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用方程解决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667.50 KB
- 文档页数:1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会运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会独立思考,养成勇于质疑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除了命中率、出勤率、合格率等,还有折扣、利息等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它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与分数有所不同。
本单元内容是第四单元百分数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科书把它单独编为一个单元。
三、单元学习内容分析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能够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主要通过“水结成冰”“火车提速”“家庭支出”和“储蓄”四个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解决与“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有关的实际问题和与储蓄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不同情境问题的解决,突出百分数知识在不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涉及百分数不同的知识,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等。
如何将百分数的不同知识与相应的问题结合起来?为此,教科书安排了两类问题,一类是一般问题,另一类是利率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涉及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通过这样的编排,将百分数的知识、问题和方法沟通起来,意义在于使学生明晰百分数在应用中涉及哪些知识、问题以及方法,以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1能力。
同夹聊同失2.借助画图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直观图的应用价值是非常广泛的,能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能把隐性的数量关系显性化;能形象地表现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更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阵地。
今日我们学习的是两个物体进行一个相对运动从而相遇,我们要求出他们的时间。
其实在生活中不仅仅是走路有这样一个情景,还有其他的情景也可以用到这样的等量关系。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生1: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出发,已知两地的距离和两车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生2:两人同时做一件事,已知工作总量和两人的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
……师:同学们能用我们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些类似的问题吗?按下手中的暂停键,我们一起试试吧!三、达标检测1.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商定两人同时开车出发。
公园距天桥50km。
⑴估量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在图上标出来,再与同伴说一说你的想法。
⑵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距公园有多远?列方程解决问题。
第1小问: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这是相遇问题,王阿姨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每小时走60千米,张叔叔的速度比王阿姨的速度快,相遇时离公园近一些,估量在李村四周。
第2小问:出发后几时相遇,找到等量关系王阿姨的路程+张叔叔的路程=总路程(50km),他们二人走的时间是一样的,解设出发后x时相遇,王阿姨的走的路程是40x千米,张叔叔走的路程是60x千米.列方程为 40x+60x=50100x=50X=0.5相距地点距离公园多远,实际上是求王阿姨走的路程:40x=40×0.5=20答:出发后0.5时相遇,相遇地点距离公园20千米。
2.甲、乙两工程队铺一条长1400m的公路,他们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铺80m,乙队每天铺60m,几天后能够铺完这条公路?从两端同时施工,是相遇问题。
可以画线段图帮忙理解题意。
一条线段表示1400米长的公路,甲每天铺80米,乙每天铺60米,甲铺的比乙快,铺的天数相同,相遇时甲比乙铺的多。
依据线段图列出关系式:甲铺的长度+乙铺的长度=总长度(1400米),可以设x天后能铺完这条路,甲铺的长度是80xm,乙铺的长度是60xm.列方程式80x+60x=1400140x=1400X=10 答:10天后能铺完这条路。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用方程解决问题(第6课时)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 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也曾经解决过一些简单的方程问题。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不知道如何利用方程进行解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并掌握解方程的步骤。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并掌握解方程的步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同时,我也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2.新课导入:介绍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案例分析:通过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加深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典型的案例分析。
通过板书,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绩来进行。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7、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8、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9、解方程的方法:方法一:利用天平平衡原理(即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法二:利用加、减、乘、除运算数量关系解方程。
10、加、减、乘、除运算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11、常用数量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总产量=单产量×数量单产量=总产量÷数量数量=总产量÷单价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一倍量×倍数=几倍量几倍量÷倍数=一倍量几倍量÷一倍量=倍数)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12、相遇问题:特点:必须是同时的可根据不同的行程进行分析。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相遇时间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速度1=路程÷相遇时间-速度21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1.根据下列题中的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1)这幅画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根据长是宽的2倍,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长=宽×2画框共有162cm的木条,是长方形的周长是162cm,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解设:长方形的宽是xcm,长是2xcm.(x+2x)×2=1623x×2=1626x=162X=27长:2x=2×27=54答:这幅画的长是27cm,宽是54cm。
(2)白键和黑键各有多少?钢琴是由白键和黑键组成的,根据钢琴有88个键,可以得出白键个数+黑键个数=88白键比黑键多16个,可以列关系式为白键个数-黑键个数=16解:设黑键有x个,白键有(x+16)个。
x+x+16=882x=72x=36白键:x+16=36+16=52答:黑键有36个,白键有52个。
解方程2x+x=3 2x+3x=70 5y+y=964m-m=9 3n-n=50 6x-3x=4.8妈妈的年龄比小丽年龄的3倍多4岁,妈妈今年37岁,小丽今年几岁?列方程解决问题。
根据妈妈的年龄比小丽年龄的3倍多4岁,可以得出关系式小丽的年龄×3+4=妈妈的年龄,而妈妈的年龄是已知量。
解:设小丽今年x岁。
3x+4=373x=33X=11 答:小丽今年11岁。
4.平均每盘有几个橘子?根据题意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用有50个橘子,把50个橘子放到4个盘子里,还剩2个,等量关系式:每盘橘子的数量×4+剩下的橘子数量=橘子的总数量解:设平均每盘有x个橘子。
4x+2=504x=48X=12 或者用算术法(50-2)÷4=12(个)答:平均每盘有12个橘子,在这里我们鼓励用列方程解决问题。
5.如图,正方形的周长比等边三角形的周长多5cm,正方形和三角形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根据题意,列出等量关系式: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5,图中显示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和正方形的边长是一样的。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线性方程和不等式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线性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以及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对数学问题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线性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性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2.难点:如何运用线性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文具。
3.教学素材:相关的生活案例、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案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请问小明和小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讲解线性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并掌握解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线性方程和不等式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性方程和不等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如何将线性方程和不等式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用方程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