起来,创作才能达到心灵深处。 4. 自由化。“自由”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的内在质量。他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不能受到任何束缚,需要有充足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创作内容也应该是经过作者独立创作的自由产物。 5. 教育化。尽管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需要有美的审美价值,但

他也认为儿童文学的阅读不只是为了自我表现,还要起到教育的作用。作品的主题应该是正确的,对于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6. 应时化。“应时”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的重要要求。他要求创作者能够适应当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社会变迁、人生境遇和文学趋势。时代变化之中,儿童文学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 7. 儿童化。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的核心是儿童。儿童文学的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要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并适当借助儿童的视角、语言和直觉进行表达。 8. 多元化。“多元”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的创作方向。他认为,儿童文学不应该被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范式,而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童话、寓言等故事形式,还可以有诗歌、散文、访问等形式,以满足儿童不同的需求和兴趣。 9. 共享化。周作人主张儿童文学是需要多种人士共同参与创作、传播、鉴赏的。他认为,儿童文学不是由单一的作者或纯粹的编辑所能完成的,需要作者、编者、出版者、家长、教育者等多方面人士共同参与,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总之,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不仅是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方向的提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现代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传播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儿童的需求不断升级,儿童文学的美学建构和实践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1. 美学化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一、本文概述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学术论文。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揭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周作人的生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文学创作历程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周作人的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理论以及文学创作实践,包括其对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性、文学与艺术等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其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通过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在此过程中,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分析深入、观点明确。 二、周作人的文学观念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 的深刻理解之上。他倡导一种“人的文学”,强调文学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他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功利化,认为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以审美和人文关怀为核心。 在周作人看来,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他提倡“以文学为本位”的文学观,主张文学应独立于政治、道德等其他社会因素之外,以自身的审美价值为依归。 周作人也非常注重文学的形式和技巧。他提倡简洁、质朴的文风,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他强调文学的创新和实验精神,鼓励作家在形式和技巧上进行探索和尝试。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坚持文学的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这些观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周作人的文学创作 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涉及散文、翻译、评论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上的大胆尝试与辛勤实践,使这种古已有之的文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又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块新土地。他的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中略带幽默和轻松,读后给人一种亲切而自然的感觉。 很多学者都曾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过周作人,谈他的人生态度、文学造诣与历史功绩。谁都不能否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的多方面贡献,而更值得人称赞的便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他的小品文创作近千篇,这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堪称稀有。这使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便和“小品文”联系在一起,深植于读者心中。 一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类。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每种风格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 (一)浮躁凌厉

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又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话语,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展现的: 第一: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酣畅又亦庄亦谐。在《祖先崇拜》这篇一千来字的短文里,周作人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于“在自然律上,明明是倒行逆施的封建伦理观念”进行了理直气壮的批判。但他的批判、反抗又自与别人不同,于挑战、评判的态度中又见中庸与平和。对于封建礼教宣扬的那一套虚伪的所谓“风纪教化”,周作人也毫不客气地加以嘲讽。如当时上海的湘沪警察厅明令禁止携带十岁上下的女孩进浴堂,理由是“有关风纪”。周作人在《风纪之柔脆》一文中写到: 与此段文字,周作人把道学家的这种荒谬与虚伪,看作是特别可笑、可恶的。而且中国人长期在这种假惺惺礼教束缚下,产生了一种更加虚伪、变态的心理,礼教之弊害及非人道也就可见一斑了。 第二:在讽刺军阀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鉴的是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默与讽刺”的写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

[解读周作人小品散文中的文化情怀]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

[解读周作人小品散文中的文化情怀]周作人小品散文的 特点 在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盛极一时,而其作品中所蕴含 的深厚的文化情怀更是为当时及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的读者)所激赏、神往。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中一以贯之的追求趣味、表现 趣味的审美态度,亲切、自然地导引读者从平凡生活走进美的所在,在平 淡冲和的文字中得到净化和启悟。周作人“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的文化情怀贴近人性,自然具有历久不衰 的魅力。 一 周作人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小品散文,诸如《北京的茶食》、《故 乡的野菜》《乌篷船》《喝茶》等,大都是谈人生与艺术的“趣味之文”。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一般都认为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与我国明代文 人小品的“独抒性灵”的完美融合。周作人作为新文学运动的主将,他所 倡导的“言志”,是“抒我之情”、“载自己之道”,而非代人之言, “载他人之道”。从1922年撰《自己的园地》起,周作人就与各种各样 的“大名义”自觉保持距离。1924年在《喝茶》一文中声言“茶道”。 即“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 那间体会永久”27,这成为日后周作人的生活信条。现实人生注定是不完 满的,然而周作人认为我们依然有可能体会生活之美和人生之乐。他说快 乐的真意是能在心灵放松的瞬间求得“美与和谐”。他将这样的瞬间称作“偶然的片刻优游”,而获取的方式很多,你可以“在江村小屋里,靠玻 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或者,坐在乌篷船里,以“游山的态度”(当然“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 刻盼望走到”),“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

周作文散文主张文艺以自己表现为主体

周作文散文主张文艺以自己表现为主体周作人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大都知道他是周树人也就是鲁迅之弟,也或多或少都了解二人间的不和,这场兄弟间决裂的原因至今扑朔迷离,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除此之外,民国、鲁迅、兄弟失和仿佛成为周作人身上的标签,我们对于周作人的印象似乎仅止于此,对于他的作品,我们知之甚少。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他和鲁迅对比,会更好的理解他。一直到五四以后,周作人的生活经历大体上和鲁迅非常类似。先是到南京求学,然后又东渡日本,1906年7月,鲁迅带周作人去了日本。回国后,全家搬到北京,住在八道湾。周作人先后到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任教。 周作人和鲁迅两个人关系一直非常亲密,但是,性格差异很大。周作人相对比较从容、沉静、柔和,鲁迅比较热烈、激烈、刚毅一些。这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也能得见。 一、周作人的散文概况 周作人的散文,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来说,前期指的是五四时期,后期指30年代。我们这里提到的散文主要指他的前期作品。 1、内容取材广泛、表现自我 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作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等。其中包括文艺随笔、杂文、抒情小品等等多种文体。就题材而言,比较杂,这一点和鲁迅一样,知识范围比

较宽,有人认为是取材广泛,其实,杂文随笔的取材往往都很广泛。像林语堂所说的,"宇宙之大,苍蝇之微",什么都可以写,也是杂文自由性的一种表现。 就精神气质而言,周作人的散文内容,就是"表现自我"。这种表现自我,一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即面对民国社会现实的个人思考;二是个人趣味,指的是纯粹个人性的写作,就是个人情趣的真实直率的表现。 2、风格追求平淡、态度从容 他的文章就风格而言,境界比较高远。无论是深刻泼辣,还是自然平淡,都触及到人性、人生的关键和要害之处。而且,周作人始终以一种从容、自信的态度面对一切。 读完他的文章只觉自然简单、韵味纯厚,仿佛一杯茗茶,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从文学技巧上来看,没有什么技巧,也看不出什么技巧,就是心里的感觉、体会被贴切地表达出来。看似很简单,但是内涵很丰富,或者说有一种味道。 语言拙朴,不尚修饰不张扬,笔调从容舒缓,娓娓叙谈,具有谈话风格。与鲁迅的尖锐不同,周作人的散文表面上看起来不露锋芒,但我们读毕却总是忍不住回味,文章的主题正是在一次次回忆中层层展现。 二、用"深刻泼辣"的文章针砭时弊 1、社会批判、人生批判的杂文

周作人简介

周作人简介 周作人 姓名:周作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 籍贯:浙江绍兴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或作岂明)、知堂等。重要笔名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祖籍浙江绍兴。 1901年秋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曾与共同翻译《域外小说集》一、二集。1911年返回绍兴,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和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第五中学教员。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文科教授兼国史编译处纂辑员。 新文学运动发韧时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新文学运动理论建设上的重要文章,产生过广泛影响。1920年参加新潮社,被推选为该社主任编缉,并负责主持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起草宣言。五四前后除继续翻译介绍外国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外、还发表大量白话诗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之一。 1922年7月起兼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1923年第一部集《自己的园地》问世。1924年11月发起组织语丝社,并成为《语丝》的实际主编。这时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为《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等。 1928年任北平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主任及日本文学系主任。1930年与冯文炳等合办文艺周刊《骆驼草》,同时大力鼓吹文学的无目的性,创作了大量专注于草木虫鱼的文章和,创作风格愈加走向闲适。此时结集的有《永日集》、《看云集》、《苦条随笔》、《夜读抄》、《瓜豆集》等。 七七事变后,北大南迁,他留在北平。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

论周作人早期散文观

论周作人早期散文观 作者:柳琴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4期 摘要:中国现代散文的诞生是可以上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它开始走向文体自觉,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实现了其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而在它形成过程中,周作人功不可没,可谓“开山大师”,其在散文理论与创作方面做出的重要历史贡献。当我们要研究现代散文的流变,看清当下散文的格局与面貌,不可不重新研究起周作人的散文观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散文;周作人;性灵派 1 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身传统 “五四”新文学时期,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得到突出的发展,其中这与周氏兄弟的倡导关系很大,现代散文在其手上发生并在写作上达到很高水平。在为周作人赢得广泛赞誉的《人的文学》里这样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是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这是一篇被称为“从人的本体看待文学本体”的文献。在该文中,周作人还强调了其个人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而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推崇的是“独抒性灵”的公安派。他一面强调自己所提倡的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不同,一面又强调其与明代公安竟陵派的渊源关系。在导言中,周作人明确提出“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的小品文两者所合成”。这是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散文源流的看法。 明末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这种强调“独抒性灵”的文学创作其实是这些文人对当时社会和文坛的一种反抗,他们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的文章,这种“反抗性”也是周作人如此推崇它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周作人强调散文要“性灵流露”,写“真实的个性”,坚持散文对自然本性的追求,这正是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理论的延伸,与其倡导的文学主张有着相合相通之处,而在周作人的“趣味说”,“人的文学”以及“言志”和“载道”的文学争论中完成了对公安派的继承与超越。我以为可以说,周作人是在利用传统资源反传统,利用“公安派”的反叛性反封建反传统,在“解构”中重建自己的一套文学理论主张并付诸实践,殊为可贵。 众所周知,中国的新文学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以散文的成就最大,相比于其他文体,散文创作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化传统化地好,新文学中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形式上多舶来品,从借鉴西方做起,创作起来自然需要一个缓慢学习的过程,一时也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但散文不同,它在受到“西风”熏陶的同时,也有着中国本土的“传统”。特别是那些偏重于个人情性的小品文,显然从名人小品中得到过许多借鉴。所以周作人会说现代散文起源于文学革

周作人简介【现代文化名人印象记:周作人】

周作人简介【现代文化名人印象记:周作人】 周先生总是温文尔雅,静若处子,说话有如切切私语,走路几乎像老太太;然而,他有那么一种超脱之态(是不够亲切呢,还是暗中藐视呢,很难说)。人们在他面前,便难以无拘无束,他冷眼旁观,也许不免窃笑。他清谈对客,文质彬彬。正是这种文质彬彬,叫人无法对他亲亲热热。他呵呵一笑(或者不如说,他微笑得出了声)的时候,他那形如枪弹的头一上一下地摆动起来,这就是表示着,你可以跟他亲近,却不要太随随便便。当然,谁也不能对他毫不客气。刚跟他会面的时候,大家总是尊敬他。这尊敬,若是来自敌手,就会转为害怕,若是来自朋友,就会转为亲近,亲近得如兄如弟,互有好感,不过绝不会到热诚相与的地步。 却说在周先生眼里,世界显得多么富有人情味又多么渺小啊!在他的著作中,他避而不谈那些把人类分为各个敌对党派的重大问题。他喜好长谈的是那些细小的事物,那些“没人提起、没人记得的小事”,却让我们对可以想像的一切小天地中间的这个极难想像的小天地十分喜爱起来。就这样,他培养成了他那种散文的淡雅风格,―――不是像马考利那样有公开讲演的气概和响亮的加重语气,而是像爱利亚那样有不自觉的因而颇具魅力的唯我哲学和闲散情调。看样子,周先生的散文简直是把闲谈变成一种美术了。他有个难得的妙法,使生活中可贵的零零碎碎化为金色的语丝。他取无意味的东西,制成有意味的东西。在他那个很有人情味的庭园里,白菜比玫瑰花还惹人爱。读起他的散文来,我们就几乎相信,苍蝇的有趣之处有时候超过对“天道、预见、意志和命运”的解说。 周先生还有另外一面,我们切莫忘记。他大有铁似的毅力。他那紧闭的嘴唇,加上浓密的胡子,便是坚决之貌。他洁身自好,

周作人简介及作品

周作人简介及作品 周作人,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周作人简介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周作人的简介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取名作人,以名行世,一生用过90多个笔名,常用笔名有独应、周逴、周遐寿、仲密等,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早年经历 9岁以前在家中私塾开蒙,11岁入三味书屋,后去杭州陪侍狱中祖父并授读一年半,遍读史书与笔记小说。 光绪二十七年秋,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管轮科,开始翻译英文小说。 ▪留学回国 三十二年夏,随鲁迅东渡,先后进东京法政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曾与鲁迅创办《新生》杂志,未果;合译出版《域外小说集》,并开始创作小说和自学多种外文。 宣统元年六月,在东京与羽太信子结婚。 抗战时期 辛亥革命前夕归国,先后任绍兴省立第五中学英文教员、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教育司视学,兼任《绍兴教育会月刊》及《叒社》杂志编辑,还常在《越铎日报》发表反封建的政论和翻译外电通讯。在任绍兴教育会长期间,着手进行教材改革并开始研究儿童文学。 在五四时期,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参加《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同年10月,又任《新潮》月刊编辑主任,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著名文学论文,以及新诗《小河》、《微明》、《画家》、《爱与憎》等优秀作品,

在新文化运动中起过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建国前后 五四运动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孔德学校、中日学院、女子学院等校任教。1922年11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4年冬,与林语堂等创办《语丝》周刊。 1930年8月,主编《骆驼草》。 抗日战争开始后,滞留北平。1939年元旦,遇刺未亡,随即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国民政府委员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东亚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又以汪伪政府要员身份访问日本和“满洲国”。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南京高等法院判刑10年,1949年1月被保释出狱。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从事著译工作。1950年后,曾先后翻译了《俄罗斯民间故事》、《日本狂言选》、《希腊拟曲》、《伊索寓言》等9部,与人合译了《阿里斯托芬喜剧集》、《欧里庇得斯悲剧集》(共3集)、《石川啄木诗歌集》、《平家物语》等6部。 一生著译颇丰,主要著作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瓜豆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也回忆和撰写了大量有关鲁迅的图书和文章,主要有《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等。1965年9月,所写最后一部30多万字的回忆录《知堂回想录》,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 “”时期 1966年5月,“”开始。 1966年6月起,人民文学出版社不再给周作人预付稿费。 1966年8月2日,他被红卫兵查封了家,并遭到皮带、棍子抽打。其后周作人两次写了短文让儿媳张菼芳交给当地派出所,以求服用安眠药安乐死,都无音信。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下地解手时突然发病去世,享年82岁。周作人的作品 创作书目 《欧洲文学史》 (大学用书,北京大学授课教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