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的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85
事故、灾害源、潜在风险的概念与区别
事故的概念
事故是指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
失或环境破坏的突发事件。
事故通常是意外发生的,可能由于人为
因素、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引起。
事故通常具有突发性、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
灾害源的概念
灾害源是指引发灾害事件的自然或人为的根本原因。
灾害源可
以是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也可以是人为灾害源,如火灾、爆炸、核泄漏等。
灾害源通常是灾害发生的根本起点。
潜在风险的概念
潜在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事故或灾害的隐患或潜在威胁。
潜在风
险存在于各种活动中,可能由于某些因素的变化或失控而引发安全
问题。
潜在风险是可能发生但尚未实际发生的风险。
事故、灾害源、潜在风险的区别
事故是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事件,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灾害源是引发灾害事件的根源,可以是自然
灾害或人为灾害。
潜在风险是指潜藏的、可能导致事故或灾害的潜
在威胁,尚未实际发生。
事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灾害源是事故的
起点,而潜在风险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了解事故、灾害源和潜在
风险的概念对预防和应对事故和灾害非常重要。
事故的基本概念
事故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物体、能量、信息等意外地相互接触、碰撞、干涉或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对环境、人员、财产等造成意外损害的事件。
事故通常具有破坏性、伤害性、危险性等特点,可能会对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环境生态等领域造成严重影响。
事故的分类可以根据事故原因、事故类型、事故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划分。
例如,根据事故原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人为事故、技术事故等;根据事故类型可以分为机械事故、电气事故、化学事故、火灾爆炸事故等;根据事故影响范围可以分为国内事故、国际事故等。
事故的防范和控制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预防和控制事故,需要建立事故应急预案和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完善事故调查和总结机制等。
安全事故定义及其他相关概念一、安全事故是人们在进行有目的活动过程当中,发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不幸事件,使其有目的行为暂时或永久地停止。
安全事故可分为生产安全事故、交通安全事故、消防安全事故。
二、伤亡事故即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是指员工在劳动过程当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伤亡事故按伤害程度的级别划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又分为重大和特大死亡事故)。
1、轻伤及轻伤事故:轻伤是指造成员工肢体伤残或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情性轻度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
一般指受伤员工歇工在一个工作日以上,但够不上重伤者。
轻伤事故即一次事故中只发生轻伤的事故。
2、重伤及重伤事故:重伤是指造成员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
重伤事故即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伴有轻伤),而无死亡的事故。
3、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造成员工死亡的事故。
包括发生事故人员当场死亡,以及伤者在一个月内死亡的事故。
三、在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由于责任过失造成工程倒塌或报废、机械设备毁坏和安全设施失灵造成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称为工程建设重大事故,可分为4个等级:一级:⑴ 死亡30人以上;⑵ 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
二级:⑴ 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⑵ 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
三级:⑴ 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⑵ 重伤20人以上;⑶ 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
四级:⑴ 死亡2人以下;⑵ 重伤3人以上,19人以下;⑶ 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
四、形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等。
安全事故的性质通常分为非责任事故、责任事故和破坏事故3类。
五、事故调查小组的职责及工作内容1、组织技术鉴定;2、查明事故的发生的原因、过程、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3、查明事故的性质、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4、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措施的建议;5、提出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意见;6、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工程安全事故的概念
一、定义与概念
工程安全事故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技术上的或经济上的原因而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和停工等影响建设工程正常进行的事故。
这类事故可能发生在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
二、事故类型
1. 按事故原因分类:可分为自然事故和人为事故。
自然事故是由于自然灾害、恶劣天气等原因引起的;人为事故则是由于人为因素,如操作失误、管理不善等引起的。
2. 按事故后果分类:可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
轻微事故是指影响较小,损失轻微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财产损失的事故;重大和特大事故则是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的事故。
三、事故原因
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设计与施工不当: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方法不规范,可能导致结构不稳定或存在安全隐患。
2. 建筑材料问题: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可能导致结构破坏或质量不符合要求。
3. 施工现场管理不善: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4.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工程安全事故。
5. 人为失误:操作失误、指挥错误等原因也可能导致工程安全事故。
四、预防与应对
为了减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设计与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设计合理,施工方法规范,提高工程质量。
2. 加强建筑材料管理:使用合格建筑材料,保证工程质量。
故障、隐患、危险、风险、事故、安全的定义区别联系:故障: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因某种原因“丧失规定功能”或危害安全的现象。
隐患:就是在某个条件、事物以及事件中所存在的不稳定并且影响到个人或者他人安全利益的因素。
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安全:免除不了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区别和联系:安全不是完全没有损害,只是这个损害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任何时候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隐患存在。
如果及时发现消除隐患就能使系统处在一个正常的状态。
要是存在隐患而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发生故障。
故障不一定会有危险,也有可能是丧失一些功能,却也有可能导致危险。
而风险是指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不是指危险本身。
事故是意外情况,而不是意外情况的也有可能是危险,(吸烟不是事故,却对人有害是危险。
)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是具有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有害物质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两者区别:事故隐患与危险源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隐患:它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导致摔倒致伤的隐患危险源: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
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核发电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美国白蛾)危险: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性进取的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
事故分类一、事故的概念及特性在介绍事故分类前,有必要对事故这一概念及事故的一些基本特性作一简要介绍。
从广义的角度讲,事故是指人们在实现有日的的行动过程中,由不安全的行为、动作或不安全的状态所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与人的意志相反且事先未能预料到的意外事件,它能造成财产损失,生产中断,人员伤亡。
从劳动保护角度讲,事故主要是指伤亡事故,又称伤害“根据能量转移理论,伤亡事故指人们在行动过程中,接触了与周围条件有关的外来能量,这种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异常释放,反作用于人体,致使人身生理机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现象。
在伤亡事故中,我国重点抓了企业职工的伤亡事故,先后制定了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 86)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86)。
在这两个标准中,从企业职工的角度将伤亡事故定义为;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1991午2月1日同务院75号令发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则规定》中也是这么定义的。
事故既然是一种意外事件.那么同其他事物一样,它也具有本身特有的一些属性,掌握这些特性,对我们认识事故,了解事故及预防有个具有指导性作用。
概括起来,事故主要有以下4种特性:(1)因果性。
事故的因果性指事故是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事故发生的因果,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这对预防类似的事故重复发生将起到积极作(2)随机性。
事故的随机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偶然的。
这就给事故的预防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事故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围内也遵循统计规律。
从事故的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
因此,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意义。
(3)潜伏性。
表面上,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事故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
事故发生之前,系统(人、机、环境)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隐患,具有危险性。
事故定义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事故的新闻报道,事故是指不可预测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突发事件。
事故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事故的定义对于社会公众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提醒着我们注意安全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
事故的分类事故可以按照其发生的原因、性质和后果进行分类。
根据发生的原因,事故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和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
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则可能涉及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火灾等。
根据性质,事故可以分为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工业事故、医疗事故等。
根据后果,事故可以分为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和造成财产损失的一般事故。
事故的影响事故的发生对社会、个人和家庭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首先,重大事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给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伤痛;其次,事故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破坏生态平衡;最后,事故发生后可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来进行清理和恢复工作。
预防事故的措施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安全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其次,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潜在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力度;最后,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做出应对。
总之,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可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严重影响。
了解事故的定义和分类,加强安全意识,预防事故发生,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参与的重要工作。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安全生产事故概念界定安全生产事故概念界定一、事故性质安全生产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为的、自然的、技术的或设施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对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具有突然性、灾难性、紧急性影响的事故。
这类事故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工艺缺陷等原因,导致的事故。
2.交通事故:在道路交通中,由于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驾驶不当等原因,导致的事故。
3.火灾事故:由于火源管理不当、电器故障等原因,导致的火灾事故。
4.职业病事故:由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不良工作环境等原因,导致的职业病事故。
5.其他安全事故:除以上类型外,还包括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的事故。
二、事故范围安全生产事故的影响范围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人身安全:事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包括受伤、致残、死亡等。
2.财产损失:事故可能导致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3.环境破坏:事故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4.生产经营中断:事故可能导致生产经营中断,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
5.社会影响:事故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公众恐慌、社会舆论等。
三、事故后果安全生产事故的后果通常是非常严重的,可能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后果:1.人员伤亡:事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损失。
2.财产损失:事故可能导致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这些损失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3.环境破坏:事故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影响。
4.生产经营中断:事故可能导致生产经营中断,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5.社会影响:事故可能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对企业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6.法律责任:企业如果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处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四、事故原因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通常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到多个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指由于人为的失误、错误操作、不当行为等原因导致的事故。
* 一、事故及其相关概念
* 1.事故
* 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 事故是意外事件,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同时该事件产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后果。
* 事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中,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
* 2.事故隐患
*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 (1)事故隐患
* 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 (2)事故隐患分级:
*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三章事故预防理论为了达到保障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为人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的目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控制和消除事故。
对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制定可靠的预防和控制的方法的研究是安全管理、安全监督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事故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一、几个有关概念1 、事故(accident)的定义: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伤害、疾病和(或)对财产、环境或第三方造成损害的一件或一系列事件。
(引自SY/T6276-1997标准)结合上述定义,可以总结出事故有如下特点:(1)事故是一种发生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的特殊事件,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中都可能发生事故。
因此人们若想把活动按自己的意图进行下去,就必须努力采取措施来防止事故。
(2)事故是一种突发的、出乎人们意料的意外事件。
(3)事故是一种迫使进行着的生产、生活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4)事故这种意外事件除了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顺利进行之外,往往还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坏或环境破坏等形式的后果。
2、事故调查:对发生的事故(包括未遂事故),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的同时,为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要及时按照规定的程序(或制度)采取有组织的勘察、取证、分析和技术鉴定等工作,就称为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的目的是寻找和分析事故发生的一切原因,并以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
事故调查一定要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和真实的原则。
3、“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未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二、事故分类事故在不同层次的机构分类方式不同,下面介绍国家事故分类和集团公司事故分类。
1.国标事故分类:根据事故发生后造成后果的情况,在事故预防中把事故划分为伤害事故、损坏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未遂事故。
1)按事故类别分类国标《企业职工伤害事故分类》(GB6441-1986)按致害原因将事故类别分为20类,详见表3-1。
事故的认定标准一、事故的认定概念与意义事故是指在生产、生活、交通、建设等活动中,因突发性意外事件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环境破坏的事件。
事故认定是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性质、责任等方面的分析和判断,是事故处理和善后工作的基础。
正确认定事故,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事故认定的基本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事故认定应客观、公正地对待事故,充分调查取证,确保事实真相得以还原。
2.及时高效原则:事故发生后,应迅速启动事故认定工作,确保事故处理及时、高效。
3.科学严谨原则:事故认定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确保事故原因和责任的准确性。
三、事故认定的具体标准1.事故等级划分: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情况,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2.事故类别划分:根据事故发生的领域和性质,划分为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等。
3.事故责任认定: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
四、事故认定的程序与要求1.事故报告: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内容包括事故时间、地点、人员伤亡等情况。
2.事故调查:有关部门组织调查组,对事故进行全面调查,收集相关证据。
3.事故分析:调查组对事故原因、性质、责任等进行分析,形成事故调查报告。
4.事故认定:根据事故调查报告,有关部门作出事故认定结论。
5.事故处理:根据事故认定结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五、事故认定的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1.争议处理:事故认定过程中如有争议,可通过行政复议、诉讼等途径解决。
2.法律责任:对于故意隐瞒事故真相、谎报事故情况等违法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总之,事故认定是事故处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认定事故,才能为事故处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