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7.14 MB
- 文档页数:40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二年级古诗两首上册二年级古诗两首上册:1.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墙角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傲然开放。
远看就知道它是花而非雪,因为有一阵阵幽香传来。
2.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远处的高山渐渐下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远处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必须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3.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雾,从远处看,瀑布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奔而下,让人怀疑是银河水从天而降。
4.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层层群山中鸟儿已不见踪影,所有的小路上都看不见人的足迹。
只见孤独的小船上有个渔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冒着风雪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5.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6.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美丽辽阔的敕勒大草原啊,铺展在阴山脚下多么广阔。
天空好似一顶巨大的圆帐篷,笼罩在大草原的四周。
蓝蓝的天空广阔无边,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风儿吹过,草弯下腰,显现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7.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早春二月,小草长了出来,黄莺在天上飞翔,杨柳的枝条轻拂堤岸,仿佛沉醉在春天的雾霭中。
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趁着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8.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译文:茫茫原野上的野草多么繁茂,一年一度枯萎了又茂盛。
古诗两首一年级下册1.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解析。
-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就像在说春天的时候啊,人特别容易犯困,睡觉睡得可香了,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这“不觉晓”三个字特别有趣,感觉春天就像一个大被窝,把人裹在里面,都不想起来呢。
- “处处闻啼鸟”,春天到啦,小鸟们可高兴了,到处都是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
就好像小鸟们在开音乐会,你在这儿能听到,在那儿也能听到,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它们的歌声。
- “花落知多少”,经过一夜的风雨,那些花朵呀,不知道被吹落了多少呢。
这一句特别有画面感,能让人想象到地上满是花瓣的样子,有点小可惜,又很有春天的感觉。
1.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解析。
- “草长莺飞二月天”,二月的时候,小草开始疯长,黄莺也欢快地飞来飞去。
就像一幅画一样,大地变得绿油油的,天空中有小鸟在穿梭,可热闹了。
- “拂堤杨柳醉春烟”,堤岸上的杨柳呀,长长的枝条就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醉春烟”可好玩了,就好像杨柳被春天的烟雾弄得晕乎乎的,像是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晃晃的,特别有诗意。
- “儿童散学归来早”,小朋友们放学回来得特别早呢。
感觉他们在学校里就盼着放学,好去外面玩。
- “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回来就赶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来。
东风就像一个好朋友,把风筝吹得高高的。
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跑着、笑着,风筝在空中飘着,这就是春天里最快乐的场景啦。
这两首诗都写了春天,一首从睡觉、听鸟、风雨落花的角度写,另一首从春天的景色和小朋友的活动写,都特别适合一年级的小朋友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呢。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两首》课时练习题(带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chàng gēgǎn kuài shuǐqìhěn qīnghún shēn láo lèi páng biān chái huǒ二、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
例:米+辶 = 迷(迷路)庶 + ___ = ____(_______)雨 + ___ = ____(________)文 + ___ = ____(_______)由 + ___ = ____(________)北 + ___ = ____(_______)唐 + ___ = ____(________)京 + ___ = ____(_______)三、我会比一比,再组词。
外(______)园(______)灯(______)闪(______)披(_______)处(______)圆(______)顶(______)闭(______)坡(_______)四、选词填空。
平稳安稳1奶奶心里有事,一夜都没睡个(_______)觉。
2.飞机(______)地降落在机场上。
只有只要3.大象(______)把他的大耳朵一扇,就能把虫子赶跑。
4.(______)大象知道,自己的耳朵没有毛病。
于是要是就是5.不过,(______)周围有些草就好了。
6.这地方好是挺好,(______)塘里的水太少了。
7.(______),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
五、连一连,做一做。
酸溜溜的水煮鱼香喷喷的红烧肉硬邦邦的炖猪蹄脆生生的糯米粥辣乎乎的地瓜干油腻腻的小米粥软绵绵的土豆丝甜津津的荷兰豆六、读古诗《村居》,完成练习。
1.“春烟”在诗中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用一个“____”字,一个“___”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3.诗歌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不超过30个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的内容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中,学生学习了两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这两首古诗的内容。
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床前明月光”和“疑是地上霜”这两个意象,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接着,他又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个动作,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的视角,描绘了作者对江山美景的赞美。
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这两个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接着,他又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意境开阔,寓意深刻,给人以美的启示。
总结:《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人的才情与风采,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月光为引子,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他抬头仰望明月,又低下头来思念远方的故乡。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月光和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故乡、亲情的独特情怀。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为背景,描述了农民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
诗人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深深地揭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辛勤付出。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是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刻反映和深情呼唤。
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它们不仅教育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更要懂得感恩和尊重那些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们。
同时,这两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对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学习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