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肉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 格式:pdf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59
骨骼与肌肉系统影像学重点骨骼与肌肉系统是人体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地了解这些结构的状况。
在临床诊断中,骨骼与肌肉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疾病、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进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骨骼与肌肉系统影像学检查的相关知识。
X射线检查是最常用的骨骼与肌肉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X射线能够穿透人体组织,不同密度的组织对X射线有不同的吸收能力,通过X射线片可以观察到骨骼与肌肉系统的结构、密度、位置等信息。
X射线检查主要用于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
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通过多个方向和角度拍摄组织断层图像,再通过计算机重建出三维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可以更准确地显示骨骼与肌肉系统的结构,对于复杂骨折、软组织肿瘤等病变的评估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清晰地显示骨骼与肌肉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脊柱、关节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来观察骨骼与肌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超声检查主要用于肌肉、肌腱、关节囊和软组织的检查,对于肌肉损伤、滑膜炎等疾病的诊断有很好的帮助。
核磁共振显像(MRI)是无创伤三维视野慢性疼痛患者筛查无效的,特别适用于骨骼骨质骨质破坏,脊髓树胶质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AS)全亚型和中立德拉明突痛及创伤后紧急肌肉环内肌腱或软骨疾病患者筛查。
此次MRI包含多个方面,如画心内约束,速成汤,脸部,颈部,面部感染,梅泽水肿,同化物,枪针和骁勇刚烈药物中毒,脑回显像检查,肝、胰、肾、膀胱及泌尿系等器官异常。
MRI是一种无创伤的,可以显示脊柱髋骨关节进行几天画像,并且无需任何辐射暴露。
一、骨骼肌肉系统一、1.滋养孔:可在X线平片上形成影像,表现为致密骨皮质影当中,出现的边缘光滑约1mm粗细的斜穿骨皮质的透亮影。
2.副骨:多个骨化中心未合并或额外独立的骨化中心。
3.籽骨:位于关节附近、肌腱和韧带内的无骨膜小骨。
4.骨化中心:骨发育过程中首先发生骨化的部位,骨化从此处开始,然后逐渐扩大,最后完成全部骨化。
5.初级/一次/原始骨化中心:形成骨干。
胚胎早起,软骨干中部出现一个原发骨化点为初级骨化中心,骨化点内的软骨组织退化消失,成骨细胞积极活动,形成骨组织,这一变化成骨化。
6.次级/二次/激发骨化中心:形成骨骺。
胎儿出生前后,在骨两端的软骨内先后出现骨化点,称继发骨化点或二次骨化中心,由继发骨化点形成的骨结构称骺。
7.先期(预备)钙化带:儿童长骨由骨骺、骺板、干骺及骨干组成。
干骺端靠近骺板的一条致密线称预备钙化带。
当干骺与骨骺联合后,留下骨骺线痕。
8.骨龄 bone age:骨发育过程中,二次骨化中心与实际年龄的关系称为骨龄,是判断骨骼发育的参考材料之一。
9.骨龄测定:利用影像学的方法观察二次化骨中心的出现、骨骺与干骺端愈合的时间,并以此来推断生理年龄的方法称为骨龄测定。
10.关节间隙:X线上的关节间隙≠解剖学上的关节腔,它是指两个或数个骨性关节面间的透亮间隙,由三部分组成:关节软骨、关节腔和滑液,关节间隙的大小主要由关节软骨厚度决定。
11.骨松质:CT上显示为由高密度的骨小梁和低密度的骨髓间隙构成,在干骺端明显。
显示为高密度的骨小梁纵横交错成网状,网格内低密度影是骨髓组织。
12.肱骨颈干角:肱骨头中轴线与肱骨干纵轴线向内方成角约130~140°13.肱骨角:肱骨干纵轴线与肱骨滑车轴线在外侧成角,约80°14.生理性前臂外翻角: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成角165°~170°,女性多为165°,男性多为170°,若=180°称为直肘,若>190°称为肘内翻,若< 165°~170°称为肘外翻,均为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