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疫病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黄瓜霜霉病教案教材名称: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第11章第二节二、黄瓜霜霉病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学习黄瓜霜霉病发病的重要意义。
2、掌握黄瓜霜霉病症状识别、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黄瓜霜霉病的识别和防治。
4、培养学生准确判断和识别黄瓜霜霉病的能力。
5、培养学生能够组织和指导农民进行黄瓜霜霉病综合防治的能力。
6、培养学生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的意识。
7、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做保护环境的先行者。
本课类型:理论知识课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研究法、对比法、自学法、讨论法等。
教学重点:黄瓜霜霉病症状的识别和综合防治技术。
教学难点:黄瓜霜霉病症状的识别。
教具:感染黄瓜霜霉病的黄瓜叶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引入课题(5分钟)、症状识别(10分钟)、病原特征(3分钟)、发病规律(5分钟)、预防发病(3分钟)、综合防治(10分钟)、高温闷棚(5分钟)、总结发言(3分钟)。
课前准备:利用周未放假,让学生到自己所在乡镇调查保护地黄瓜种植品种、面积,在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上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179页二、黄瓜霜霉病;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到图书馆、学生机房查询有关黄瓜霜霉病的资料,为上好本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学生调查前,教师已经对当地保护地黄瓜种植情况做了详细调查,掌握的情况就是栽培面积非常小,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都不过关。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黄瓜霜霉病[板书]二黄瓜霜霉病[教师] 周未放假,我让同学们到自己所在乡镇,调查保护地黄瓜种植品种、面积,在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又让你们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到图书馆、学生机房查询资料,下面哪位同学介绍调查和参观的收获?[学生]由5位学生介绍调查和参观的收获。
并进行讨论。
[教师]我总结一下,通过同学们介绍调查和参观的收获,讨论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两个方面。
我说一说我的调查结果:县北白龙乡有三个温室,县西刘家台乡有两个温室,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确实都不过关,这样我们大部分同学去调查都会没有结果,这也是我为什么让你们又去实训基地参观学习的原因。
甜瓜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症状
此病菌能侵害根、茎、叶、果实,以茎蔓及嫩茎节发病较多,成株期受害最重。
发病初期茎基部呈暗绿色渍状,病部渐渐缢缩软腐,呈暗褐色,患病部叶片萎焉,不久全株萎焉枯死,病株维管束不变色。
叶片受害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大病斑,扩展速度快,边缘不明显,干燥时呈青枯状,叶脆易破裂。
瓜部受害软腐凹陷,潮温时,病部表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即孢子囊和孢囊梗。
二、发病条件
病菌发病适温为28℃―30℃,当旬平均气温为23℃时开始发病,在适温范围内,高湿(相对温度85%以上)是本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
发病高峰多在暴雨或大雨之后,田间地势低洼处,有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再遇大水慢灌,病害将严重发生。
该病为土传病害,连年栽种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
施用带病残体物或未腐熟的厩肥易发病,追肥伤根者,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选用5年来种过葫芦科、茄科的肥地,以沙壤土新地为好。
2、加强田间管理。
采用高畦栽培,土地整平,开好沟,植株生长前期和发病初期要严格控制灌水,中午高温时不要如浇水,严禁串灌(最好灌井水),防止田间有积水。
合理施肥,田间发现病株及早拔除。
收获完毕后及时清除田园残留
物。
3、根据预报,病害即将发生时应使用化学药剂灌根或喷雾,选用72%克露(霜脲锰锌)可温性粉剂7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甲霜灵加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8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25―0.5千克,每隔7―10天灌1次,连续防治3―4次。
图15-4 黄瓜疫病菌(示孢子囊和藏卵器) 黄瓜疫病Cucumber Phytophthora Blight黄瓜疫病常造成黄瓜大面积死亡,对黄瓜生产威胁很大。
全国黄瓜产区都有发生,北方以秋黄瓜发病较重。
此病除危害黄瓜外,还能侵染葫芦、冬瓜、西瓜、南瓜等。
症状主要侵染茎、叶和果实,以茎基部及嫩茎节部发病较多。
茎基部发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渐缢缩,病部以上叶片出现青枯,最后全株枯死。
节部发病,呈水渍状腐烂,缢缩并扭折,后使病部以上枝叶青枯。
叶片被害,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呈近圆形斑,湿度大时病斑扩展快,全叶腐烂,湿度小时扩展慢,边缘暗绿色中部淡褐色,干枯脆裂。
果实受害,形成暗绿色圆形凹陷的水渍状病斑,后扩展使全果皱缩软腐,表生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
病原病原为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Kalsura ,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另据报道寄生疫霉P. parasitica、德氏疫霉P.dreschleri、中国疫霉P. sinensis等可侵染寄主引起发病。
甜瓜疫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菌丝稀疏,易产生瘤状或节状突起,常集结成束状或葡萄球状,色深。
菌丝体于无菌清水中才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
孢囊梗细长,分化不明显。
孢子囊无色,柠檬形或近圆形,大小32.5~74.8μm×27.8~45.5μm,顶端有乳头状突起,较扁;游动孢子无色,单胞,球形或卵圆形,具两根鞭毛;雄器着生于藏卵器底部,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光滑,直径25.0~32.4μm。
孢子囊还可直接萌发为芽管。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8~30℃,温度范围9~37℃。
并要求有很高的湿度和水分。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卵孢子或厚垣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年的初侵染来源。
病瓜采收的种子也可能带菌,但带菌率很低。
越冬菌丝或卵孢子和厚垣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与感病寄主接触后,可直接穿过表皮侵入寄主。
植株发病后,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瓜类疫病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瓜类疫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防治方法,并用此理论解决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阅读教材解决自主预习题目、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看到瓜类疫病病的症状图片,防治方法的视频,从直观上认识该病斑、防治措施。
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集中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症状、病原、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学习难点】
症状、综合防治的理解、记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瓜类疫病的症状特点?
(2)、瓜类疫病病的病原特征?
1、瓜类疫病属于亚门属。
(3)、瓜类疫病的发病规律?
A:该病为传病害.
B、越冬:
C、传播途径
D、病害侵染、再侵染过程。
E、影响因素有哪些?请具体说明?在气象条件中,那个因素又是决定发病与否与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教师同步导学案
学生笔记及反思
6)、综合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的措施。
B、嫁接防病
C、加强田间管理
C、化学防治
(a):化学防治的时期
喷第一次药:
喷第二次药:
b):具体措施
二、检测预习
三、小组合作探究
1、瓜类疫病的主要发生部位有哪些?各自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2、瓜类疫病病原真菌的孢子囊、菌丝间、有性生殖各产生什么类型的孢子?菌丝有无隔膜?
3、传播途径?
4、影响该病流行的因素?
5、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如何抓住时机?
四、教师精讲点拨(针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
五、课堂达标与迁移
一、填空题
1 、瓜类疫病病原物属亚门,属菌。
菌丝无,易产生瘤状或节状突起,孢子囊萌发时产生,有时也能直接萌发长出,菌丝间还可以产生球形,有性世代产生球形。
2、瓜类疫病为传病害,以、、随病残体在或中越冬,竖年条件适宜长出,借、、传播蔓延。
二、判断题
1、()瓜类疫病是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
2、()瓜类疫病是土传病害
3、()瓜类疫病是单循环病害。
4、()种植黄瓜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瓜类疫病发病重。
5、(),多雨、多雾瓜类不容易得疫病。
6、()瓜类疫病在发病初期可以不进行防治。
7、()连作地、田园不洁瓜类容易感染疫病。
三、瓜类疫病的症状
四、瓜类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