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与脱水药
- 格式:ppt
- 大小:810.50 KB
- 文档页数:38
【药理学总结】利尿药和脱水药利尿药和脱水药一、利尿药是一类作用于肾脏,促进体内水和电解质的排泄,使尿量增加的药物。
根据效能分为三类:高效能(袢利尿药)髓袢升支粗段髓质皮质部,呋塞米;中效能远曲小管近端(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噻嗪类;低效能(保钾利尿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螺内酯,氨苯蝶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抑制药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furosemide),依他尼酸(ethacrynic acid),布美他尼药理作用和机制1.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皮质部NaCl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2.直接扩张血管临床应用1.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2.严重水肿:心、肝、肾性水肿3.急慢性肾衰,排K+作用4.高钙血症,排Ca2+作用5.加速毒物排泄:结合输液不良反应:1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低K+、低Na+低Cl-碱血症、低血镁2.耳毒性,氨基甙类抗生素3. 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4. 胃肠道影响中效能利尿药噻嗪类、氢氯噻嗪药理作用和机制1.利尿作用: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的重吸收2.抗利尿作用:尿崩症3.降血压作用:早期:利尿,致血容量降低,降低血压,长期: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达到降压效果。
临床应用1. 各种原因引起的轻、中度水肿2.高血压3. 尿崩症4. 特发性高尿钙伴有尿结石者:促进PTH调节的远曲小管Ca2 的重吸收,抑制尿钙的排出不良反应1电解质紊乱2高尿酸血症3代谢变化:导致高血糖、高脂血症4过敏反应:与磺胺类有交叉过敏反应低效能利尿药螺内酯 (安体舒通)其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药理作用和机制竞争性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醛固酮受体,促进排Na 、保K ,利尿作用慢、弱、久。
临床应用1. 各种与醛固酮升高有关的水肿(肝、肾性)2. 充血性心力衰竭不良反应1高血钾,肾功能不全者慎用2.性激素样副作用螺内酯(spironolactone)氨苯蝶啶阿米洛利药理作用及机制1. 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阻滞Na 通道)2. 抑制远曲小管、集合管对K 的分泌,降低Na 的重吸收,使管腔负电荷下降,外电位差下降,K离子分泌减少。
利尿药和脱水药引言利尿药和脱水药是用于调节水分平衡和减少体内水分的药物。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液体潴留病症,例如心力衰竭、肝硬化和肾脏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利尿药和脱水药的工作原理、分类以及常见的药物。
工作原理利尿药和脱水药通过促进肾脏排尿来减少体内水分的潴留。
它们主要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肾小管和肾单位的功能,从而改变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和排泄。
这些药物的工作原理因药物类型而异。
对于利尿药来说,最常用的机制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
其中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袢利尿药(例如呋塞米)通过阻断肾小管对钠、氯和水的重吸收来增加尿液的排出。
2.噻嗪类利尿药(例如氢氯噻嗪)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来增加尿液的排出。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例如螺内酯)通过阻断醛固酮的作用,减少钠的重吸收,增加钠的排出。
而脱水药则是通过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浓度来促进尿液的排出,从而减少体内的水分。
常见的脱水药物包括以下几种:1.渗透性利尿剂(例如甘露醇)通过增加尿液中溶质的浓度,引起体液向尿液的渗出。
2.抗利尿激素(例如利尿素)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增加尿液的排出。
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的不同,利尿药和脱水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袢利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肾疾病等。
常见的药物有呋塞米和托拉塞米。
2.噻嗪类利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肾疾病等。
常见的药物有氢氯噻嗪和氯噻嗪。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
常见的药物有螺内酯和依普利酮。
4.渗透性利尿剂: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急性肾损伤和颅内压增高等。
常见的药物有甘露醇和山梨酸。
5.抗利尿激素:这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心力衰竭和肾病综合征等。
常见的药物有利尿素和甲磺酸托普莫司。
常见药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利尿药和脱水药物:1.呋塞米(常用品牌:速尿):袢利尿药,用于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