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4.3红蜻蜓人音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红蜻蜓-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蜻蜓的歌曲。
2.通过学习红蜻蜓这首歌曲,了解节奏的基本知识。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唱歌技巧。
5.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1.了解歌曲《红蜻蜓》。
2.学习歌曲的节奏和节奏感。
3.培养学生的唱歌技巧。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学生的唱歌技巧。
四、教学方法1.听歌法(学生可以边听边跟唱)。
2.教师示范法(教师先唱,学生跟着唱)。
3.合唱法(教师和学生一起唱)。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手舞足蹈、大声发音等,以便让学生放松身心,进入音乐学习状态。
2. 歌曲学习1.让学生先听一遍《红蜻蜓》这首歌曲,让他们了解歌曲的基本旋律。
2.教师与学生一起唱这首歌曲,让学生跟着唱,注意唱准音高。
3.学习歌曲的节奏。
教师可以轻敲打击乐器,让学生模仿打击乐器的节奏。
学生可以手拍、跳舞、跟唱等方式来感受节奏。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并加入比较复杂的节奏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性。
3. 歌曲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听一些与歌曲相关的题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歌曲,增加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4. 课后习题1.回家后可以录下自己唱红蜻蜓的视频或者音频,和同学分享。
2.可以尝试用乐器或自己创作节奏,创作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小曲子。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红蜻蜓》这首歌曲,并了解基本的节奏知识。
学生也能够唱出准确的音高,并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此次教学成果,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唱歌水平和表现出的兴趣和热情对此次教学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教师对于节奏练习的设置略有欠缺,建议在复杂的节奏设置上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探索和发挥空间。
此外,对于欣赏环节的设置也不够完善,建议增加一些与歌曲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视听感受。
歌曲《红蜻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歌曲《红蜻蜓》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新的人音版义务教科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童年的音乐》这一课里的歌曲。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我们多少动人有趣的故事。
童年,是一首婉转动听的歌。
唱出我们多少纯真美好的幻想。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一些难以忘怀的地方! 人物和故事。
本课聆听作品选编了经典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选编的两首学唱歌曲",一首是赞美童年生活的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另一首是回忆童年时代的歌曲《红蜻蜓》。
通过聆听和演唱,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歌曲《红蜻蜓》这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 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
采用3/4拍! 全曲只有8小节!为上! 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起伏不大。
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
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围绕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这一人文主题,借以学习演唱,拓展知识,巩固技能的同时,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引导孩子们在演唱的同时,体会歌曲的真情实感。
音乐作品优美、抒情。
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小学三年多年的音乐学习中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音乐作品听赏、学习和表现的能力。
可以通过聆听、感受、学习体会,来热情的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情趣。
对四年级的同学来说,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需要要求孩子们已经能掌握音乐基本节奏的读谱能力,能跟唱、视唱歌曲旋律。
在本课内容中,歌曲《红蜻蜓》节奏舒缓、优美抒情。
二声部的合唱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声音美感!能够引发孩子们学习歌唱的热情,通过学习,力求能够让孩子们在歌曲旋律的准确视唱上,竖笛的吹奏能力上,演唱中音准的控制能力上,挥拍演唱的能力上,歌曲演唱中富有情绪的表现上都能有新的突破与收获。
《红蜻蜓》教学设计5篇《红蜻蜓》教学设计1课题《红蜻蜓》课型表演唱课时两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感受日本音乐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感受和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体验感受为主,通过节奏训练、歌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歌曲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能完整的表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红蜻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童年回忆”当中的第三课,歌曲为三拍子两乐曲组成,节奏明显,旋律优美抒情。
是一首反映童年美好生活的日本儿童歌曲,虽然词中已经是以长大了的角度来描写的童年,但其中的美好镜头都是由美丽童年构筑的词曲结合自然,很形象的描述出了童年的美好时光,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感受和热爱.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具有三度音程构唱的基础;具备了基础的表演唱能力,但在学唱过程中,学生在音准、歌词逻辑重音、歌词如何归韵方面存在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地指导。
教学重点用优美的声音、均匀的气息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记忆歌词,并准确演唱歌曲。
2、准确区分:“X X X”“__ X X”“X X __”三条节奏。
教具多媒体录音资料、播放器、红蜻蜓道具教学流程教师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播放《红蜻蜓》主题歌律动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打破常规的导入方式,让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就能以轻松的心情感受三拍子的旋律。
二、体验感受初听歌曲;1、听情绪、感受三拍子歌曲的旋律特点。
2、感受三拍子强弱规律X X X__ X XX X __根据课标要求,遵循音乐学习规律,以听觉入手,初步聆听歌曲,抓住节奏作为突破点,解决歌曲难点。
三、歌曲教学1、歌曲介绍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它是一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歌曲,歌曲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红蜻蜓之间的童年故事。
接下来就由我讲给大家听。
2、按节奏读词师:随着我一起来讲这个故事,看看谁的节奏最准确。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红蜻蜓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红蜻蜓》教案。
课程内容包括歌曲学唱、旋律练习、歌词理解以及简单的音乐知识。
歌曲《红蜻蜓》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易于学生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红蜻蜓的形象,感受歌曲中的意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红蜻蜓》这首歌曲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乐理知识,如音名、音符等,同时他们对自然界中的红蜻蜓也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聆听、演唱等方式,深入体会歌曲的内涵,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审美感知:通过学习《红蜻蜓》,让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歌曲中的美好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2. 音乐表现:通过歌曲的学唱和旋律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使他们能够自信地演唱歌曲,并通过动作、表情等方式表现歌曲的情感。
3. 文化理解:通过歌曲《红蜻蜓》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1. 学生层次: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一定的兴趣。
他们在音乐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在之前的音乐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如音名、音符等,同时他们对自然界中的事物充满好奇。
在此基础上,学习《红蜻蜓》这首歌曲,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 行为习惯:四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强的特点,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愿意展示自己。
红蜻蜓-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蜻蜓”的歌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唱“红蜻蜓”歌曲,掌握简单节奏。
3.学会运用打击乐器伴奏歌曲。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唱歌、打击乐器等。
2.学生:音乐书、纸笔等。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歌曲
1.教师介绍“红蜻蜓”的歌曲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步:学唱歌曲
1.教师先唱一遍歌曲,让学生听一听,并跟随口型。
2.动手学唱歌曲,教师教唱每一句,学生跟唱,逐步整合成一整首歌曲。
第三步:学习节奏
1.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节奏,介绍常见的音乐节奏。
2.教师演示敲打乐器的节奏,并让学生跟着练习。
第四步:打击乐器伴奏
1.教师教授使用乐器打伴奏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跟练。
2.整合歌曲和打击乐器伴奏,进行综合训练。
第五步:演唱及评价
1.经过练习,学生们可以自己演唱歌曲及伴奏。
2.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指出需要加强的地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红蜻蜓”的歌曲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学唱歌曲,掌握简单节奏,学会打击乐器伴奏歌曲。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游戏及趣味性教学,加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和实际情境相结合,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所学内容。
四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红蜻蜓》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蜻蜓》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学习使用手拍和口型来表达节奏。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1.听歌曲并了解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学习歌曲的节奏,并使用手拍和口型来表达节奏。
3.学习歌曲的整体演唱并合唱。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播放《红蜻蜓》这首歌曲,让学生先闭目倾听,然后学生可以轻声跟着唱歌曲,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歌曲分析
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讲解歌词和曲调的内容并分段学习,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该歌曲。
3. 节奏学习
学生们可以跟着歌曲的节奏,使用手拍和口型来表达歌曲的节奏,让学生先小声地,然后可以一起合唱大声地唱歌曲。
4. 整体演唱
让学生们全班合唱歌曲,并根据歌词的内容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音乐才华。
四、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品来评价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以提供以下评价方案:
1.学生们对学习过程和歌曲的理解是否足够深入。
2.学生们使用手拍和口型来表达歌曲节奏的能力。
3.学生们歌曲演唱的合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五、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对此进行反思,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便下一次的教学过程可以更好的完成目标。
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实时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纠正和指导。
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红蜻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歌曲,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目的:1、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教学重点: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红蜻蜓》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a、导入:重难点讲解以及练习:1.介绍音乐力度记号.2.小练习练声曲中有音乐力度渐强减弱的改变,歌唱是注意气息的控制与运用.做到能控制声音轻重.(二)、节奏练习:(1)复习节奏型(2)学习新节奏b、新授:1、范唱歌曲.(需再次提及音乐力度记号和切分音)2、拍号复习.看歌谱逐句分析节奏.2/4、4/4、3/4拍子的强弱关系.分析乐谱子节奏.3、教唱歌谱.4、带读歌词,讲解字正腔圆对于歌曲的帮助.5、教唱歌词.(用碰铃打节奏让学生们跟唱)6、启发感情.美丽的画面,唯美的镜头,让你想到与伙伴们嬉戏时的美好回忆了么?投入感情来再唱一遍,记得注意音乐力度.7、分小组演唱,由教师指挥,强化歌曲.e、小结:通过《红蜻蜓》的学习,使大家回味到野外嬉戏时的美好画面.让人看到生活的美好.下一节课我们要为这首歌选取一名小领唱,请同学们在课后对这首歌进行练习,争取在下节课有良好的表现.f、拓展延伸:欣赏音乐g、课堂作业:分组演唱h、作业布置:回家把这首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红蜻蜓1=F 2∕4教学反思:1、优点: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了很多的形式方法来完成,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很集中。
2、缺点:有些地方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明显。
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也做的不够。
演唱《红蜻蜓》-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演唱《红蜻蜓》歌曲,理解歌曲的基本内容。
2.能够不带歌唱调,斯卡拉唱出整首歌歌词。
3.发展学生的听觉、视觉、语言、情感、想象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及演唱能力。
教学环节
1. 歌曲欣赏
教师在教室内放置好大屏幕,扮演好歌曲声音,之后在班级内首先播放歌曲原唱,让学生先进行听后感的总结,之后再让学生自由欣赏一下,对学生们情感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并引导学生们建立对这首歌曲的爱好。
2. 歌曲词意分析
教师利用PPT呈现歌曲歌词,对歌词的意思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们理解歌词中的基本内容及情感表达方式,通过互动讨论,帮助学生们理解歌曲歌词,并在歌曲中感受乐曲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3. 歌曲演唱练习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模仿原唱先进行喉音发声练习,然后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声音唱出这首歌曲,并进行教师和同学评价的互相示范,搭配假唱教学,通过演唱交流,使学生们在情感和学科上都达到更好的发展。
总结
在此演唱《红蜻蜓》-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中,学生们通过歌曲欣赏、歌曲词意分析以及歌曲演唱练习,达到了发展学生的听觉、视觉、语言、情感、想象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及演唱能力的目标。
我们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一定会收获很多,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音乐人。
《红蜻蜓》
教材分析:《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成,至今已有四十年,它在日本广为流传。
歌曲是3/4拍,全曲由八个小节,由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从5——1达十度。
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在主音1而写成,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
歌曲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红蜻蜓而引起回忆,想到童年时代的生活,使人神往。
演唱时委婉、动听,富于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第一声部,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第一声部,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教学难点:
演唱过程中气息的运用,均匀、悠长,力度自然的随旋律起伏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节奏练习:3/4 xxx. x|xxxx|xxxx|
小蜜蜂呀嗡嗡飞呀采蜜忙呀
一、导入:
1、课前你了解到关于日本的哪些内容?
2、播放多媒体:欣赏日本歌曲《红蜻蜓》(初步感受日本歌曲风格。
)(这是一首日本的歌曲,名字叫做《红蜻蜓》,为什么以红蜻蜓为歌曲取名字呢?原来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结满桑果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
这时候,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中,深深的陶醉了。
红蜻蜓——这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
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重新来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再来聆听这首歌吧!
二、聆听歌曲《红蜻蜓》
思考: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深情地美好的)
2、歌曲有几个声部组成?(两个)
3、歌曲是哪一种演唱形式?(合唱)
三、学唱歌曲第一声部
1、配乐诗朗诵,有感情的读歌词以红蜻蜓伴奏为背景音乐。
发声练习:3/4 1 3 5| 1 5 3|1--||(音符之间四度大跳,为歌曲演唱做
准备)
Mi ya mi
2、学唱第一段旋律。
(1)教师范唱歌曲
(2)用“la”演唱,跟歌曲哼唱旋律。
(3)演唱乐谱。
(3)加歌词跟录音演唱。
(注意换气记号)
(4)跟钢琴伴奏演唱第一段歌词。
3、小组合作演唱2、3、段旋律。
(1)讨论:演唱二三段歌词时要注意的地方,及难点,小组内合作解决。
)
(2)跟录音演唱。
(注意一字多音)
4、完整演唱歌曲,注意力度变化。
(师:晚霞中还飞来了美丽的红蜻蜓,看我们能不能随着蜻蜓飞舞的路线来唱一唱,把音乐的力度唱出来。
)
师:刚才我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演唱叫做渐强,渐弱,在歌曲中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
我们按照音乐记号的提示来完整的演唱歌曲。
(气息练习:深深吸气,缓缓呼出。
5、加深歌曲意境表达。
(1)这首歌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歌曲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
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这首歌有没有激起你的回忆?说一说你童年中美好的难忘的回忆。
(同学之间互相分享)
(2)传递快乐球进行歌曲接龙游戏。
(注意声音优美,气息均匀,力度的起伏变化和换气)
四、拓展延伸
一、比一比
1、你知道演唱还有哪几种形式?
2、小组内选择喜欢的适合的方式演唱,进行展示。
二、大自然中还有好多动物,你搜集到哪些关于动物命名的歌曲,试着唱一唱。
五、小结
师:同学们唱得真棒!一节课真是太短暂了,我们的童年也是一去不复返。
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让最美好的记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
播放《晚霞中的红蜻蜓》,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