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诗两首1
- 格式:ppt
- 大小:10.40 MB
- 文档页数:5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一)教学要求: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
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四、检查自学效果⒈认读生字“径”“飘”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回答问题:⑴为什么称为“寒山”?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
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⒈背诵《山行》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古诗两首一年级下册1.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解析。
-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就像在说春天的时候啊,人特别容易犯困,睡觉睡得可香了,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这“不觉晓”三个字特别有趣,感觉春天就像一个大被窝,把人裹在里面,都不想起来呢。
- “处处闻啼鸟”,春天到啦,小鸟们可高兴了,到处都是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
就好像小鸟们在开音乐会,你在这儿能听到,在那儿也能听到,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它们的歌声。
- “花落知多少”,经过一夜的风雨,那些花朵呀,不知道被吹落了多少呢。
这一句特别有画面感,能让人想象到地上满是花瓣的样子,有点小可惜,又很有春天的感觉。
1.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解析。
- “草长莺飞二月天”,二月的时候,小草开始疯长,黄莺也欢快地飞来飞去。
就像一幅画一样,大地变得绿油油的,天空中有小鸟在穿梭,可热闹了。
- “拂堤杨柳醉春烟”,堤岸上的杨柳呀,长长的枝条就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醉春烟”可好玩了,就好像杨柳被春天的烟雾弄得晕乎乎的,像是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晃晃的,特别有诗意。
- “儿童散学归来早”,小朋友们放学回来得特别早呢。
感觉他们在学校里就盼着放学,好去外面玩。
- “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回来就赶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来。
东风就像一个好朋友,把风筝吹得高高的。
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跑着、笑着,风筝在空中飘着,这就是春天里最快乐的场景啦。
这两首诗都写了春天,一首从睡觉、听鸟、风雨落花的角度写,另一首从春天的景色和小朋友的活动写,都特别适合一年级的小朋友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呢。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在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两首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和《江雪》,它们分别出自唐代和宋代的诗人之手,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意境。
下面将对这两首古诗进行解读和欣赏。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1.诗人简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他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风清丽明快,富有音乐感。
他的诗作在《唐诗选》中有收录。
2.诗歌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五言绝句,诗句写的是作者游览破山寺后的禅院所感。
全诗借景抒情,将自然风光与内心感悟相融合,展现出诗人的超然境界和对世俗的超越。
古庙飞惊鸦,流水落花疏。
山行惊绝顶,泉见下孤渚。
道意心所向,宣情能几许。
3.诗歌解读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鸦鸟惊起和山间流水落花的景象,展现了古庙清幽、寂静的氛围。
后两句则写翻越山顶看到了泉水,通过这些自然景观,诗人真切表达了自己的心境。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修道之意的追寻和对内心感悟的探寻,揭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4.诗歌意境这首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游览破山寺后禅院的景象为引子,揭示出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诗歌,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清净心境,体味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二、《江雪》1.诗人简介《江雪》是宋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散文和杂剧作品都卓有成就。
2.诗歌内容《江雪》以写雪景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绘,所显示出的是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世界的深切体验。
全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一共四句,每句都以一个地名开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诗歌解读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超然意境和对世俗的超越。
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句写的是四野都已银妆素裹,游人已罢访,只有孤舟一叶悠悠。
用千山万径来形容,达到落墨的至高雅动,颇有远游求异的气象。
三年级-第三单元-古诗两首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两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
学习这两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
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
下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一、《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因为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睡的情景。
全文共有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
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得整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俯瞰远方美景的壮丽景象。
全文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这首诗意境开阔,给
人以豪放的气概。
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
行相关的课堂活动,如诗歌朗诵、创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第3课《古诗两⾸》知识点),希望帮助到您。
【《春晓》】 原⽂: 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 春⽇⾥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鸟。
昨天夜⾥风声⾬声⼀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诗,初读似觉平淡⽆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法,⽽在于它的韵味。
整⾸诗的风格就像⾏云流⽔⼀样平易⾃然,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诗⾥,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然⽽⽆韵致,则流于浅薄;若⽆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练习题: ⼀、看拼⾳写汉字 zhīliǎo、ɡǔshī、niǎoshēng、chánɡchù ⼆、默写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看拼⾳写汉字 (知了)(古诗)(鸟声)(长处) ⼆、默写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原⽂: 村居清代:⾼⿍ 草长莺飞⼆⽉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村居:在乡村⾥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杨柳拂堤:像杨柳⼀样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中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春天。
店铺在此整理了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1、生字的呈现:⑴揭示课题识字。
“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
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五个生字。
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⑵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⑶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认识。
2、生字的识记:⑴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⑵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
如: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睡──眠3、识字的巩固:⑴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⑵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
如: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⑶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本课六个要写的字,各有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
“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现在正是春的季节,在我们身边开始越来越多地闻到春的气息,那柔柔的春风,那点点的新绿,那啾啾的小燕子的呢喃……这番情境最好不过用诗歌来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