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编制目录说明
- 格式:docx
- 大小:19.59 KB
- 文档页数:3
附件3《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制修订说明为进一步规范化妆品原料管理,推动我国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我院组织开展了《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以下简称《已使用目录》)修订工作。
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必要性2014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对已上市化妆品中曾使用化妆品原料进行整理和客观收录的基础上,形成了《已使用目录》,并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
《已使用目录》共收录8783种已使用原料,为判断是否化妆品新原料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化妆品监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风险评估是化妆品安全评价的重要手段,《条例》中要求注册人、备案人对化妆品和新原料进行安全评估。
化妆品原料安全与化妆品产品安全紧密相关,完整的原料数据库是化妆品风险评估的基础。
而《已使用目录》(2015年版)仅载明已使用原料的名称,并未对原料的使用信息等进行整理,无法为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该目录还存在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载明的化妆品禁限用组分和准用组分之间关系不清晰的问题,部分原料信息需要完善,并且随着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已通过审评审核的原料需增补入《已使用目录》。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化妆品原料的管理,满足监管工作和行业发展需要,现对《已使用目录》进行修订。
二、修订原则(一)科学规范的原则参考美国个人护理用品协会(PCPC)编撰《国际化妆品原料字典与手册》对化妆品原料名称进行统一的做法,结合《中国药典》《中国植物志》等对《已使用目录》收录的化妆品原料的命名进行完善,在表述明确、依据充分的原则上,力求科学规范。
(二)技术支撑的原则为推进风险评估方法在化妆品安全评价中的广泛应用,对已获批准产品的原料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在《已使用目录》中增加原料历史使用量相关信息,为行业开展化妆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三)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工作进展情况,将已获批准的新原料补充入《已使用目录》,并深入挖掘已审批产品中原料的使用信息,对《已使用目录》中的类别原料信息进行展开细化,增加具体原料信息。
附件3:《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编制说明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化妆品新原料管理,我司在原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建立的有关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对我国上市化妆品已使用原料的收集和梳理工作,编制《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再次征求意见稿)》(以下称《目录》)。
这项工作得到化妆品业界高度关注、积极响应和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的鼎力支持。
现就有关编制情况说明如下:一、基本情况(一)收集过程。
2014年1月21日,药化注册司发出《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征求意见稿)》后,收到社会各界建议208份,涉及原料5294个。
3月11日,组织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一步征集属地化妆品生产企业意见,收到27份省局的意见,涉及原料5634个。
委托专业工作组对收集的意见,与总局《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核对,并结合我国先后建立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清单,包括原卫生部《中国已使用化妆品成分名单(2003年版)》、原国家局先后公布的三批《已批准使用的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和批准的化妆品新原料,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列明了每个原料收集的信息。
多次组织专家对《目录》的收录原则和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前后共涉及化妆品原料26287个,整理出已使用化妆品原料8203个,暂不列入的原料3382个。
(二)收录原则。
本着“客观梳理、科学收集”的基本原则,一是对不同来源之间相互重复的原料予以剔除;二是对复配形式的原料进行拆分,并核定拆分后的原料名称;三是依据《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年版)》,对化妆品原料中文名称予以核定或修正;对尚未收录到标准中文名称目录的原料,按照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命名原则进行规范命名;对尚无INCI名称的原料,提供英文名称。
四是对确认存在安全隐患的原料予以剔除;五是将名称不准确、无使用依据、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及存在相关异议的原料,暂不列入《目录》。
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制定依据)为规范化妆品生产经营活动,保障化妆品的质量安全,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则和目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则和目录适用于化妆品产品的统计及监督管理,用于判断产品的归属。
第三条(分类依据)采用线分类法,按功效宣称、作用部位、产品剂型、使用人群,同时考虑使用方法,对化妆品进行细化分类。
第四条(编码结构)采用层次码,代码分五个层次,依次为功效宣称、作用部位、产品剂型、使用人群和使用方法。
各层次分类编码目录见附表1-5。
第五条(分类规则)第一层至第五层编码按先后顺序组合在一起,层间用〃-〃进行区分。
每层用2位数字或字母表示代编码。
涉及多种功效宣称、作用部位、产品剂型或使用人群时可按既定的编码顺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第六条(功效宣称)功效宣称应对化妆品直接功效宣称进行编码,且编码的功效宣称应具有相应的科学依据。
第七条(作用部位)作用部位应根据产品标签中的具体产品施用部位进行合理选择。
第八条(产品剂型)产品剂型以生产工艺和成品状态为主要依据划分,与生产许可项目保持一致。
第九条(使用方法)产品使用方法应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相关定义要求,选择一种进行编码。
第十条(套装组和产品)两剂或者两剂以上必须配合使用的产品以及不可拆分的组合套装产品,按一个产品进行分类编码。
第十一条(新功效)功效宣称、作用部位、产品剂型或使用人群编码中出现字母的,产品按特殊化妆品管理。
第十二条(实施时间)本办法自XXXX年乂乂月XX 日起施行。
附表:1.化妆品功效宣称分类编码目录2.化妆品作用部位分类编码目录3.化妆品产品剂型分类编码目录4.化妆品使用人群分类编码目录5.化妆品使用方法分类编码目录附表1化妆品功效宣称分类编码目录附表2化妆品作用部位分类编码目录附表3化妆品产品剂型分类编码目录附表4化妆品使用人群分类编码目录附表5化妆品使用方法分类编码目录。
卫生部关于印发《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的
卫监督发[2007]2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对化妆品原料的监督管理,促进我国化妆品原料命名的规范化,我部对《化妆品原料字典》
(美国化妆品盥洗用品及香水协会2004年出版)所收录原料的国际化妆品原料名称(INCI名称)进
行翻译,完成了《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现印发给你们,并
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生产企业在化妆品标签说明书上进行化妆品全成分标识时,凡标识目录中已有的成分,必须使
用《目录》中规定的标准中文名称。
二、从2008年1月1日起,生产企业在申报化妆品卫生许可和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时,申报材料
中涉及化妆品原料名称时,凡属于目录中已有的成分,除原有要求外,还应提供《目录》中规定的
标准中文名称。
三、我部未对《目录》中收录的原料进行卫生安全评价,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卫生规范
的规定使用原料,并对所用原料卫生安全性负责。
对于《目录》中收录的和未收录的化妆品新原料,
必须按照《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后方可被使用。
对于未收录的新原料,我部将在其
通过卫生许可时给予标准中文名称。
四、我部将对《目录》中尚未收录的原料组织进行命名,及时增补进《目录》。
二OO七年九月二十八
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xls
抄送: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北京市药监局、上海市、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申请初始注册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初始注册申请表;
(二)执业资格证件和身份证件复印件;
(三)与聘用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
(四)工程造价岗位工作证明;
(五)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资格证书签发之日起1年后申请初始注册的,应当提供继续教育合格证明;
(六)受聘于具有工程造价咨询资质的中介机构的,应当提供聘用单位为其交纳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凭证、人事代理合同复印件,或者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离退休证复印件;
(七)外国人、台港澳人员应当提供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台港澳人员就业证书复印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12.14•【文号】国食药监许[2010]479号•【施行日期】2010.12.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年版)的通知(国食药监许[2010]47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各有关单位:为加强对化妆品原料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命名,在卫生部发布的《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07年版)的基础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美国化妆品盥洗用品及香水协会2008年出版的《国际化妆品原料字典和手册(第十二版)》[International Cosmetic Ingredient Dictionary and Handbook Twelfth Edition(2008)]中所收录的原料命名进行了翻译,完成了《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现予印发。
同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生产企业在化妆品标签说明书上进行化妆品成分标识时,凡标识目录中已有的原料,应当使用《目录》中规定的标准中文名称。
二、从2011年4月1日起,生产企业在申报化妆品行政许可时,申报材料中涉及的化妆品原料名称属《目录》中已有的原料,应提供《目录》中规定的标准中文名称。
三、《目录》未对收录的原料进行安全性评价,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使用原料,并对所使用原料的安全性负责。
四、对《目录》中收录和未收录的化妆品新原料,应当按照《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相关规定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附件: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年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一○年十二月十四日附件: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年版)前言为加强对化妆品原料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命名,在卫生部发布的《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07年版)的基础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美国化妆品盥洗用品及香水协会2008年出版的《国际化妆品原料字典和手册(第十二版)》[International Cosmetic Ingredient Dictionary and Handbook Twelfth Edition(2008)](以下简称《字典》)中所收录的原料命名进行了翻译,完成了《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年版)(以下简称《目录》)。
— 1 —化妆品分类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化妆品的分类和编码。
本规范适用于化妆品备案、注册、管理和统计。
2. 化妆品分类采用线分类法,按产品功能宣称、作用部位、产品剂型,同时考虑使用人群,对化妆品进行细化分类。
3. 化妆品编码 3.1 代码结构采用层次码,代码分4个层次,依次为产品功能宣称、作用部位、产品剂型和使用人群,各大类中的细分品类见表1。
3.2 编码方法化妆品类别代码由第一层至第四层编码按先后顺序组合在一起,层间用“-”进行区分。
每层用2位或2位以上数字表示,代码为01~99。
涉及多种宣称或使用部位或使用人群时可按其风险程度依次排列,如防晒修复类的宣称编码为0920。
3.3 分类编码表× × × ×第一层 功能宣称第二层 作用部位 第三层 产品剂型 第四层 使用人群化妆品分类编码见表1。
—2 —表1 化妆品分类编码编码1 功能宣称编码2 作用部位编码3 剂型产品类别及剂型举例(包括但不限于)编码4 使用人群00 其他00 其他00 其他00 其他01 育发类01 头发01 膏霜类隔离霜、BB霜、CC霜、霜状面膜、香脂、冷霜、焗油膏、发膜、护发素、染发膏、遮瑕膏、慕斯、脱毛膏、洁面膏、洁面霜、剃须膏、卸妆膏、按摩膏、润唇膏、润肤霜、雪花膏、洗发膏、睫毛膏、遮瑕霜、美容霜、香膏、字母霜(如BB霜、CC霜等)、气垫霜、粉条等01 普通人群02 染发类02 头皮02 乳液类乳、乳液、奶、奶液、蜜、露、精华液、精华乳、粉底液、乳状面膜、洗面奶、发乳、有载体面膜、脱毛乳、沐浴乳、洁面乳、卸妆乳、肌底液、妆前乳、修颜乳等02 孕妇03 烫发类03 皮肤03 水剂类啫喱水、精华水、香波、脱毛液、泡沫、露、液、水、洗发水、卸妆液、沐浴液、洁面露、沐浴露、化妆水、精华水(精华液、精华露)等03 哺乳期妇女04 脱毛类04 躯体04 凝胶类啫喱、啫喱膏、凝胶、胶、凝露、晶露、啫喱面膜等04 儿童05 美乳类05 面部(不包含粘膜部位)05 油剂类精油、唇蜜、唇彩、卸妆油、护肤油、唇露、眼线液、按摩油、发油、精华油等05 男士—3 ——4 ——5 —《化妆品分类规范》起草说明为规范和指导化妆品分类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化妆品注册管理司组织起草了《化妆品分类规范》(征求意见稿)。
美容资料大全目录模板《美容资料大全目录模板》一、化妆品品牌介绍1.1 高端化妆品品牌1.2 大众化妆品品牌1.3 自然有机化妆品品牌二、美容技术与疗法2.1 面部护理技术2.1.1 清洁护理2.1.2 祛痘护理2.1.3 美白护理2.1.4 抗皱护理2.2 身体护理技术2.2.1 瘦身纤体2.2.2 淋巴排毒2.2.3 按摩疗法2.3 美甲艺术与护理2.3.1 美甲设计2.3.2 美甲护理2.3.3 手部护理三、皮肤问题诊疗与解决方案3.1 痘痘肌肤3.1.1 痘痘肌肤原因分析3.1.2 痘痘肌肤护理方法3.1.3 痘痘肌肤改善产品推荐 3.2 干燥肌肤3.2.1 干燥肌肤原因分析3.2.2 干燥肌肤护理方法3.2.3 干燥肌肤改善产品推荐 3.3 暗沉肌肤3.3.1 暗沉肌肤原因分析3.3.2 暗沉肌肤护理方法3.3.3 暗沉肌肤改善产品推荐 3.4 敏感肌肤3.4.1 敏感肌肤原因分析3.4.2 敏感肌肤护理方法3.4.3 敏感肌肤改善产品推荐四、饮食与美容4.1 对皮肤有益的食物4.1.1 蔬菜水果4.1.2 坚果与种子4.1.3 饮品与茶类4.2 饮食习惯对美容的影响4.2.1 高糖饮食的危害4.2.2 高盐饮食的影响4.2.3 高脂肪饮食的后果五、美容器械与工具推荐5.1 洁面仪器与刷头5.2 音波美容仪5.3 美容按摩仪5.4 美容面膜工具5.5 美容化妆刷具六、美容院与SPA推荐6.1 一线城市知名美容院6.2 美容院疗程推荐6.3 顶级SPA品牌推荐七、护肤品成分解读7.1 补水成分解读7.2 抗衰老成分解读7.3 抗敏感成分解读八、美容常识与小贴士8.1 懂得正确洗脸的重要性8.2 防晒是美容的基本功8.3 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护肤品8.4 清洁化妆刷具的必要性以上为《美容资料大全目录模板》,根据不同主题与分类,您可以添加具体内容和信息。
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目录模板,读者可以方便地查找到所需的美容资料,并以规范整洁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提升阅读体验。
化妆品培训计划目录模板一、培训简介1.1 培训背景1.2 培训目的1.3 培训对象1.4 培训周期二、化妆品基础知识2.1 化妆品的定义及分类2.2 化妆品的功能与作用2.3 化妆品的成分和配方2.4 化妆品的安全性和风险三、化妆品产品知识3.1 皮肤护理品3.1.1 化妆水3.1.2 精华液3.1.3 乳液/面霜3.1.4 面膜3.1.5 防晒霜3.2 彩妆品3.2.1 眼部彩妆3.2.2 唇部彩妆3.2.3 脸部彩妆3.2.4 身体彩妆3.3 卫生用品/个人清洁用品3.3.1 洗发水/护发素3.3.2 洗面奶/洁面产品3.3.3 牙膏/牙刷3.3.4 沐浴露/沐浴乳3.3.5 卫生巾/卫生纸四、化妆品使用方法4.1 不同肤质的化妆品选择及使用方法4.1.1 干性肤质4.1.2 油性肤质4.1.3 混合性肤质4.1.4 敏感性肤质4.2 不同功能化妆品的使用方法4.2.1 日常护肤步骤4.2.2 彩妆步骤4.2.3 特殊护理项目的使用方法五、化妆品市场分析5.1 化妆品市场现状分析5.2 化妆品市场发展趋势5.3 化妆品品牌竞争分析5.4 化妆品市场推广策略六、化妆品销售技巧6.1 客户需求分析6.2 化妆品产品推销技巧6.3 促销策略及活动方案6.4 客户关系维护方法七、化妆品售后服务7.1 售后服务意义7.2 售后服务流程7.3 售后服务技巧及应对方法7.4 客户投诉处理八、化妆品安全知识8.1 化妆品安全知识普及8.2 化妆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8.3 化妆品安全管理制度九、培训考核与评估9.1 培训考核方式9.2 培训考核标准9.3 培训成绩评估和反馈十、培训总结与展望10.1 培训总结10.2 培训效果评价10.3 培训改进建议10.4 培训发展展望十一、附件11.1 参考资料11.2 学习任务及答案11.3 培训证书范本11.4 培训课程表格以上为化妆品培训计划目录,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一、按用途划分1.护肤品:用于保持皮肤的健康和美观,包括洁面乳、爽肤水、面霜、眼霜、精华液等。
2.彩妆品:用于修饰和增强面部特征,让皮肤看起来更好看,包括粉底液、散粉、眼影、口红、睫毛膏等。
3.美发产品:用于保养头发、美化发型,包括洗发水、护发素、发膜、摩丝、发胶等。
4.口腔护理品:用于口腔清洁和保护,包括牙膏、漱口水、口喷、牙线等。
5.个人护理品:用于个人清洁和保养,包括沐浴露、洗手液、身体乳等。
6.防晒品:用于抵御紫外线伤害,包括防晒霜、防晒喷雾、防晒乳液等。
7.美容工具:辅助化妆和美容的实用工具,包括化妆刷、海绵、美容仪等。
二、按成分划分1.天然成分化妆品:成分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或动物的化妆品,不含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
2.合成成分化妆品:成分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组成的化妆品,可以提供更多的功效和改善皮肤问题。
4.矿物质化妆品:成分主要是从矿物存在的矿物质提取而来的化妆品,通常不含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三、按适用皮肤类型划分1.干性皮肤专用化妆品:适用于皮肤较干燥的人群,能够提供较强的滋润效果。
2.油性皮肤专用化妆品:适用于皮肤较油的人群,能够控制皮脂分泌,防止油光出现。
3.混合性皮肤专用化妆品:适用于皮肤部分干燥部分油腻的人群,能够平衡皮肤的水油分泌。
4.敏感性皮肤专用化妆品:适用于皮肤容易过敏的人群,能够舒缓和抗敏感。
四、按品牌划分1.国际大牌:来自于国际知名品牌的化妆品,如兰蔻、雪花秀、雅诗兰黛等。
2.国内品牌:来自于国内知名品牌的化妆品,如相宜本草、佰草集、大宝等。
3.小众品牌:规模较小但在特定领域具有口碑和影响力的品牌,如MG、科颜氏等。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化妆品的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可能会有新的分类规则和目录出现。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和扩展。
XX医院特殊管理化妆品目录目录1. [引言](#引言)2. [背景信息](#背景信息)3. [特殊管理化妆品类别](#特殊管理化妆品类别)4. [管理要求](#管理要求)5. [结论](#结论)引言为了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XX医院决定引入特殊管理化妆品目录。
本文档旨在列明特殊管理化妆品类别和相关管理要求,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保障医院的整体运行。
背景信息随着人们对美容和个人形象的日益关注,化妆品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某些化妆品成分可能对某些人群产生敏感反应,尤其是在医疗环境下,这种敏感性可能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额外的风险。
为了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性,特殊管理化妆品目录旨在限制患者使用化妆品的范围,并详细规定医务人员在特定情况下的使用要求。
特殊管理化妆品类别特殊管理化妆品目录将化妆品分为三大类别:1. 禁用类别:该类别化妆品含有对特定病情或治疗产生不利影响的成分,包括但不限于对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的成分,患者严禁使用该类别产品。
禁用类别:该类别化妆品含有对特定病情或治疗产生不利影响的成分,包括但不限于对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的成分,患者严禁使用该类别产品。
2. 限制使用类别:该类别化妆品含有某些对特定患者群体有潜在风险的成分,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规定进行使用。
限制使用类别:该类别化妆品含有某些对特定患者群体有潜在风险的成分,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规定进行使用。
3. 普通使用类别:该类别化妆品没有特殊成分,患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自由选择使用。
普通使用类别:该类别化妆品没有特殊成分,患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自由选择使用。
管理要求为了对特殊管理化妆品实施有效管理,医院制定了以下管理要求:1. 明确标识:所有特殊管理化妆品应在包装上清晰明确地标识出其所属类别(禁用、限制使用、普通使用)。
时尚美妆设计目录模板
一、引言
1.1 时尚美妆设计的定义与意义
1.2 本文的目的与结构概述
二、时尚美妆的历史与发展
2.1 古代美妆文化的起源
2.2 时尚美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2.3 当代时尚美妆的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三、美妆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3.1 美妆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 脸型与五官的美妆搭配
3.1.2 肤色与肤质的考量
3.1.3 妆容与服饰的整合
3.2 美妆设计的流程步骤
3.2.1 客户需求分析
3.2.2 设计方案的制定
3.2.3 实际应用与调整
四、时尚美妆的色彩与材质运用
4.1 色彩理论在美妆设计中的应用
4.2 不同肤色下的色彩搭配技巧
4.3 材质选择与妆效效果的关系
五、时尚美妆在不同场合的设计要点
5.1 日常妆容设计的注意事项
5.2 派对妆容设计的技巧
5.3 专业舞台妆容设计的要求
5.4 时尚杂志妆容设计的特点与创新
六、美妆设计师的角色与职责
6.1 美妆设计师的工作职责与要求
6.2 美妆设计师的技能与专业知识
6.3 美妆设计师在时尚行业中的定位与发展机遇
七、结论
7.1 对时尚美妆设计的总结与评价
7.2 展望时尚美妆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根据实际情况来编写时尚美妆设计目录。
时尚美妆设计目录应包括引言、各个章节的标题以及相应的小节标题,以保持整洁美观的排版。
皮肤护理品选用目录模板皮肤护理品选用目录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二、日常护肤步骤
2.1 清洁
2.1.1 洁面产品选择
2.1.2 洗面步骤与注意事项
2.2 爽肤
2.2.1 爽肤水选用要点
2.2.2 使用爽肤水的方法与技巧
2.3 精华
2.3.1 精华产品推荐
2.3.2 如何正确使用精华产品
2.4 乳液/霜
2.4.1 乳液/霜的分类与选择
2.4.2 使用乳液/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2.5 防晒
2.5.1 防晒霜的分类与功能
2.5.2 正确使用防晒霜的方法
三、常见皮肤问题及护理品选用建议
3.1 干燥肌肤
3.1.1 护肤品成分推荐
3.1.2 干燥肌肤的护理步骤
3.2 油性肌肤
3.2.1 控油护肤品推荐
3.2.2 油性肌肤的护理技巧
3.3 敏感肌肤
3.3.1 敏感肌肤适合的护肤品
3.3.2 缓解敏感肌肤的护理方法
3.4 痘痘肌肤
3.4.1 抗痘护肤品推荐
3.4.2 痘痘肌肤的日常护理建议
四、正确选购护肤品的注意事项
4.1 了解自己的肤质
4.2 查看成分表
4.3 注意产品有效期
4.4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五、总结
参考文献
注:此处所列目录仅为模板,具体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同时,文章中应将目录的每个部分展开详细讲解,可以加入实例
或说明来增加文章的语言丰富度和可读性。
附件3:
《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编制说明
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化妆品新原料管理,我司在原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建立的有关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对我国上市化妆品已使用原料的收集和梳理工作,编制《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再次征求意见稿)》(以下称《目录》)。
这项工作得到化妆品业界高度关注、积极响应和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的鼎力支持。
现就有关编制情况说明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收集过程。
2014年1月21日,药化注册司发出《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征求意见稿)》后,收到社会各界建议208份,涉及原料5294个。
3月11日,组织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一步征集属地化妆品生产企业意见,收到27份省局的意见,涉及原料5634个。
委托专业工作组对收集的意见,与总局《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核对,并结合我国先后建立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清单,包括原卫生部《中国已使用化妆品成分名单(2003年版)》、原国家局先后公布的三批《已批准使用的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和批准的化妆品新原料,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列明了每个原料收集的信息。
多次组织专家对《目录》的收录原则和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前后共涉及化妆品原料26287个,整理出已使用化妆品原料8203个,暂不
列入的原料3382个。
(二)收录原则。
本着“客观梳理、科学收集”的基本原则,一是对不同来源之间相互重复的原料予以剔除;二是对复配形式的原料进行拆分,并核定拆分后的原料名称;三是依据《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2010年版)》,对化妆品原料中文名称予以核定或修正;对尚未收录到标准中文名称目录的原料,按照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命名原则进行规范命名;对尚无INCI名称的原料,提供英文名称。
四是对确认存在安全隐患的原料予以剔除;五是将名称不准确、无使用依据、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及存在相关异议的原料,暂不列入《目录》。
二、主要内容
再次征求意见主要是对我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情况的进一步核实,专家组列出了《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再次征求意见稿)(附件1)和暂不列入《目录》原料表(附件2)。
(一)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
再次征求意见的《目录》收录了8203个原料。
为便于原料的识别,《目录》列出了原料中文名称、INCI名称/英文名称。
对植物原料含义、特殊用途原料使用原则等有关具体问题做了备注说明。
《目录》是对已使用原料的客观收集,也收录了我国化妆品已经使用的“限用物质、限用防腐剂、限用防晒剂、限用着色剂、暂时允许使用的染发剂”等原料。
(二)暂不列入《目录》原料表。
在梳理过程中发现部分存在问题的原料3382个,不能列入已使用原料名称目录。
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缺少《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凭证》等已经使用的相关证明材料;二是无法确定具体准确名称,如名称为某一类原料和命名错误、不知所指的原料;三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原料;四是可能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原料,如濒危物种作为主要来源的原料;五是可能存在安全性隐患和相关争议,需要进一步核实的原料。
三、需要说明的重点问题
(一)《目录》的目的。
《目录》是对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的客观收集,它是判断化妆品新原料的主要参考依据,不是我国允许使用化妆品原料的准用清单。
(二)《目录》的使用。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未组织对《目录》所列原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化妆品生产企业在选用《目录》所列原料时,应当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并对原料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承担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需要强调的是,防腐剂、防晒剂、着色剂和染发剂,应当从《化妆品卫生规范》表4-7载明的相应原料中选用;限用物质的使用应当满足《化妆品卫生规范》表3的具体要求。
(三)《目录》的管理。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应依据对化妆品原料安全性认识水平的提高,评价能力的进步,对《目录》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其作为判定化妆品新原料参考依据的合法性、可行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