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PPT)4-4
- 格式:pptx
- 大小:84.57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力学科八年下册物理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节作为中学物理力学第一节,其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所以本节课的展开尤为重要。
学习者特征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探究欲望,但是抽象思维及科学探究的水平还不足,有待课堂中逐步加以适当引导,以便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掌握。
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大纲要求确立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准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三要素,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通过课堂小练习让学生领会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践和探究,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确立依据根据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确立以下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2.难点:准确理解力的概念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教学资源准备弹簧、橡皮泥、空矿泉水瓶、磁铁、小车、铁球等相关力的实验器材;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课堂引入二、新课教学(一)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多媒体展示放大的中国汉字“力”,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与力相关的词汇。
学生回答后总结:这么多相关力的词汇,含义各异,那物理学中的力到底是什么?力能做哪些事情?1.展示讲台上的器材:弹性良好的弹簧,橡皮泥,空矿泉水瓶。
初二物理第8章力第4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江苏科技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8章力第4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章复习二. 重、难点:A重点: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三要素4. 力的示意图5. 本章的复习B难点: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 力的示意图3. 本章知识体系的建构三. 知识点分析(一)力的概念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A. 发生力的作用的时候,一定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叫施力物体,另一个叫受力物体。
B. 力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如:手压弹簧,手拉绳子,马拉车等是直接作用;而地球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磁铁吸引铁类物质等是间接的,即不是直接接触的。
2.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①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②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反之;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本章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导学1. 本章以“力”为载体,通过对不同类型力的观察和研究,感受力的存在及它们的区别,进而领会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 本章从生活中最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先探究弹力、重力,再探究摩擦力,进而再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使我们的学习更符合同学们的认知规律。
3. 本章学习的摩擦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们会感受到物理知识除了与生活现象有关外,还与社会热点问题——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有关,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
知识结构:1. 力的概念A.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 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C.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D. 测量:用弹簧测力计a. 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b. 使用方法:①注意量程与分度值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③校正零点④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E.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F.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方法2. 力的种类①弹力A.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物理初中教材第八年级第四章教学解析第四章教学解析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及其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而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部分,第八年级的第四章内容涵盖了一些基础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对第四章的教学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
一、力的性质和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和形状。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感受到力的作用。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示范实验和小组合作活动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总结力的性质和作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重力的作用和计算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的。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到重力的作用和表示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重力的大小。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能力,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并执行一个关于重力的小型实验。
三、离子和离子键离子是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离子。
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离子和离子键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采用动画或模型的方式,展示离子的形成和离子键的结构。
四、空气的压力和大气压空气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因此也存在着压强。
大气压是大气对于物体单位面积的压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吸管浸泡水的实验、用空气球压碎空罐子的实验等来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压力和大气压的存在。
五、液体中的压强和浮力液体中的压强是指液体对单位面积的压力,它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浮力是指液体对在其中浸没的物体的上向竖直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现象,并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
六、凸透镜和实物的成像凸透镜是一种光学装置,它能够使光线聚焦,形成实物的放大或缩小的像。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介绍凸透镜的结构和特点,并让学生亲自操作凸透镜,观察实物的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